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要回顾下竣工回暖和精装修逻辑
1、竣工回暖
精装修趋势及提升速度
2017年提出到2020年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这个要求在2019年已经提前实现了。
从上面两张图很明显可以看出精装房的渗透率,这条斜线一直上来,这个速度也是非常的快。我们2019年全装修的渗透率达到32%,但与发达国家还是有比较大的一个差距。像北美是达到80%,日本是达到85%,欧洲是达到90%。所以这个空间还是很大的。
精装修带来的改变:
没有精装修的时候,房地产商直接把毛坯房交付给消费者,由消费者选择装修材料,对于家居行业来说是2C的市场。有精装修以后,开发商直接需要装修材料,对于家居行业来说是2B的市场。对于家居公司来说,两个逻辑完全是不一样的。下图是精装修房涉及的一些建材:
对品牌商而言,一方面,部分龙头品牌具备全国产能布局,降低运输成本同时提升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工程业务通常有一定账期,资金压力成为小型企业做大的门槛。
(1)厨电大致格局
(2)竣工回暖+精装修逻辑进一步强化了龙头格局。
这里多说一句,华帝2019年工程渠道收入下降主要是收入确认口径问题。在一次调研中,华帝表示:我们10月份收入同比双位数增长,预计四季度收入也能实现正增长,但是增幅不好判断,全年降幅收窄。10月份电商有所下滑,下滑20%多,主要是受双十一影响;线下20%多增长;工程端之前一直开不出票,四季度到了开票节点,预计每个月都会开很多票,10月份工程同比增长50%以上,预期四季度工程端大几十的增长。
一、老板具有很强的品牌护城河
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中,品牌护城河是四大护城河中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品牌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或者愿意多出钱购买。
其实很多人会忽视品牌,特别是心智定位的力量。在消费者心中占据高端厨电这个心智,我认为是老板最大的护城河。而且我也认为,如果一个品牌能在消费者心中占据行业内最好的心智,这个护城河是很强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老板很多年都保持市场份额第一的主要因素。再者,老板从来都不只是靠品牌取胜的,老板的技术和产品也是领先的。老板品牌和老板对品质的追求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不然在这十几年的竞争中早就被方太甩开了。
出生高贵,并保持高贵,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护城河。
二、厨电市场竞争格局已定,双寡头局面难以撼动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老板的历程。1984年7月,上海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外排式吸油烟机,当年产量仅为629台。80年代中期,位于浙江余杭的红星五金厂与上海无线电厂开始合作,为其做吸油烟机产品的贴牌,装配的核心部件从各家采购装配后再卖给上海无线电厂。贴牌合同规定,为了补偿红星五金厂的早期投入过大,红星五金厂可以在完成舒乐牌油烟机生产任务之余,生产少量自己品牌的油烟机,于是红星五金厂有了自己的整机产品,这也是创立品牌的基础。时任红星五金厂的企业负责人任建华年仅30岁出头,在对外的经营活动中因其年轻、执着、勤劳、聪慧及其果断的气魄赢得了当时一个颇为时髦的称呼:“小老板”。在当时,老板是勤劳、聪慧和财富的代称,便以此为品牌命名。
1996年,方太成立了。成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人、将近20个平方米的办公室,但茅忠群的教育背景让他在产品研发上有很大优势,直接瞄准国内高端油烟机品牌的市场机遇。他的第一招就是对油烟机功能的充分改造,解决了当时中国油烟机产品的6大难题:滴油、噪音大、吸力小、外形不美观、拆洗不安全、拆洗不方便。茅忠群初入江湖,便锋芒毕露。在短短两年半后,方太的市场占有率便跃居第二。
面对国际巨头的冲击,浙系油烟机品牌——方太和老板,从一场本土油烟机品牌的价格大战中觉醒。硝烟散去,坚持“不打价格战,只打价值战”的茅忠群和任建华,摆脱了与本土品牌在低端市场的混战,一脚踏进了3500元以上的高端油烟机战场。
2010年后,基本就是国产品牌的天下了。2010-2013年期间,老板和方太的占有率快速提升,2014年后双寡头格局非常稳固,甚至拉空了第二梯队。并且2014年后,老板的市场占有率持续略高于方太。
不管怎样,总归是过程很激烈,胜负已分,格局已定。
市场之所以给捡钱的机会,无非是因为对未来太悲观了,市场就是这样,乐观的时候过于乐观,悲观的时候过于悲观,所以我很赞同开篇提过的冯柳的那个观点,再说一次:股价高高在上,市场普遍乐观的时候多想想没有什么;反之,多想想有什么。
真的有那么悲观吗?其实不然,让我们来多看看老板未来有什么。
三、老板短期的机遇和中长期的增长点在哪?
先抑后扬吧,先说说老板“不争气”的点。
老板在新领域/新品牌的进攻能力确实没有体现出来。
首先,名气品牌的发展是比较失败的,新增了两千多家网点,2019上半年,名气收入1.2亿,净利润358万。净利润率不到3%。而去年同期为1.55亿,净利润728万。
其次,嵌入式新产品增长也乏力了。根据2019年半年报,原来觉着可能形成新的增长点的嵌入式产品及其它新产品,包括归入“其它小家电”的产品目前看在初期取得较大增长后也停止增长,且同比降幅还较大,仅洗碗机还保持较快增长。
长期机会:
以15家主流房企为样本,2010-2018H1之间,主流房企在地产业链上的融资、拿地销售集中度持续提升,分别由2010年集中度的30.2%、10.7%和5.2%,持续集中至18H1的58.2%、46.3%和21.8%。
而据CRIC数据,至19H1前50房企的销售面积及额份分别达到42.7%和61.9%,较2011年分别提升达32.1pct和43.1pct;其中仅前10大房企的销售面积及销额占比即已达到22.6%和30.5%,分别较2011年提升达16.9pct和19.8pct。
2、厨电市场本身的集中度提升空间还很大
相较白电中的冰箱(CR4为65%)、洗衣机(CR3为70%)、空调(CR3为72%)的集中度来看,厨电零售量的CR4约为40%,未来集中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但是需要注意2点。一是任何成熟行业的集中度提升都是缓慢的;二是老板和方太两个龙头都是做高端市场,一般来讲一个行业高中低端市场会呈现橄榄型或者金字塔形分布,从这点来说提升难度可能比上面两张图表现出来的要大。
3、洗碗机市场空间大且老板份额在提升
首先,中国洗碗机市场很大,且在发展初期。
2015年后中国洗碗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远期规模预期远超百亿。据Euromonitor数据,2015年后洗碗机规模持续爆发,16-18年增速分别达到56.7%/111%/96.5%,至2018年规模已达9.7亿美元;奥维数据同样印证15-17年洗碗机零售额增速达63.1%/104.3%/129.2%,至18年地产下行增速才出现放缓,但仍保持28.1%的稳健增速,当年零售额为56亿元。随后Euromonitor预测未来五年CAGR为24.3%。
从全世界洗碗机购买量对比看,中国洗碗机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当然有人认为,中式餐具油渍多,不一样,但其实这个是个技术问题,不是需求问题,理论上越是难洗,越希望解放双手,技术问题总会解决,只要需求足够大。而且,即便把这个当成一个不利因素考虑进去,现在国内市场的规模也还是太小了。
小结:
走进志邦:
此外,预收款达到3.77亿,远高于净利润2.73亿,应付账款和票据3.31亿,可见生意模式和行业地位还是挺不错的。
我在《定制家居行业的投资逻辑》中提到几点:
1)橱柜衣柜单品牌战略优于多品牌战略,单品牌更容易形成聚合力。
2)定制橱柜往定制衣柜扩张难度要比定制衣柜往定制橱柜扩张小得多,且定制衣柜市场潜力比定制橱柜要更大。
从各个公司发展战略看,目前欧派和志邦是最符合我提到的这些逻辑的。这两家从定制橱柜往定制衣柜扩张,且使用的是同一品牌。(金牌也是从橱柜往衣柜,但是衣柜用的新品牌桔家)且志邦也跟欧派一样,往木门扩张。对比志邦和金牌会发现,志邦更像欧派一些,布局衣柜和木门都比金牌要早,目前志邦的定制衣柜规模已经到了4.3亿,占总营收接近18%。(两年前仅9120万,占比6%)
相对而言,金牌往定制衣柜的扩张要慢很多,节奏上比志邦晚了两年,规模上目前仅1.38亿,占总收入比重为8%。
竣工回暖和精装修是志邦短期的业绩催化剂:
根据优采大数据《2018年全国重点70城工程市场年报》样本统计显示,橱柜工程渠道CR5约55%,集中度已明显高于全渠道口径(CR7约10%)。对比厨电,橱柜工程渠道集中度或仍偏低,但随着品牌力的逐步确立,以及批量集采带来的规模优势,工程渠道集中度仍有上行空间,工程业务有望助力行业集中度提升。
一起讨论竣工回暖业绩兑现路径图
最后我放上一张图和一张表,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竣工回暖的节奏怎么样在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中体现。这张图是销售增速和竣工增速的走势图。可以明显看出有三轮的周期。第一个周期是2009至2011年,第二个周期是从2015年到2016年,第三个周期是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
这张表主要是上一轮的竣工回暖周期在各个公司的业绩体现的节奏是什么样的?然后找到里面的规律,来准确地把握这一轮周期中,一些公司的业绩释放节奏。这张表可以明显看出来,这一轮周期从2015年11月左右开始,有一个快速的修复过程。
小结一下这张表,大概能够得出下面的一些结论。首先,像玻璃、防水,这些反应是最快的,基本上是在竣工回暖的当时数据就会有反应。然后橱柜、厨电这些就会晚大概一个季度。再接下来是家电、空调,他们大概会晚两到三个季度。
最后,我们要把握这次竣工回暖和精装修提升逻辑下的投资机会也不能盲目,我认为重点要考虑四点:
第一,这个公司本身的质地怎么样?如果是一家烂公司就不要放在这个逻辑上面去做。
第二,要考虑他的业绩释放的节奏。参考他在上一轮周期,他的业绩是在哪个季度开始释放的。然后在这轮周期就对他的季报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四自由讨论
再加上它本身他也没怎么做工程业务。他在2018年的年报中,有一段是对自己和整个市场的战略选择的分析,写的非常的全面,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
滚一个雪球:我的疑问是它靠什么做到这么高的利润率?它的产品售价可能比索菲亚高吗?还是成本更低?他的利润率还一直在上升。
滚一个雪球:我想听听对这轮地产竣工周期的持续性看法,如果是个长周期,2b和2c的公司,哪个更受益?
徐生:请教下志邦面对如今渠道分流越来越显著的情况,在零售获客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吗?
滚一个雪球:以前我看不太上好莱客,觉得它没有进取心,现在看看,它这么安分的自己发展,好像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