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Day3回顾

刘志宏(注册督导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心理治疗总督导)

郭崇信(咨商心理学博士、加拿大温莎大学临床心理学系教授)

杨吉膺(美国注册临床心理学家、人本取向心理治疗专家)

刘老师提到,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如果咨询师过于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必然会和来访者产生碰撞甚至冲突,后果是无法建立关系或者破坏关系。完全的中立是不可能的,强调价值中立的目的,是让咨询师在咨询中即时地自我觉察,让咨询师不断地纠正,保持包容的态度,从而建立好咨访关系,打好咨询的基础。

杨老师提到,真正的中立是不可能的,就算我们不说话,也是一种选择。价值中立是一种理想的追求,重要的是保持觉察。

郭老师提到,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两个特别的文化的产物,都有不同的生命经验,有不一样的认同是必然的,咨询师必须要带着文化的敏感度去工作,去觉察,听到自己的声音,知道自己的言行可能给来访者带来什么,快速整理和调整,就不会在无觉知的状态下让自己的价值影响对方。

咨询师是有底线的,要遵守专业的伦理,绝对不要伤害来访者,一切以求助者的益处为第一考虑;当来访者寻求建议时,要看来访者的动机,看他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可以在正式咨询之前,先对来访者进行咨询是什么的心理教育,告诉他们咨询是什么,然后对来访者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给出选择题,让来访者自己选答案。

主题:心理科普如何在基层落地

专家:闫洪丰(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地区专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解析》丛书主编著)

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地区专家闫洪峰教授结合当前的形势和政策,给大家解读了心理科普如何在基层落地,以及如何做好心理科普工作。

闫老师结合二十大文件指示,谈到心理科普工作要秉持六个坚持,特别提到坚持心理科普工作坚持“自信自立”,做好心理工作的本土化,在西方心理学的技术之上,秉持中国优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闫洪峰老师通过解析苏轼《定风波》,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对于国人心理调适的作用。

最后,闫老师肯定了心理学学科的重要性,把心理学比作一枝藤(与不同情境结合,发挥学科问题),一把锁(打开心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一杆枪(找准问题,把枪对准问题),鼓励心理工作者,心里有大家、国家,并做好心理学的传播。

主题:看到例外,找寻光亮——如何看到来访者的资源和力量

专家:孙晓波(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员)

例外问句的问法包括:以前有没有遇到过相似的问题?那时你是如何处理的?什么时候情况会好一些或没那么糟糕?那一天发生了些什么?如果这些例外更常发生,会有什么不同?这会是你想要的吗?

三种提问例外的方式:1.询问问题没有发生的时候,相信人们的经历并不总是跟之前一样的,所以总是有可能从中找出相对好一些的时候;2.利用预设引导出例外,预设是指藏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表达某事将要、非常可能或者已经发生,从而排除沟通对象对此的疑惑,比如心里感觉不烦是在什么时候;3.询问例外发生时的不同,尽早发现来访者的资源,暗示例外带来的进展是因为他们自己采取的措施,使来访者有积极的感受。

不过例外问句也需要注意:每个人的资源和精力有限,所以不能同时设立很多目标,要选最重要的那个目标,选好目标之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例外问句来激励对方。

这一技术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不论是好的境况还是坏的境况。问题也是这样的,没有什么问题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如果问题本来应该出现却没有出现,或者虽然出现了却没有那么严重,都意味着问题没有那么严重。所以我们不应该看乌云最浓重的地方,而是应该看裂缝,看到光亮照进来的地方。

谈到孩子的教育时,孙老师提到,很多孩子的问题,核心点在自尊自信上。如果想让孩子做某件事,可以不急着从这件事本身入手,而是先给孩子希望和信心,给他赞美;当我们换一个视角,看到的就是爱,而不是对抗。

专家对谈

主题:职场生存——躺卷之间,安于当下

孙时进(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张红川(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

大会第三天,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老师和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张红川老师,就“躺”和“卷”的话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心理学与社会学思想相互碰撞的饕餮盛宴。

本场圆桌论谈主要谈论了三个话题:

1.如何看待“内卷”这一现象?

2.当我想要合作时,对方却想把我踩在脚下,我该怎么办?

话题一

1.努力要有策略

在面对问题时,要思考用什么办法解决得更好、更妙。

2.有成长的心态

不要想努力之后会得到什么,而是努力之后,会获得哪些成长,努力不是去战胜别人。

3.要有合作的心态

内卷的状态下,容易把别人看成竞争对手,而我们周围的朋友、同事、上下级、客户,不仅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更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的。

孙老师从“拥有开放和豁达的心态”的角度,对内卷进行了新的诠释: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和你交换,大家都各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流之后,大家都分别有了两个思想。欣赏和接受他人与我的不同,他人的存在有他擅长的事情,而我也有我擅长的事情,我没有必要与他人进行PK,而可以去发现未知的自己,实现独一无二的自己。

话题二,“当我想要合作时,对方却想把我踩在脚下,我该怎么办?”也是一个职场中无法避开的话题。对此,张老师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给出了精彩的回答:我们现在人类的祖先智人,最早来自于非洲的一个小群体,大概1000-5000人,同时期,球上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类,比如尼安得特人。

从颅骨化石的研究发现,尼安得特人颅骨的中后部比智人更大,这可能表示,他们的感觉更敏锐、动作更迅速、力量更强大,生存的几率也会更大。可是为什么最后智人获胜了呢,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是社会性人种,他们有与他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求。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都渴望与他人合作。在职场中,虽然同事不能成为推心置腹的老朋友,但是可以建立好的合作关系。

孙老师则从自我成长、诚意、善心的角度出发,谈论了自己的看法。当这样的情境发生时,觉察自己为什么会在内心有竞争的想法。善与恶取决于自己的心。在他人的内心中,也许并不是只有恶,他的善与合作的期望也许是被某些原因压制了,如果我们能以真诚去感受、以真心换真心,自然就会发现,他人的表现也许与最初自己想象的不同。帮助别人的过程,是把善意、合作传达出去,有时候邀请别人帮一个小忙,也会激活别人心中的善和爱。

孙老师从积极接纳、共同成长的角度进行了解答。心态平和很重要,接纳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共同成长,保持自尊、自信和自知。我们目前的社会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卷与躺之间,也许不是只有这两个选项,保持内心成长的声音,构建身边的社会资源,也许会发现更多的选项。

张老师的博学睿智、孙老师的平易近人,在这个看似无解的主题上,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意犹未尽的脑力盛宴。

专题研讨

主题: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

报告人:张艳萍(1879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

题目:工学博士半路转行,华丽转身专业咨询师

报告人:崔悦鹭(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亲子教育师)

题目:从普通人到专业咨询师是一场和自己的较量

报告人:段玉兰(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健康管理师)

题目:我的前半生——心理咨询师的职涯与成长

会谈人:徐西森(台湾高雄师范大学谘商心理与复健谘商研究所教授、台湾谘商心理学会理事长)

如果你在学习的路上感觉到犹疑和迷茫,那么心理学家大会“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这一主题讲座,想必能增加你对心理咨询的热爱和坚守。

她强调,学习咨询,不能只学个三天五天、只学一个流派、一些技术,必须得踏踏实实地系统、连续地学习;给自己制定一个中长期的目标很重要;在咨询后进行反思,寻找自己和来访哪里有不对劲的地方;整个过程,要踏实稳定,不着急不功利,把自己沉浸在里面,不去考虑其他的干扰因素。

学咨询,要了解理论体系、克制赚钱欲望的冲动、了解伦理和法律常识;要学会放松,不能知识囤积;不能想着单打独斗,要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进步;普通人要先让自己健康起来,才能用咨询帮助别人更加健康。

随后徐西森教授加入会谈。他谈到,对于职涯探索,40岁、50岁、甚至70岁都不晚,宁可半路出家,也不要一路迷惑;千万不要认为过去学了什么,非得守在那个行业不可,如果所在的行业不快乐,就要及时止损,敢于转换;半路转向的话,要达到职业认同,了解到自己是要赚钱、助人,还是拯救自己或其他的可能。

他鼓励道,心理咨询师的行业充满了无限的市场,前景很宽广,如果现有工作很顺利就继续做,如果不顺利、对人有兴趣的话,可以转型到咨询师的行业。

他认为,咨询的专业能力永远不够,要顺应时代和民众的需求;而持续学习,努力比能力更重要,半路出家不重要,肯努力就会进步,注重自己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实操演练。

最后,徐老师表示,要看得起自己、看得起自己的专业认同,看不起自己的人,别人就看不起你,看不起自己的专业认同的人,就别指望别人看得起你的专业认同。

主题:心理学生活化——家庭教育与心理讲师落地技术

专家:王纪琼(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

为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王纪琼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声情并茂的专题演讲:心理学生活化——家庭教育与心理讲师落地技术。

王老师表示,“心理生活化”这个概念,是源于工作中的实践,基于个案咨询、心理教学、内在成长等工作提出的。

1.最高端的食材往往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VS最严重的问题往往需要最简单的解决方式

2.用最真诚善良的心去悟最真诚善良的理VS用最人之常情的话去说最人之常情的事

3.用最简单实用的法去解最纠结痛苦的难VS用最感同身受的情去渡主动结缘的人

王老师用这个案例,传授了家长与孩子沟通的三步曲:

1.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客观地提问:发生了什么?

2.第二问:我听你说完了,我也听明白了,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3.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战线上,一起面对问题。家长要思考,自己究竟是和孩子一起干掉问题,还是和问题一起干掉孩子。

主题:不被情绪裹挟,过自在的人生——心理咨询师教你读懂情绪密码

专家:曹雪(国家人社部心理咨询培训认证师资)

1、认识情绪。情绪是非常个人化、主观化的,满足了个人的需要,就产生了积极的情绪。积极情绪对健康、家庭、经济有正面的影响,消极情绪则不利于这些。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给情绪进行分类,比如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基本情绪、复杂情绪;心境、激情、应激。

2、解读情绪。情绪功能有:动机功能,推动人做事情;组织功能,积极情绪有协调和促进作用,消极情绪有瓦解和破坏的作用,其中,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效果。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恐惧会让人在一瞬间无所适从;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人们行动起来;但处于愤怒情绪时,随意释放愤怒往往并没有产生健康的宣泄,甚至强化了愤怒。

4、拥抱情绪。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控制情绪、接纳情绪、改善情绪:放松心情,学会健康地释放情绪;重新评价应激源,集中精力解决面对的问题;采取某种行为(如听音乐、进行体育活动、寻求亲友的安慰和帮助等)改善情绪;在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时采取回避的策略;寻求专业支持和帮助。

会场二

圆桌论坛

主题:心理学与乡村振兴

傅安国(工商管理博士,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红川(认知神经科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心理研究所所长)

随后,两位老师进行了精彩的对谈。对于心理工作者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两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心理学应该多展现面对现实问题的一面,果断走入现实天地中;2.乡村实践工作中需要做减法,瞄准和聚焦问题以及如何带来改变;3.发现乡村发展中自发的经验,心理学要多做跨学科的研究,推动乡村振兴的研究和发展。

主题:心身医学

报告人:汪海(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题目:心脑心理健康

报告人:贾立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题目:现代冥想扶正抗疫

会谈人:张侃(教授、中科院心理所原所长)

张侃老师认为,汪教授使用了充分的数据,为大家介绍了孩子、年轻人及老人等都关心的话题,内容非常丰富。到了21世纪,我们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融会贯通,在科学方面多吸收国外经验。一些大的原理,总的概念方面,中医是走在全世界前列的。

贾立军老师以“现代冥想扶正抗疫”为主题,贾老师提到通过专业团队,结合了中医的脏腑学说与五行理论等部分,推出了现代冥想防控新冠肺炎系列专辑,在临床一线获得良好反馈,同时在国内各方及海外都进行了推广使用。贾老师还介绍了冥想在在各种不同疾病上的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够让中医文化与现代科学成为大众生活方式。

随后,汪海老师、贾立军老师与张侃老师进行了对谈。

汪老师表示不同的科学与专业要利用自己的特长,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各个方面的管理使人从躯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得到满足。

贾老师提到,对于将来的问题,整个社会节奏会越来越快,信息会越来越多,大家会容易有严重的身心问题。中国传统的文化需要契合其气质的体系,能不能提供这样的途径,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主题:我们的未来

报告人:唐登华(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北大六院主任医师)

题目:系统观视角下世界大家庭经营之道

报告人:朱建军(心理学系教授,“意象对话”创始人,“回归疗法”创始人之一)

题目:希望在中国

接下来,朱建军老师带来了名为《希望在中国》的主题演讲。过去的几百年中,整个人类都处于飞速的进步中,但是这样的进步是以竞争性的、掠夺性的、消耗性的发展为基础的,是不可持续的,很可能已经接近了极限。朱老师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产生困境的最根本原因,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他相信提供解决之道的希望在中国,因为中国的“和”文化使得多种文明可以共存,中国的世界,是全世界人的世界,而不只是中国人的世界。中国的文化是“心”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心理学和心理学人的付出和努力。最后,两位老师就世界各种文明的演变与碰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格局和包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和谐健康发展的希望在中国。

主题:时代变局中,心理学人的变与不变——心理学人的实用“心”经济

专家:李博(国家社工师职业考试培训专家)

最后,李博老师发出呼吁,希望大家可以把心理服务当成一种商品,做到细分、定位,凸显其优势,并且真正地做成产品来满足大家的刚需。

主题:职业心理咨询师标准化培训的探索之路

报告人:张冉(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题目:行业视角下,心理机构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题目:心理咨询师见习,实习与督导的标准化探索

会谈人:段玉兰(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健康管理师)

看似处于风口的心理产业,为何一直发展缓慢?需求激增的市场下,为何机构收入反而下滑?大会上,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冉先生,1879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张艳萍老师先后从不同视角解读了心理机构和心理咨询师该如何破局。

心理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在于供给侧没有能力提供真正接地气的、满足需求的产品。在未来,咨询和教培的融合、心理测量的数字化、数字化诊疗和人工智能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冥想和正念、心理学+党建/工会活动很可能成为心理行业飞速发展的五大机会。

张冉先生还为心理创业者和机构如何破局提供了思路——即在互联网+时代下,百万心理机构和企业要联合起来,聚合力量,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在当地分散市场上的专业优势、关系优势,创建心理行业生态实现双赢。

张老师基于见习、实习和督导的不同目标和要求,进行了对心理咨询师见习,实习与督导标准和流程的探讨,为新手咨询师走向成熟咨询师的成长路径和标准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会场三

主题:避免“丧偶式育儿”,妈妈怎么做

“丧偶式育儿”会给孩子带来5个方面的危害:孩子性格不稳定、遇事容易受挫折、认知受限、情感脆弱和身体素质普遍较差。面对丧偶式育儿,妈妈首先要判断要不要离婚,咨询师在这个阶段要陪伴、澄清,不替来访者做决定。

接下来,要帮助来访者在不离婚的前提下确定起心动念,在了解完自己内心的想法后,学会做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将所有的注意力投放在自己身上,通过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影响另一半,促进家庭的和谐,改善“丧偶式育儿”的状态。

主题:网络咨询与伦理专家:樊雪春(台湾师范大学心理专题特邀讲座副教授)

网络咨询让心理咨询师工作模式发生了改变,可以随时随地地工作,网络在哪里,房间就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

主题:教育专家解惑专场:如何培养会学习的孩子?

专家:朱淑玲(原北京景山学校高级物理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孩子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几点:1.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写作业是学习手段而不是目标;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晚上引导孩子检查是否做完了今天要做的事情,之后准备明天上学要用的东西;3.学习之后要及时复习,鼓励孩子给家长讲讲今天学习到的内容。

如果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家长可以从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状态和规划、孩子执行的力度、学习中的调整等方面进行入手帮助孩子。

主题:掌握独门绝技——攻克心理咨询中的疑难杂症

专家:刘伟(医学博士、江苏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对于咨询师来说,经验只是其中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来更好地迈入心理咨询的门槛。全息绘画投射测验可以帮助咨询师与来访者快速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准确找到问题的原因并确定解决问题路径。掌握全息绘画投射这个独门绝技,是提升心理咨询师核心竞争力的路径之一。随后刘伟老师在直播现场为场外观众进行绘画分析,通过对画作的详细观察和对观众的详细询问,解读出画作中的内容,展现了全息绘画投射的高超技术。

主题:打破35岁焦虑,让危机成为转机

在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王纪琼老师就“打破35岁焦虑,让危机成为转机”主题的内容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纪琼老师说想要减少焦虑,要注意三件事:

1、迷茫的时候要选择清醒的事情来说,在明晰自己需要做什么的时候要选择事情来做。

2、缺少金钱的时候要明白,挣钱是一种责任,花钱是一种能力。

3、幸福的本质,是手里面拥有的除以心里面想要的,所以减少焦虑就是增加手中拥有的,减少心里想要的。

而将危机成为转机,需要注意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内容。硬实力通俗点说就是挣钱的能力,当我们面对不确定的前景,一定要把当下的事情做到位,并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平凡家庭的孩子,要对自己有合理化的期待。

软实力方面,第一点要注意,状态比心态更重要。老师通过三个小故事,详细讲述了我们应该将注意力放到状态上,才能更好地调整状态,重塑心身。第二点,确定目标,精准努力。找准自己的目标,全身心地不留余力地朝着目标不断努力。第三点,积极探索。无论你在做什么,一定要积极探索,让自己变得更值钱。

主题:优雅妈妈,不吼不叫陪孩子写作业

专家:廖文婷(央视少儿《极速少年》栏目少儿心理专家)

廖老师指出,由于很多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养育的方法失效,只能选择用“吼孩子”的方式对待孩子。其实我们要接受父母是人不是神,父母和孩子一样都会有情绪,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不需要强求百分之百对孩子和颜悦色,而是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不乱发脾气,该发脾气的时候不忍着脾气。

最后,廖老师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不要总是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期望孩子一定要成为栋梁之材,而是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最有意义的自己。换一个角度,父母们也许会发现,教育孩子也是可以很轻松的。

THE END
1.心理咨询师张鑫:解读《自卑与超越》,更加理解生活的意义再闻阿德勒的时候,是当当上买书,心理学类中《自卑与超越》销量遥遥领先,买来搁在书架上,始终没有翻开。好像他在我身边了,但还未走近。 11月,曼荼罗心理读书会读完了王学富老师的《成为你自己》,一同的伙伴对于成长、存在人本心理学、症状、心理咨询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https://www.douban.com/note/861955260/
2.每天九句金句,总有一句能触动你的心灵。每天九句金句,总有一句能触动你的心灵。 1.凡事努力做了,就不后悔,得之为幸,失之为命,只要尽力就行。 2.遇事,有时一个转身,就可以是一个结束;有时一个转身,也可以是一个新的开始。 3.要想捉到大鱼,就要到深海,水浅没大鱼。敢于去冒险争取,才有机会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https://www.jianshu.com/p/f29e3e185114
3.心理咨询师马泽中的微博心理咨询师马泽中 10月29日 07:44 来自iPhone 13 Pro 用感恩之心,让爱生花#每日金句##心理学##成长##恋爱##婚姻##燕园心理##感恩有你# ?收藏 转发 2 ?1 c +关注 心理咨询师马泽中 10月28日 18:00 来自微博直播平台 O心理咨询师马泽中的微博直播 https://weibo.com/2481441797
4.这位一本正经的心理咨询师,怎么一开口就把人给笑“拥”了?心理咨询师完颜慧德老师。 抖音账号:@感悟心理学完颜完颜慧德 在抖音上,这位叫做“完颜慧德”的心理咨询师有着超过170万的粉丝,以及一大批忠实的直播间观众。 乍一看,这位心理咨询师好像还真像那么回事,不仅是北大心理系毕业的心理学学士,还有着国家二级心里咨询师的官方认证,从业二十年履历满满,主页充满了正能量。https://mip.ali213.net/news/html/789651.html
5.心理咨询师会被人工智能(AI)取代吗?发抖也要看完!如果对心理咨询行业接触比较少,可能会觉得这句话无厘头。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心理学是个很年轻的学科,并且还是一个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很多治疗方法的实现,实质上是基于咨询师的“直觉”。 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能起到疗愈作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知道遇到什么情况时该这么做? https://mxsgzc.nit.edu.cn/info/1010/5633.htm
6.《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金句20条作者用童话故事形式描述了蛤蟆先生探索自己情绪背后的心理原因和解决方法。 透过蛤蟆先生的故事,我们看到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做连接,如何冷静客观地观察自身情绪源头,如何恰当处理自身的情绪,实现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 #健宁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心灵感悟#心理健康#心理疾病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3333933?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7.朱志慧讲师推荐:如何避免出轨?心理学人物推荐心理学文章安澜智慧心理健康服务创始人 北京心理健康服务促进会理事(2015-2019) 2018中国最具口碑TOP50心理咨询师 2018年度两性情感课程TOP10 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工作经验约10年。 至今积累约5000小时的个案时长。 根据真实咨询案例写作而成的《不被许可的爱》(电子书),豆瓣评分9.0。相应纸质版著作《遇见心理咨询师》(2018年3月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54739/
8.姚尧经典语录名言金句名句赏析姚尧作品:《重口味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2》 姚尧简介: 姚尧,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畅销40万册《重口味心理学》作者。 九型人格中的第五种——观察者。生活在自己内心的城堡中,喜欢站在城堡的窗口观察周围世界,带着出世的心入世。能从自己的精神生活中找到巨大乐趣的简单主义者。https://www.mingyantong.com/writer/68463
9.浪漫语录精选温馨情感的金句爱情就像是星辰大海,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小行星,在这个广阔宇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航道。当我们找到彼此时,无论前方有什么困难,都不会放弃,因为“只要有你的地方,我就会勇敢前行”。这样的坚持,是不是已经足够浪漫? 婚姻情感心理咨询师、婚姻情感咨询、深圳心语情感婚姻服务有限公司、婚姻情感https://www.zd36bia7t.cn/hun-yin-qing-gan/22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