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随着各国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和经济内生性动能的修复,全球经济增长扩张态势有望延续,预计全球实际GDP增速将由2021年的5.7%小幅放缓至4.5%,逐步向趋势增长水平回归,全球经济状况增速仍低于预期。
主要是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广泛传播和各国重新采取措施限制人员流动,以及在能源价格上涨和供应链中断的影响下,通货膨胀上升幅度和波及范围均超出了预期。
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楼
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2022年增长4%,2023年将增长2.6%;欧元区经济2022年经济增长3.9%,2023年将增长2.5%;中国经济2022年增长4.8%,2023年将增长5.2%。
全球经济要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至少要在2022年后,但前提是全球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图:全球经济
虽然中国经济未来两年经济增长较快,但不可否认的是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比如“二产偏热、三产偏冷”,“消费偏弱、出口偏强”,“PPI持续走高、CPI偏低运行”等等。
好在这些因素并没有动摇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逻辑。随着全球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以及中国宏观政策更加灵活、精准的实施,中国经济还将有望继续复苏,其动能也将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转换。
图:经济蓝皮书
世界银行对中国2022年经济增长预测是5.4%左右。根据最新世界银行最新发表《中国经济简报》来看。
随着中国经济活动继续正常化进行,中国的复苏范围将会逐步扩大,特别是随着低基数效应逐渐消减,经济回归趋势增速,2022年中国经济将实现5.4%的增长。
图:中国人民银行大厦
图: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经济潜在增速的评估
增长力量一: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取、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
也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仅为13.8万亿元,到了2020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已经发展到了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也由最先的16.2%增长为39.2%。仅5年之间,数据经济规模就增长了16.6万亿元。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数字化融合场景的持续“化学反应”,由数字经济所引领的数字化变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最不可逆的产业和经济发展趋势。
而在《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我国要重点发展数字经济。
1.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全面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
图:人工智能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数字经济重点产业
01
云计算
加快云操作系统迭代升级,推动超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数据虚拟隔离等技术创新,提高云安全水平。以混合云为重点培育行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云服务产业。
02
大数据
推动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算法等技术创新,培育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完善大数据标准体系。
03
物联网
推动传感器、网络切片、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云服务与边缘计算服务,培育车联网、医疗物联网、家居物联网产业。
04
工业互联网
打造自主可控的标识解析体系、标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工业软件研发应用,培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建设。
05
区块链
推动智能合约、共识算法、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统等区块链技术创新,以联盟链为重点发展区块链服务平台和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应用方案,完善监管机制。
06
人工智能
建设重点行业人工智能数据集,发展算法推理训练场景,推进智能医疗装备、智能运载工具、智能识别系统等智能产品设计与制造,推动通用化和行业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建设。
07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推动三维图形生成、动态环境建模、实时动作捕捉、快速渲染处理等技术创新,发展虚拟现实整机、感知交互、内容采集制作等设备和开发工具软件、行业解决方案。
同1美元的非技术投资仅能推动GDP增加3美元,数字技术投资每增加一美元,便可撬动GDP增加20美元相比,数字经济也将更能推动我国经济未来增长。数字经济也必将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内,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力量和主导商业趋势。
增长力量二:高端制造
“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政府将加大对研发支持力度,研发支持GDP比重将从“十三五”期间的2.23%提升到“十四五”3%。并进一步打通“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产学研”链条,实现科技与成果的实际转换,以实现对国外技术封锁的突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项目
新一代人工智能
前沿基础理论突破,专用芯片研发,深度学习框架等开源算法平台构建,学习推理与决策、图像图形、语音视频、自然语言识别处理等领域创新。
量子信息
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研发,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机和实用化量子模拟机研制,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突破。
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设计工具、重点装备和高纯靶材等关键材料研发,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微机电系统(MEMS)等特色工艺突破,先进存储技术升级,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发展。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脑认知原理解析,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绘制,脑重大疾病机理与干预研究,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类脑计算与脑机融合技术研发。
基因与生物技术
基因组学研究应用,遗传细胞和遗传育种、合成生物、生物药等技术创新,创新疫苗、体外诊断、抗体药物等研发,农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等重大新品种创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临床医学与健康
癌症和心脑血管、呼吸、代谢性疾病等发病机制基础研究,主动健康干预技术研发,再生医学、微生物组、新型治疗等前沿技术研发,重大传染病、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
宇宙起源与演化、透视地球等基础科学研究,火星环绕、小行星巡视等星际探测,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和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地球深部探测装备、深海运维保障和装备试验船、极地立体观监测平台和重型破冰船等研制,探月工程四期、蛟龙探海二期、雪龙探极二期建设。
除了突破“卡脖子”外,“锻长板”也是我国高端制造业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重点发展事项。
目前,我国拥有着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熟练的产业功能以及巨大的内需市场。在“十四五"期内,中国将通过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步伐,来充分发挥当前产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除继续巩固和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的竞争力外,我国还将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
图:中国高铁制造
增长力量三:智慧农业
在这种号召下,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增加科技创新在第一产业中的渗透率,将使得我国农业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农村也将迎来产业转型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性增加。
同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估算,在“十四五”期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将在8000万以上,并且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
其次,虽然我国粮食虽然连年丰收,稻米、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到100%,谷物自给率95%以上,但是棕榈油、橡胶、大豆等产品进口依存度仍在80%以上。
图:我国重要粮食产区示意图
此外,国家也在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大生产建设,来提升第一产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并在《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化、现代种业”等领域建设工作,来加快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和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工程项目
高标准农田
新建高标准农田2.75亿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6亿亩。实施东北地区1.4亿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
现代种业
建设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种质资源中期库圃,提升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水平,建设黑龙江大豆等区域性育制种基地。新建、改扩建国家畜禽和水产品种质资源库、保种场(区)、基因库,推进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建设。
农业机械化
创建300个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300个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推进农机深松整地和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提升动物疫病国家参考实验室和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设施条件,改善牧区动物防疫专用设施和基层动物疫苗冷藏设施,建设动物防疫指定通道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分级建设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中心和病虫害应急防治中心、农药风险监控中心。建设林草病虫害防治中心。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环境敏感区建设200个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继续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在水产养殖主产区推进养殖尾水治理。
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
建设30个全国性和70个区域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提升田头市场仓储保鲜设施,改造畜禽定点屠宰加工厂冷链储藏和运输设施。
乡村基础设施
因地制宜推动自然村通硬化路,加强村组连通和村内道路建设,推进农村水源保护和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升级改造农村电网,提升农村宽带网络水平,强化运行管护。
08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有序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高海拔、寒冷、缺水地区的农村改厕。支持600个县整县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增长力量四:新基建
图:特高压
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再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同时在《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都到新基建的具体发展方向和路线。
4.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积极稳妥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
5.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6.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等等。可见新基建已经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
中期上,新基建将起到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用,助力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地。
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基建则可以通过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建设,改善国计民生,来缓解这一主要矛盾,提升我国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期内新基建直接投资与带动投资金额
领域
直接投资
带动投资
5G
根据目前4G基站建设数量及考虑5G基站覆盖能力,预计到2025年,我国5G基站建设数量约为500万座,按照移动5G基站招投标成本50万/座计算,直接投资将达2.5万亿元。
特高压
根据国家电网数据,目前处于在建和待核准的特高压工程总共16条线路,预计总投资2577亿元。特高压投资周期2-3年,到2025年预计总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根据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19年底,我国高铁历程月3.5万公里,按照平均每年通车增加5000公里,每公里投资1.5亿元,预计2025年投资规模约4.5万亿元。
新能源充电桩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截止到2020年1月,公共类充电桩累计53.1万台,按照每年增长15万台,私人增长30万台计算。到2025年投资规模将达900亿元。
大数据中心
根据《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2017年底,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为166万台,增速33.4%,到2022年将新增220万机架,以单位机架成本70万/架计算,预计新增投资1.5万亿元。
2019年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为122亿元,以45%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到2025年,AI芯片新增投资为1000亿元左右;机器视觉等传感器及AI带动云平台/数据服务/OS新增投资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投资约为2200亿元。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快速进步,促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按照2019年工业互联网6110亿规模以及13.3%的复合增速计算,预计2025年新增投资规模将超过6500亿元。
由此可见,新基建在我国“十四五”规划期间也将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主要力量。
增长力量五:健康养老
图:老龄社会
2021年2月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国家卫健委三部委又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机制的通知》。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一老一小”服务项目
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
支持200万户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配备辅助器具和防走失装置等设施。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
支持500个区县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失能护理、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
养老机构服务提升
支持300个左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养老机构、1000个左右公办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支持城市依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医养结合设施。
普惠托育服务扩容
支持150个城市利用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新增示范性普惠托位50万个以上。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
增长力量六:新型城镇化
三、在区域布局上,我国将建立19个城市群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1982-2017年间,一线、二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一线城市增速更高,表明人口长期净流入并向一线城市集聚更多。
从整个态势上看,我国一二线大城市持续流入,三线城市全域流入流出基本平衡,四线城市持续流出。而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
预计到2030年,中国2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其中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收入提高,加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人均住房面积还将进一步增长。庞大住房存量市场以及住房更新、拆迁需求,促使住房改造市场规模持续上升。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
都市圈建设
在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与周边城市同城化程度高的地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互认共享。
城市更新
完成2025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
城市防洪排涝
以31个重点防洪城市和大江大河沿岸沿线城市为重点,提升改造城市蓄滞洪空间、堤防、护岸、河道、防洪工程、排水管网等防洪排涝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全部消除城市严重易涝积水区段。
县城补短板
推进县城、县级市城区及特大镇补短板,完善综合医院、疾控中心、养老中心、幼儿园、市政管网、市政交通、停车场、充电桩、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产业平台配套设施。高质量完成120个县城补短板示范任务。
现代社区培育
完善社区养老托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物流配送、便民商超、家政物业等服务网络和线上平台,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
城乡融合发展
图:工业互联网概念图
增长力量七:新能源汽车
2017中国汽车产业在年产销量突破2900万辆后,连续出现了三年的下滑。截止到2020年末,中国汽车年产量仅为2522.1万辆,销量仅为2531.1万辆。
三年间汽车产量累计下滑258.82万辆,比重达到了9.31%;汽车销量三年累计下滑381.15万辆,比重达到13.57%。
直至2021年,我国汽车行业的产、销量才重新回归增长,其中销量2627.5万辆,同比增长3.8%,产量2608.2万辆产量,同比增长3.4%。
从全球汽车市场来看,当然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销量市场,中国也将继续引领全球汽车业的疫后复苏。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估算,2022年我国汽车新车销量将达到2750万辆,同比增长5.4%,中国汽车市场仍有着较强的增长空间。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7.4亿人次,入院人数23013万人,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7.2万亿元,中国仍属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医药潜在市场。
仅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为0.77万亿元,医药工业达到了1.8万亿元,医疗服务达到了5.09万亿元,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突破了15万亿元。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比2020年约翻一倍市场前景广阔。其中医疗服务13万亿元,药品6万亿元,医疗器械10万亿元,医疗保健品3万亿元。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1990年、法国2000年医疗支出已经占本国GDP的10%以上。中国若2035年达到此水平,医疗支出将超过17万亿元,因此生物医药产业销售额达16万亿元还是相对保守的估计。
再者是生物化工产业,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内,整个产业将带来10万亿元市场规模。近些年来中国特别重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但事实上中国的生物质发电量已经达到1700万KW,年度发电量达到800亿kWh。
此外,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500万吨。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主的生物质液体燃料年产量也达到400万吨/年,生物质天然气已经达到1亿方/年。
图:生物燃料燃烧效果
2020-2021年中国碳中和碳达峰政策规划
会议政策
主要内容
2020年9月
第七十五接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
首次明确我国要采取更加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正确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积极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要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道理,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更好推动建立清洁美丽世界。提出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
气候雄心峰会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派发将必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森林蓄积面积贱婢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能、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21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地毯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派发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报告,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1年3月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为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等重点工作任务。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
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下降的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以及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的要求。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物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刚要》
在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等多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