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负责电脑附件配件品类。我拿其中一个子分类,键盘来举例。我看了下,现在市面上大致的知名品牌有那些呢?我再对比了下我现在品类的在售产品。居然发现这些品牌一个都没有。我顿时相当抓狂。一个品类如果连他的核心顾客都抓不住,那怎么在市场上立足。所以这部分品牌就是我要引进的。那是不是都引进呢?我又仔细考虑下,还真不是。为什么呢?
我前面说了兰亭是出口电商,而有些国外品牌原产地就在国外,我国内拿到的货源都是进口的,那我再出口出去卖给老外。这个不符合逻辑啊。我的优势在哪里呢?所以我对于这些品牌做了进一步的拆分。把在国外相对市场还不错的国产品牌和我根据国内货源成本相对还有优势的产品列入了引进计划。
我负责电脑配件,我总要知道都有哪些具体的子品类吧。我就用脑图软件对于电脑配件所涵盖的内容进行了拆分。再拿键盘来说,键盘还能细分吗?我看了下市面上的产品,其实还真能再往下分。品类运营需要挖掘一个个细分市场,如果你能在一个细分市场做到领先水平,就是你的价值。那这些细分市场你发现了,你也引进产品了,就完了吗?
一个分类,产品成百上千也不足为奇吧。你要让客户一页页翻,找到符合他需求的那款吗,显然不现实啊。最多看个五六页,找不到他就把网页关了。所以我们要用文案的关键词和属性库的搭建来提升产品的曝光率。在电商运营中,展示的信息越直观,越是容易提升转化率。
我这里给大家举个具体的例子,电脑游戏机配件品类在我入职的时候是公司内比较著名的小而美的品类。但是渐渐的,发现这个品类销售额越做越低。
这是为什么呢。我分析后发现,有几个原因。第一,因为手机游戏的普及,电视机游戏的市场被严重挤压。第二,新游戏主机的出新速度放缓。你们想一下,主机市场一直没有新鲜血液,配件市场上哪来持续的活力。打个比方,你家还没有买汽车,你会因为某网站轮胎特价促销,家里屯几个轮胎吗?
后来PS4上市,我们仿佛抓到了个救命稻草。然而,又过了一年,发现销售还是没有起色。分析了下,发现当下很多国产游戏手柄在使用过程中,主机一旦发生软件升级,又会产生适配问题。然而质量较好的产品价格比较贵,跟国外产品比,既没有价格优势,又没有品牌知名度。
这时候怎么办?为了完成销售目标,我肯定需要挖掘一些潜力细分品类来进行支撑。我这里举几个例子。安防摄像头,原因是什么呢?无线网络普及,安放意识增强,开店刚需。VR设备,现在这么火我就不多说了。运动手环现在虽然不行了,但是前几年,那个市场应该不在现在VR之下。下面几个大家应该也很好理解,我就不多说了。
这里我画了个坐标轴,横的是购买次数,竖的是利润。
所以根据不同的组合,我可以拆分出4个不同的品类角色。
第一种是冠军产品。代表网站品牌形象,让客户直接能从该品类联想到某网站。如一号店的食品,京东的手机数码,当当的图书。
第二种是引流品类,消费频次高,价格敏感度高的产品,比如说油盐酱醋,个人洗护等产品。通常购买频率偏高,可以长期维持用户的活跃度,提升客户忠诚度。
第三种是毛利品类。需求量并不大,但是如果你能满足他的特殊需求,他就会很乐意过来,这样即使毛利略高,他也不会特别介意。
第四种是补充品类,它可能不是这个电商运营上的强项,但是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打造一站式购物的便捷体验。比如说淘宝这两年定位口号就是万能的淘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
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那对应到我只身的品类上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接着,我拿笔记本内胆包来作为利润驱动品类。因为内胆包在国内的工业体系非常完善,不管是图案设计还是材质绝对不亚于国外水平。同时因为其外观的独特性导致他的产品溢价会比较高。这个品类的持续发展可以帮助我很好的稳住我整体的毛利水平。
这个概念这两年炒的非常热,感觉特别的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基于用户特征的一个大数据运营。
这些数据我可以利用它们进行精准化营销,既能提高转化又能提高客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