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天猫方面回应称,淘宝天猫始终秉持开放的合作理念,积极探索与各平台之间的互通合作,不断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让消费者的购物更便捷、愉悦和高效。
这一举动,究竟是淘宝放下高傲姿态的世纪和解,还是背后另有考量?
01
两巨头“筑墙”始末
工信部要求各平台限期解除屏蔽,实现“互联互通”。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重槌频频敲下,互联网领域多家巨头被顶格处罚,其中就包括阿里、腾讯、苏宁、美团系公司等。
直到今年8月30日,国家市监局在官网宣布,该部门督导阿里巴巴完成三年整改。阿里随后回应称:“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创新,坚持合规经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事实上,互相屏蔽的十余年里,双方关于互联互通的试探从未停止。
02
移动支付新拐点
从过去的全面封杀到如今的转变,究其根本,自有淘宝放不下的利益和解不开的困局。
近年来,国内电商格局洗牌加速,去中心化、内容化势头日益明显。传统电商巨头阿里、京东等虽依旧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增速有所放缓。
高盛报告显示,淘宝天猫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66%,下降至2022年的44%左右,四年降幅约1/3。凭低价“狂飙”的拼多多更是在去年年底超越了阿里,成为市值第一的电商平台。与此同时,抖音小店、腾讯视频号小店、小红书店铺、百度电商正以倍级增速崛起。淘宝没有办法再稳坐钓鱼台了。
但显然,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支付领域作为电商生态的核心环节,不仅是交易完成的桥梁,更是数据流通的枢纽,这也是平台多年的顾虑。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市场也演变成多元化竞争的态势。近年来,银联云闪付、京东支付、美团支付等在市场份额、用户基础、技术实力等方面也各有千秋。
因此,“打不过就加入”,阿里系的取舍不止是为守住眼前的蛋糕,还有将蛋糕做大的野心。
支付宝也对此回应称,“开放、协作、创新、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也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除了支付产品,支付宝还将在互联网技术、AI技术产品等更广泛的生态加大开放合作,创造更大的商业空间。”
03
互联网生态重塑
此外,双方还需要就技术对接、责任划分等问题进行深入协商,用户习惯和利益分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不难看出,包括淘宝在内整个阿里系的开放,某种程度是互联网平台自我闭环时代的终结,也是其高傲姿态的终结。无法再拥居自身的封闭体系,而是必须走向互联互通、合作发展的道路,这里有政策的推动,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只是如今,市场还看不到更多的深度支撑和淘宝的对策。等待我们的,无疑是巨头之间一场新的试探与博弈,也是用户为王时代的新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