新兴产业专题研究:从“渗透率”角度寻找戴维斯双击行业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联证券,张晓春、赵闻恺)

渗透率是观测产业生命周期的重要指标。传统的产业周期理论把一个行业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旨在揭示行业发展的规律。但是并未阐释渗透率与产业生命周期的对应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中提出创新扩散理论,总结出了新产品、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等新生事物在社会系统中传播的规律,并进而提出S型发展理论。在扩散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较慢;当采用者人数占比扩大至10%-25%时,进展突然加快,随后进入快速渗透期。当渗透率达到50%左右水平时,扩散速度拐头向下。本文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建立标准化渗透率评价体系,从政策、技术和需求三方面挖掘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并通过复盘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总结出渗透率与产业生命周期的对应关系。

1.1标准化渗透率水平

标准化渗透率水平通过当前渗透率水平和渗透率天花板之间的比值衡量。当前渗透率水平越高,渗透率天花板越低,意味着标准化渗透率越高,未来提升的空间越小;反之,当前渗透率水平越低,渗透率天花板越高,意味着标准化渗透率越低,未来可提升的空间越大,行业的发展空间越大。

当前渗透率水平

根据新兴产业的不同特征,选择不同“当前渗透率水平”计算方式:1)有可直接对应的终端产品,利用“直接法”计算,如光伏、风电、核电、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2)无可直接对应的终端产品,通过间接法计算,如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和每万人制造业人口数量计算工业机器人渗透率;用预制菜市场规模和社零餐饮收入的比值衡量预制菜渗透率。

渗透率天花板

并非所有的行业渗透率可达到100%。光伏、风电和核电为互补关系,单一种类的渗透率难以达到100%。渗透率天花板的测算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国家政策目标指引。例如结合国家政策的渗透率指引得出工业互联网目标渗透率。2)以渗透率水平最高的国家的数据替代。如韩国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排名全球第一,为9.32%,因此我们认为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天花板为9.32%。

1.2三重驱动因素:政策、技术和需求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渗透率5%、20%和50%是三个重要的分界点。

渗透率5%-20%:渗透率黄金拐点期,股价迎来“戴维斯双击”

渗透率20%-50%:渗透率加速期,业绩推动股价上涨

此阶段,渗透率水平加速向上。2007年12月31日至2009年12月31日,腾讯控股股价上涨200%,但估值下降23%。2010年12月3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歌尔股份股价上涨约40%,但估值下降50%,表明业绩推动股价此阶段发生转折的标志是渗透率一阶导拐头向下,表明渗透率增速放缓,对应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分别为28.9%和41.7%,标准化后的渗透率分别为39%和50%。与创新扩散理论扩散速度拐头向下50%的渗透率水平基本吻合。

2.1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引领行业发展

在渗透率拐点期,腾讯控股股价上升,其市盈率和EPS均处于上升水平,股价迎来“戴维斯双击”。进入渗透率加速期后,股价和EPS上涨,市盈率下跌,表明此阶段推动股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业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渗透率上升,腾讯控股EPS上升,或因为渗透率提升对业绩有推动作用。

2.2智能手机:iPhone新产品发布激发消费者需求

iPhone新产品上市,引领智能手机渗透率加速上行,带动消费电子龙头歌尔股份股价持续上升。2009年6月9日,iPhone3GS发布,同年10月30日,苹果手机由联通引进中国市场,中国联通版iPhone3G正式在北京世贸天阶开售。iPhone新产品上市,激发了消费者需求,继而带动苹果手机销量提升。苹果手机销量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比例从2009年的7.7%快速提升至2010年的11.9%,单年上涨4.2个百分点,是2009年至2013年四年中上涨幅度的最大值。2009年6月到2010年12月,智能手机渗透率从14.1%上升至21.9%,其中消费电子龙头歌尔股份股价从2009年6月的1.22元迅速上升至2010年12月的7.14元,涨幅接近500%。

在渗透率拐点期,歌尔股份股价上升,估值水平市盈率和EPS均处于上升水平,股价迎来“戴维斯双击”。进入渗透率加速期后,股价和EPS上涨,市盈率下跌,表明此阶段推动股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业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渗透率上升,歌尔股份EPS呈现上升趋势。随着行业渗透率提升,公司业绩也不断上升。

2.3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出台明确渗透率目标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之一,受益于政策催化。2020年底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为行业中长期发展提供了指引。早在2017年12月,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已经突破5%,2018年12月一度达到8.5%的高位,但难以持续提升。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通过对新兴产业标准化渗透率的测算,根据渗透率和产业生命周期的对应关系,对各新兴产业进行比较。

3.1新能源

3.1.1氢燃料汽车

氢燃料电池是将氢气和氧气中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与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续航足、加氢速度快的优点;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低碳节能的优点。

标准化渗透率

目前,我国氢能源汽车处于起步阶段。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我国仍处在建立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的发展阶段,我国坚持示范先行为原则,审慎推进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从氢能源汽车应用层面,以示范应用为主。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数据预测,到2050年氢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重卡和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有望分别达到40%、10%、75%和12%。

3.1.2智能汽车-自动驾驶

目前我国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在30%左右,且正处于L2级向L3级迈进的阶段。根据2020年11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测数据,到2025年,L2和L3级车型渗透率超过50%;到2030年L2和L3级车型渗透率超过70%,L4级车型渗透率达到20%;到2035年,整车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L4级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应用。根据IDC数据,2021年Q4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L2级自动驾驶乘用车渗透率为21.5%,到2022年Q1渗透率达到23.3%。IHSMarkit数据显示,2021年L2级自动驾驶乘用车渗透率为20%,L3级自动驾驶乘用车渗透率为0%,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在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L2级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0%。自动驾驶从L2到L3跨越的过程中,环境的监测主体由驾驶员变成了系统,因此L3级别自动驾驶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目前标准化渗透率水平接近0%。

驱动因素

政策层面:2022年7月,深圳发布《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这部《管理条例》是全国首个对L3及以上自动驾驶权责、定义等重要议题进行详细划分的官方管理文件,有望为已经达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车型合法上路扫清政策障碍。10月13日上午,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汤文侃表示,上海将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终端发展,力争到2025年,具有辅助自动驾驶功能(L3)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70%;具有高级自动驾驶技术(L4)在物流运输、环卫、客运等方面实现应用。需求层面:根据IHSMarkit调查数据显示,73%的中国受访者愿意乘坐或者购买自动驾驶企业,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意愿,表明中国消费者积极的态度。

3.1.3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全称为光伏建筑一体化,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属于分布式光伏的一种。

以BIPV在分布式光伏中的占比衡量BIPV渗透率。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BIPV渗透率为4.9%,2025年渗透率有望达到74.5%。因此,2021年BIPV的标准化渗透率为6.6%。

政策层面:2022年7月13日,住建部和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推进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2022年8月22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光伏+”被列入培育应用新规模新业态的重点领域,明确提出推进新建厂房和公共建筑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BIPV)。

3.1.4一体化压铸

一体化压铸是通过大吨位压铸机制造大型铝制零部件,主要指汽车车身结构件一体化加工,将原本设计中多个单独、分散的小件经过重新设计高度集成,再利用压铸机进行一次成型压铸成完整大零件。基本工作原理是将熔化的铝液灌入高压模具,待铝液冷却后凝固,再将其放入水中加速冷却,随后进行后续处理与质检,即为成型的铸件。一体化压铸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电动车对轻量化的需求。2019年,特斯拉首次提出一体化压铸技术,并在次年将该技术用于ModelY的后底板生产。在特斯拉的引领下,国内外电动车企纷纷跟进布局一体化压铸技术。2022年,蔚来ET5首批生产线预生产车辆已经正式下线,蔚来ET5不仅是首款应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的车型,也是国内新势力中率先应用该技术的车型。2021年,小鹏申报“小鹏汽车武汉产业基地项目”规划建筑方案,其中就包括一体化压铸工艺车间。2022年,沃尔沃宣布投资100亿瑞典克朗对旗下工厂进行改造,该工厂将引入大型铝制车身部件铸造工艺。

根据智通财经的数据,中国目前一体化压铸渗透率为12%。

3.1.5光伏风电

以太阳能和风电发电量为口径,截止2022年9月光伏和风电累计发电量占比分别为2.78%和7.75%。根据美国EIA(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数据预测,到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光伏和风电占比约为23%和24%。因此,现阶段光伏和风电标准化渗透率分别为12.1%和32.3%。

政策层面: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亟需转型。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截至2022年9月火力发电量占比高达70%。相比于火力发电,光伏和风力发电更加环保。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政策指引,到2025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6.5%左右,与现在相比仍有50%提升的空间。技术层面:光伏:技术升级降本增效降低光伏行业度电成本。一方面,2021年规模化生产的p型PERC平均转化效率已达到23.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2021年n型电池效率均超过24%,其中TOPCon电池片效率约为24%,异质结电池片效率达到24.2%,较2020年相比小幅提升。另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布局高功率组件,使得系统的度电成本进一步降低。组件的最高功率从2020年的600W提升至2021年的700W。风电:风机大型化助推行业降本。根据CWEA数据,2010年至2021年,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从2.6MW提升至5.6MW,陆上风机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从1.5MW提升至3.1MW。

需求层面:风光大基地和整县推进提振光伏需求。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拟在全国组织开展整县(市、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到9月14日,国家能源局正式确定676个整县推进的试点名单。欧洲能源危机或推动欧洲能源转型。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一次能源依赖程度较大。根据《BP2022》数据,2021年欧洲27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原油和煤炭占比分别高达37%、25%和20%。“北溪1号”断供导致天然气价格飙升,引发欧洲能源危机,或推动欧洲国家能源转型。2022年5月,欧盟推出“REPowerEU”能源计划,提出将203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目标从40%提高到45%。德国的“复活节一揽子计划”提出计划2030年实现80%可再生能源供电。法国也设定了2030年33%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3.1.6核电

同样地,以核电发电量为口径,截止2022年8月核电发电量占比为4.85%。根据美国EIA(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数据预测,到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核电发电量占比约为19%。因此,现阶段核电标准化渗透率为25.5%。

政策层面:2022年3月23日,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规划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根据《中国核能发展与展望(2021)》,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7000万千瓦左右;到2030年,核电在运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核电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8%。2022年4月14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指出,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2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9月13日,国常会会议决定,核准已列入规划、条件成熟的福建漳州二期、广东廉江一期核电项目,2022年内核准机组达10台,创近年新高,显示出国家层面对核电发展的大力支持。

3.1.7充电桩

以车桩比(充电桩保有量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比值)为口径,计算充电桩行业渗透率。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2年9月全国充电桩保有量为448.8万台,车桩比约为2.56。2022年1-9月,充电基础设施增加量为187.1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同比上涨106.3%,保持高景气度增长。参照国家给出的1:1车桩比建设目标,现阶段充电桩标准化渗透率约为39.1%。

政策层面: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等部门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充电运营企业通过新建、改建、扩容、迁移等方式,逐步提高快充桩占比。2022年1月25日上海市出台《关于本市进一步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形成适度超前的城市充电网络,到2025年,满足125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全市车桩比不高于2∶1。需求层面:“里程焦虑”是影响用户购买新能源车的首要因素,发展充电桩或成为解决用户痛点的重要方式。《2021中国用户新能源车消费决策和态度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重点区域城市中,“充电不方便”成为64%的用户购买新能源车时的首要考虑因素。以充电桩为代表的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补充电能的重要配套措施,提高车桩比可提高用户充电的便捷性。

3.1.8钙钛矿电池

钙铁矿太阳电池是指使用具有钙铁复合氧化物晶体结构的化合物作为吸光半导体材料的一类太阳电池。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E钙钛矿电池渗透率有望达到0.1%,2030年渗透率有望达到30%。以2030年预测值为渗透率天花板,我们预计2022年钙钛矿电池标准化渗透率为0.3%,行业处于发展初期。

催化因素

政策层面:2022年8月18日,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通知中提出研发高效硅基光伏电池、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等技术。需求层面:钙钛矿电池具有轻薄、柔性和可定制的特征,适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电子消费产品和布料等多种场景。随着政策层面对BIPV的支持,钙钛矿电池需求有望提升。

3.2科技与高端制造

3.2.1AIGC

AIGC全称为AI-GeneratedContent,指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大型预训练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适当的泛化能力生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的技术。应用技术场景包括文字生成、音频生成、图像生成、视频生成、图像视频文本跨模态生成等。

量子位智库认为,我国2021-2022年AIGC尚处于摸索期,以遵循指令加工为主,大部分技术尚未达到稳定进入实际生产环节的水平,行业玩家较少,且未建立起明确的变现方式。因此,在我国,AIGC现在处于行业发展初期。

技术层面:2022年,DiffusionModel成为图像生成领域的重大发现。Diffusion即为扩散模型,受热力学概念的启发,扩散模型通过增加噪声破坏训练数据来学习,再通过逆转噪声的过程以恢复原始图像。相较于GAN、VAE和基于流的图像生成模型,在所需数据更少的背景下,DiffusionModel具有更佳的图片生成效果。

3.2.23D打印

3D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AM),是涵盖多学科的先进制造技术。打印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将三维实体变为若干个二维平面,运用粉末状金属、塑料、陶瓷、树脂等可粘合原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类比传统的减材制造技术,3D打印具备定制化、低损耗、精密制造等优势。传统减材制造工艺指通过设备对原材料进行车、铣、刨、钻等加工流程。相比传统减材制造,3D打印在设计过程中可实现定制化非标生产,生产中不需要提前准备模具,且废料相比传统制造有所减少。此外,部分应用于精密制造领域的零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模具无法生产、人工制造精度不足、内部构造过于复杂等因素掣肘,仅能通过3D打印生产。基于上述3D打印特点,未来发展方向主要为定制化和复杂结构件的生产。

以3D打印产值占工业制造业产值的比例衡量3D打印渗透率。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21年3D打印产业规模为261.5亿元。考虑到2021年工业制造业GDP为313797.3亿元,2021年3D打印渗透率仅为0.08%。根据全球知名3D打印行业研究机构主席WohlersAssociates调查问卷结果,参加调查的21名业内专家对于3D打印产业的渗透率的一致预期为8%。我们以8%作为渗透率天花板,我国3D打印行业标准化渗透率仅为1%,表明我国3D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政策层面:指引性政策出台,后续落地性政策仍需观察。2021年3月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发展增材制造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与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将增材制造作为未来规划发展的重要领域。技术层面:我国3D打印行业起步滞后于欧美十年左右,但在设备制造能力与软件优化方面与海外巨头相差不大。以3D打印设备龙头公司铂力特为例,公司在设备参数方面与海外巨头同类产品水平接近,在成型尺寸、含氧量控制和铺粉效率方面甚至优于部分海外龙头。

需求层面:3D打印切入国产大飞机供应链叠加国产替代,有望激发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需求。我国增材制造应用集中在航空航天领域。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方面的应用占比最高,为16.8%。从当前技术成熟度和未来应用潜力方面,3D打印首屈一指。我们重点考虑3D打印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需求。一方面来自需求市场整体增量。随C919国产大飞机取得型号合格证并投入商业运营,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C919的成功交付标志着未来有望开拓万亿级民航市场。铂力特利用LENS技术生产C919钛合金翼缘条,证实了我国在3D打印方面的技术突破和应用价值。未来3D打印在加工复杂金属结构件和机务维修方面都存在潜在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制造业存量市场空间中,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带来的需求。我国在传统制造业中的锻造、铸造等方面相对落后于欧美国家,相同质量的零部件我国在生产方面可能面临更贵、更难制造的劣势,在同样是成本、需求驱动的市场中,未来我国传统制造业可能向3D打印领域过渡。在国产替代背景下,金属3D打印的应用有望助力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3.2.3工业机器人

以制造工业机器人密度作为衡量渗透率的指标。根据《2021年世界机器人报告》,2020年韩国每万人拥有932台机器人,居世界首位;我国每万人拥有246台机器人。以世界渗透率最高水平作为渗透率天花板,我们认为工业机器人2020年标准化渗透率为26.3%。

3.2.4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工业互联网主要包括四大应用场景:工业现场层面,通过对实时生产数据的分析与反馈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企业运营层面,利用平台来打通设计、管理、供应链等各环节数据,并基于大数据挖掘分析实现管理决策优化;产业层面,将供需信息、制造资源、创新资源汇聚到平台中,通过基于数据分析的重新组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层面,在平台中进行产品设计、生产、服务等数据的集成管理和优化应用。

本文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衡量渗透率。2021年8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数据地图》报告,指出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17.5%。202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其中明确了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到45%、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达到30%具体目标。以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为渗透率天花板,中国目前工业互联网标准化渗透率为38%。

3.2.5数控机床

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数控化率接近80%。其中日本机床数控化率超过90%、美国超过80%、德国超过75%。《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领明确提出:“2035年中国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从现在的33%提升到64%。”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国外发达经济体机床数控化率高,日本机床数控化率维持在80%以上,美国和德国机床数控化率超过70%。我们认为,数控机床渗透率天花板为80%。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20年我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占比最高,高达53.80%。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借助计算机系统,对金属加工元件实现加工精度与加工效率的优化,具有加工误差小,加工辅助周期短的特点。相比于其他种类的数控机床,金属切削机床在操作精度、动态加工和加工效率等方面具备优势,且适用性更大,我们以数控金属切削机床44.85%的数控化率代替数控机床的渗透率。因此,数控机床的标准化渗透率水平为56.1%。尽管数控机床行业的渗透率水平相对较高,但观研天下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高端数控机床90%以上依赖于进口,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背景下,高端数控机床渗透率有望提升。

3.3医药生物

3.3.1生物育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生物育种是指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养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目前,我国生物育种处于发展初期,转基因种子处于商业化进程中。以转基因面积占该作物面积的比例衡量生物育种行业渗透率,美国已达到90%以上的水平。

3.3.2创新药

创新药又被称为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概念相对应,是指从机理开始源头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且具备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作为上市依据,首次批准上市的药物。

本文以创新药药物销售占比衡量创新药渗透率。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中国创新药渗透率仅为11%,以2021年美国创新药渗透率79%为天花板,我国创新药行业标准化渗透率为13.9%。

3.3.3CXO(医药外包)

医药外包(CXO)主要分研发外包、生产外包、销售外包三个环节。研发外包是指合同研究组织,它是通过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医疗机构、中小医药医疗器械研发企业、甚至各种政府基金等机构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生产外包是指合同生产组织,主要是接受制药公司的委托,提供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工艺开发、配方开发、临床试验用药、化学或生物合成的原料药生产、中间体制造、制剂生产(如粉剂、针剂)以及包装等服务。销售外包是指合同销售组织,其业务是根据与药品生产企业签订药品销售合同取得销售权,并基于药品销售获得报酬的一种销售模式。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CXO市场渗透率有望接近40%,美国市场渗透率在50%左右的水平。采用间接法,我国CXO行业标准化渗透率高达80%。

3.4新兴消费

3.4.1折叠屏手机

与传统智能手机相比,折叠屏手机可提升近50%的显示面积。在折叠状态下,折叠屏手机体积较小,可以满足单手操作和便于携带的需求,在展开状态下,可以扩大屏幕面积。

我们以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占智能手机的比例,计算折叠屏手机渗透率。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年中国折叠屏手机渗透率约为0.41%,行业处于起步阶段。

技术层面:铰链技术提升显著,折痕消失提高使用体验。折叠屏手机的技术难点是如何消灭折痕,并且提高屏幕的耐用性。其中,铰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铰链主要起到连接折叠屏的作用,是折叠机重要组件之一。铰链的性能会显著影响屏幕的折痕和耐用性。折叠屏铰链一般分为U型铰链和水滴铰链两种。U型铰链结构相对简单,零件数约为60个。但是由于弯折半径较小,屏幕在打开时内外屏缝隙及屏幕折痕明显;水滴铰链结构相对复杂有136个零件,具备更大的弯折半径,可以有效改善折痕问题,使屏幕在折叠状态时呈现出无缝的效果,由于使用体验更为出色,近年来水滴铰链越来越受到手机厂商的青睐。根据中关村在线数据,相比于U型铰链,水滴型铰链价格更贵。U型铰链成本低于200元,而水滴铰链成本是U型铰链的4倍以上。

3.4.2培育钻石

培育钻石是模拟天然钻石生长环境,通过人工的方法培育出来的钻石,在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上可与天然钻石完全一致。和天然钻石相比,培育钻石具有高品质、低成本和绿色环保三方面的优势。具体而言,培育钻石可提供更加精致的钻石,零售价仅为天然钻石的三分一、更加节约水资源、减少土地损耗和碳排放。

我们以毛坯培育钻石产量占毛坯天然钻石产量的比例衡量培育钻石渗透率。根据贝恩咨询数据,全球培育钻石渗透率在2018年到2020年从1%提高了5.9%,中国培育钻渗透率在2020年到2021年从4%增长至6.7%。从全球视角看,培育钻石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对于渗透率的天花板难以估计。

需求层面:施华洛世奇、戴比尔斯等巨头入局培育钻石行业,有望带动消费者需求。2017年,施华洛世奇在北美地区正式开售旗下培育钻石品牌Diama。2018年,戴比尔斯通过旗下Lightbox开展培育钻石业务,并向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此外,中国的本土品牌也纷纷进军培育钻石领域。2021年8月,老庙黄金(母公司豫园股份)推出培育钻石品牌LUSANT露璨;2022年曼卡龙成立培育钻石子品牌慕璨OWNSHINE;同年,VENTI,作为潮宏基旗下子的品牌也于推出培育钻石产品。

3.4.3无糖茶饮料

无糖茶饮料是指不含淀粉水解的糖类的茶饮料,如葡萄糖、麦芽糖等。一般采用糖醇和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浓度的甜味剂作为糖的替代品。

2019年中国无糖茶饮料销量占比为5.2%,远低于日本的70%和澳洲的44.4%。采用间接法,以日本2019年70%的渗透率为天花板,我国无糖茶饮料的标准化渗透率为7.4%。

政策层面:我国关于无糖茶饮料的政策导向明确。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开展“减糖”专项行动。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生产,提高消费者正确认读食品营养标签添加糖的能力。2019年6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技术层面:我国安全代糖技术不断发展。高倍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在饮料中的使用不断被普及,能在减糖无糖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留茶饮风味。1981年,阿斯巴甜被重新启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为阿斯巴甜是“迄今为止讨论最为彻底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其安全性“毋庸置疑”,至今有100多项研究支持其安全性评价结论。

需求层面:年轻一代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健康追求。通过国家层面对国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和市场层面对消费者的长期教育下,消费者对于茶饮的要求已从70后、80后追求的多元口味和购买便利性转向90后、00后对健康、品质的要求。《2021Z世代食品饮料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健康”已成为37%的12岁至26岁人群的食品消费主张。2021年,12岁至26岁人群付费增多的食品类型中,低脂/低卡/低糖食品占28%,有机/天然/无添加食品付费占27%。糖尿病年轻化改变年轻人消费习惯。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0-14岁人口一型糖尿病患病率为0.025%,2021年全球0-14岁人口一型糖尿病患病率为0.032%,十年内患病率增长了28%。糖尿病年轻化或驱使年轻人消费习惯改变。《2022保利健康人居白皮书》数据显示,41%的年轻人会选择“0糖”产品,选择全糖或七分糖的年轻人不足两成。

3.4.4冷冻烘焙

冷冻烘焙食品指的是工厂烘焙制成的糕点或面包成品、半成品,通过速冻的方法保存质感和口感,再以冷链设施贮存和运输到达B端烘焙店和C端消费者,商家或消费者解冻或简单烘烤后即可售卖或者食用。相比于现做现烤产品,冷冻烘焙产品具有保质期长的优势;相比于预包装产品,冷冻烘焙产品绿色健康,不添加防腐剂。但是对冷链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烘焙消费和冷冻烘焙渗透率较低,未来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20年中国内地烘焙人均消费量仅为7.6kg/人,不足西欧的10%。从渗透率角度分析,2020年中国冷冻烘焙渗透率为10%,对比2018年北美83%的渗透率,我国冷冻烘焙行业仍处较低的渗透率水平。假设渗透率水平天花板为83%,我们预计我国2020年烘焙行业标准化渗透率水平约为12%。

需求层面:饮食西化叠加人均消费金额提升空间广阔,或支撑冷冻烘焙行业发展。饮食文化方面,根据《2017年度美食消费报告》数据,在蛋糕甜品消费占餐饮消费这一指标下,90后占比高达25%,远高于80后的7%和70后的1%,体现于90后对蛋糕甜品的青睐,或与近年来咖啡和下午茶的盛行有关。冷冻烘焙中央工厂的生产模式,一方面可为咖啡厅和甜品店带来更丰富的产品种类,另一方面可降低店铺的生产成本。人均消费金额方面,与发达的国家地区相比,我国人均烘焙食品消费金额仅为25美元/人,远低于法国(266美元/人)和美国(185美元/人),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4.5预制菜

预制菜是经预加工而成的菜品。通常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多道预加工程序(筛选、洗切、腌制、搅拌、滚揉、调味、成型)而成,并通过急速冷冻技术的保存和冷链运输方式最大程度保证产品新鲜度。目前,我国预制菜行业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预制菜对冷链运输、物流成本和产品的还原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单个企业产品的配送半径被限制,企业只能覆盖一定的区域,暂时未出现全国性的龙头公司。从竞争格局看,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我国2020年行业CR10仅为13.6%,低于CR5为64%的日本。从客户群体看,根据红餐网数据,中国预制菜企业B端和C端的市场占比约为8:2,和日本预制菜B端和C端6:4的比例相比,我国C端市场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以预制菜市场规模占社零餐饮收入的比例衡量预制菜渗透率。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0年和2021年我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888亿元和3459亿元,结合我国社零餐饮收入,我们预计2020年和2021年我国预制菜行业渗透率分别为7.3%和7.4%,和2020年日本预制菜市场60%的渗透率水平有较大差距。假设渗透率天花板为60%,我们预计2021年我国预制菜行业标准化渗透率为12.3%。

3.4.6速冻食品

速冻食品可满足居民对饮食便捷性的需求。从速冻食品结构上看,速冻米面制品占比超过半数,速冻火锅料和速冻其他制品占比分别为33.3%和14.30%。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19年中国人均速冻食品消费量为9kg,远低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的65kg,35kg和20kg。采用间接法,我们预计我国速冻食品的标准化渗透率为13.8%。

政策层面:冷链物流是通过温控、保鲜等技术和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设备,使得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再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处于低温的环境下的物流技术,是保证速冻食品和冷冻烘焙食品质量的关键技术。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政策的出台或推动我们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为速冻食品和冷冻烘焙行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需求层面:速冻食品具有容易烹饪,食材营养,不添加防腐剂的特点,满足年轻人“宅家”的生活习惯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3.4.7扫地机器人

相比于国外成熟市场,我国扫地机器人处于起步阶段。根据Statista数据,2021年我国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为5.5%。《2022年中国云计算生态蓝皮书》数据显示,美国和日本的渗透率分别为15%和9%,我国扫地机器人有较大提升空间。并购优塾调研结果显示,未来美国市场扫地机器人短期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至30%。我们以30%为渗透率天花板,预测2021年我国扫地机器人标准化渗透率为18.3%。

3.4.8医美

医疗美容是指运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不可逆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的美容方式。《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预计2021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1846亿。

采用间接法,从医美项目渗透率和医美消费渗透率两方面综合考虑。2020年我国仅为3.9%,对标韩国21%的数据,2020年我国医美行业标准化渗透率为18.6%。中研网数据显示,2002年韩国的医美消费渗透率高达86.2人/千人,而中国的医美消费渗透率为14.8人/千人,同样对标韩国,2020年我国医美行业标准化渗透率为17.2%。综上,2020年我国医美行业渗透率约为18%。

3.4.9净水器

净水器是指去除饮用水中的有害物质如化学物、生物污染物和悬浮固体以达到引用目的的净水处理设备。主要有家用和商用两大应用场景。

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净水器渗透率为18%,与美国(80%)、欧洲(82%)、日本(80%)和韩国(95%)等发达国家比较有较大差距。以韩国净水器渗透率为天花板,2021年我国净水器标准化渗透率为18.9%。

3.4.10宠物经济

以宠物渗透率衡量宠物经济渗透率情况。2020年我国宠物渗透率为22%,美国渗透率水平最高,达70%。以70%作为渗透率天花板,2020年我国宠物标准化渗透率为31.4%。

3.4.11连锁酒店

我们用连锁酒店客房数量占酒店总客房数量衡量连锁酒店的渗透率。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19年我国连锁酒店渗透率为24.9%,和美国的71.8%有较大的差距,低于欧洲38.6%的渗透率水平。以71.8%为渗透率天花板,2019年我国连锁酒店标准化渗透率为34.7%。

3.4.12低温奶

低温奶是与常温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和常温奶相比,低温奶采用巴氏杀菌的方式实现杀灭有害菌群并保存活性营养物质和纯正口感,满足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需求。因为低温奶需确保温度维持在0-6℃,且全程不能脱冷,因此对冷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观研天下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低温奶渗透率为36%,以欧美国家80%渗透率水平作为天花板,我国低温奶标准化渗透率水平为45%。

3.4.13保险

我们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两个角度考虑。保险密度指人均保费收入,反映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保险深度指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险密度,2020年中国大陆保险密度为455美元/人,而全球平均保险密度为809美元/人,和相对成熟的香港地区相比,不足5%。保险深度,2020年中国大陆保险深度为4.5%,全球平均保险深度为7.4%,而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保险深度则保持在10%以上,中国香港地区的保险深度更是超过20%,大陆地区的保险深度仍然有一定的上升空间。采用间接法,以中国香港地区9756美元/人的保险密度为渗透率天花板,2020年大陆地区保险行业标准化渗透率水平约为4.7%,若以中国香港地区20.8%的保险深度为渗透率天花板,2020年大陆地区保险行业标准化渗透率水平约为21.6%。综合来看,大陆地区保险行业标准化渗透率在10%左右的水平。

3.4.14免税行业

我国免税行业渗透率以离岛免税购物人次占离岛客流人次的比例衡量,2021年渗透率为29%。韩国免税行业发展成熟,以免税店国外游客顾客数占入境旅游人数衡量渗透率,2021年渗透率为85.3%。以韩国免税行业渗透率为天花板,我们预计2021年我国免税行业标准化渗透率为33.7%。

4.1虚拟现实:或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行情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可对参与者直接施加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并允许其交互地观察和操作的虚拟世界的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重要前沿方向,是数字经济的重大前瞻领域。在5G技术的支持下,VR有望成为继电视、智能手机后的第三块屏幕。

采用间接法计算虚拟现实产业渗透率。根据国联传媒团队测算,2021年国内VR终端出货量约143万台,2022年前三季度约85万台,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指出,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终端销量超过2500万台。以《计划》中的中期目标指引为渗透率天花板,截止2022年3季度,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标准化渗透率约为8.8%。

政策层面:2019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被放入鼓励类产业。2021年3月12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被列为数字经济七大重点产业之一,建议发展虚拟现实整机、感知交互、内容采集制作等设备和开发工具软件、行业解决方案。2022年11月1日,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我们认为《计划》可类比2020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政策催化下有望加速虚拟现实行业渗透率拐点到来。

技术层面:5G商业化运营为VR发展奠定技术基础。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布4张5G牌照,标志着5G进入商业化运营。5G具有大宽带、超低延时和大规模连接三大特点。5G网络速率达到10GB,是4GB的100倍,大宽带有利于提升全景视频的分辨率和码率,帮助用户达到更好的观看体验。端到端时延低至20毫秒,可以满足高速传输的需求,一定程度降低用户的眩晕感。同时,5G和云端的结合能将VR的运算模块放在云端,可减少VR设备的重量及成本。

4.2云计算:企业上云用云或创造新需求

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等网络,通过虚拟化方式共享IT资源的新型计算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网络统一管理和调度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资源,实现资源整合与配置优化,以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用户随时获取并扩展、按需使用并付费,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等各类需求。按照服务层次,云计算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三种类型,按照服务模式可分为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三种。

按照间接法进行测算。根据IDC的数据,2020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仅相当于同年美国公有云市场规模的10.8%。因此,我们预计2020年中国云计算标准化渗透率为10.8%。

政策层面:十四五规划中,云计算位列数字经济产业的七大重点产业之首,凸显政策层面对云计算的重视程度。规划明确指出加快云操作系统迭代升级,推动超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数据虚拟隔离等技术创新,提高云安全水平。以混合云为重点培育行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云服务产业。2021年11月15日,工信部发布了《“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表示要驱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创新、群体突破,加快培育云计算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技术和产品,重点布局云计算等新兴软件定义平台,并把云计算列为新兴平台软件锻长板的五大重点方向之一。鼓励企业构建高性能云平台,优化公有云、行业专有云、区域混合云平台布局。2022年4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召开《上云用云实施指南(2022)》编制工作启动会,提出支持企业上云有利于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THE END
1.“年度低碳解决方案”!中国核电旗下秦山核电荣登新榜单该项目年工业供热约28.8万吉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近日,秦山核电核能供热首站3台主循环泵调整到满流量运行,核能供热系统已正式开始向海盐县的广大用户输送热能和温暖,浙江海盐迎来2024-2025年采暖季。https://www.cnnp.com.cn/cnnp/zhzx83/zgsdt/1635850/index.html
2.建阿联酋项目协同合作方案研讨会在中核二二公司举行为深入践行“整体·协同”理念,落实中核集团党组关于国际化经营工作的指示要求,加快中国核建“走出去”步伐,12月6日,中国核建阿联酋项目协同合作方案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中国核建副总经理王寿和主持会议。 会上,中核二二汇报了国际业务发展历程、海外市场布局情况以及本次阿联酋项目协同合作方案,中国核建设计管理总院、中核http://www.heneng.net.cn/index.php/home/hd/infotwo/id/74979/sid/7/catId/176.html.html
3.中国核电:核电上网电价执行核准电价与市场电价两种机制机组所在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含脱硫、脱硝加价)的地区,新建核电机组投产后执行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③全国核电标杆上网电价低于核电机组所在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地区,执行核电标杆上网电价;承接核电技术引进、自主创新、重大专项设备国产化任务的首台或首批核电机组或示范工程,其上网电价可在全国核电标杆电价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85BUSD051984TV.html
4.中国核电标准化2.0第二轮集中办公完成,中国核电,中国核电2024年标准化2.0五月集中办公总结汇报会在浙江海盐召开。会议总结标准化2.0第二轮集中办公的进展、任务完成情况、工作组绩效评价和经验反馈。90余名专兼职人员参加,完成22项重要工作。会议提出六点要求:加强总体协调、经验总结、成员单位意见征求、单位http://www.yuncaijing.com/news/id_16763337.html
5.中国核电标准化建设2.0率先完成!中国核电辐射防护领域 完成全部企业标准发布https://www.douyin.com/shipin/7397284741109581834
6.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1、农田建设与保护工程(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 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整治等),土地综合整治 2、农产品及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 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 与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 4、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https://www.cnjx.gov.cn/News/show/1241848.html
7.中国核电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股票频道3.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把政治监督放在首位,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完善“大监督”体系,优化重点领域监督标准化手册,构建智能化的大监督信息平台,将监督融入治理,精准开展监督,为中国核电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https://stock.stockstar.com/IG2024042600054691.shtml
8.中国核电(601985)公司公告关于中国核电集约化管理改革方案的议案 关于设立中核运维技术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的议案 关于增资中核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的议案 第四届董事会 2023.10.25 通讯 关于公司 2023 年第三季度报告的议案 第十四次会议 关于中核运维营运用房购置实施方案的议案 关于修订《规划管理制度》的议案 关于中核汇能新能源公募 https://q.stock.sohu.com/cn/gg/2024/601985/58348960.shtml
9.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核电厂常规岛焊接技术规程.pdf及组装要求焊接工艺质量检验焊接技术资料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号要求安排制定的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818/7010126022002050.shtm
10.对标引领创新赋能中国核电以价值创造加速护航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中国核电集中人、财、物、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整合资源、更新迭代,向各个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和专业化的高质量服务,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运行效率,打造出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三是启动标准化2.0工作。以制度体系、组织机构、标准体系、品牌文化和信息系统五个子体系为支撑,横向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纵向实现各业务子领域标准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231229/b86a0a5538394e18a2f678bf35ef8854/c.html
1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3000字)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环境;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重点区域;智能仪器仪表装备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智能机床装备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智能控制系统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智能装备关键部件的发展状况及前景;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和自动化成套生产线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前景。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m0ws0nm.html
12.「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60个典型案例51CTO博客企业:中国航发 该项目的目标是以商用航空发动机整机装配中低压涡轮的安装为实施对象,通过构建管控一体化平台、设计制造一体化云平台、智能装配平台、敏捷运行支持平台、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初步形成商用航空发动机大数据和知识工程,建立商用航空发动机智能装配工程环境、体系、标准。 https://blog.51cto.com/u_14637492/526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