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推出了《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方案明确了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重点任务,推动家电以旧换新;推动家装厨卫“焕新”。
而在此前的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也提出,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要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除了中央政策支撑之外,湖北、江西、山西、湖南、山东、广东、浙江、江苏、黑龙江等多地均发布了“以旧换新”的细化举措,进一步通过补贴、让利等措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实现家电“以旧换新”、促进消费增长的目的。
从供给端来看,“以旧换新”被给予了厚望。特别是在家电行业消费疲弱的当下,“以旧换新”是被认为是可以撬开消费市场的一把“钥匙”。
一边是连续多年持续出台支持政策,一边仍旧消费疲软,那么问题来了,家电以旧换新到底值不值得押注?甚至“Allin”?
机会到底有多大?
说起家电以旧换新,耳熟能详的就是2009年那次,财政部等7部门印发了《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并直接给出了优惠补贴,涉及电视、冰箱冰柜、洗衣机、空调、家用电脑5类家电。
2011年底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五大类新家电9248万台,拉动直接消费3420多亿元。
从结果上来看,2009-2011年实施的家电以旧换新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从政策层面来说,家电以旧换新是近几年家电行业为数不多的利好消息,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对这一模式都非常熟悉,这是国家为企业背书;另一方面,对于供给端和需求侧来说是双向利好,消费者可以用更优惠的价格买到产品,企业也能在政策的驱动下提升销量。
虽然2024版《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并未提出具体的补贴金额,但是从地方政府、企业、平台端来看,补贴力度其实并不小。
我们以嵊州为例,当地政府联合十家厨电品牌企业率先出台了“促进以旧换新”消费试行方案,并在浙江试点,由地方政府出资,通过十家品牌企业在浙江的零售门店直接补贴给消费者。共分为三档,凡是购买厨电产品一次性支付在6000-8000元,享受600元的补贴,8001-10000元,享受800元补贴,1万元以上享受1000元补贴。
在接受潮流家电网采访时,嵊州厨具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晓钟表示,从他们终端走访来看,到店的客流量明显提升了,且大部分消费者都是冲着以旧换新补贴来的。
从需求端来看,家电以旧换新确实充满了机会。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的家电保有量超过了30亿台。另据家电业协会估算,2022年全国空、冰、洗、彩及油烟机总保有量达7.8/5.8/5.5/6.5/3.8亿台,5项合计为29.4亿台。
另据华创证券测算,以超过安全期限为标准来看,空、冰、洗、彩及油烟机有必要更新量或分别为0.5、0.5、2、2、2.4亿台,5项合计约7.3亿台,占2022年末保有量的25.3%。
进一步参考2009-2011年家电以旧换新实际转化率(24.4%)来看,华创证券认为,大约有1.8亿台家电有可能会参与以旧换新,消费金额约为5787亿元。
核心还是消费信心
目前来看,2024版《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最大的分歧是没有明确补贴金额,而是鼓励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这必然会导致差异。
孟昕则认为,从消费者角度看,下沉市场以旧换新意识不强,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消费能力偏弱加上对以旧换新政策不了解,即使老旧家电出现故障,也是维护优先于更换。
除此之外还面临着回收渠道难寻、回收价格较低、回收成本较高以及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
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消费端,近几年,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已经完全变了,变得越来越理性务实,也变得更加自信,年轻人开始精打细算,开始拥抱国货。
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对于动则上万一套的厨电产品来说,500-1000元的优惠补贴真能激起消费者的换购欲吗?毕竟当下的宏观经济环境,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以及房地产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就整个家电行业来看,家电以旧换新获利最大的还是大家电,数据显示,空调、冰箱、洗衣机三大件合计市场保有量约为19亿件,这三大件也是消费者最为常用的家电产品,消费者更愿意换新。
对于厨电行业而言,相比于以往的政策,今年的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新增了鼓励家装厨卫“焕新”的内容。从数据上来看,中国有超2亿套房屋存量,按照每年大约7%的重装率,每年有超1500万套的存量住宅进行二次装修或厨卫空间的局部改造。
说明厨电行业的“换新”机会不容小觑。
张晓钟也认为,中国消费群体基数大,只要一小部分消费者参与家电以旧换新,那绝对量将非常大。但厨电品类涉及到橱柜改造、安装尺寸等问题,也就意味对于企业的要求更高了。
帅康电气常务副总裁庞廷杰认为,要想激起消费者的厨电产品换新欲望,除了补贴之外,引导教育和服务能力同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