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消费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也是稳经济促发展的关键。
根据2022年07月28日商务部下发的《商务部等13部门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各地掀起了家电市场新一轮的消费热潮,深挖存量市场并加快对废旧家电的更新换代也成为了新一轮促消费的重点工作。
一、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执行情况
(一)"家电下乡”政策成效不明显。
3.家电产品品牌较少,选择性不强。虽然“家电下乡”政策是特别好的政策,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的确存在堵点,比如家电品牌的选择。获得家电补贴的家电品牌都是经过竞标选出的,中标的家电总是少数的,这就造成“家电下乡”政策中家电的品牌相对较少,农民在进行选择的时候选择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对于家电品牌的自主选择。
(二)以旧换新进入常态化。
(三)以旧换新激发家电消费市场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农村现状制约“家电下乡”成效。
1.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仍然有限。长期以来对城市发展的政策与资源倾斜,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而传统农产品价格上不去与日益增长的物价,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部分抵消了家电下乡政策优惠与涉农补贴的力度。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偏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如水压较小影响洗衣机、热水器的正常使用;电压不稳定影响空调和冰箱等大功率电器的正常使用。再如农村居民即便买得起,用着也是有所顾虑,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省市的农村地区,一个家庭正常使用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各一台,一年的电费支出在700元至2000元之间,这占据了不少农民家庭年收入相当大的比重。
4.市场监管的相对滞后。由于广大农村居民对家电下乡产品目录不清楚,或存在观望情绪。一些不良商家乘虚而入、以次充好甚至将假冒伪劣产品输往乡下,特别是一些流动商贩对低价的净水器等新流行起来的家电作虚假宣传,并高价售卖;也有个别商家违规操作,本来没有中标,却打着“家电下乡”的幌子吸引顾客,趁机推销其他非家电下乡范畴的产品;还有的商家打着“厂家补贴”的名号,擅自抬高产品价格。在监管未能到位的情况下,这些丧失企业责任与良心道德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购买电器的积极性。
(三)专业化回收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废旧家电回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专业化回收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大量不规范的旧家电回收游击队充斥了改市场,导致了专业废旧家电回收工厂难以为继,而很多家庭的废旧家电又不能以心理价位卖出,必然导致很多废旧家电无法发挥出剩余价值。
三、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1.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不同,很多农村居民都没有住房、医疗、养老、生育等社会保障,这严重抑制了农村居民们的消费欲望。因此,应大力拓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低保、医疗、失业、失地等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以此来间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更有底气地消费。
2.要改善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电下乡”以及消费的扩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必不可少。除了推动供电、供水、交通、互联网的普及之外,还应着力加强农村现代物流的构建,包括道路状况、运输工具、配送中心等流通设施的建设,以及通过物流配送网络与节点物流工程的完善来吸引更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加盟。这些,势必会有助于释放农村居民的购买力。
3.要增加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长期以来,农村市场上的产品供需失衡,同样是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疲软的重要原因。农村居民虽然收入较低,但同样追求商品的耐用性和质量。因此,在实施类似于家电下乡的政策时,应尽可能让更多优质的商品下沉至农村市场,以此来迎合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
4.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及产品的监管,加大处罚力度,提升农村消费者对新型家电的信心。家电市场进入农村市场,许多商家看到商机,将不少产品投入到这个领域。比如山寨净水器因为低价,再加上不法商家的虚假宣传,很容易吸引大众,山寨产品品牌包装和一些知名大品牌很相似,容易误导消费者,将山寨产品当做知名大品牌购买,不仅产品等不到保障,后期更换滤芯更是不靠谱,这必然会影响农村消费者对新型家电的信心及后期购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