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师的职业认同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研究侧重点的相异,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还缺乏明确而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特征入手,将教师职业认同界定为一系列表征教师的职业特征,比如BEijaard在研究中提出通过某人所教授的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或者角色概念三个范畴来完成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也有学者从建构的过程入手,强调教师职业认同的动态性,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自我意象和其感觉到必须扮演的教师角色之间的复杂的动态的平衡[4],是教师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互动来建构的对职业意义的认识。还有的学者如吴慎慎侧重于从教师本人的感知出发,指出教师个人对身为教师的认同概念,是教师知觉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采取行动的核心,或者更简单的说,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5]。魏淑华在对中外学者已有观点做出详尽梳理之后,总结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是个体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其教师角色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有不同的认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还需要统一。
2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动因研究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甚至个人成长经历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职业判断,进而对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受到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影响,以及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于慧慧,2006,魏淑华,2008,温艳红,2009)。在本文中,主要从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和组织环境因素等方面研究和分析其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1职业形象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2.2工作自主性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2.3组织环境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先期研究认为,职业认同不是固定或预设的,而是在各种社会情境和环境中解释个体的行为、语言和日常实践。Litwin和Stringer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个人对于该组织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知觉可以影响组织内员工的动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而一个组织总的环境性质是由生态学(指组织的物质资源)、背景环境(来自组织中成员带来的背景特征)、社会系统(指组织中正式和非正式角色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等四个维度相互作用决定的。很显然,个体对高校教师职业的知觉和理解,必然要从多个维度受到环境的影响。
职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9]。Sleegers&Kelchtermans也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与他们的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组织环境的改变可从不同方面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还受到受到教龄,所教学科影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Moore和
Hofman(1998)指出学校对办学水平的高质量追求是与教师高度发展的职业认同相一致的[10]。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的措施会积极影响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组织架构的变化、新工作团队的建立和激励机制的变革也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参与度,进而推动员工的职业认同重构过程。教师所处的组织环境会对个体职业认同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产生全面且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职业目标的组织环境会增加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
3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研究
4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述评与展望
参考文献
[1]Goffee,R.&JonesG.,1996.“Whatholdsthemoderncompanytogether”HarvardBusinessReview,Vol.74,pp.133-48.
[2]Tajfel,H.,1981,“Humangroupsandsocialcategories:Studiesinsocialpsych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Tajfel,H.,&Turner,J.C.,1986,“Thesocialofidentitytheoryofintergroupbehavior”,InS.Worchel&W.G.Austin(Eds.),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pp.7–24).Chicago,IL:Nelson.
[4]Volkmann,M.J.&Anderson,M.A.,1998,“Creatingprofessionalidentity:DilemmasandMetaphorsofaFirst-yearChemistryTeacher”,ScienceEducation,Vol.82,pp.293-310.
[5]Kelehterman,G.,2000,“Ellingdreams:AcommentarytoNewmanfromaEuropeancontext”,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Vol.33pp.209-211.
[6]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7-81
[7]BamberEM.&IyerVM.,2002,“Big5Auditors''''Professionaland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ConsistencyorConflict”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Vol.21pp.21-38.
[8]Hall,R.H.1968.Professionalizationandbureaucratization[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33:92-104.
[9]Russo,anizationalandprofessionalidentification.ManagementCommunicationQuarterly12:72-111.
[10]Moore,M.,&Hofman,J.E.,1988,“Professionalidentityin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inIsrael”,HigherEducation,Vol.17,pp.69–79.
[11]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12]vanDickR.,WagnerU.,StellmacherJ.,&ChristO.,2004,“Theutilityofabroaderconceptualizationof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Whichaspectsreallymatter”,JournalofOccupation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Vol.77pp.171-191.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thevalueofpriv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moreapparent,however,thegapbetweenitandthepubliccollegesanduniversitieshasgreatlyinfluencedtheteachers'professionalidentity.ThisstudytakesJinhuaareaasanexample,analyzesthereasonsandputsforwardsomereasonablesuggestions.
Keywordsprivatecollege;professionalidentity;JinhuaArea
1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本调查分为工作本身、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进修培训、管理体制、人际关系、离职倾向七类,共设置了24个问题,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共向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四所金华地区的民办高校发出280份调查问卷,收回调查问卷220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另外对金华某民办高校的7位专职教师和2名人事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作为调查问卷的补充。访谈结束后,对调研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性别构成:参加调查的人员中,男性40%,女性60%;(2)职称结构:初级职称占40%,中级职称占42%,中级以上职称占18%;(3)年龄结构:35岁以下占55%,36~45岁占17%,45岁以上占28%;(4)任职年限:1年以下占29%,1~3年占48%,3~5年占11%,5年以上占12%;(5)学历分布:本科占65%,研究生占35%;(6)收入分布:1500~2000元占9%,2000~3000元占48%,3000~4000元占30%,4000元以上占13%。
2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原因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小,民办高校教师待遇偏低。一是由于民办高校属于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办学,办学条件及规模受办学主体自筹资金能力决定,使其在社会地位、国家财政支持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无法相提并论,导致民办高校发展困难多,教职工待遇在同行业中偏低。二是民办高校不属于事业单位,教职工的人事关系基本挂靠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学校和教师双方通过合同来确定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除了要努力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出色,还要面临可能失业的压力,职业风险高,稳定性差,而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机制相比同区域行政事业单位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其稳定性进一步降低。
(2)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差,教师教学及管理难度大。民办高校对于学生的高考分数要求相对比较低,在国家生源数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报考而不断降低录取分数,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尤其是文化课成绩差极大地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老师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敷衍塞责,学生厌学,上课只为了学分和最终的文凭,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服从教师管理,漠视学校规章制度,给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带来巨大压力,教师通过教学很难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另外,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使民办高校学生更感到前途迷茫,学习更加缺乏动力和热情,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教师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3)民办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局限性。首先,从管理上看,民办高校中高层人事任免权基本掌握在主办方手中,任命的领导有些不具备高校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能真正实现专家治学治校,内行人管内行人,一些民办高校甚至在用人和教学管理中出现了“任人唯亲”的现象,致使教职工很难有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决策,他们的想法得不到重视,建议得不到采纳,问题得不到解决,权力得不到保障,导致民办高校教师丧失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弱化,对学校的期望越来越低,逐渐失去了信心。其次,从办学成本方面考虑,为了缩减开支,民办高校教师往往身兼多职,他们事情多,责任大,使其工作的兴趣和满意度降低。另外,从教师成长与发展来看,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因为经费供给不足,教师很难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培训进修机会,教师对培训内容缺乏自主选择权,培训效果有限,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较小。
3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建议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既重内涵,又重发展,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校园环境。金华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学校长远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不遗余力地进行制度创新、内涵建设和物质发展。一是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增进他们的沟通了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创建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履行作为主人翁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学校应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使他们从内心里将个人和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此增强,这种内驱力也保证了学校得以稳健持续发展。
(一)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主要参照薄艳玲的《关于高师生教师认同状况的调查问卷》和宋广文,魏淑华的《中华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问卷》,设计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第二,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第三,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准备;第四,从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第五,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期望;第六,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第七,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基本情况。
(二)被试通过方便取样抽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听康教育、培智教育、脑瘫教育、自闭症教育方师范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有效回收率为96.33%。其中男生30名(10.38%),女生259名(89.62%)。研究对象情况见表1
二、统计结果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从表2和表3可知,明确表示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有253人,占总人数的87.54%。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专业思想稳固,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其中,女生234人,占女生总人数的90.35%;男生19人,占男生总人数的63.34%。由此可见,女生的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比男生更为坚定。同时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85人,占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7.63%;大二有85人,占大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90.43%;大三有83人,占大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4.70%。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并无明显变化。另外,听康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0人,占其总人数的87.91%;培智教育专业方向的有63人,占其总人数的86.30%;脑瘫教育专业方向的有29人,占其总人数的85.30%;自闭症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1人,占其总人数的89.00%。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在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变化。
(二)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准备从表4可知,89.96%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81.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74.7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自己知道怎样成为一个好的特教老师。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另一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具备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有61.60%,而同时只有52.94%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常去康复中心及特小做实践。这表明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
(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情感从表5可以看出,有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喜欢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同时有9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能为特教事业尽一份力我很高兴”给出了肯定的态度;另外有93.0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提起特教老师常令我有一种敬佩之情”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不仅仅把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看作一种谋生的途径或普通职业,而且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愉快积极的情感。再者从表6中可以看出,8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进一步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很好的解决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价值内化的问题。
(四)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期望和价值观从表6可以看出,71.9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会很大;87.5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希望自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教老师。这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有着较高的期望,同时也希望自己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这一行业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在价值观方面,由表6可以看出,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94.11%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教老师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以及它能体现个人的价值方面有着积极正确的认识。
三、分析与讨论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的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特殊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爱心事业,它能帮助关心残疾人,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有节假日;工资待遇方面,国家规定从事特殊教育最少要享有工资总额的15%的补贴,以后会更高。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事特殊教育的积极性。2.学校因素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博爱的文化氛围极大地熏陶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而加强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责任心;与此同时,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信心。3.个体因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积极的价值观,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是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满足特殊需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特殊教育教师一般被认为有爱心,有耐心,这让大多数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具有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性别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这种性别差异与国内类似(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我国的传统观念—女性更适合从事教师职业有关。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可能更多的家长倾向于让他们的女儿报考师范院校,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同时,女性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耐心细致的性格特征可能也是女生相对于男生更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更重要的是,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面对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极大地爱心,耐心和恒心,才能把工作做好,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再者,在目前的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只要男生,而男生中很多不乐于从事教师职业。因此在教师职业的竞争中,男生与女生争职位的情况相对较少。这一因素也可能促进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水平普遍较高。2.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在性别上呈现显著差异,而在年级和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差异。3.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虽然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4.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积极的情感。5.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和积极的价值观。
(二)建议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师也是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青年教师。据教育部2015年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529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有1327所,占52.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有153.451万人,其中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有43.83万人,占29%。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教师有89.2607万人,占58%,45岁以下教师有111.9472万人,占73%。据数据分析,40岁以下专任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成为普通高校师资队伍中的主力军。这一趋势,在高职院校中表现更为显著。因此,提升高职青年专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发挥青年专任教师的积极性,对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院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职业认同感的内涵
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3.1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3.1.1青年教师的特点
3.1.2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
当代的青年教师多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处在职业生涯的初创期,对自我的要求高,工作抱负大,职业感强,看重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既期望将掌握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期望学生的尊重、家长的肯定、社会的认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越高,对自我的评价越好,教师职业认同感相应地越积极越正面。
3.1.3职业前景与培养机制
近年来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逐渐提高,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年龄与学历的优势促使青年教师对职业生涯具有良好的憧憬,职业规划意识强。但因初入教师岗位,缺乏制定职业规划的正确方法。因此,环境给予的职业规划引导直接影响职业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同时,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师生沟通、同事交往等方面均缺少经验,需要组织环境为其提供丰富的培养途径,缓解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认同。
3.1.4物质回报
依据家庭经济投入、家庭事务复杂度、家庭稳定度等,本研究将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压力期,年龄在25-35岁,需要购房、组织家庭、赡养父母、照顾子女等,家庭事务多,家庭矛盾多,需要的经济投入大。第二阶段是稳定期,年龄在36-50之间,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成员关系和谐,家庭核心点集中于子女教育。第三阶段是自我享受期,50岁以后,工作压力小,生活压力小,经济实力相对丰厚,注重自我享受。青年教师正处在第一阶段,需要较高的工作薪酬缓解家庭压力。这一时期获得的薪酬水平直接影响青年教师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关联对职业的认同感。
3.1.5组织关怀
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易诱导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如心理压抑,处理工作与生活问题时,固执、偏激且缺乏耐心、责任心。其心理状态、情绪状态均会作用于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对工作的满意度,影响对教师职业的肯定。因此,青年教师更需要单位、组织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关怀,缓解心理问题,提升工作与生活的幸福感,改善职业认同水平。
3.2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3.2.1高职教育的特点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着力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对高职教师提出新要求,重视教师的双师素质,具备深厚的文化素质与熟练的职业技能,将高职教师的双师素质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关联。
3.2.2个人的职业技能水平与行业实践经验
现代高职教育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以“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技能展示、校内外实践实习等方面,都要求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输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因此,高职教师的职业技能直接影响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关系到高职学生是否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教师掌握的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越熟练,教学效果越好,从而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反之,则会影响高职青年教师工作的信心、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师对职业的肯定。
3.2.3社会评价
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层次最低的教育形式,高职学生的录取是最后一个录取批次。因此,社会认可度相对偏低。在高职院校中,因地理位置、建校历史、院校性质、办学水平、管理体制、组织关怀等方面,存在内部差异。优势越明显的院校,对教师的吸引力越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越高。同时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生源质量逐步下降。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降低教师的职业认同。
4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途径
4.1依托青年教师自身,提升教师的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日益丰富。同时,工作岗位对高职学生岗位技能的需求也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部分高职学生有极高的求知欲,且自身文化基础扎实。基于此,需要青年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积极主动地对专业知识、教学基本功、岗位实践技能等内容进行主动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教学基本功培训、教学技能大赛、岗位技能展示等,多参与行业企业的实践技能培训、挂职锻炼等。
4.2完善职业规划管理,加强职业规划引导
合理的职业规划是提升高职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应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管理部门,加强对高职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引导,提供正确的职业规划方法。高职青年教师职业规划应从自我认知开始,准备自我认知是个人职业规划的前提;分析自身在兴趣、性格、需求、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找准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组织的发展目标,观察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的切合程度,调整个人职业目标。对于高职青年教师而言,个人职业目标主要有教育教学骨干、科研能手、职业技能专家等,是三者并重发展还是有所倾斜,是个人职业目标与组织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职业规划目标能促进高职青年教师对职业前景的憧憬,提升教学质量,改善职业认同感。
4.3重视高职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依据高职教育特点,重视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建立双师教师培养基地,完善青年教师先实践、后上岗的岗前培训制度,建立高职青年教师岗中定期行业实践制度,鼓励高职青年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丰富培养方法与途径,加强教学改革的培训进修、骨干教师的培训、国培、同类院校的参观学习。加强校内技能展示、校外技能指导、岗位实践、企业挂职锻炼等,提高高职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
4.4改善管理模式,重视人文关怀
4.5重视宣传,提高就业率,改善社会评价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19
1前言
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W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1]。从国内外文献中可以看出,学者普遍把职业认同既看成一种状态,又看成一种过程。状态,一般表现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反映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后期职业认同的状态会随着职业认同的过程发生改变。职业生涯认同的过程强调的是教师从自己的职业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教师角色的过程。农村体育教师是我国教师中社会认可度比较低的,所以,找出制约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并解决是很有必要的。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
2.2.2访谈法
3结果分析
通过对参加培训教师进行访谈,农村体育教师对于当前工作的满意度如下表:
通过整体调查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之后对于农村体育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访谈,访谈结果分析如下:
3.1体育教师服装问题
这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福利保障,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科目教师的特点就是运动。运动装备是体育教师的基本保障,农村体育教师的收入相对较少,如果减去运动装备这部分收入的话,体育教师的收入比例在教师职业中更低。从各省教育厅官网中可以查出该省关于体育教师服装的补贴。各省市关于服装的补贴城市在500元左右,东部个别发达城市最高达到900元左右。全国各省关于农村体育教师的服装补助,大部分在300元左右。对于目前经济消费水平,300元的服装补贴有点杯水车薪。
在访谈过程中,老师们反映的首先是服装问题,这在农村体育教师中占很大的比重。
3.2职称问题
我国在2009年开始实行新的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从2011年逐步扩大改革试点。在教师职称晋升过程中的要求相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比如,课的成绩排名问题。在镇、县级的统考中的成绩排名问题。而在镇、县级中就不存在体育的统考。对于这一项业绩,体育教师明显无法参与。部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担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但是,在参与职称评选的过程中以体育教师的资格进行评选,体育教师参与职称评选没有明显的优势。
3.3体育教学安全问题
3.4工作量的计算
4对策与建议
4.1提高薪资福利待遇
4.2规范体育教师职称晋升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实行的教师职称制度大部分是2009年国家启动的,学校除了在遵守该制度的前提下,也会结合本学校的特点。由于体育课的成绩是不计入到期末成绩里面的,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关于成绩的排名中,体育教师明显是不占优势的。所以,在体育教师参加职称评选时,应该有针对体育教师的计算方法。例如,可以把体育老师组织的体育活动,以及参加的比赛和取得的成绩,都列入到职称评选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也应该纳入工作量计算中。在每学期期末时,体育应该进行测试,组成第三方评价。对于体育成绩进行考核一次来评价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工作评价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课程――课外活动的组织――体育竞赛成绩。规范三方面的评价标准,促进体育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强体育课的风险保险
学校体育安全问题,始终伴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减少学校体育安全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国家应该规范学校体育风险,制定关于学校体育课堂风险的政策法规,减少关于学校体育课堂安全纠纷。其次,教师对于自己课堂风险的控制,体育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风险进行预估,在教案上有所体现。对于学生要加强控制,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对于学生要加强体育课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三方面着手以减少学校体育安全事故。
4.4加强职业认同建设
在访谈中明显可以看出,农村女体育老师对于当前的工作满意度高于男性。但是,女性职业热情较低。男性承担家庭责任,再加上在体育教师职业的个人成就感较低。造成男性职业认同的下降。提升女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满足男性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倦怠降低,职业认同感提升。年轻的体育教师对于工作相对有激情,他们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年轻的农村教师提供实现他们能力的平台,促进他们的发展,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冯秀华,梁占锁.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8(01):87-88.
[2]张寒慧.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0(06):25-26.
[3]侯家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05):9-10.
[4]李秀,王秀余.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3
(02):86-92.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动态活动过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对教师职业的性质、内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等都极为认可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该职业的认知。故此,培养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应该从职前开始。
(一)专业选择
(二)学校培养
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主要通过课程学习完成,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一定紧紧围绕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通盘考虑、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要兼顾师范性、示范性,紧跟时展步伐,杜绝课程内容严重滞后倾向。
3.重视师范院校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应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不仅教务处、学生处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放到首位,科研处、保卫处、总务处、图书馆、办公室等学校所有职能部门都应行动起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学校组织的讲座、竞赛、经验介绍、新闻报告等大型活动都应以弘扬正气、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为主旋律。
二、入职初期
三、职业倦怠期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难以顺利应对职场压力而产生的疲倦困怠的身心状态。它伴发于教师成长过程中,属教师履职的非正常行为和心理。它直接影响教师的生理、心理健康,使工作士气受挫,成为教师厌教、流失和教育水准低下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4]。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86%的教师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58.50%的教师出现了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主持这一调查的李超平博士认为,被调查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我国教育是一个潜在的障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众多研究者纷纷从社会层面(教师社会地位低、收入少、对教师要求高)、学校层面(学校管理模式僵化、缺乏人性化、教师工作环境差)、个人层面(工作压力大、超负荷、身体心理亚健康)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忽视了幼儿教育自身的因素。
关键词: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职业期望
作者简介:陈水平(1979-),女,江西萍乡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心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和健康心理;张亚玲,女,江西省南昌市市政工程开发公司工程师。
课题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江西省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证研究(编号:08YB124)”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陈水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了江西省萍乡、赣州、南昌、抚州、上饶五大地区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为89.5%。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参考魏淑华等编写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问卷》[2],自编了《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在正式调查之前,先对35名农村中职教师进行小样本的测试,根据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后再进行信度检验,结果为:a=0.88;本问卷共有39个问题,包含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六个因子。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被试得分越高则表明其职业认同感越高。对于调查结果本研究采用SPSS11.5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
(一)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
表2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及各因子得分情况
注:M为平均数,SD为标准差,以下同。
从表2可知,在最高分为5分的计分标准下,总体来看,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不高(M=3.080),处于中低等水平。这与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小学、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偏高的结果不太一致[3][4]。在职业认同各因子中,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期望、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和职业意志。
(二)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教龄、学历和职称差异分析
表3不同性别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检验
注:*P<0.05;**P<0.01;***P<0.001,以下同。
课题组对男、女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平均得分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见表3):从总体上看,男、女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教师高于男教师。从各维度上看,在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上,女教师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但在职业技能上,男教师得分却显著高于女教师;在其他维度上,两者差异均不显著。
课题组对不同教龄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4:在总体职业认同上,不同教龄的教师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教师职业认同的诸因素上,不同教龄的教师仅在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技能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他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表4不同教龄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检验
对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进行不同教龄阶段的LSD事后多重比较,我们发现,4-10年和11-20年及21-3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1-20年教龄的教师在职业认同程度上高于4-10年教龄的教师,其他教龄组教师的职业认同差异不显著;在各因子上,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技能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5不同学历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检验
对不同学历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课题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研究结果见表5:不同学历水平的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感无显著差异。但总体上,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其职业认同感要比具有专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高。从各因素上看,在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期望因素中,不同学历水平的教师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经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职业情感上,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显著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在职业意志上,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明显强于本科以上的教师;但在职业期望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明显高于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其他因素上,不同学历的教师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对策
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它包括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定向师范生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从2007年秋季以后,江西省普遍开始招收定向师范生,为农村培养小学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省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一、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现状
1.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淡薄,从教意愿尚待巩固,对将来成为农村小学教师这一角色认识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跟学生当时选择填报定向师范生非自愿性有关。以抚州市首届五年制大专定向师范生为例,据调查得知,当时选择填报“定向”的动机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非潜力型学生,这类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不是特别优秀,觉得自己继续读高中,没有什么潜力,将来能考上一所较好大学的希望不大;二是经济制约型学生,这类学生初中成绩较好,读书也努力,但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无力承担读高中及大学的教育成本;三是父母安排型学生,这类学生主要是出于将来就业有保障的考虑,受家长安排的意愿就读。三种类型的定向师范生表现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选择填报定向生都是非自愿性,所以来到学校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专业理想不够巩固。
2.定向师范生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明确,但流于肤浅与功利。根据调查,认为教师职业“清贫”的雄踞第一,认为教师是“一般职业”的名列第二,认为教师职业虽然“崇高”但不可取的居于第三,认为教师职业“崇高”,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仅占少数,位居第四。这表明,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发生了偏离,对职业价值的取向及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他们对待职业的态度更多的是从实惠、行业比较与经济的观点出发。
3.定向师范生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较充分的认识,但自身存在较多缺陷且职前准备与训练不足。在调查中,多数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特点与性质有较为明确而充分的认识,但对自身将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较全面且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认识不足,导致不能自觉刻苦训练教育教学基本功。
4.定向师范生对从事教师职业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据调查,在被问及“把从教看作一种乐趣”及“和学生在一起是幸福的”时,仅有1/5的定向师范生表示认同。这表明,大多数定向师范生仅仅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一种谋生的途径或普通职业,不能从教师“育人”的职业中得到愉悦、充实的情感体验。
二、影响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因素
造成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淡薄的因素主要有:
1.社会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能成功实现自身的价值,寻求自我才能的最大发展,社会个体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的经济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是其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毋庸置疑,近年来,许多地区教师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有限且地域性差别很大。
2.学校因素。师范院校中教师的生存状态以及师范院校本身的培养质量对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有着巨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提出“向综合大学看齐”,过于强调“学术性”,忽视“师范性”;任务、性质和培养目标与其所开设的课程极不相称;追随市场经济的需要,设置了许多非师范性的课程。作为师范院校,背离“师范性”,不去追求塑造学生的“质”,反而追求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师范教育的作用。这对定向师范生的择业取向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了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识的不明确。
三、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培养的对策
培养和增强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既是促使定向师范生扮演好教师角色的根本动力,也是对其实施的根本策略。
1.注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一是引导定向师范生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判断未来职业的价值,树立终身从教的人生理想。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特别是作为心理稳定倾向的人生价值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人的心理机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从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和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对定向师范生职业同认感的教育中可以看出,定向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倾向于“社会促进”,当他们真正认识到教师职业对社会促进的贡献时,其职业认同感会很强。二是要做好定向师范生政策的宣传工作。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能不关心自己未来的政治、经济等待遇,定向师范生也是如此。把国家的定向师范生政策向他们作全面讲解分析,突出落实这项政策的深刻意义以及对他们自身发展的好处,不但能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来,也能够提高现有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使他们更乐意从事教师职业。
2.重视榜样的力量。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态度是受到自己的某位老师的影响而产生的。这些榜样有的是他们自己的中学教师,有的是父母、亲戚本身就是出色的教师,有的是上了大学后遇到了他认为可以称之为榜样的教师。这些榜样直接影响了定向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和评价,进而也将影响他们今后在教师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优秀的教师榜样,是定向师范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师范院校的教师要人人具有榜样意识,人人要成为定向师范生最接近、看得见摸得着的角色榜样和学习的楷模。同时,要鼓励定向师范生学会捕捉典型和发现身边的角色榜样。这些做法,对定向师范生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帮助,对增进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