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多位受访的一线心理咨询师呼吁,“希望尽快配齐配强高中心理教师岗位”。此外,未成年人心理疏导也包括帮助父母调整养育方式。
陪伴,不是物理空间上的在一起
“青少年在青春期前后,会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和转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名誉理事长宗春山告诉记者。
从医学角度讲,有专家分析,在向成人过渡期间,孩子们的情感中枢率先发展,到十五六岁时已与成人无异,能够感受到强烈而充沛的情绪,而此时人体中负责情绪和行为管理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完成发育。此外,由于大脑发展不平衡,再加上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无法改变的生理原因,导致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呈现不稳定的状况。
山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智库专家、共青团山东省委特聘心理督导专家泰祺谈到,很多孩子在上学期间就会开始发展自己的恋情,但这个年龄段本身就要面临许多成长中的压力,如果情感方面出现波动,比如分手、争吵等,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难以承受或者消化的破坏性事件。
不过,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中国教科院体制所副所长张家勇认为,从家庭角度看,不要让孩子肩负无法承受之重,学习成绩好坏并不能决定一生的幸福或成败;从社会角度看,应营造更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开辟人才成长的多元通道,崇尚“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
未成年人心理疏导也包括帮父母调整养育方式
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泰祺认为,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因素可以接近70%。
不过,多位家长向记者表示,他们对这些常发生的问题都不够重视,甚至不知道它们可能是由心理障碍导致,“很多时候有些孩子,他就是因为一个眼神儿一句话,然后就受了伤害。”任敏说。
2021年,我国首个全国性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到16岁在校学生中,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而“厌学”就是孩子的一个情绪信号,“不像很多家长所认为的,是故意不想学。”泰祺观察到。
他就在工作中见过很多孩子,他们学习时会出现腹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身体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到了心理咨询门诊后,有的家长会很生气,批评孩子“你就想偷懒”。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发育非常快,宗春山认为,这一方面会促进他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其容易冲动。对此,家长应该学会给孩子制造一些释放的机会,比如一些刺激性的体育运动、包容他与父母的合理吵架、允许他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
因此,在实践中,未成年人心理疏导不仅要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咨询师还需要帮父母调整养育方式。“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初中、高中如果哪一科的老师看不惯,就不爱学他那一科。”任敏说,厌学的症状有很多,最重要是跟孩子建立信任关系。
因此,宗春山也建议,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共情,“脱了自己的鞋去穿他的鞋”,要给孩子释放的出口去证明自己,而不是只有学习,否则“一旦学习出现问题,孩子就无路可走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宗春山认为,我们更应该提醒学习好的孩子,他们没有失败过,因此反而更脆弱,一旦出现问题就要“亮黄灯”了。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缺乏忽略情感给予
可能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宗春山称,还包括缺少足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老师、家长都把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性格培养,“使孩子成为学习的工具”,宗春山说。
“有个孩子每个月给主播打2000元,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因为主播天天说我爱你。那父母为什么不能对孩子说我爱你?”宗春山认为,当今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但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还停留在让孩子“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上。
例如,可以通过积极运动来缓解一部分负面情绪体验,运动对情绪的消耗是非常有帮助的。还要教给孩子学会求助,当遇到压力时,除了可以向父母求助,还可以求助专业人士,比如学校的心理老师、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都是有效的。
心理教师要有专业能力不单是科班毕业
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专家普遍认为,从早期就要开始防微杜渐,早期预防远比后期干预更有效。
泰祺在工作中就经常收到来自教体局、教科院的邀请为教师系统进行专业培训。在他看来,单纯配齐高中心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大家会发现高中的孩子心理问题似乎更明显,但其实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这些问题可能都在慢慢积累,只是到了高中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强,问题暴露得更明显了。
不只是高中,泰祺认为,一定要从小学就开始,至少配备一名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且,这个老师需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而不单单是科班毕业。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
任敏补充强调,还要建立一种督导制度,审查心理教师是否合格。还要思考去建立配套制度,比如,一个孩子一学期需要几次免费心理咨询,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高度重视重视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多位一线心理咨询师呼吁:“希望尽快配齐配强高中心理教师岗位”此外,未成年心理治疗也包括帮助父母调整养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