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平价盒饭”菜品丰富,吸引消费者驻足挑选。
在很多人眼里,超市是一个售卖食材原料及预包装食品的集散地,和坐下来吃饭的就餐场所属于“两个次元”。眼下,哈尔滨的不少超市却拓展消费场景开辟了新业务线,“跨界”办起了公共“食堂”。人们进超市可以坐下来好好吃顿饭,超市也将一些习惯网购的年轻消费者重新“拉了回来”。
“从生活方式变革角度看,餐饮化对中国超市而言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业内受访人员告诉记者。
上班族的“大食堂”
逛超市实现“现做现吃”自由
在中央大街北京华联生活超市就餐区,一到中午,这里仿佛就变成了一个迎来就餐高峰的饭店,食客们边吃边聊,混杂着商家叫号的声音,极其热闹。“不贵,两荤两素才14元。”平价、热乎、有地方吃……这些成为不少上班族为之排队的原因。
记者走访发现,诸多超市陆续做起餐饮生意进军“食堂业”。在江北万象汇里的哈尔信阳光农园超市,不仅能吃到主食“管够”的盒饭,还能和朋友买盒烘焙点心来场下午茶;在远大购物中心南岗店的好百客食品馆里,能看到从品质食材转变为美味比萨的全部过程;在比优特超市红博中央公园店,吃着寿司还能闻到酸辣粉、油炸糕的阵阵香气……
来逛超市的顾客、商场里的员工、周边写字楼的上班族、带着孩子来商场过周末的亲子家庭、附近的居民……他们在“超市食堂”看着人间烟火、享受着就餐时光。而有些“超市食堂”不仅提供午餐,还满足了一些上班族对晚餐的需求。“做晚饭是一件‘奢侈’的事,下班就很晚了,有时候还要加班,如果再拿起锅铲做顿饭,无疑是另外一场‘加班’。”上班族小菁称,吃腻了外卖,家附近的“超市食堂”无疑是拯救自己胃的“救星”。
依靠自有供应链“卷”餐饮
提起超市“卷”餐饮的原因,多数超市将以个人消费为主的C端顾客群体需求摆在了首位。
对超市而言,做餐饮也是基于自身资源优势的“顺水推舟”。
“哈尔信小厨房蔬菜、肉类产品等原材料均来自我们的自有农场和养殖场,超市里卖啥,我们就用什么做菜。”哈尔信李经理称,农产品从种养、采购到销售、加工不会“假手于人”,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超市餐桌。
“超市做餐饮最大的优势便是自有的供应链。”比优特惠经理表示,超市做餐饮有着很强的基础,早在多年前,各大超市便设立专门档口,售卖诸如馒头、烧饼、卷饼等面食,但工艺简单、标准同质化,各个超市加工类食品在口味上出入不大。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超市需要“食堂”这一业务线来消解网购对实体店带来的冲击。
搭建“餐饮场景”
引流带动关联产品销量
超市开“食堂”图个啥?就图“现做现卖”带来客流量与关联产品的销售。
顾客来“超市食堂”吃饭,看到了明厨亮灶里厨师加工菜品忙碌的身影,能看到一道菜从食材到成品的整个过程,还能欣赏到厨师做比萨在空中甩面饼的精彩画面……这里的一餐饭为食客带来了现场感、体验感和观赏度。就算不为了吃饭,顾客们也可以将就餐区视作一个社交场所,随时坐下来聊聊天、休息一下。来超市“食堂”的原因多了起来,让更多的人愿意走进超市搭建的这个“餐饮场景”。
人来了,消费自然就有了。
在好百客超市,现场加工美食业绩占比已接近25%,这对于全店品类比重来说占比是很大的。“哈尔信小厨房工作日每天能卖出200份左右的盒饭,到了周末可以达到300份。顾客来超市吃饭,也带动了水饮、纸巾、湿巾等产品的销量。”哈尔信小厨房周边摆着各色饮料,从动线布局来看,人们拿完一瓶饮料,往前走几步就到了超市收银处,吃喝瞬间“一站式”解决。在就餐区周边,还有副食档口、烘焙档口,随时能闻到刚刚出锅的枣糕和千层饼飘来的香味。从“超市食堂”离开的食客中,不乏有捎带买些上述美食回家的。哈尔信李经理称,在“超市食堂”的带动下,近两年有关商品的销量同比增长近10%。在用餐之余,超市又恢复了它“一站式”消费的老角色,人们吃完饭总会捎带手买些东西。吃饭与购物之间,不仅形成了“双向引流”,更实现了一个良性循环。
开“食堂”成为超市挖掘潜在消费带动利润增长的有利途径之一,超市如何让“零售+餐饮”走得更远?
一方面,超市通过推陈出新,希望“食堂”走得更好、更远;另一面,超市在“食堂”服务上下功夫——热粥、热汤免费;设置就近快速结账区,就餐想买水不用走远路;就餐区里提供手机支架、纸巾、牙签、饮水机、一次性手套、纸杯等“关怀服务”,就连洗手都能在“超市食堂”设置的洗手盆解决,还能用上免费的洗手液。
新品研发、多重服务,哈尔滨的超市在经营“食堂”上提能力、重服务,或将走出零售业开新局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