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家电工厂一线员工调查实录效益下滑人难留

“现在工厂里大家最关心的是,厂子什么时候关门大家可以分钱,反正上上下下都是混日子。”松下某华东家电制造工厂的老员工王芳(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

这是她2000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度让她被身边的同龄人艳羡,“当初听说是日本合资企业,大公司的工作待遇也比普通公司要优厚,比如员工过生日公司会发200元的补贴,每年还有700元的旅游津贴。”王芳说。

据厂里的老员工回忆,这个工厂在上世纪90年初成立,当时周围都是农田十分荒芜,连公交车都没有。“当时工厂是作为第一批进驻高科技园区的企业,但现在园区里大都是一些高科技的制药公司,传统家电制造早已经不再是高科技了。”曾在这个工厂工作过数年的刘华(化名)表示。

这个占地超过35000平方米的工厂,总投资近30亿日元,是松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市场的大手笔投资之一。据悉,松下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1979、1980年两度访问中国之后,正式拉开了松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

1987年,松下电器在北京创办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为了进一步拓展在华投资规模和市场,1994年9月2日,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为一家集“科工贸”三位一体的合资公司,涉及销售服务、投资、研发等不同业务范畴。当时,松下电器公司已在中国设立了16家合资公司。

人才流失、机制僵化

然而,这个曾经让王芳引以为傲的工厂,近年来效益却不断下滑,员工士气低落,让她倍感迷惘。

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这个工厂以前的产量每年大约400万台,而去年只生产了270万台左右。自2012年以来,整个工厂的员工人数已经减少了四五百人,“最高峰时期大约有两千多人,但现在除了生产线的员工,很多办公室的部门即使有人离职,公司也没有再招聘新的人手,公司管理层是希望继续压缩员工人数。”

“我们厂的产品90%以上都是出口海外,只有很小一部分内销,因为同样的产品,松下品牌的要贵同类国产品牌一大截,但品质、性能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让我自己掏钱,我肯定也不会买(松下)。”王芳笑言。

同时,整个工厂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以她所在的财务部门为例,目前平均年龄都在35以上,很多员工都是干了十几年的。“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进来两三年,混个松下的工作经验,就跳去其他公司了。我刚进公司时就有生日补贴、旅游津贴,十几年过去了,还是一分钱没涨过。”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工厂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入职时的工资大约四五千元,主管级别的工资约为七八千元,“这几年公司每年大概有5-6个月的年终奖,这样算下来,月薪最多1万元上下。现在很多外面的公司,大学生毕业几年工资都可以拿到这个数。因此,整个工厂没有新鲜血液进来。”

“实际上,现在我们的大部分低端产品已经是国内的家电厂做OEM贴牌生产,松下就是在吃自己的品牌的老本。”刘华说道。

事实上,公司内部的一份员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员工都表示对现状非常不满意,但很多人却在问卷调查中一道“是否考虑离职”的问题中选择“不会,或暂时不会。”王芳坦言:“像我们现在这种年纪去外面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想要工资再有个突破很难的,只能这么混着吧。”

这也折射了日本家电巨头松下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颓势,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不得不逐渐缩减业务规模。作为进入中国最早的外资家电品牌,松下是少数几家全线参与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以及各种小家电市场的日资企业,但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全面崛起,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份来自中怡康对2014年中国家电零售市场监测报告凸显了松下在中国市场所处的困境。2014年,松下空调零售量市场占有率仅为1.16%,同比下滑0.35个百分点;松下洗衣机零售量市场份额为6.34%,下跌0.61个百分点;松下冰箱市场零售量市场占有率则由2013年的1.63%下滑到2014年的1.57%。松下在华家电业务正陷入“跌跌不休”困局之中。

昂贵的外派雇员

一直以来,高昂的人力成本是合资公司的痛点之一。作为一家中日合资工厂,这家工厂几乎每个部门都有长期派驻的日本员工坐镇,“目前厂里大约有十几个日本人,一些是从日本总部派遣过来的,通常外派期限是三到五年,其他也有是在日本退休返聘过来的。”王芳说。

这些外派的日本员工在这家工厂享受的福利待遇“非同一般”。据王芳透露,这些外派员工通常担任工厂的部门经理,中方需要支付每年高达上百万元的薪酬和各项补贴,“比如,技术部门有一个外派的日本经理,每个月工资大约两三万元,他是带着妻子和子女一起外派过来的,我们公司还需要帮他们支付一个三室一厅的房租,三个孩子上国际学校的学费每个月三万元,甚至连孩子看病的费用也要公司报销。另外,还有每年一两次全家回日本探亲的机票费用。”

然而,这些“空降”的日本外派员工在合资工厂里单打独斗,由于文化差异,常常面对中方下属们阳奉阴违的尴尬局面,导致日本研发与中国制造嫁接的结果差强人意。“比如与海外客户协商赔款时,日方每次都表示愿意全责赔偿,他们最在意的是松下品牌的形象,而中方则争取尽可能减少赔偿金额,而这些赔款都是付给松下的海外销售公司,双方存在一定的不信任。”刘华表示。

刘华自2003年起在这家工厂海外部任职,这个部门里还聘请了几位和他一样的外籍华人。“这些员工大都在海外生活工作了很多年,熟悉国际市场的操作和标准,而我们的角色主要是协调中日双方投资者的矛盾。”然而,疲于应付办公室政治的他,在数年前毅然决定辞职,现在已经在一家欧洲家电贸易企业就职。

他坦言,这个工厂现在老中青三代员工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那些资历老的员工整天盘算工厂倒闭可以拿到多少遣散费;三十来岁那拨则在纠结要不要走,出去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而那些大学刚毕业进来的则摆明了是来刷简历的。”

此外,松下在上海的另一家工厂前几年颇具戏剧性地关门大吉,让王芳和一帮老员工颇有些不安,“以前这个工厂效益不错,经常作为集团内部会议的典型受到表扬。本来这家工厂已经计划扩建新厂,连地桩都打好了,厂里的员工也买好机票准备去日本学习新技术。一夜之间,突然就宣布工厂倒闭了,员工们都觉得很可惜。”

“厂里的同事都开玩笑说,像我们厂这种不死不活的状态,反而寿命比较长,还可以拖很多年,希望如此吧。”王芳无奈地说。

THE END
1.第三季度这些家电企业利润下滑,原因是这两点日前,家电企业陆续发布了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丁科技网注意到,从业绩来看,不少企业的利润都呈现下滑态势,这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厨电板块来看,老板电器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6.66 亿元,同比下降11.07%,实现归母净利润4.43 亿元,同比下降18.49%。万和电气2024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4.23亿元,同比增长5.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https://aikahao.xcar.com.cn/item/2295528.html
2.中国电器企业最先倒下16家:1第一个来自股市赵灵儿中国电器企业最先倒下 16 家: 1、第一个:新飞电器 ,曾经辉煌一时,但因经营策略失误、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逐渐陷入困境,最终破产。 2、第二个:春兰空调 ,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产品创新不足,品牌https://weibo.com/2615727253/Ora3ueYXy
3.慈溪家电企业将现倒闭潮慈溪家电企业将现倒闭潮,家电下乡政策喂哺企业或走到尽头 日前,宁波宝洁电器有限公司、宁波丹鹤电器有限公司、宁波波特兰电器有限公司同时宣布破产重组,这意味着,由余氏家族控股的三家慈溪企业已走到尽头。 公开资料显示,宁波宝洁电器成立于1999年7月,法人为余彭年,注册资金3600 .8万元人民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为余https://www.yicai.com/news/3999943.html
4.又一家电巨头跌落神坛!曾轻松碾压海尔,如今卖掉大楼也难以自保APEX还拖欠了长虹44亿元货款,这笔钱欠了三年,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这只能说是决策错误了,然而,后来却继续错误了下去。大家都知道长虹的等离子电视吧?那时候市场上主要有液晶和等离子两种技术,长虹当时的话事人赵勇,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等离子,并且大胆投入了近百亿巨资,但没想到,液晶电视一直火到了现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593095894564760&wfr=spider&for=pc
5.5000亿家电王国的内卷爆款和疯狂押注2000年初,顺德家电产业带基本形成集群效应,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既包括空调、冰箱等大家电,也做风扇、电饭锅等小家电企业。 时代变迁,大浪淘沙,很多老牌家电工厂已经销声匿迹。例如,某知名人物曾题过名的“蚬华电器厂”,后来被万科集团推倒重建,新的商业楼盘平地而起。与此同时,2010年前后,电商及智能制造的https://36kr.com/p/1411003566249350
6.中国家电行业企业家有哪些盘点国内家喻户晓的家电大佬→十大品牌网1992年格力电器公司组建后,朱江洪先后出任总经理、董事长等职务,是格力电器首任掌门人。在执掌格力的二十多年中,朱江洪主抓监察部、质量监督小组这两个与工艺密切相关的部门,把一条技术落后10年的组装线,年产2万台空调器的小厂,改造成为千亿级别的行业巨头。此外,格力的灵魂人物董明珠也是由朱江洪一手提拔起来的,https://www.cnpp.cn/focus/3507327.html
7.全球家电公司2024中报排名财富号(注意,非独立上市公司如三星、LG、BHS、大金工业等没有计算市值) (1)家电还是商电? 本来家用电器(home appliance)就是家里面使用的电器,大部分家电都是如此。 这里面争议较大的是空调,空调是家电最大版块,而它的兄弟商用空调比家空还大,它们本来不该属于“家用电器”的,但这些厂商基本上同时有家空和商空,分开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40909201836144816100
8.诚信赢天下——杭州欣锋电器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董事长郑洪鑫在风起云涌、浙商云集的杭州,有这么一位令人瞩目的创业英雄。他旗下拥有四家品牌公司:杭州欣锋电器有限公司、杭州普金电器有限公司、杭州半岛电器有限公司、杭州普田公司。同时操盘这四家公司的董事长就是知名校友——机制89毕业生郑洪鑫。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家电市场风云变幻,竞争异常激烈,每天都在不断上演https://www.zime.edu.cn/xyw/info/1045/1170.htm
9.海尔电器工厂在哪里,有人知道吗?海尔总部设在青岛市,是一家跨国家电国际大公司。自1984年创立以来,海尔一直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起步,海尔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较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作为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尔一直致力于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品质https://m.chinachugui.com/ask/q1362877.html
10.华生电器二十一、1980年1月,以华生厂为骨干,组成了有13个分厂的华生电扇总厂共有职工7000人。系列家电产品发展后,改名为华生电器总厂。同年 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二十二、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基地。 二十三、1988年7月,成立华生电器公司,从事生产的电扇品种有15个大类40余种规格。同时生产脱排油烟机、电饭锅、https://baike.sogou.com/v7609809.htm
11.奥马电器(002668)公司公告奥马电器:2017年半年度报告162 3 广东奥马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2017 年半年度报告全文 释义 释义项 指 释义内容 本公司/公司/奥马电器 指 广东奥马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 指 赵国栋 奥马冰箱 指 广东奥马冰箱有限公司 东进实业 指 中山市东进实业有限公司 奥马企业 指 奥马企业有限公司 奥马配件 指 中山市奥马电器配件有限公司https://q.stock.sohu.com/cn,gg,002668,2559676891.shtml
12.中国小家产业电江湖风云录要说中国哪一个事件,哪一个产品标志着小家电产业的开端,恐怕难以准确定义。除了赵本山小品里的家电手电筒外,电风扇应该算是比较早期的小家电产品了。可以查到中国最早的电风扇生产厂家,是祖籍广东顺德的翁佑先生1952年在香港创办的香港蚬壳电器制造厂。1987年1月,蚬壳公司与顺德北滘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合作,兴办蚬华电https://www.jianshu.com/p/5f9ce7005e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