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万元“宣传费”就能登上热搜榜……近日,河南省新乡市公安局成功端掉了一个拥有大量“网红”“大V”账号的特大“网络水军”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76人,涉案金额达5000万元。
时下,热搜词条是很多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然而有些热搜却是“网络水军”精心策划的一场闹剧。近年来,多个社会热点事件和话题,事后都被证明背后有“网络水军”的推波助澜。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网络水军”呈现出模式化、产业化新趋势,操控流量手段更加隐蔽,危害性也更大。
花5万元就可登上热搜榜
犯罪链条产业化,手段更隐蔽
今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公安机关打掉一个涉案金额1000余万元的“网络水军”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关闭“网络水军”作案网站平台4个、派单中介3家、涉案店铺151家,查扣作案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300余部,累计获利200多万元。
整治“网络水军”需重拳出击
针对这种现象,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维维认为,被商业化运作的“网络水军”行为可能涉嫌多种犯罪,例如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根据现行法律,“网络水军”通过非法手段操控网络舆论、热搜榜单、发布虚假信息等方式,直接影响公众的判断力和消费行为,造成误导和欺诈,并且在一些情况下收取高额费用,形成了灰色产业链。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明显的经营性质,在实际案件中往往涉及巨额资金。因此,许多“网络水军”的此类操作符合非法经营罪的构成要件。
“监管部门应当对‘网络水军’重拳出击、露头就打,提高其违法犯罪成本,完善长效机制,形成治理合力,打团伙、切链条,对不法分子形成震慑和遏制的作用。”王维维建议,应该持续加大力度打击“网络水军”,不仅要从法律上明确界定并严惩此类行为,还需要网络平台通过算法等方式加强技术监管,及时发现并阻断网络水军的操作。同时,公众也要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通过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有效遏制“网络水军”的蔓延,净化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