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燕子满天飞的时候,人们表面上陶醉在赵薇的大眼睛里,实际上是沉浸在大清皇帝的龙恩里,多好的皇帝。嬉笑怪嗔富有人情,体恤下情联系群众。真该怪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让我们不再有这般的福气。于是伪造了些虚拟皇帝,虚拟的幸福。古代的臣民臣妾们真如人们眼前的影视剧那么美好吗?没有。难怪鲁迅要说,翻开整部中国历史,看到的只有"吃人"和"被吃"几个字。杜甫有诗:"被驱不异犬与鸡"。即使是在那个时代,有良心的作家还是感到了人毕竟不同于"蝼蚁",所以才有了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力作。可惜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些古已有之的不平而鸣,对皇权罪恶的批判,反而被越来越多对清官和好皇帝的称扬取代了。
我们公民社会的确立为什么如此艰难?这与臣民社会的难以割舍有极大的关联,因为在某些艺术家的眼中,这种社会还是有着其美的。正如鲁迅所言:"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思考与判断: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对我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归纳与运用
【知识归纳】
一、社会发展:封建社会晚期,衰落
二、政治体制变革:
1.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废宰相制度,创立内阁——君主专制强化。
2.清朝:中枢分权;创设军机处——君主专制顶峰
三、东西方差距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进步
2.东方: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落后
【知识运用】
1.如何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君主专制,在中央废中书省,罢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清朝时,雍正帝为加强皇权,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利于抗击外来侵略。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封建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表现。理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和原因应结合前面所学,这一制度从建立开始就是朝着这一方面发展的,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国家完全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如费正清所言:在这样一个专制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祟。他是“天下第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可以想象,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放在一个人手中是多么危险!
但是,其消极作用也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是中国长期滞留于封建社会的政治原因,从这些消极作用可以看出:封建专制社会已走向衰落了。
[例1]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废丞相b在中央设内阁c创设八旗制度d设军机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清朝雍正帝时,在宫内设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d
2.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例2]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④注重思想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答案]b
3.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运用能力。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军机处设立的原因、主要职能及其特点,结合课文中对军机处的表述,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拓广与探究
例1: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明君贤相,试举几例,并说明其贤明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强化个人素质与加强制度建设的关系。
[解析]中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少的明君贤相。明君的出现往往是君主个人经历和个人素质造就的,没有太多的必然性,而贤相出现的因素就要丰富些:首先,皇帝传人,丞相传贤,这种选择上的本质区别决定了贤相的出现是远远多于明君的;其次,贤相的出现也有赖于明君:再次,较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下人才脱颖而出。回答本题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的一些典型朝代的典型人物加以说明。
[答案]①古代的明君大多出现在王朝建立的初期,他们能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明君有: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清康熙、乾隆等。而古代的贤相要更多一些,他们可能出现在王朝统治的任何时期,如李斯、萧何、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景、王安石、张居正等。②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由于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存在,使得明君与贤相同时出现的概率大大减少,因此要可能保证社会的持久繁荣与安定,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是历史的唯一选择。
例2: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有两种主要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第一种朱元璋画像黑黑的大脸,脸特别长,额骨隆起,脸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土斑,留有稀疏的胡须,两眼炯炯发光,眉毛又浓又粗,眉眼都向上吊竖着,鼻子很大,鼻孔问上翘起,耳朵很长,几乎垂到肩膀上,嘴又大又宽,下巴比上额突出许多。其相貌,使人感到威严、凶狠。第二种朱元璋像,脸庞丰满,神态慈祥,其相貌显得和善多了,而且给人以雍容华贵的感觉。
你认为哪一种画像是朱元璋的真相?理由何在?为什么朱元璋的画像有这么大的差异?
[解析]回答此题时,应结合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及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作答,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既可。
[答案]第一种。因为朱元璋出身贫苦,早年身世坎坷,经受了许多磨难,不可能是一付养尊处优的模样。原因有:朱元璋从乞丐最后成为皇帝,身份变化的巨大反差使其产生了竭力美化自己、掩盖过去的畸形心态;为强化皇权、维护皇帝的尊严而不择手段,反映了当时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巩固与测评】
【基础练习】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
2.明初因胡惟庸案所引起的政治体制上的重大变革是()
a.以中书省总政务b.罢中书省,政事分隶六部
c.废行省,分设三司d.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3.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
4.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清顺治时d.清康熙时
5。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是()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③分散了地方的权力④扩大了各藩王的权力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④
6。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军国大事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7。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军机处设置于()
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
8.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a.设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d.改变选择官吏的方法
9.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
10.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1当东方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
a.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b.开辟新航路
c。进行政治革命确立民主政体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综合运用】
12.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3.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点,下列哪一现象不符合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a.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b.明中叶后,大学士具有票拟资格,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c.清初军国重务一般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d.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14.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
15.请你读一读下面这段史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①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②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
③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开放创新】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各是怎样做的?
②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17.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75)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你同意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4课参考答案
思考与判断:
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巩固与测评:
1.b2.b3.d4.b5.c6.d7.c8.b9.a10。b
11。c12。c13。c14。c
15。①明朝;文中的“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的最高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帝自操威柄”指的是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
16]①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②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17.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但君主专制统治却进一步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节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明清社会这一发展趋势。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废除”阐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国历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的原因、经过和影响;第二目“内阁的出现”则指明了内阁制产生的背景、过程,内阁的性质和作用;第三目“军机处的设立”则叙述了清朝中央权力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向军机处过渡的过程,从而突出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这一主题。上一版本的新教材最后通过把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与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行比较,说明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这本新教材将这部分删掉,但既然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而且也方便之后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前后对照,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通过横向对照,阐明君主专制的加强,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时又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学生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教材特点】
本节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政治性、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特点之二是:具有总结性的作用和地位。明清时期已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础之上又有新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空前强化时期,且逐步走向衰落。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2)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联系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结合明清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通过讨论,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利用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为什么说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
[导入]
导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要有目的、有意义。比如:
1、通过已有知识直接导入。可用表格将从秦到元的制度演变作一归纳总结: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朝代实质
秦
汉
隋唐
宋
元
备注
君权
与
相权斗争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汉承秦制
中朝与外朝
(决策、执行)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中书—决策
门下—审议
尚书—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参知政事
一省二院制
中书省
宣政院
君主专制
中央与地方斗争
郡县制
郡国制
削王国势力
文臣为官(知州),
通判,
转运使
行中书省,
路、府、州、
县,宣慰司
中央集权
进程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新发展
通过表格分析,归纳总结从秦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内容,探究其发展趋势,在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且在新课结束时将其补充完整,可做到前后呼应。
2、利用不同材料设问,增强学习兴趣。如:利用《凤阳花鼓》片段导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设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他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明朝的学习。
或者利用黄宗羲语“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设问:为什么黄宗羲说明朝没有开明的统治,从朱元璋废宰相开始呢?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新课]
我认为本节教学可从最基本的三方面入手: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1、是什么——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有人认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请学生讨论、探究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教材小字部分有所介绍)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设问:宰相制度的废除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
“内阁”应运而生
(2)内阁“的出现:
a: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内阁创立、发展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b:内阁与宰相制的比较:
提供两段材料:
学生讨论或者展开辩论:内阁就是变相的宰相制度吗?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参考表格: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制约皇权
对皇权影响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由皇帝决定
任免
侍从咨询为主
中央一级决策者
职责
皇帝个人信任
宰相制度赋予
内阁首辅
宰相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清初(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皇权受限
康熙——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集权于帝
雍正——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顶峰
重点在于“军机处”
首先结合教材了解军机处的由来
其次,重点讨论: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可从军机大臣的产生方式、级别、职责等方面考虑)
2、为什么——
a: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社会背景:
提供材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
参考答案:
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文化: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产生。(影响?)
当正常手段无法再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时,明清统治者采取了极端措施。
b:探讨君主专制的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3、还有什么——连接整个单元知识,对整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总结
【本课小结】结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演变的表格,总结由秦到清的变化,前后呼应。不仅是对本课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一单元,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总结。同时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但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且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明清时期,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抓紧机遇迎头赶上。21世纪的一百年,中国能否赶上世界?对中国来说,很重要;对我们来说,任务很艰巨。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设三司,废丞相;内阁制度的由来及演变;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2.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及影响,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归纳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及其影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教师通过分析清朝专制政策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1.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备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引入: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大大加强。
【自主学习】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朝时被废除了?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2.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意味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对此应怎样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知识梳理】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废除宰相制度
1.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2.过程:明太祖因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二)创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形成。
二、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皇权
2.过程:康熙帝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有利于皇权的集中;雍正帝设军机处,导致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认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请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为何不许立丞相?
(2)你认为应怎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原因: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胡惟庸谋反案。
(2)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但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便利了君主独裁专制。
探索攻关二:认识明朝内阁制度
材料一据史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共3291件事。明太祖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事情一一处理好。
——上海xx年高考卷
——《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
(1)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出现源于什么制度的改革?明太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殿阁大学士职权演变的过程。
〖参考答案〗(1)源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解决的方法是设置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2)过程:明太祖时备皇帝顾问;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务,但不能专制诸司;世宗后,权高于六部。
附: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时期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宣宗以后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探索攻关三: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材料一(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至嘉靖以后,严嵩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盖阁臣之外重势而蒙恶声至此而极。
——叶向高《纶扉奏稿》卷十《乞休第十一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并简要评述之。
(2)有人认为严嵩、张居正等专权说明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严重削弱,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丞相制度建立于秦,到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皇帝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他们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明代的首辅即使是变相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2)这种观点不对。严嵩、张居正等专权是倚仗皇帝的宠信,没有皇帝的宠信,也就没有他们的专权。这说明权臣专权恰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探索攻关四: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有什么不同?
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明朝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定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民主的象征,它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探索攻关五:认识军机处
材料一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壬子(1792年),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
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依据材料一指出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它与皇权的关系如何?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是指的是哪一机构?它是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1)机构:清初满洲亲贵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议策机关。关系: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使皇权受到制约。
(2)机构:军机处;性质: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区别:它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影响:军机处设立后,逐渐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但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完全扣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本课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是得到了巩固,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断的加强,到元朝得到了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在这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央的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宰相的权利,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断的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智能训练】
1.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封建国家都进行了加强君主专制的改革措施。如东方有康熙大帝,西方有路易“太阳王”,他们都使中、法两国进入到封建的鼎盛时代。但改革却在中国和欧洲产生了不同影响。这是为什么?通过网络或有关论著,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启示: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文字狱,禁锢了文化。
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却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教学后记】
1.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时已经接触过“内阁”“军机处”等概念,也知道这些机构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阶段。但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强化后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
2.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特别是古代史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前需要以某种方式来补充或扩充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
3.由于各班授课学生素质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
4.由于平时只顾历史兴趣的培养,所以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探索方面还显得不太够。对新课标的实施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有时感觉又有点无从下手,因此恳请同行多指导。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见教参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导入新课:以胡惟庸案、和珅(曾任军机大臣)导入。
讲授新课: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自阅课本,考虑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明朝废除宰相之后,由于政务繁多,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进行下一问题的学习。
2、内阁的出现:
明代内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其演变过程如何?其性质和影响各是什么?
(由学生梳理课本后,完成下表的填写。)
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性质
影响
地位逐渐上升
核心突破:
1、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明代的首辅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2、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从性质、产生、权力、地位四方面比较)
明朝的内阁是封建性质的,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首辅由皇帝任命,其权力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皇帝随时可以撤换。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由议会选举产生,首相拥有行政大权,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阁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
教师点出: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步达到顶峰的?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军机处的设立:
自阅课本,思考军机处设立的背景、职能、影响各是什么?
教师点出:
军机处设立的意义:(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思考: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与此相反,西方国家的状况如何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西方世界已经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开始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从而使中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
小结:
1.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是得到了巩固,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断的加强,到元朝得到了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在这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在不断地改革中央的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宰相的权利,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断地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3、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由学生完成)
巩固拓展:
一、选择题:
1、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军机处的设置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八股取士的实施d.严酷的文字狱
2、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3、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的权欲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法家思想的启示
6、“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事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c.加强皇权d.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7、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8、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b.封建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d.封建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二、材料解析题
9、材料一: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说你的理由。
10.阅读下列材料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请回答
材料中所说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指的是哪一机构?其设立的实质是什么?试说明原因。
军机处;实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原因:军机处设立后,逐渐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但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完全扣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
2.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3.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了顶峰,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资料,材料可以包括史实资料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朱元璋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清朝一位军机大臣
(一)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
展示材料:
材料三:废除宰相制度xx年之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生:依据材料回答
师:在地方,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与提刑按察司,分管一省的行政,军政与司法监察,其长官分别为布政使,都指挥使与按察使。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的权利就集中到了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因此,在中央,朱元璋也必须削弱宰相的权利。洪武十三年(1380年),爆发了“胡惟庸案”,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明太祖借此杀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亭等,株连三万余人。从此,中书省和丞相废而不设,将相权分与六部,并提高六部的地位,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自此,秦汉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个人独裁。
1、原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根本原因: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1368年,废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3、作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师:任何事都是存在着两个方面,废除宰相制度也是如此。同学们可以现在阅读以下第16页“资料回放”,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丞相制度的废除可以集权于皇帝,维护皇权,避免丞相权势过重,导致政局动荡。但废除丞相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会造成怎样的弊端呢?
学生:回答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1、原因: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师:我们都知道丞相有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管行政的积极作用,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是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之间的矛盾。但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期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会造成怎样的弊端呢?请同学们阅读以下第17页“学思之窗”的内容。在废除宰相以后,所有国家大事都是由明太祖一个人处理。在当时,明太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政事400多件。而且从“学思之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过分集权于皇帝,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更加严重。
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量加大,希望有人分担。
师:宰相废除之后,全国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处理这么多的国家大事。于是,在明朝就建立起了内阁制。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阁制的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2、形成发展的历程
时期名称职权
师:明太祖最初设置四辅官进行辅佐,他们来自于民间,朴实醇厚,没有政治背景。但他们缺乏政治经验,无法起到作用。于是明太祖下令废除四辅官的建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选拨翰林院官员做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并且明成祖征求他们的意见,有意识地吸收他们参与讨论国家机密,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属官与衙署。
明宣宗以后,内阁政治地位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掌握了“票拟”之权。(所谓“票拟”,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给皇帝批示之前,由阁臣替皇帝指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帖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申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写,交付实行,称为“批红”。
明神宗时,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权势显赫,削弱六部职权,使内阁首辅权压群臣。张居正任职期间,也有很大的作用。
展示材料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
3、特点: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
探究: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内阁制
相同(相似)
不同地位
对皇权作用
师:虽然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清朝时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吧,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达到了顶峰。下面我们来看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一步达到顶峰的?我们下堂课继续讲授。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军机处
师:清初,仿照明朝的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在当时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它又称“国议”,1637年创建,1792年废除。努尔哈赤在建后金之初,军国大事都由宗室贵族共同商议,带有贵族军事民族色彩。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八旗旗主全部封王,每次召开会议,他们都会参加。在这个会议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共同商议决定的,皇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里我们要提到满清在入住中原以后,政治制度带有奴隶制和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色彩,即君臣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最高的权力机构,权架于六部和内阁之上,对皇权构成了威胁。不符合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
师:康熙帝亲政后,在1677年设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已不再交付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改由南书房传谕或起草,甚至收纳来自各地的密奏小折,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更直接地行使皇权。这样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
师:请大家阅读以下的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师:从以上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是用兵西北,防止军事机密的泄露而设置。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师: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师:因此,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军机处最大的特点可归为:简,即人员机构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速,即办事效率高,有旨随时承办,且当日事当日毕;密,即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自入内。
五、小结
六、课堂练习
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
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三司b.枢密院
c.内阁d.军机处
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有
①皇帝的谕旨可以迅速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
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
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③
4、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步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