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中国制造的科技巨头,应当具备怎样的内核价值?美的何享健家电

数据支持|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2001年,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部发布了一份白皮书,中国第一次被称作“世界工厂”。也正是自那时开始,一件件“MadeinChina”的商品货物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运转流动,为全世界带去了丰富多样的产品与体验,而伴随而来的还有被贴上的“廉价”“低质”的标签。

回望过去几十年里,跟随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崛起的步伐,国内诞生了一大批制造业领军企业,在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如今,在新的时代关口面前,这些企业也正勇担大任,走在积极引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康庄大道上,收获不俗的成绩。

在这之中,美的集团被视作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从近期其公布最新一期年报来看,公司在转型升级之路上取得的成效显著,成为引领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样板。不妨就此进一步来探讨。

1

从C端延伸至B端的跨越式发展

对于投资者而言,财务报告是了解一家公司最直观的窗口。细翻美的集团这份2021年报,公司的基本面展现出稳健的一面。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434亿元,同比增长20%;归母净利润286亿元,同比增长5%。

在过去的一年里,尽管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毛利、海外运力紧张运费高涨、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疲软等诸多艰难的挑战,美的集团凭借其强大的自身实力,依旧取得了十分亮眼的成绩,这也给市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此次年报显示,美的集团的ToC业务始终坚持“数一战略”,在存量市场中不断实现消费升级。而且,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双碳政策的时代背景下,美的集团建立了深厚的C端业务根基,并迎着国产替代和产业升级的春风,生长出B端业务的新芽,焕发业绩增长的新活力,形成B端、C端“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发展至今,美的集团在重点发力机器人与自动化、楼宇科技、能源管理、智能出行等核心ToB业务的同时,还在持续加强安得智联、美云智数、万东医疗以及美智光电等数字化创新业务的进化升级。

1.B端业务占比再提升,成为业绩增长新引擎

此次年报显示,公司在2021年由C端迈向B端的进展加快,B端业务实现收入734亿元,同比增长38.97%,占五大板块收入比重达23.81%,相较于上一年提升3.6%。

值得注意的是,美的集团的B端业务可视作美的集团在C端智能家居的能力圈延伸。看似公司的ToB和ToC业务之间差异较大。但实际上,公司B端和C端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并非完全彼此独立。

例如,美的集团在家用空调领域的研究已相当透彻,而其底层核心技术更是与楼宇行业的中央空调一脉相承。因此,公司也根据科技树分叉的客观规律,其楼宇科技事业部从最初的暖通空调设备供应商,到全域空气智慧解决方案的引领者,再到楼宇建筑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打造了从C端切入到B端的行业范本,焕发核心技术的延展性价值。

具体来看美的集团的B端业务,其四大板块的内在协同性同样表现强劲。例如,在新能源车领域内,公司的美芝压缩机与威灵电机能够为其生产新能源车用驱动电机和EPS电机等配件,为新能源车业务提供全面的配套服务。而且,公司的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业务(KUKA/Swisslog)亦能够为新能源车业务提供工业机器人、汽车装配生产线和物流自动化系统。

在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以及强大的协同效应下,这不仅能让美的集团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形成内部生产的自循环。而且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步扩大,公司亦能够借助各业务板块的生态联动、相互赋能,不断降低生产成本,达到降本增效,进而增厚公司的利润空间。

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往往市场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一家企业成长的天花板,而美的集团的B端业务兼具深度和广度,存在着较大的想象力空间。分板块来看,据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显示,美的集团B端业务中的工业技术板块主要为家电、汽车、工控及3C行业提供核心零部件,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庞大市场。

而且,该业务板块此前还订立宏大目标,对外宣称未来5年内,美的工业技术将冲刺千亿年营收目标。笔者认为,这样的目标可以作为公司未来的业绩指引,在行业扩容的红利下,美的工业技术这个业务板块所展现出来的成长速度将令人欣喜。

美的集团的楼宇科技事业部主要为楼宇建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涵盖暖通、电梯、安防、自控系统等板块,其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万亿级别。另外,公司的机器人与自动化以及考虑医疗的数字化创新业务分别也是在千亿级别的市场中发展。

2.C端业务稳健增长,高端品牌潜力十足

C端业务是美的集团的起家业务,也被视作美的集团未来发展的“压舱石”。2021年智能家居业务板块实现收入2349亿元,同比增长12.6%。公司基于品质优异、种类丰富的产品矩阵,通过客厅、阳台、厨房、卫浴等具象化、场景化的分类安排,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全面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美的集团还将数字科技赋能家电产品,在推动公司产品和服务不断升级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差异化的选择,基于此也进一步促进了公司产品结构优化,实现了用品质换取更高的产品附加价值。

从行业格局来看,作为行业龙头的美的集团竞争优势显著,其核心品类家用空调的全渠道份额提升明显,线上市场份额为34.6%,位列全网榜首的地位,线下市场份额也超过36.0%。在强者恒强的家电市场中,美的集团将进一步扩大自身的龙头优势,预期未来公司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高。

而且,随着当前消费者愈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家电产品的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美的集团也正瞄准这一趋势,打入高端的菁英圈层,推出高端智能产品品牌COLMO,其2021年整体销售突破40亿,同比增长300%。

具体来看,COLMO主打AI和美学赋予产品更高的附加价值,并以高品质牢牢把握住高端消费人群的深刻需求,其凭借“科技服务生活本源,设计释放理性空间”的品牌理念,甚至重新定义了高端智能家居行业,让高端菁英群体感受到“生而非凡”的使用体验。

对于公司而言,美的集团通过高端品牌COLMO获得菁英群体青睐的同时,公司的品牌价值也在逐步提高,未来将通过这一品类的成功经验,跑通高端产品价值成长的商业化路线,这或也将成为公司后续产品增质提价的一个标准样板。

整体来看,美的集团在C端的智能家居板块保持“基业长青”的同时,B端业务目前所展现出的快速成长态势,未来有望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引擎,将形成B、C两端“双轮驱动”公司未来的发展。此外,伴随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消费回暖、全球供应链压力缓解原材料价格下降,公司在营收端的开拓以及成本端的优化,也将具备更强的业绩改善预期,这也将对估值修复带来较强的支撑。

2

家电行业翘楚向科技巨头的蜕变之旅

长期在制造业中深耕发展,美的集团依靠脚踏实地做实业的量变积累构筑了深厚的成长根基。此次年报中,公司呈递出稳健的内生增长之势,其基本面优势可谓一览无余。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多年来高度重视研发投入,美的集团的创新属性在持续累积碰撞中也正发生着聚合反应,跟随的转型升级,不断向高价值量的新业态拓展,公司正向市场释放朝着科技巨头加速蜕变的强烈信号。

从当前来看,美的集团已经不再只是家电企业而是一个全球化的科技巨头。公司在业务板块的升级,尤其是ToB业务上的布局,其真正目的是从技术底层拔高国内制造业的创新高度,引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美的集团在家电产业链的自动化升级改造中,深刻地认识到工业4.0的革命性趋势,并通过自身强大的实业基础,从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入局,全力攻关技术、突破国外垄断,甚至其经过更加精细化的升级改造后,还可以从工业领域拓展至医疗领域。

在近年来大热的手术机器人领域内,库卡高精度治疗机器人(无接触激光技术)TheCyberKnifesystemofAccuray,能够辅助医生更好地进行手术操作,进而替代传统的放射疗法进行肿瘤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美的集团的机器人与自动化事业部在2021年实现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22.8%,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验证了公司多元化发展的正确性。

尽管收购库卡也为公司带来了较高的商誉,但是公司早已在购买时就订立了合适的分摊计划,且通过严谨的商誉减值测试发现并无异常,包含商誉的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仍高于其账面价值,无需对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另外,公司正打算全面收购库卡股权并完成私有化,将有助于公司把控库卡的经营和技术,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内部资源协同和共享,库卡也有望得到更快的发展。

美的集团布局的新业务不仅只是机器人与自动化,而且随着目前物联网逐步普及,美的集团取AI创新中心、软件工程院、IT、IoT、智能家居、机器人与自动化、楼宇科技、数字化创新业务等各单位之所长,还集成最核心的IoT技术能力,打造了统一的物联网技术中台。

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美的集团已升级2.0架构的“美擎”平台。作为代表工业4.0技术应用最齐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全球工厂范本,美的集团旗下的四家工厂获评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

在智慧楼宇方面,美的集团积极推动数字化创新,以楼宇数字化平台为核心,构建丰富全面的智慧楼宇生态体系。尽管我国电梯和楼控市场长期以来被海外品牌主导,但是随着以美的集团为代表的国产品牌逐步崛起,将打破这一“卡脖子”的尴尬局面,甚至通过科技含量更足的产品相较于海外品牌更具竞争优势,加速实现国产替代的进程。

这些在自身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延伸出的创新产品,将有助于美的集团拓展更丰富的业务体系,不断增厚公司的创新底色。如此种种,不难窥见美的集团已具备强大的科技属性和“智”造能力,公司借助自身原有的优势积累,向新兴业态布局。

在这一过程中,公司并非盲目追求“大而全”的产业布局,而是借助“底层技术”平移等实现有机的扩展,达到产业布局的内在逻辑自洽。伴随公司的持续布局发展,未来其也将有望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公司的创新成果,用科技提高社会生产力,真正将创新渗透至制造业的最前线。

除了既有的业务板块和科技能力,支撑美的集团迈向全球科技巨头蜕变的重要基础,亦离不开公司全球化的业务布局。当前,美的的产品远销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并拥有18个海外生产基地及24个销售运营机构,2021年度公司的海外收入为1377亿元,占比超40%,同比增长13.71%。特别是在海外电商方面,美的集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美国、英国等电商平台上拥有超40款BestSeller产品,海外电商2021年整体的销售额更是同比增长65%。

不仅如此,美的集团正以美国、巴西、德国、日本、东盟为突破口,逐步将自身业务推向全球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强化自身的龙头地位。据公司投资者互动平台显示,2025年美的集团海外市场整体份额将超过全球市场总额的10%,消费家电外销收入也将突破400亿美金。并且公司力争在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内都获得第一的市占率,在北美地区也有望进入前三甲。

由此可见,美的集团已形成产品全球化的深厚根基,为公司迈向全球科技巨头的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未来当公司的科技创新产品面世时,美的集团也将通过目前建立的强大的全球经销渠道,抢占先发优势,快速获取市场份额,保持领跑势头。

3

科技没有弯道超车

美的集团多维发力驱动转型升级

疫情阴霾持续笼罩,大国博弈暗流涌动、科技争霸鬼影重重,面对内外部形势复杂的大环境,当不确定性已然成为常态,企业如何寻找成长的确定性,离不开对风口的捕捉和打造御风而行的能力。

从美的集团多元化的布局以及构建的发展新模式来看,公司将业务触角伸向一系列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新兴领域,跟随产业崛起、技术变革的步伐,站上潮头浪尖。在这一过程中,公司围绕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企业制度建设、创造创新文化氛围,优化人才建设机制、打造技术平台生态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个性化发展之路。

a·顶层设计

回顾美的整个企业的成长历程,顶层设计贯穿企业的方方面,对于公司的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其中以以下几个节点尤为关键。

首先是1985年,在进入家电领域取得小有成就后,公司创始人何享健就带领着美的考察团到日本学习日本制造业的技术和管理流程以及股权架构,至此为美的的治理设计改革打下了根基。

而到1997年,美的为与多品类的业务相适应,对公司组织结构进行了事业部改造,开启“二次创业”,此后公司迎来十五年的管理变革红利期,销售规模实现从35亿到百亿级、千亿的跨越。

在2011年,公司确立“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运营”三个战略主轴,向精品路线迈进,从要规模到向要利润、要品质、要口碑上转变,公司经营效率明显提升,规模与利润齐头并进。到2020年,公司营收从2011年的1341亿增长至2800多亿;净利润从67亿增加到275亿;资金周转天数由26天下降至2.3天;存货占比由17.6%下降至8.6%。

如今,在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2021年无疑将是美的新的发展节点。

在2020年底,美的集团重新规划整体业务架构,同时相应升级战略主轴,将由2011年确立的“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运营”三个战略主轴进一步全新升级到“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致力于重新打造新时代的美的。

配合着战略调整,公司经营架构亦随之调整,形成以品类为标准的事业部,重新划分为智能家居事业群等在内的五大业务板块。至此,美的ToB发展也正式启航。

在这一新的顶层设计之下,美的明确了长期发展目标,对公司的价值发现、蓝图远景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都形成了清晰的规划,配合这一系列布局,美的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b·企业制度

早在1992年,美的即积极推进了企业转制,随后完成了企业治理结构、财务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造,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到1997年公司正式确立了以股东、董事会、经营团队“三权分立”的经营模式。而进入到2012年创始人何享健卸任,方洪波接手美的集团管理权,至此美的成功实现“去家族化”进入到职业经理人时代。

从美的集团这一系列历史沿革来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企业治理上美的堪称中国民营企业的典范。

作为一家以家电起家的老牌企业,美的持续保持着进化和重塑的能力,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体系,在长期发展中,稳步推进战略落地、坚持规范化运作,不断培育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公司清晰的治理结构以及所建立的规范化的企业经营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模式,为公司在转型发展上发挥着积极的助力作用,同时公司亦形成了极强的纠错纠偏能力和快速果断的执行能力,为公司的每一轮变革发展、价值跃迁,带来了“底层”支撑。

正如方洪波所言“美的的核心竞争力是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从本质来看,这便是美的建立的良性的企业制度,通过科学的治理机制,不断发挥员工潜能,挖掘组织潜力,实现客户、员工、供应商等多方共赢。

仅从员工管理上来看,此次年报中就提及,在营运管理环节,公司深入探索人才发展的数字化最佳实践,加速建立人才分析模型、人才标签体系和人才画像,为人力资源智能化应用夯实基础,以规范管理流程、提升操作效率及服务质量为目标,持续健全技能型员工管理体系。

当前在迈向成为“全球化科技集团”的新征程上,美的所形成的这一系列公司治理的核心能力,相信也将成为助力公司达成目标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

c·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可以说印刻在美的的企业成长基因之中。长期以来,美的愿景即是坚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并以此贡献人类,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生活更舒适、更轻松、更美好。美的致力于营造开放,公正,公平的工作环境,提供平台和资源激励员工创造价值,成就自我,与企业共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美的到2021年已相继举办了26届“人才科技月”,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常态化的创新活动并给予丰富的激励,这不仅有助于将企业的创新文化内核潜移默化的镌刻在每一位员工身上,同时亦充分了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通过创造良好的组织创新文化氛围,为公司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亦有助于形成推动公司变革发展的创新动力源泉。

d·人才队伍

何享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宁可放弃一百万的利润,也不放弃一个对企业有用的人才。”

美的人才战略是推动这家公司保持长期快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所在,亦是公司能够在持续的转型变革中取得显著的成效的关键所在。公司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激励。

一方面,伴随美的业务的转型与拓展,公司积极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全球化人才和高潜力人才。从全球化人才来看,公司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在全球拥有超过3万名海外员工。此外,研发人员方面,目前公司研发人员超过18000人,外籍资深专家超过500人。2021年美的集团新吸纳研发人员400人,同时不断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与顶尖人才。

此外,在激励机制上,公司亦形成了荣誉和薪酬两套互相配合的体系,其中在核心管理人员的激励上,美的更是开业界先河,实施合伙人计划,搭建了完善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深度绑定员工利益。通过此举亦有助于公司在变革调整环境中保持核心人才队伍的稳定,持续推进转型升级。

e·技术平台

美的着力于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研发布局和多层级研发体系,通过建设“2+4+N”全球化研发网络,建立研发规模优势,布局前沿技术,建立从先行研究到产品开发的四级研发体系。

通过这一系列布局,公司搭建了全球创新技术平台生态,能够整合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5大类资源,触达数量庞大的资源;与此同时,公司亦构建科学家体系,已设立8个院士工作站(室),引入19位战略合作院士,合作研发项目超过100项。

近年来,美的通过跨界融合、人工智能、数字仿真上的技术突破,不断创新升级产品,积极推动行业发展。2019年起,每年研发投入均超100亿元。统计同时显示,过去的5年,美的集团研发投入累积达474.19亿元。2021年公司的研发费用更是超过120.15亿元,持续保持高投入姿态。

在去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1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名单”中,美的集团与华为、阿里、腾讯等典型的高科技企业一同上榜位居第9位。不难发现,从美的集团的研发投入这一指标来看,公司已跻身中国乃至全球的高科技企业的第一梯队。

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的先决条件,后续如何将研发资金高效利用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美的集团所搭建的全球领先的研发平台,为企业高效的研发创新带来了强力支撑。与此同时,依托沉淀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技术生态也在为商业生态积极赋能,形成业绩驱动力。而商业生态则进一步反哺技术生态,由此实现了两大平台的良性循环发展,构建企业加速成长的“飞轮”。

由上述种种来看,美的集团通过多维度、体系化的建设,业已构筑了其强大的向上成长的基石,公司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也将助推其价值迎来持续释放。

4

结语

从这一议题的背景来看,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一系列科技领域的卡脖子事件的频频发生,实际正是诱发人们为此诟病这些巨头“不作为”的重要导火索。在外界看来,这些互联网巨头们有着更加雄厚的资金、技术、数据、资源等实力去探索科技的“星空皓月”,然而却仍然想着的是靠低价、补贴随后垄断的恶性竞争方式对一些关乎千万人生计的领域进行围猎,只在乎脚下“六便士”的蝇头小利。很显然,这些受益于中国经济崛起,并在这一红利中分得一杯羹的巨头们并未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缺乏眼界,不愿意为长期而投入,为国家和民族长远的发展而贡献力量。

相比之下,深度扎根实体经济的美的集团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积极作为的一面。公司用长远的眼光坚守未来,积极围绕科技发力,敢于大手笔投入,致力于补强国家薄弱的制造短板,这不仅顺应了政策风向,契合了时代发展所需。同时也意味着,其将有望充分受益政策端支持与产业端变革的红利与新机遇,迎来新的加速成长期。

最后回到估值层面,从家电视角来看,美的集团的估值已经滑落的历史底部区间,同时在行业中亦处于明显的低估状态,目前家电行业的平均动态市盈率约为15.02倍,美的集团PE(TTM)仅为13.91倍,价值属性凸显。

THE END
1.对话美的:如何修出智能制造的“内功”在全球低增长的环境下,技术浪潮正带来商业模式的剧变,家电品牌正普遍面临市场结构和增长方式调整的焦虑和迷茫。然而,在整体市场的低谷中,美的却实现逆周期增长。 继2013年A股上市后,今年9月17日,美的在港交所上市,据美的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营收同比增长9.6%,以相对优势领跑整体家电行业。把时间线拉长至近三年,美的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44417175143645723/
2.家电产品设计的创新(精选十篇)日前,展示中国家电业整体创新水平的第八届“中国家用电器创新奖”第四次亮相德国柏林IFA展,海尔、美的、小天鹅、方太、海信、春兰、美菱、志高等中国家电品牌,再次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标准创新、工业设计创新、品牌创新等五个方面,集中展示了中国家电业的集体创新智慧和创新产品。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bnmsp85.html
3.36氪未来智库抢滩小家电:美苏九小米和萌新的生存战小家电是好的创业领域吗?在接触从业者的过程中,我们如期看到了小家电市场的增长,同时也体会到了远超想象的激烈硝烟。家电巨头如美苏九等品牌在小家电领域是大山般的存在,直接挑战无异于螳臂当车,如此集中的行业是否还有创业机会,是我们想要重点讨论的方向。 https://www.36kr.com/p/678592724451459
4.思摩尔国际(06969)个股概要股票价格最新资讯行情走势思摩尔国际的业务有改善迹象 思摩尔国际主要经营业务包括:为全球烟草巨头等提供电子雾化设备、加热不燃烧设备等解决方案,同时也提供自有品牌的开放式电子雾化设备。 简单来说,思摩尔国际主要为电子烟品牌提供代工业务,这部分收入占了大部分,自己也提供自有品牌的电子雾化装置,但这部分收入占比较少,欧美市场占了思摩尔https://www.laohu8.com/stock/06969
5.2021年度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品牌指数报告1.家电巨头——美的集团ToB和ToC业务并进 2.新能源车巨头——比亚迪稳打稳扎,自主龙头崛起 3.柜类定制巨头——索菲亚向多品牌全渠道持续扩张 4.舞台灯光设备新锐——浩洋股份国际化步伐不断 图表目录 图表1:大湾区消费品牌指数与同类指数及基准指数累计涨幅对比 https://www.time-weekly.com/post/288892
6.天猫618新故事:巨头“二代”小家电新品牌如何做“爆款”?天猫小家电新品牌负责人曹鸿飞向PingWest 品玩介绍,天猫为商家提供了了解用户和生意的工具。“商家用得最多的就是生意参谋,基本上每天都会去看,生意参谋信息比较全,包括商品、排名、竞争力、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等,也能看到消费者的变化,比如主要客群的画像、城市分布等;此外,还有一些诊断上的建议,比如分析如何提升流量https://www.pingwest.com/a/212464
7.我国零售行业发展趋势6篇(全文)2通过独资和并购增强品牌实力; 3向二、三线城市扩张; 4加快本土化的转变和业态的创新; 5加大商业地产的投资和经营; 6发展大中型高档专卖店; 7涉足大型高档百货店和购物中心。 四、主要商品销售特点 食品、服装、家电、日用品和化妆品五类商品对消费品市场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长。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4ovgfokt.html
8.美国百年家电巨头,“藏”在南京25年,用“三大密匙”开启加速跑1998年,拥有百年历史的全球品牌AO史密斯落地江苏南京。25年来,AO史密斯立足本地,深度挖掘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以卓越的技术力持续创新,在为国人生活带来更加品质和舒适体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不断突破和超越。 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2年AO史密斯持续领跑行业,旗下核心品类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稳居首位。在中高端家电市场,http://www.jsdpa.cn/news/huodongbaodao/334.html
9.中国小家产业电江湖风云录从豆浆机、压力锅开始,我们中国的小家电产业在微笑曲线的左边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发明了产品。自主整合了供应链资源,建立了生产线,实现了产品的生产制造。在微笑曲线的右边,通过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产品营销将自主发明的产品推向市场,建立了品牌。以“美苏九”为代表的小家电企业,都是产业微笑曲线全产业链的重资产投入https://www.jianshu.com/p/5f9ce7005ee6
10.国内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市场份额:美的集团在空调市场上的份额逐外资品牌如大金、三菱重工、松下等也在中国空调市场占据一定份额。这些品牌凭借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品牌影响力, 在高端市场和特定消费群体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格力电器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国内家电巨头如美的集团和海尔集团,以及其他空调品牌和外资品牌。这些竞争对手在市场份额、产品布局、技术创新等方面https://xueqiu.com/7103504788/300886032
11.海尔全球行——海尔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海尔并不满足于在缝隙中求生存,在美国家电巨头占主导地位的大冰箱等产品上,海尔也正在与GE等品牌一试高低。目前,海尔正在生产160L到210L的大冰箱。在美国南卡州的海尔美国工业园,大冰箱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0万台,今后还要扩大到年产40至50万台。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的排名,全球白色家电的海尔排名第六,美国《https://www.jiaodong.net/2002/5/4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