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粮忧”意识不容稍懈

粮食供求“外松内紧”“粮忧”意识不容稍懈——专访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

全球粮食供求总体宽松,而我国粮食紧平衡格局常态化;国内粮价逐年提高保护了农民种粮利益,但进口压力不断增加;粮食家底充裕但政府掌控粮源偏多。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1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粮食忧患意识成为表达重点。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世情国情下的粮情

记者:2013年粮食库存总量保持较高水平,国家库存粮食质量总体良好。为什么更强调粮食忧患意识?

任正晓: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保障粮食安全,要准确把握国内国际粮食供求形势。当前世情国情粮情正发生深刻变化。2013年全球谷物和主要植物油料产量均创历史纪录,供求总体宽松,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但我国耕地、淡水等要素绷得很紧,粮食产量增加赶不上需求增长、结构变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粮食需求继续刚性增长,紧平衡将呈常态。

记者:全球市场不能解决我国粮食问题?

任正晓:2013年我国谷物进口接近300亿斤,大豆进口突破1200亿斤。全球每年谷物贸易量约6000亿斤,仅相当于我国谷物年消费量一半左右,而全球还有8亿多人处于饥饿状态。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负责任大国,依赖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饭碗还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还要看到,近年来持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利益,但国内外粮食价差不断拉大,进口压力不断增加。去年8月以来,主要粮食品种到岸价格均低于国内粮价,年末配额内小麦、大米、玉米进口完税价格每吨比国内低300—500元。这些虽有利于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但也给国内粮食生产和市场稳定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市场起决定作用:彻底改革粮企产权制度

记者:怎么以新思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任正晓:归根到底是落实中央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新决策,全面深化粮食改革。

现行粮食流通体制尚未经受严重自然灾害、粮食连续减产和市场大幅波动考验,存在一些较突出问题。政府掌控粮源偏多,不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央和地方掌控粮食库存高于企业自主经营商品库存;主产区粮食库存占全国总库存3/4,多数是政策性粮食,不利于市场粮食自由流通。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不彻底。虽然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直在推进,但一些基层企业仍然吃“政策饭”,没有完全摆脱“收原粮卖原粮”模式,历史包袱尚未完全解除。

记者: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任正晓:产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模式,推进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彻底改变“吃政策饭”经营方式,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与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经纪人合作,发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要处理好国有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国有粮食企业和其他成分粮食企业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要打破企业所有制成分和行政隶属关系限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稳步推进股权多元化。支持有条件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粮食企业集团。引导和鼓励国内粮食企业“走出去”,扶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

从中央到地方:关键是确定政府干预的边界

记者:怎样处理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的关系?

任正晓:既要尊重市场一般规律和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又要考虑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的公益属性和目前种粮农民在市场中尚处弱势地位,更好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关键是合理确定政府干预粮食市场的边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监管不到位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粮食市场放而不乱、活而有序。

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在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同时,全面落实省级人民政府在粮食生产、流通、稳定区域市场和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的责任,真正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省级人民政府对粮食安全全面负责的体制。

任正晓:要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功能定位、调控责任。地方储备粮主要是用来保应急、控粮价、稳市场,是区域内应急保供第一道防线;中央储备粮主要用于应大灾、守底线、稳预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撒手锏”。

中央储备粮要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区域布局,强化外部监管,优化内部管理,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地方储备粮要适度扩大规模,产区和销区都要保持必要的储备规模,销区要适当多储。调整优化地方储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大中城市、敏感地区和灾害频发地区要适当多储需求量大的品种,特别要储足成品粮。切实加强储备粮监管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鼓励企业存粮,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库存制度,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支持引导农户存粮备荒互济、择价出售增收。(记者王立彬)

THE END
1.政府干预供需市场有什么长期和短期后果呢在经济学中,供求市场是指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这种机制依赖于自由竞争,即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和供应决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这一概念是基于理想化的假设,即不存在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各种原因,如保护性关税、补贴政策、最低工资法规等,政府经常会https://www.msv8oom8y.cn/ke-yan-jin-zhan/376174.html
2.这1个百分点,对稳固大国粮仓意义重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既要做好“加法”,抓牢抓紧粮食生产,千方百计提升粮食产能;也要做好“减法”,牢牢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意识,瞄准从生产到加工、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推动各环节落实节粮减损。 https://news.hangzhou.com.cn/jjxw/content/2024-12/04/content_8821747.htm
3.在国际粮价不断下降的同时,我国粮食连续丰收,国家粮食收购最低价在国际粮价不断下降的同时,我国粮食连续丰收,国家粮食收购最低价不断上涨,导致我国粮食价格已经大幅高于国际粮价,出现了“国货入库,洋货入市”的现象。对此,我国应该①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粮价的决定性作用②弱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③加速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 ④统筹利用国际国https://www.shuashuati.com/ti/30c143c25681418a80595c2aa8af553d.html
4.首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第四单元现场实录(三)其性质仍是政策性的“恩惠”,而对农地开发权损失公平补偿则是政府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而且相对于农民的开发权损失和粮价管制造成收入的损失少得多。再者,不同地方土地开发权价值千差万别,而取消农业税和农业补贴则是“一刀切”,显然对不同地方的农地产权人是不公平的。 https://www.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1719/cid/146.html
5.调控因素范文11篇(全文)摘要:自由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机制,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政府的干预与调控。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原因,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成为必然。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有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在对价格进行调控时应当谨慎选择调控手段。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46ui9xd.html
6.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631 B站:在政府与年轻人之间 2022/11/14 中国的平台管理:不只是审查; 风纪委员会:将审核权“外包”; B站作为政府和年轻人之间的“双向中介”。 630 Z-Library 2022/11/10 发生了什么? 是TikTok导致了这次的封禁吗? 出版业的暴利,以及重新想象的可能。 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
7.粮价/肉价/房价/运价/都是宏观调控机制带来的全行业亏损,考虑到这类作者: 粮价/肉价/房价/运价/都是宏观调控机制带来的全行业亏损,考虑到这类价格剧烈波动影响民生福祉,政府就逆调控,有强烈通胀预期就遭到无形之手干预,一旦有通缩预期就放开管制,无形之手就在政策助力下推动价格上涨 美元降息,输入型通胀预期下降,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资源矿藏下跌,城市的煤电油气价格下调,通胀风险消失,https://xueqiu.com/1965040301/297834626
8.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1第41期(总期91期)在线培训课程回应群众关切,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肉蛋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群众温暖过冬,保经济平稳运行和就业稳定。三要规范有效用好政府公共支出。杜绝"面子"工程,注重"里子"建设,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支持市场主体和保障基本民生上。会议要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