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化社交化视听消费行为方式渐趋主流化
2012年被业界称为“移动互联年”,这种称呼并不是要赚人眼球或独辟蹊径,因为2012年有个很惊诧的现象,就是韩国鸟叔的“江南Style”。它的流行,并不在于本身内容制作有多惊人,或是演唱水准有多高深,而是由于2012年是“移动互联年”,鸟叔演唱的“江南style”以视频、智能手机以及移动化、社交化媒体等各种交往方式让全世界共享,甚至带来大量模仿。各种版本的“江南style”在网络上有很高的点击率,达到几十亿次的视频点击率,以至它成为全球的狂欢,这应该归功于2012年“移动互联”的发展。
移动化社交化驱动的大数据,引发视听传媒行业深刻变革
顺应移动化社交化潮流,传统广电媒体全面实施融合媒体发展战略
一、顺应移动化社交化潮流
传统广电媒体全面实施融合媒体发展战略,首先,有线、卫星电视拓展新领域、新业务,使电视无处不在。2012年,全球有线电视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48.5%下降到2012年的47%,如果照此速度不断地流失,或者更高流失比值的话,也比较惊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DirecTV2012年第二季度流失了5.6万用户,DirecTV正推动“电视无处不在”业务覆盖,用户通过苹果iPad、iPhone等移动终端应用可收看超过60个电视网的直播节目。
二、多屏互动迅速普及,广电产业开启移动视听新时代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和《中国好声音》的火爆,是基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以及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本身的生产力和内容创造性。从国内来看,一个纪录片和一个娱乐节目,达到顶尖水平,形成巨大的传播效果叠加效应,有赖于多屏互动的结果。包括《舌尖上的中国》网络销售,美食消费,《中国好声音》在传统屏幕的收视表现,借助于视频网站造势宣传。在国外,2012年最典型的例子是BBC开启了iPlayer,它是最大的全国范围内的多屏互动,广播、电视、卫星电视网络、互联网等多媒体,加上PC、平板电脑、手机、游戏平台等形成一个多终端覆盖,它的目标是使其用户以任何方式在任何终端看到BBC所有的节目。国内的优酷、土豆等民营新媒体走在国内新媒体发展的前沿,优酷土豆、乐视网、酷6网、爱奇艺、激动网等新媒体迅速推出移动客户端,国家队体系下的湖南芒果TV推出移动客户端呼啦(whonow),发展势头也非常强劲,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青岛广播在线”客户端也非常受欢迎,北京广播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移动客户端。
三、传统制播模式逐渐消解,广电传媒机构向融媒体转型
正因为融合媒体的发展趋势,就制作生产而言,广播电视产品和服务供给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广电领域。众所周知,“三网融合”谈判的一个结果就是互相不准入,那么互联网、IT、电信和文化娱乐领域的机构日渐成为重要的生产主体。视听内容制播将呈现出生产主体多元化、内容表达多媒介化、组织结构复合化、传播全平台化、传播效果叠加化和产业跨接化的融合媒体传播新格局。这其实都是在传统制播模式在逐渐消解的过程中努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格局一旦形成,传统媒体在移动化、社交化的发展趋势中将会取得较大的优势。
构造“视听传媒”生态环境,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机制
任何传媒现象的发展和运营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包括本身的媒介环境,也包括相应政策监管环境,只有两者配套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态势。构造“视听传媒”生态环境,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机制,首先必须肯定移动化、社交化是传统广播影视到现代视听传媒转型的重要标志。另外,应牢固树立“视听传媒”的发展理念,积极促进传统业态与新媒体融合,提高融合效率和融合品质。而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体制机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