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捍卫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如何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怎么解决具体困难,提高共青团服务力?几年来,佛山共青团一直走在创新探索的路上,用爱心、奉献和行动交出了一份答卷。
维护青少年权益,完善法治服务体系建设
“请全体起立,请公诉人、辩护人等合议庭成员入庭……”
这是在佛山市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上演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一宗“未成年人参与打架致人重伤”的刑事案件的情景,而主持整个庭审过程的审判长今年才10岁。
“我们一早就来了,孩子很兴奋,我们也很支持孩子参加,提高孩子的法律意识。”其中一个小“审判员”的家长告诉记者。在模拟法庭担任指定辩护人角色的五年级学生李咏霖说:“以前对法律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这样的形式很真切,可以在法庭上学到纪律和知识。”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案件频发,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佛山共青团意识到培养法治素养要从小抓起,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2018年7月,团佛山市委推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基地在用最直观的方式给孩子播下法治、安全、心理健康意识的种子,在权益保护、安全法规、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是为了能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基地的工作人员陈文兴告诉记者。
12355助力佛山服务新理念,解青少年成长之惑
保护未成年人,不仅要做好安全法治教育,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保障工作同样不容忽视。为了解决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团佛山市委开通佛山市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加强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被禁锢在家中,叛逆、冲动、难以沟通……市12355心理咨询平台咨询最多的问题就是亲子矛盾。有着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梁雪敏认为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矛盾不断恶化的直接原因是家长过度焦虑,过分期待孩子变成自己心中的样子,而忽略孩子本身的感受。
“孩子是问题的携带者,他们比较诚实,会把问题冒出来,是显性的,而父母则是隐性的。”欧春华认为每一个“问题孩子”都是一面折射父母的镜子,孩子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父母家庭生病了,需要治疗。
于是,佛山12355平台的专家们改变作战方针,实施“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心理辅导模式,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免费为留守少年儿童和生活困难的少年儿童开展心理咨询、亲子互动等活动。2020年,佛山市共开展77场活动,服务青少年超5000人次。
人才待养而后成,养成而后待用。不仅要关爱求助者,热线专家们也需要养精蓄锐。为了保障这支志愿队伍的专业性和服务满意度,佛山市12355心理咨询平台每年都会请来全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为热线心理咨询师做督导,让他们在接受督导的过程中,寻求到更丰富的经验,调整到最佳状态开展服务工作。
“心理咨询师每天接收大量的负面情绪,也会遇到诊断上的难题,诉求中不熟悉领域的困惑和盲点,需要成长。他们自身有能量,才能更好地服务别人。”欧春华认为善“用人”者需善“爱人”,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督导非常重要。
为了更高效地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团佛山市委、佛山市志愿者行动服务中心还成立了佛山市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组建了一支134名心理专家志愿服务团队,他们都是经过严格审核持证上岗的优秀人才,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有社工,有长期从事青少年事务的工作人员,每个月都会接受心理课程的培训学习。
几年来,佛山市12355心理咨询平台一直走在创新探索的路上。经过不断摸索,研究出一套“团委牵头+职能部门协作+志愿服务”模式,为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精准助力。
在建设初期,佛山市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平台的定位是为全市五区32个镇街的青少年,提供心理、情感、法律等服务。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后,开始承接市文明办“佛山市校外心理辅导站”业务。
去年5月,佛山市12355成为广东省首个12355“云平台”试点,省12355热线后台与12345热线后台实现了无缝对接,开设了“心理咨询”专键,服务对象拓展到全市市民,实现省市两级联动。
在佛山市三水司法局四楼会议室,一群青少年社矫对象在心理咨询师、社工及志愿者的带领下,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与生命链接”团体活动。“通过多种心理游戏,引导青少年社矫对象与自己父母、家族建立链接,认识生命的本质,接纳自己,感恩父母,更好地回归社会。”“向阳计划”——佛山市青少年社区矫正教育帮扶项目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2020年共开展70场帮扶活动,覆盖青少年社矫对象近2万人次,另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每年对全市5区的10个重点个案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
为关爱“问题少年”,拓展服务对象,团佛山市委联合市司法局制订《社区矫正青少年心理健康手册》,并成立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助志愿服务总队、社会心理志愿服务队,全年开展帮扶活动35场。
有效整合资源,为青年群体乃至社会各界排忧解难
——为对口扶贫偏远村县解难纾困
提到佛山人,西藏墨脱、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等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这样评价:“东西协作瓦吉瓦(顶呱呱),佛山人民卡莎莎(谢谢)”“只要你是佛山来的,搭车免费”……
也许你会好奇,一个地级市究竟付出了什么而让当地人满怀感恩?又是如何把这双救助之手伸向距离遥远的边疆地带解决当地人的具体困难呢?这和佛山共青团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团组织在社会中的作用有着必然联系。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积累,我们总结出‘聚焦需求+广撬资源’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法。企业想奉献爱心没有渠道,我们就利用团组织的力量搭建爱心公益平台,‘让爱有出口’。其次,这些贫困地区距离佛山确实较远,资源调配难度大,所以更应该以需求为导向针对性地帮扶,才能突破难点、解决痛点。”团佛山市委书记王树斌回答道。
为了能实质性地帮扶西藏墨脱县的困难人群,团佛山市委在去之前做足了功课,了解到当地最需要的是常规药品和新生儿暖箱,并且急需手术医生,于是便积极整合爱心资源,携同爱心企业和佛山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和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的骨干医生们组成志愿服务队去帮村民看病,开展入户慰问、健康宣教、医务培训等活动,令村民感动不已。
“沿途山路泥泞,我们开车都要两个小时,几经周折才能进村,他们步行出来看病更难。”王树斌回忆道。村里一位70岁多的老人,患有胆囊和胆总管结石,但在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都受限的墨脱县根本无法开展手术。如果病人不接受手术治疗,很可能会有性命之危。倘若去拉萨,又可能会在奔波的路途中出现问题。如果术后诊疗措施、医疗设备检查等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病人也会有生命危险。面对较为简陋的条件和手术设备,佛山医生蔡云峰、刘世强、赵伟成多次开展术前研判,做好术中应急处置的预案准备,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严谨规范地为患者实施手术,顺利完成当地第一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为保障病人恢复质量,佛山护士丁云霞带领护理团队24小时看护患者。病人从生命垂危到康复的转变让家属感动得泪流满面。
2019年2月6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布墨脱县退出贫困县行列,团佛山市委获“援藏事业功勋单位”称号。
在四川省凉山州,除了贫穷,当地还有一个难题是留守儿童多,生活无人照料,这里的孩子可以几个月不洗头、不洗澡。为了培养他们的文明意识,倡导文明行为,团佛山市委联合团凉山州委设立了“1017青春扶贫超市”项目,鼓励孩子们通过改变生活旧习、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获得相应积分,通过积分兑换电饭煲、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也以此带动孩子的家人一同树立文明新风。在寒冬到来之际,团佛山市委统筹当地爱心企业,为凉山州喜德县鲁基乡文瀚小学捐献了19万元助学金和800件羽绒服。
——为疫情防控调动人力、物力资源
佛山共青团不仅善于整合社会资源,更善于凝聚社会力量,关键时刻的决断力、号召力和执行力为提高团组织服务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哪里才能买到口罩?疫情告急,口罩、防护服等医用资源紧缺。团佛山市委立即成立应对疫情工作协调小组,向市物资保障组先后提供了600余条采购线索,与16个国家128家供应商对接全球防疫物资采购信息。与此同时,动员各级团组织、爱心企业和公益机构捐献物资,发动捐赠资金599万元,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92.3万件。号召市855个志愿者组织、近2万名志愿者投身社区防疫、交通要道健康监测、企业复工复产、外语翻译的服务,开展服务项目2.2万个,累计服务时长超过88.7万小时。
——精细化服务粤港澳青年人才就业创业
近年来,佛山共青团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方面结合地方特色,稳步推进解决了港澳青年实际就业难题,以服务促进粤港澳青年人才文化交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港澳学生对内地政策不了解,我们尽量多整理收集资料,不断完善优化服务质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来佛山就业创业。”青年家园的工作人员谢允仪说。
为了强化粤港澳青年人才服务工作,团佛山市委在工合空间建立了全省首批的三龙湾(南海)大湾区青年家园,并开展针对性服务和就业培训线上线下9场,覆盖超过5600人次,全年累计为超过600人次的港澳青年提供创新创业等服务。香港青年思思(化名)就是在青年家园的协调帮助下顺利参加招聘会面试,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廖子娟是一名专科毕业生,在一家陶瓷企业担任人力资源部专员,想晋升却一直困惑找不到出口。于是她通过“圆梦计划”找到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交流营,工作人员在了解她的情况后,联系佛山市青年联合会为她提供进修学习平台,勤奋的廖子娟最终考上北大本科,毕业后顺利晋升人事部经理,现在已当选为市青联委员。据了解,佛山自实施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以来,每年帮助约1100名青年产业工人实现学历提升。
除了利用地域优势帮扶港澳青年就业,吸引国内外高校学子走进佛山规划人生发展蓝图是佛山共青团工作的又一聚焦点。为此,团佛山市委启动了跨地域招才引智的“团校企”合作引擎;为激发乡情共鸣,建立联系在外读书的佛山籍学子的“大学生人才联络站”矩阵,连续8年开展返乡大学生暑期实践体验营。
新西兰怀卡托大学(TheUniversityofWaikato)大三留学生潘颖堃在第八届“中国梦·佛山青·青年行”返乡大学生暑期实践体验营报名表上写道:“很珍惜这次了解家乡文化的机会,希望毕业后能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汇聚志愿力量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帮助到别人,我也很快乐。”佛山市科学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江怡坪从大一开始,只要没课就会到志愿V站参与志愿服务。
“不是到了退休年龄就没有价值了,帮助别人就是在发挥自己的价值。做志愿者是一种情怀,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吴少贞是一名五星志愿者,虽然已经退休,仍然每天坚持做志愿服务。从2008年开始参加志愿服务,吴少贞一做就是十几年。
为了提升团组织服务的影响力,帮助更多人解决生活困难,团佛山市委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和资金资源支持,与佛山市文明办联合对现有41个志愿V站进行升级改造,并扶持11个志愿V站新站点与好人工作室的联建。
蔡银月是一名肾病患者,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救助挽回了生命。为了回馈社会的帮助,她成立了DIY创意室,免费教学,组织义卖捐赠。为了帮助更多困难家庭,她组建了“迎悦协会”志愿服务队,因为没有创业经验,成立之初非常艰难,在团佛山市委帮助下,工作室状况开始好转,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捐款支持,她才能继续传递爱心,给更多患者做心理疏导,联系医院定期开展义诊活动。
在这座城里,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志愿服务早已蔚然成风。如今,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20万,“志愿者之光”渗透了这座城的每一个角落,这背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善用一切力量做好共青团的服务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说,团干部要深深植根青年、充分依靠青年、一切为了青年。作为共青团,做好服务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佛山共青团无论从青少年权益维护阵地建设、抗击疫情,到精准扶贫,还是帮助粤港澳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市民奉献爱心,都始终秉持创新服务理念,一切从实际需求入手,整合协调全市各级各类团青组织及社会有效资源,动员全市广大团员青年、社会爱心人士凝心聚力,用实际行动树立起服务工作的标杆。这就是佛山共青团的服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