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不同,不必强融;层次不同,不必强争;道路不同,不必相谋。”
——小慈
作者|竹菲
朗读|陈着
编辑|慈怀书院(ID:cihuaishuyuan)
杨绛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看似傲慢的态度里,其实藏着她生活的哲学。
常与同好论高下,不与傻子争高低。
人这一辈子,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如果看不惯一个人,一定要争出个胜负时,你就已经输了。
学会这三句话,才是最高明的处世方式。
-1-
不争,是生活的智慧
开车在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人。
一堵车就按喇叭、喜欢别车、违规抢道,遇到不爽时,还喜欢开窗骂人,再踩油门扬长而去,我们称这种人为路怒症。
很多人就喜欢和这样的人去抢道、去互怼,有的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口角,造成严重的后果。
为类似的小事伤神,受影响的其实是自己。
有的人就像一辆垃圾车,他们带着烦躁、焦虑等垃圾情绪到处走,等他们装满了或许就会倒在你身上,如果你与之发生纠缠,就会被他们“传染”。
人的一生中,不顺心的事情有很多,看不惯的人也有不少。
如果事事都要争论不休,会活得很累。
到了一定年龄,你就会明白:
很多事是争不明白的,每个人的认知层次高低不等,三观也各有不同,争执再久,结果都是徒劳。
非常认同罗翔教授的一个观点:
“夜郎自大,是好辩者的天性,他们经常会把观点的争论,上升为语言的攻击,再把语言的攻击变成肉体的争斗。
当你遇到这种人时,其实没必要和他辩论,因为你辩不赢的。”
有些人就是这样,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感情;
你跟他讲感情,他跟你讲人性;你跟他讲人性,他跟你讲现实;
你跟他讲现实,他跟你耍蛮力;你跟他耍蛮力,他又跟你讲道理。
愚者只争高低,智者以退为进。
不争,不是无能,而是生活的一种智慧。
-2-
不怨,是自己的修为
曾经有人问余光中:“该怎样应对那些天天找你茬,追着骂你的人?”
余光中说:“他天天骂我,证明他生活中不能没有我,而我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修养深厚的人,大多都有高于常人的思想境界,所谓“不搭理”,其实就是一种修为。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人可以真正地通过语言伤害到你。
之所以有伤害,是我们认同了对方对我们的评价,是我们的认同伤害了自己。
对方能够影响到你的情绪,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你们的频率是相近的。
朋友有一次吐槽,说遇到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对方的素质极其低,她气不过,就足足争吵了半个小时。
我反问道:和一个素质那么低的人,你竟然能吵上半小时?
能和一个人吵上半个小时,至少说明在当时,你和对方频率是相近的。如果你的频率在她之上的话,对方是伤害不到你的,你也不屑去争吵。
就如一个5岁的小孩会和一个3岁的小孩争玩具,但是30岁的大人不会和一个5岁的小孩争玩具。
所以,人大了,事就小了。
当我们内在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丰盈,我们不仅没有怨恨,而是胸襟开阔,包容对方的“不是”,一笑而过。
当我们能冷静的觉察到,对方和自己不在一个认知层面,也就不会傻傻的想要通过语言“教育”对方。
听过一个很精妙的比喻:
我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煤,煤最好选精煤,水洗煤不好。
如果那个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真正的智者,在面对他人的指手画脚之时,会有一种让对方一拳打在棉花上的能力。
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沉默应对呱噪,是一种人情练达后的修为。
-3-
不理,是善待自己
当你看不惯一个人时,对方可能看不惯你已经很久了。
佛教故事里,有一段很经典的开示: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与其外在对抗,不如内在提升。你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一个概念:课题分离。
大意是,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他人的课题,什么是自己的课题。
看不惯他人,不爽的是自己,终究是自己的课题。
人活一世,终究要明白:
他人的恶语和不当行为,别放在心上;自己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看不惯、生闷气、去理论,是自损八百,伤敌一千的傻事。
一段关系实在理不清时,请你记得放过他人,也就善待了自己。
真正成熟的人,对待看不惯的人和事,不争、不怨、不理。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层次不同,不必强争;道路不同,不必相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