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赏析八篇

关键词: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性质

本课程从内容上分为《自动控制原理》与《自动控制系统》两大部分。它是以拉氏变换、反馈控制理论、控制电机、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分析方法、自动控制过程分析、调试、故障排除以及自动控制系统性能改善等为基础的课程。

本课程在机电、自动化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中,是一门含有较多基础内容的理论专业课。它是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连接起来的桥梁与纽带。在机电设备及自动化技术中,几乎都将涉及到本课程所讲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因此本课程是一门颇具应用价值的理论专业课程。

2课程作用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各类自动控制系统共性的技术基础学科,具有科学“方法论”的鲜明特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又应用到了数学、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及电力电子技术等多门课程知识。因此,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等职业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1课程设计的理念

围绕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进行。机电专业包括的职业关键能力有:

工作能力:指按工作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作方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是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及自我控制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指学习中能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工作中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案和途径等方面的能力。

作为职业技术学院,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课程教育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与基础。因此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

3.2课程设计的思路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原有基础知识的复习、运用及综合,精简并完善自动控制理论的知识链条,强调理论学习与系统定性分析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通过对以上课程设计理念的理解,为落实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实施,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

将教学科研成果(如虚拟教室)引入课堂,理论讲述与实验过程演示相结合,强化对理论知识物理含义及物理过程的阐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围绕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根本原则,实践教学被分成了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虚拟实验)、实物类实验、综合实验(实训)和设计类练习。

4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以及以职业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了本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以关键知识点为核心,将整个教学内容分成了几个大模块。而且每个模块都配有相对完善的教学支撑环节、关键知识链接以及若干教学工作进程,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系。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仿照任务驱动的方法,在原有教学模式上,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及教学意图的展示。其基本设计框架就是: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怎样做做什么。这一框架构建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之中,从而使每一个课程模块都能成为一个既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周期;又可以与下一教学模块有机结合,相辅相承。所有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模块内的周期循环和模块外的相互连接、重复与不断强化,从而达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以教学模块――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法为例。选取该模块中的频率特性法进行课程的微设计。

通过已学的电路知识引入频率特性法。首先,它与正弦交流电路讨论的主体一致,都是幅值与相位差。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某一给定频率下的幅值与相位差,它是频率的函数值,而后者则研究的是当频率是自变量时,其幅值与相位差与频率之间的函数。其次,它与动态电路时域分析中即有稳态响应又有动态响应不同,频率特性只讨论正弦激励下的稳态响应。

通过教学演示案例进行总结:①电路对正弦信号的响应分为不稳定的过渡过程(暂态)和稳定过程(稳态);②电路响应稳定后的信号是与输入信号同频率的正弦信号;③当输入信号只作频率上的变化时,同一电路在输出信号的幅值与相位上都发生了改变。这一教学支撑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是:①建立对关键知识点(频率特性)的感性认识。②对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从

(下转57页)

(上接72页)

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虚拟实验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在给定电路参数及当输入的正弦输入信号只作频率上的变化时,其输出正弦信号在幅值与相位上的变化――频率特性的定义。

在实验内容上有针对性地作了所测幅值取对数与不取对数时,幅频特性曲线上的描绘,通过实验报告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两种特性曲线上的优劣,从而为这一知识链上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分贝”的理解,埋下伏笔。

最后,问题的提出:有几个放大器的增益分别是60dB,0dB--20dB,那么这几个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各为多少?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助于理解“分贝”的概念;理解频率特性中幅频特性的物理意义;运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可对一般常识性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解与判断,如集成运算放大器中信噪比的单位,还有生活中用来描述噪声的单位。

5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即可形成:频率特性法(做什么)――温故而知新(怎么做)――通过实验验证并理解(为什么)――频率特性的应用(怎样做)――再到频率特性法(一个更新层次上的做什么)。在学生对旧有知识进行复习和对新知识理解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支撑环节在相辅相承的同时,也实现了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的理念与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

1引言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实践教学和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1-3]一种好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实施好课程设计环节,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并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4]可靠性工程作为一门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延长产品寿命的新兴学科,对于我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的战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作为“可靠性工程”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实践内容,是“中国质造”关键群体——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学生从事质量管理方面工作与研究的必修课程,其在加深学生对可靠性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可靠性工程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进探索。

2“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存在问题分析

“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具体产品或事件系统为设计对象,以产品或事件系统的故障数据资料为设计依据,综合运用“可靠性工程”课程理论知识对设计对象进行可靠性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系统可靠性的改进和优化对策。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数据收集困难

2.3成绩评定的实际符合性问题

课程设计是一个包含了实践分析和形成报告的综合过程,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因此成绩评定的重点和核心也在于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然而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承担的只是指导功能,并非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对于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所展现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指导教师难以全部亲历全面掌握,因而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评定成绩,大多只是根据课程设计报告来评定成绩。但由于学生在叙述表达、分析总结等文字表达和图形展现方面的能力差异,课程设计报告的表现结果和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实际表现情况有时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如果仅根据课程设计报告来评定成绩,势必会造成和培养目标的实际符合性差异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不公平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可靠性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多元化模式探索

3.2指导教师和方式多元化

3.3成绩评定内容构成多元化

成绩评定内容构成多元化是指成绩评定不再根据单一维度表现结果形成结论,而是由过程表现、报告内容、答辩表现三个维度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比重综合构成。其中,过程表现成绩考核的是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的思想态度、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情况,报告内容成绩考核的是学生在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规范、结构层次安排、叙述表达、计算分析、推理总结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情况,答辩表现成绩考核的是学生基础理论、逻辑表达尤其是对课程设计的真实领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情况。由于这种多元化成绩评定模式考核的内容全面而系统,学生很难以点代面蒙混过关,因此实施以来大部分学生都能高度重视课程设计,并认真地对待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问题,课程设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4结束语

作者:陈洪根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1]魏连江,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7):163-167.

[2]刘敦文,杨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5):157-161.

[3]张冬敏.高校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9):172-17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世界大学城翻转课堂闯关式前厅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06

1背景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平台并推出了“机电茶话”、“空间资源课程”、“学生空间协会”、“空间教学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笔者主持的《前厅运行与管理》课程,立项为院级重点优质资源课程,在学校项目资助、培训支持的前提下,借鉴前期建设经验,笔者及其团队在世界大学城平台上开发了此空间课程并用于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前厅运行与管理》空间课程实例

2.1课程基本信息及模式介绍

本期授课对象为酒店管理1201班,采用闯关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依赖世界大学城平台,通过课程设计将对口岗位要求细化至闯关任务中,课程教师以关卡驱动,提供“通关秘籍”,学生在上课前完成翻转学习并探索尝试闯关,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展示呈现、反馈反思和评价奖励等活动。课程总结对接学习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持续改进。

2.2课程设计

本章将详细介绍将闯关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酒店管理1201班《前厅》教学中的应用。

2.2.1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目标关卡化

课程设计时将课程目标由易至难分解至关卡中。本课程设计了5个团队关卡与若干个人关卡,必选与可选关卡相结合。团队部分主要是课程目标中常见点重点的汇集,鼓励学生团队协作,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难度递增式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构建。个人部分是难点、补充拓展知识为主,再次反复强化突破难关,亦可满足基础较好、兴趣浓的同学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2.2依赖世界大学城,教学信息化

2.3课程实施

2.3.1鼓励协同创新,全程可视化

2.3.2突出学生主体,学习个性化

3结束语

关键词:职业生涯发展;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成长规律

现代职业教育认为,有效学习是指学生在真实工作情景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满足就业需要,还要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奠定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课程体系方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最核心内容,是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被大众所认识。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和我国国情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式。

本文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对其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较好地完成了课程体系的构建任务,对其他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以市场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前提是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为此,我们制定了行业企业问卷调查表、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等,面向三峡区域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回收整理34份企业调查表和大量毕业生调查表,提炼出了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和知识需求情况,形成了全面而准确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报告,为后续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及实践专家研讨会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和重要依据。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不受行业限制,可以从事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使用、运行管理、技术改造和维护修理,数控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修理等工作。三峡区域有许多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设备,特别是宜化集团、安琪集团、稻花香酒业、娃哈哈饮料厂、三峡烟厂、红旗电缆厂等大型企业,每年都需要大量中间层次的工作人员。另外外地需求量也很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还可以输送到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为我院机电专业群的龙头专业,2007年成功申报湖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随着2008年我院成功申报省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机电一体化专业也被确定按示范专业的目标进行建设。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和三峡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国家对高职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三峡区域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于机电行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同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确定的职业岗位群是:

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装配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管理和检测维护;机械零件加工;机电产品的质量检测及售后服务;车间班组等基层部门的管理。

二、以职业生涯成长为背景寻找典型工作任务

每一种职业都对应着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即经历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发展阶段。

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在职业的某一行动领域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同时完成该任务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多数是开放性的,可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典型工作任务是从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岗位工作任务中分析提炼出来的,它体现了一组难易程度相当、工作要素相近的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共同特征,而不针对具体的企业和个人。因此,寻找典型工作任务首先要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人手。

岗位工作分析是对某一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各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分析的岗位既包括毕业生可直接上岗/就业的岗位,也包括经过5一10年的自主发展后能够适应的岗位。工作分析包括岗位工作内容分析和对岗位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

我们制订了《企业实践专家个人职业历程调查表》,对宜昌周边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实践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上来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和分析,整理出一系列工作任务,比如:机械装配、电气仪表安装、数控机床操作、电气设备维护、自动线设备检修等等。

在上述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挑选出部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例如: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以及技术科等基层部门负责人。这些专家目前都从事着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工作任务,有着l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有着中职或高职教育背景,且都服务于大中型企业、承担整体化和综合性的工作任务。

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的作用就是通过与企业实践专家的深度交流,借鉴他们丰富的职业经历,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按照不同的阶段、重要的经历和变化对各自的职业成长过程进行了描述,列举了各阶段实际从事过、有代表性特别是有挑战性、能够提高工作能力的工作任务实例。将这些任务进行归类整理,我们寻找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6个典型工作任务。

人的职业成长必须经历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发展阶段,为此必须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排序,为后期设计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奠定基础。我们将6个典型工作任务依序排列为:室内综合布线、六角螺帽(钳工)制作、机械零件加工、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维修、自动线运行调试和维护修理。

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要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学习,必须找到能渗透学习内容的载体,让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最终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这些重要的载体就是典型工作任务。

常用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模式有项目课程、任务驱动课程以及学习领域课程等。“学习领域”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理论

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是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包括“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及工作要求等)。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学习领域课程又需要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所以并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但它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

项目课程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课程也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强调对工作过程的规划,分析思考及反馈等,也可以反映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领域与项目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项目课程的随意性较大。学习领域的内容更庞大,经常以教学项目的形式出现,但有时也有一些工作过程不完整的学习情景。

我们依据找出的6个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出6个项目课程和3个学习领域课程。6个项目课程包括:室内综合布线、六角螺帽(钳工)制作、电机及电气控制、机械零件加工、机械零件数控加工、PLC应用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包括: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修以及自动线设备的运行调试和维护修理。

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课程符合主体性教育思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发成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课程,特别是一些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在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这两类课程可能长期并存。

由此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通识、专业基础、专业实践、专业拓展和公共选修五大模块组成。其中,通识模块主要有:形势与政策、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等,专业基础模块有:高等数学、机械识图与CAD绘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项目课程)、PLC应用技术(项目课程);专业实践模块主要由学习领域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余下的项目课程、顶岗实习等组成;专业拓展模块是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方向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将来的岗位迁移需要和再学习能力需要;公共选修课程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四、结束语

人的职业能力发展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它需要具体的学习环境。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过程就是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研究必须将职业资格研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课程设计与教学分析等结合在一起。

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践,是一项新颖而又艰巨的工作,对高职院校的师资和实践环境都是巨大的挑战,后面还有大量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课程标准等工作需要继续完成。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摸索、总结、改进,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中职生;家电维修;提高技能

彩电维修是一门综合技术很强的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定位目标,本课程将向学生提供“CRT-TV系统”知识和“故障检修类”知识的教学,以及CRT-TV故障检修技能训练的教学,以适应CRT电视机的生产、检测、调试、修理等技术工作。它涉及的知识和技术几乎包揽了电子专业的绝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具有很高价值。所以将本课程作为电子类产品检修公共平台,既要训练电视机检测,修理的基本技能,又要迁移到各类电子产品检修。只有把该课程创建为精品课程,才能形成较好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彩电维修作为一项实用技术,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要求。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⒈课程设计的理念。

⒉课程设计思路。

⑴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真正让每位学生实际维修。在教学过程中,先不过多讲解枯燥的理论,而是在实践中引入。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一人一机,教师设置故障,学生维修,真正动手操作。修好后,教师总结故障现象,故障特点,数据特点,故障原因,故障维修思路,故障维修流程。这样学生以后就能够真正理解消化此类故障。

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后期,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分析研究主板某些部分电路的数据特点,故障现象,故障原因,自己总结维修此类故障的方法和流程。

二、教学环节安排

⒈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侧重点。

⑴《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是机电和电子类专业两门必修的基础学科,针对学生基础差的实际,应注重要求学生掌握《电工基础》电流与电压的概念,电阻、电容和电感的特性,欧姆定律的灵活运用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性,万能表的使用,对于交流电及复杂电路的计算,只需作些了解。在《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中,须掌握的是晶体管的特性、参数和基本电路的组成,对于负反馈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则需要作些基本了解,其他内容及数字电路可不上。经过这样的压缩后,不仅减少了学习的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初学者的自信心,对刚接触家电维修的初中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等到学生的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将其他内容补上。

⑵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电子元器件》、《电子技能训练》、《电工技能训练》。《电子元器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要举一反三,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元器件的用途、参数和质量检测判断。,因为对于家用电器的维修,根据前期的故障判断,运用合理的维修方法缩小了故障范围,剩下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从故障范围中通过元器件的检测确定故障元件,达到最终的维修目的。对电子元器件的教学可配合电子技能训练进行,在电子技能训练时参些坏的元器件,要求学生检测后才能安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⑶在专业课的安排上,应先安排电热电动原理与维修,因为电热电动涉及的小家电原理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通过对小家电的检修检测,直观培养学生的检修方法,树立了学生学习信心。对彩电的教学,由于彩电教材与高速发展的彩电技术严重滞后和不协调,很多教材内容还是十年前的彩电技术,在教学时绝不能照本宣科,讲解各电路的作用和工作过程中,应选择带有总线控制的典型电路或单片机电路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集成电路的功能、主要管脚的作用,总线进入及调整,以及出现问题所带来的故障即可,集成电路内其各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不再是教学的重点,不再需要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基础分析中。

⒉教师安排及授课形式。

专业基础课由一个老师授课,专业课由另外老师授课,由于各个老师授课的侧重点不同,专业基础课老师不了解专业课急需掌握的内容,造成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不能及时贯通,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实行包班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即每一个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从头至尾由一个老师担任。这样的好处是,老师从头至尾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随时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一体,一堂课同时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教室、实验室为一体,教室既是理论的课堂,又是实习操作场地;教师、师傅为一体,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徒弟为一体,学生既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又是实践技能的操作者。

⒊实验实训设备的准备及实践技能教学。

要使学生学好家电维修技术,实训设备的配置与选择是非常关键的。目前我市各中职学校家电实训设备严重滞后速发展的电子技术。特别是彩电技术,现在已发展到平板电视,而很多学校实训用的彩电连总线控制功能都没有,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校快速更新实验设备,就会大大提升教学成本,这是极不现实的,也是大部分学校无法做到的。我认为,在彩电实训中,所使用的电路板至少具有总线控制功能,实验室中被淘汰的电视,只要显像管好,我们可以花一百元左右从市面买三洋LA76810或LA76931机芯的电路板,对旧电视进行改装升级,并要求学生参与改装。既达到教学目的,又节约教学成本,又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⒋注重培养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某一知识是否乐学,是否学得会、学得好,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该知识产生兴趣,有心去研究它。由于家电维修知识内容深,实践性强,初中毕业生学习难度确实大,缺乏兴趣。所以,在教学总体上应注重结果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每一次实验你可以告诉学生接触到的元器件的市场价格,市场的维修价格,如何与顾客沟通,应注意哪些事项,这些是学生最想了解的,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⒌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去不断的学习、探索、充电,更多地参与维修实践,积累经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可从以下途径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深入维修一线参加维修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方法,在实践中吸取别人的经验。第二,多与其他维修人员交流,特别是各类家电售后服务部门的同行,因为他们掌握各品牌家电技术一手资料和技术特点,比我们自己查阅摸索要方便快捷得多。第三,要及时订购专业书籍、订阅专业报刊、收集维修资料。如《家电维修》、《电子世界》等,这些刊物都是全国知名电子刊物,紧密联系了当今家电发展动态,有理论有实践,指导性强,能起到很好的助手作用。

总之,家电维修专业具有其特珠性,要教会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成,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究,需要我们不断去创新,要使学生学好家电维修技术,关键在教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质量

在以学生能力、职业行动为主的先进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势在必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将以《定轴轮系》为例,探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主要从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设计依据

1.1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机电维修等岗位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成长规律,从机械实际应用角度,设计承载相应教学内容的项目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1.2设计的学习任务

本次课程设计来自于项目五:多级减速器的分析中的轮系中的定轴轮系。其学习性工作任务是了解定轴轮系的定义和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学时为2;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的教学对象;先修课程为机械产品测绘与识图;以定轴轮系的定义为教学重点,以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为教学难点。

2.教学资源整合

3.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课主要从三个模块进行设计:教学预热过程,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后续规范。

3.1教学预热过程

回顾旧知识,导入新内容。前期所学一对齿轮的啮合,通过任务1的视频看到主轴箱体的变速机构运动情况。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改变拔叉位置可以实现变速呢?提出本次课学习任务:平面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并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任务要求及考核效果。

3.2教学实施过程

3.2.1尝试感知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任务2(简单的平面定轴轮系运动情况),结合多媒体动画展示和模型模拟演示,同时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仔细观察运动情况。

3.2.2新知识点的提炼

结合任务2,分析动画并提炼对应的内容:定轴轮系的定义、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确定首末两轮的转向关系。从任务中得出新知识点,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接受,同时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新知识点及应用方法。

3.2.3尝试应用

教师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任务3,任务3是在任务2的基础上,修改为空间定轴轮系,学生根据任务2完成任务3的要求,自主讨论学习,最后进行小组反馈,师生互动,得出结论。通过任务3的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2.4拓展应用

学生分组完成任务1(主轴箱体的变速机构)中传动比计算和首末两轮转向的确定,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通过组装模型验证讨论结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同时学生进一步强化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3教学后续规范

3.3.1成果展示和随堂考核评价

各小组展示成果,进行自评和教师点评,考察学生的教学效果,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3.3.2归纳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归纳本次课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两点)、技能点(能够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和素质要求,学生对照目标要求检查自己是否已经达标。

3.3.3作业布置

4.本单元教学特色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的实情,采用“四步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四步阶梯式为尝试感知分析提炼尝试应用拓展应用,它不同于常见的任务驱动。在四步中融入三个不同的任务,实现各任务的要求逐级递进,将知识点融入其中,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拓展深化,收到实效,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成长规律,并且四步教学中都围绕着定轴传动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展开,以此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5.结语

关键词:IEET工程认证;电力电子;项目教学改革

1前言

中华IEET工程认证学会简称IEET,评估受认证的课程或机构是否符合认证机构的学术或专业标准,通过认证的大学院系毕业生,代表其已具备执行工程专业所需之基础教育,且国内学历将为各会员国所承认,扩大国内毕业生的学历适用地区。

2教学现状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横跨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三门课程的交叉边缘学科,是利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与控制的专业基础课程。

随着各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课时量越来越少,实验学时也不断压缩,同时实体的实验设备极易损坏,软件仿真又不能让学生完全的理解概念。只是仿真,见不到实物,对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没有研究,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简单的整流桥电路,仿真只要选择模块即可,学生根本不知道做实物整流桥用电力电子器件应该如何搭建,若是选集成的芯片也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是半控芯片还是全控芯片,控制引脚该如何连接,芯片需要不需要驱动?这些问题都是软件仿真无法解决的,不是单纯改革实验教学就可以解决的,因此需要一种工程认证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学有所得。

3教学改革

3.1IEET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3.2运用项目

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章节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的要求,掌握知识点的技能,体验项目建立和实现的艰难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这正是IEET工程认证理念的完整体现。

项目完成的考核方法:IEET工程认证模式,更关心的是项目完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考核。教师从项目组织情况、设计思路、设计文档、技术指标、创新性、项目完成情况等各方面来给学生打分,并且可以在小组讨论时,评出组织者、设计能力者、文档编撰者等有不同优势的同学,检测学生技术层面和团队协作层面的差异。

Matlab、Simplorer等仿真软件的应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目前高校实验室条件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少,许多理论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除了项目教学法的运用,采用软件对电力电子进行仿真可以解决这些矛盾。这两个软件强大的协同仿真功能,建模更容易,和实际电路模型极为相似,易为学生所接受

3.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按照上述设想,本课程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1)锻炼学生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为各级比赛提供一批有电子设计基础的学生;

(2)设置电力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环节;

(3)调整教学大纲;

(4)通过项目,培养较强的项目开发、设计和建造的能力;

(5)组织兴趣小组进行实际工程项目作业,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以社会需求为教学依据,让学生学有所需,学能所用。

3.4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专业限选课,一般机电专业学生必选,学生数约100人,拟打算在每年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分别按照教学改革思路进行对照教学,观察其教学效果,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去同类独立院校调研,学习他们电力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建设经验;

2)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以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就业难易程度等情况为依据讨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并对教学大纲做相应修正;

3)以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统计表的统计情况,来设置课程项目的题目,决定以下三个方向的题目“电子电工产品生产与加工”、“机电产品开发与设计”以及“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和比例。

4)通过教学日历的完成情况和就业趋势对项目的题目进行微调,令学生自行组织项目合作小组,通过做电力电子技术项目的形式,把课堂理论直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结合实践课程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协同合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5)对整个教改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整合课程项目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方式,为本课程深入教改做准备。

6)作品展示:进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项目实物展示活动,从电力电子的课程项目成品当中,选择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进行公开答辩和实物展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作品,丰富毕业设计作品的内容,也提升了本专业在学校的影响力。

4创新点

特色与创新:

1)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解决理论知识学习难度大的问题,设立项目教学环节。针对理论学科性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问答环节、实验教学的软件仿真环节、课程设计的项目研发等环节,使该课程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加强基础理论与工程实例的结合应用,拓宽学生知识面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实践过程中通过项目学习来获取工程能力;

2)形成了校内首个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IEET工程模式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本课程所设的项目为“毕业设计选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以及“校、企合作的项目”提供了丰富的题目资源,丰富毕业设计作品的内容,也提升了本专业在学校的影响力。

5总结

[1]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刘海波.《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

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全国各职业院校众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要求。

研究新形势下维修电工学习,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全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工业机器人时代到来为背景,总结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当前工业技术发展形势下“维修电工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要求的新变化,归纳适应工业生产发展需求的维修电工岗位对应的学习领域,进而探讨相应学习领域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最后提出了维修电工课程设计与能力培养路线图,为当前高职维修电工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

2.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示教再现机器人,目前工业中正大量应用;第二代带感觉的机器人,技术应用基本成熟,工业应用较多;第三代智能机器人,技术正在发展过程中,工业上少量应用。

所以,目前工业上应用的机器人主要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机器人。

当前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且作为全球制造工厂的我国制造业对产品质量和生产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力成本也将不断提高,所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3.工业机器人时代对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3.1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广泛应用

工业机器人是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其发展与应用对电工行业的影响较为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性能控制器、伺服电动机、各种传感器和HMI设备的大量应用上。

目前在自动化生产设备上,除了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等传统电器设备,还大量应用着以下几类新型电器:控制模块,其中以各种PLC控制器应用最为广泛;电动机驱动装置,常用的设备如变频器、步进电机驱动器、交流伺服驱动器等;电动机,以步进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为主;传感器,如光电开关、接近开光等。

3.2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应用促进了维修电工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的发展与变化

传统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的重心是继电器-接触器电气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为了适应生产的需求,当前维修电工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也必需发展变化,应该把重心定位在以PLC控制器为核心的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上。

从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上看,新的核心职业能力是对传统职业能力的继承与发展,对当前教学中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维修电工对应学习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4.1维修电工的学习领域

当前高职院校对维修电工学习领域的设计,主要包括电工技术基本理论与知识、电机拖动与控制基础、常用电气控制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电气制图等。这些学习领域只能满足传统继电器-接触器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工业机器人时代背景下,维修电工对应的学习领域,需依据新的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确定,〃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对应的学习领域主要包含电工技术基本理论与知识、电机拖动与控制基础知识、PLC控制技术与应用、常用新型电气设备的运用和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这五个学习领域。

4.2维修电工学习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维修电工对应学习领域的发展与变化,是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也是对维修电工教学内容的一次改革。在五个学习领域中,有两个学习领域是继承了传统,另外三个学习领域是"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这一新的维修电工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的新要求。维修电工学习领域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维修电工设计,必须重构其对应的体系,学生才能生成新的维修电工核心职业能力。

5.工业机器人时代维修电工学习领域设计

5.1维修电工课程设计

本文维修电工课程设计的总体原则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单项技能与综合能力并重。五个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整合为四门主要课程,包括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电机拖动与控制课程、PLC控制技术课程和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综合技能课程。

这些课程分为三个类型:基础理论知识型课程、重点单项技能型课程和综合技能应用型。这三个类型把维修电工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熟悉电工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阶段是掌握各种重要单项技能;第三阶段是综合技能应用生成核心职业能力。

5.2维修电工课程设计与能力培养逻辑

6.总结和展望

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全国各职业院校现开设的众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重点要求的培养目标,所以在工业机器人时代到来的新形势下,对维修电工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和重要。

THE END
1.家居电器种类繁多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电视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家庭娱乐设备,对于家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它曾经是全家的聚焦点,无论是在看新闻还是观看电影时,全家的成员都会围坐在一起。而现在,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新兴媒体出现,人们开始更加分散地消费内容,但电视仍然保持其核心的地位,是很多人选择放松和学习知识的手段之一。 https://www.dzvj5vem.cn/re-dian-zi-xun/358106.html
2.家居电器有哪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家居电器越来越多样化,各具特色。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一些常见的家用电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厨房电器 冰箱: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冷藏保鲜设备,不仅可以保存食物,还能提供清凉环境。 洗衣机:自动清洗衣物,无需手动浸泡、搓洗和揉捏,是现代家庭不可或缺的一种便利工具。 https://www.u1er0tq4.cn/wei-bo-lu/451965.html
3.2024年家电选购终极指南,全屋家电优选型号推荐,全屋家电选购避坑+头号京贴+隐藏优惠券(请私信)+家电选购指南会一直更新。建议(点赞+收藏+关注@智尊宝)以免错过重大优惠! 下面集合了,我花2年多时间总结各类家电选购指南,各品牌,各型号,优选对比,各筛选出约十款甚至几十款适配型号。 涵盖家电品类包含:冰箱、洗衣机(洗+烘)、空调、电视、油烟机、洗碗机、净水器、空气炸锅、破壁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267399739
4.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知识点归纳车友交流懂车帝提供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知识点归纳的车友交流详细内容,懂车帝是一个汽车资讯平台,懂车更懂你。我们提供最新汽车报价,汽车图片,汽车价格大全,行情、评测、导购等内容,看车选车买车就上懂车帝。https://www.dongchedi.com/tag/ugc/16052041
5.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查看全部5条评论回答 写回答 cnqruojdxn 我空间有一部分,我还有打印的就是没办法给你看 有用(0) 回复 举报 相关问题 家电 1.3万 浏览 1044 回答 手机性能天梯榜讨论 4352 浏览 615 回答 显卡 2.1万 浏览 614 回答 硬盘 1.5万 浏览 601 回答 显示器 8956 浏览 587 回答 https://wap.zol.com.cn/ask/details_26862832_5146863_3.html
6.真没想到(智能家居知识点总结)智能家居知识点汇总,智能家居从入门智能家居的基础知识、智能家居如何布局、智能家居如何全自动化操作、认清智能家庭联网之后跟普通家电有什么不同之处、普通家电如何智能化,如何做好智能家居资金预算等多个知识点 为了优化你的阅读体验,我把目录整理好。 如果你不喜欢某一部分,或者你已经入坑,不需要从头了解,可以直接跳转下一部分一、【入门篇】什么是https://www.qyezw.cn/?p=17247
7.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知识点总结电工技术基础知识总结(十一篇)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知识点总结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总结篇三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http://cooco.net.cn/zuowen/1130642.html
8.计算机网络复习(自顶向下)知识点总结(一天一夜超8000字,详细知识点总结重点讲解了时延、丢包和吞吐量的概念,以及应用层的HTTP协议和FTP、SMTP。深入探讨了传输层的UDP和TCP协议,特别是TCP的可靠传输机制和拥塞控制。网络层的重点在于IP协议、路由选择和路由选择算法,以及链路层的差错检测技术。总结了链路层的MAC地址、ARP协议和交换局域网的功能。https://blog.csdn.net/caqjeryy/article/details/122324147
9.AWE2020的三个重要知识点关于AWE2020的来自电器杂志【AWE2020的三个重要知识点】关于AWE2020的变化,今天课代表总结出三大知识点来帮你提前脑补,概括来说,这三个知识点就是:“无悬念”、“更精彩”、“更国际”。O网页链接 ?收藏 转发 评论 ?赞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热度 按时间 正在加载,请稍候https://weibo.com/1401409384/I3omku2fx
10.什么是CAFCAF是怎么形成的CAF的知识点总结什么是CAF CAF是怎么形成的CAF的知识点总结 前段时间做了一个项目,临近发板了,项目经理突然说这个板子是要出孟加拉的,瞬间泪奔了,因为针对这些高温、高湿地方都是需要注意符合CAF的要求,在layout设计中,在避免CAF问题其主要是需要控制不同网络的孔与孔,孔与线的间距。于是乎总结了下有关CAF的知识点https://www.elecfans.com/d/821066.html
11.AT89C系列单片机知识点总结AT89C 系列单片机知识点总结 [导读]AT89C系列与MCS 51系列单片机相比有两大优势:第一,片内程序存储器采用闪速存储器,使程序的写入更加方便;第二,提供了更小尺寸的芯片(AT89C2051/1051),使整个硬件电路的体积更小。 AT89C系列单片机是Atmel公司于1993年开始研制生产的,优越的性能价格比使其成为颇受欢迎的8位https://www.21ic.com/a/950044.html
12.心得体会论文格式模板精选10篇当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首先要了解这些有机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然后在结合课本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加深记忆,在寻找这些有机物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出现的现象和需要的条件,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1.2对于相关概念和知识点进行推理总结 有机部分的化学知识由于出现的有机物比较多,记忆起来也就非常困难,这些https://www.liuxue86.com/a/4782637.html
13.20232024国家电网招聘之财务会计类知识点总结(超D.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 【答案】 A 2023-2024 国家电网招聘之财务会计类知识点总结(超全)4、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963467&ordertype=2
14.物联网工程知识点51CTO博客如图3-4所示,多个ZigBee设备构成一个无线自组网络,该网络可以通过ZigBee无线网关控制每个家电设备。一般而言,ZigBee无线网关具有一个以太网接口标准,可以连接到局域网或互联网。 蓝牙无线网关:蓝牙无线网关可以支持多个蓝牙设备快速进行网络连接并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图3-6是一个无线蓝牙网关的结构示意图,这个蓝牙https://blog.51cto.com/wjw1014/5412265
15.安徽铜陵技师学院铜陵理工学校教材教案学生活动:学生可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总结直流电流测量的方法与步骤。 知识点: 万用表测直流电压的操作步骤:①选择挡位与量程。转换开关应旋至直流电压测量区,量程的选择一般为被测电压的1.5~2倍,若事先无法确定被测值的大小,量程的选择一般应从大到小,直到合适为止。②与被测电压并联。红表http://tljsxy.cn/contents/460/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