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聚焦人才话题,提交有关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引进等方面内容的议案、提案;
·西咸新区发布《支持秦创原女科技人才发展九方面十七条措施》,涵盖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人才就业、创办企业、科研工作一线、专属金融政策、人才交流合作、评价激励机制、人才奖励措施、关爱计划9个方面,为女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从科研、就业、创业、金融、培训、参政、住房、生育、健康等一揽子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便利服务;
·广州印发《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工作方案》,未来5年拨款近10亿元构建基础研究人才梯队支持体系;湖南长沙望城为“海归小镇”3年投入3亿元人才专项经费,益阳最高给予人才1000万元支持;贵州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对来黔创业人才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且作出重要贡献的,给予最高250万元奖励。
宏观动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规划》强调,要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其中强调强化人才支撑。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统筹布局一批数字领域学科专业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覆盖全民、城乡融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35年,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相适应,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院校,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学专家学者,持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构建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法学教育体系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在第五部分创新发展法学理论研究体系中提到,强化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研究,完善科研考核评价制度,推进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两会声音
赵长禄委员:以科教协同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融合
今年的全国两会,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带来了一份《关于以科教协同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融合的提案》。赵长禄认为,科教深度融合已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开展科技创新与卓越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但仍面临突出矛盾,缺乏融人才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中观共享平台进而导致三者资源功能分立,不利于融合互动。他建议,在中观维度上,以一级学科下具体学科方向为基本单元打造高校科教协同平台,为专业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汇聚提供共享服务硬支撑,营造有利于师生互动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良好氛围,以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互生互促、协同发展。
林晓辉委员:建议加快大湾区人才资历互认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伟禄集团主席林晓辉建议,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实施更为灵活的人才政策,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同时科学拓展海外人才引进渠道,构建海外人才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通道,探索尝试发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绿卡,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共享机制,加速人才跨地流动,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生活。
张晓宏代表: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以及长周期支持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晓宏认为,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要厚植人才培养、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以及长周期支持机制,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从事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张晓宏建议,加强基础研究,第一要坚持目标导向,着力破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要加强平台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创新平台支持和评估体系;第二要厚植人才培养、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以及长周期支持机制,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从事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第三要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国际科研合作矩阵。
施卫东委员:推动构建高质量“双碳”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表示,面向“双碳”发展的高端科技人才依旧稀缺,实践、创新型“双碳”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健全,制约了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施卫东建议,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打破产业和教学之间的壁垒,推动建立学校、企业双导师授课模式,将企业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引入学校开设创新实践课程,或借助于高校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将学生引入面向“双碳”发展科研项目一线,将行业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层次培养,开发项目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方式,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与企业共同打造实践平台,实现教学、科研、企业需求与“双碳”人才培养过程的动态融合。
张平文委员:完善导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委员说,目前,我国北斗产业人才培养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复合型导航技术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储备不足;二是面向北斗产业的空天科技战略力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张平文建议,完善导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在“交叉学科”门类增设“导航技术”一级学科,鼓励高校设置“导航工程”本科专业及学位点,建立完整学科体系。同时,布局建设导航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北斗重大工程任务为牵引,整合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优势力量,汇聚一批导航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杰出青年人才。
各地人才新政
湖南:益阳发布人才新政,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
2月26日,“智汇潇湘·‘益’起来”益阳市2023年人才新政发布暨重点产业招才引智活动在中南大学举行。现场发布《益阳市关于支持重点产业企业人才引育留用若干措施(试行)》,聚焦产业链建强人才链,重点加大对产业人才(团队)的支持力度,以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支撑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益阳市在2022年出台“人才新政25条”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发展特色,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研究出台“支持产业人才20条”,集中资源力量,实行靶向引才、精心育才,进一步凸显产业竞争的比较优势。其中,对能实现成果转化并推动益阳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给予最高1000万元综合支持。每年视情遴选3个左右产业领军人才团队项目,根据投资力度和落地成效,最高给予500万元资金支持。重点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个人或创办(控股)的企业可申请“优才贷”,额度最高可达2000万元。设立重点产业“领军人物”奖和重点产业企业“突出贡献人才”奖等。
湖南:长沙望城为“海归小镇”3年投入3亿元人才专项经费
陕西:女科技工作者认定为西安高层次人才可享200万元购房补贴
上海:名校硕博毕业生入住上海虹口人才驿站,可获得租金补贴
广东:广州未来5年拨款近10亿元构建基础研究人才梯队支持体系
近日,《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工作方案》印发。方案指出,广州未来五年将投入市级财政经费近10亿元,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基础研究人才梯队支持体系。其中,即将实施的青年博士“启航”计划,将继续支持35岁及以下的青年博士开展5万元/项的自由探索研究;优秀博士“续航”计划主要支持已获得“第一桶金”且成功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的优秀博士,将给予10万元/项的滚动配套支持项目,该计划支持40岁及以下青年人才;实施科技菁英“领航”计划,主要支持42岁及以下的科技菁英冲击国家“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此外,广州还首创关联人才培育成效的评价机制。在“启航”和“续航”项目开展结果导向驱动的“五个一”联动式验收模式,即“一篇论文、一项专利、一个项目、一项奖励、一个职称”。
贵州:最高奖励250万贵州出台人才引进政策
重庆:出台举措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
近日,重庆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委3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实施5个方面18项举措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包括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提高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市级重大重点科技专项的比例,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作为参研人员比例不低于60%,鼓励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担纲,力争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担任市级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比例达到20%。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不低于70%。择优实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直通车项目,支持在站博士后、来(留)渝博士青年人才迅速打开研究局面,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第一桶金”。
各地人才信息动态
海南:海口举办外籍人才开放日活动
山东:3月1日起,济南这类高层次人才每月获补1000元
《“海右”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8年2月29日。《办法》规定,“海右”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每2年选拔1次,每次人数不超过50人(其中养老服务领域人数应占到总人数的1/3左右),管理期为4年。“海右”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在管理期内,每人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1000元,每年集中发放一次。将“海右”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名单纳入市高层次人才库,市每年组织部分“海右”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以及市情省情国情考察、咨询等活动。
江苏:南京市政府发布《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政策解读
江苏:连云港1700余名高层次人才可领生活补贴7900余万元
四川:西部(成都)科学城今年度最大规模集中“揭岗挂帅”
3月1日,四川天府人才集团正式揭牌成立。活动现场,四川天府人才集团联动十余家西部(成都)科学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揭岗挂帅”,正式面向全社会释放人才需求机会清单,全力招引高层次人才,总计提供岗位751个,个别岗位起薪百万元,平均薪酬达到30万元。面向未来,天府新区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出台天府新区人才支持政策3.0版,制定实验室“一室一策”等人才引进专属政策,持续推进“揭岗挂帅”等高层次人才招引行动等。
广东: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闭幕
2月28日,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本届大赛以“博揽天下英才共创人才湾区”为主题,共设创新赛、创业赛两个组别,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8大行业的前沿科技领域。大赛共有2161个团队项目、近1万人报名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有37支参赛队伍、113个高水平项目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最终,2个组别共产生4个金奖、8个银奖、10个铜奖。当天,全国60多家投融资机构和400多个博士博士后创业项目参与对接,现场签约项目73个,意向合作金额约12.5亿元。
赛事招募信息
山东:烟台发布今年首批3705个人才需求四类产业岗位需求最多
近日,烟台市委组织部、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聚焦“9+N”制造业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编制发布《2023年度烟台市人才需求目录(第1期)》。本期发布人才需求的用人单位实力强、规模大、需求旺、待遇优,涉及全市150余家重点用人单位。首期人才目录发布需求总数3705人,其中博士211人,硕士447人,大学生3047人。这些人才岗位中,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绿色石化、生物医药四类产业岗位需求最多,且都明确了较高的薪酬待遇,月薪均在6000元以上。最高年薪30万以上岗位19个,其中100万以上岗位1个、50万-100万岗位2个,30万-50万岗位16个。
信息综合自中国政府网、益阳日报、央广网、人民网、烟台广播电视台、大众新闻、中国妇女报、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澎湃新闻、中国江苏网、中国新闻网、贵州日报、四川新闻网、重庆市科学技术局网站、中国青年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教育新闻网、光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