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政策推出之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曾表示,从补贴实施的情况来看,较好地实现了政策预期目标,拉动消费效果明显。但采用财政补贴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漏洞,无论是补贴给消费者还是补贴给企业,很难完全避免“骗补”行为的发生。比如家电下乡,不是农民的消费者冒用农民的身份信息来获取补贴;以旧换新让不少以收购旧家电为业的人沾了光;节能家电补贴方面,也有生产企业虚报销量多领补贴的情况。
■分析
节能补贴实施不够规范
根据家电节能补贴政策,消费者在购买节能家电时可直接享受补贴。节能级别不同的产品,补贴金额也有差别,而产品节能的级别,通常是由企业自行申报。在补贴数量上也是如此,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补贴,往往会夸大已经销售的补贴产品数量。
家电专家刘步尘表示,节能惠民补贴政策在实施时,确实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有的厂家甚至存在虚报和骗补的行为。这不仅没有起到扶持产业的效果,还带来了骗补和腐败等诸多问题。回顾当年的节能补贴政策,很多消费者其实并未在补贴中获得实质性的好处。有些企业往往对节能中标产品先提价再给予补贴,而提价幅度远大于补贴幅度。补贴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包括主流品牌和二、三线品牌,绝大多数企业都难逃问题,即使如今清算退回相当数量的补贴资金,企业依然从国家补贴中获益匪浅。
在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看来,企业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统计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错误是难免的。一方面,很多企业都是通过经销商销售产品,有时候经销商提供的数据就是有问题的;另一方面,政府在核算时,也可能因为身份证号码不全、销售产品没有开发票等原因不予通过,但企业已经把资金补贴给了消费者。“因为统计工程庞大,涉及的环节又多,出现问题、偏差都很正常。”
补贴政策或透支消费
有业内专家认为,政府拿财政资金去推动整个行业保持一种非正常速度的发展,本身就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任何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当有了政府这个政策之后,企业和经销商一旦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空子可钻,都会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梁振鹏表示,补贴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补贴必定会引发消费者的短期透支消费。长远来看,过于密集的家电补贴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副作用,也会逐渐显现。“事实上,因为任何补贴都有提前透支消费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出现不需要政策扶持的声音”。在2014年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就曾直言,家电业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家电作为耐用消费品,补贴带来短期繁荣的刺激性消费,必将以漫长的寒冬作为代价。”彩电行业去年的大范围亏损,似乎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家电补贴政策对整个市场的透支行为。
2015年11月底,北京市重启节能家电补贴政策。此后,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即能效“领跑者”制度。值得一提的是,节能惠民政策和节能领跑补贴有显著区别,前者是针对所有的节能家电产品,后者的重点是提升产品的能效比和节能水平,形成节能产品领跑的氛围,主要针对政府采购等B2B。
■律师说法
企业若违规可能被处罚款
北京浩勤律师事务所律师吴瑞分析称,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主要采取间接补贴的方式,最终的受益人应是消费者。企业被要求“退补”,可能是因为补贴过程中的统计错误,也可能是企业存在骗取或违规使用有关资金的行为。
如果“退补”是因企业主观行为导致,根据有关法规,企业可能面临骗取有关资金10%以上50%以下的罚款,或者被违规使用有关资金10%以上30%以下的罚款。
彩电巨头退补数据
☆四川长虹
退补情况:需退回补贴资金43956万元,同时应收到补贴资金9430万元已无法收回。
☆TCL集团
退补情况:有可能涉及退回最高约8700万元的补贴资金。
☆深康佳A
退补情况:将退回补贴资金8996万元,还有无法收回应收补贴资金1319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