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在线教育推向了大众视野,首次实现了线上教学对线下教学的总体替代。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行动,也是一项全方位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更是一次未来教育的预演。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教学组织形态和师生关系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个大背景下,重新思考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未来教师的角色转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命题。
未来教师是读懂学生的分析师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孔子通过日常接触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比如,在性格方面,“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在特质方面,“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在学习境界方面,“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等等。[7]通过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发挥所长、克服所短。《论语》中记载了一则“闻斯行诸”的故事。大概讲的是: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啊!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要多请教父亲和兄长,然后再行动。”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你应该尽快付诸行动。”旁人十分不解,问其原故。孔子说:“冉有个性谦退,所以要激励他勇于实践;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多加斟酌。”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一定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差异,并利用差异开展教学,把“一刀切”的教学变成私人定制的学习支持。
未来教师是重组课程的设计师
未来教师是塑造品格的工程师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效率,学生按年龄分班,使用统一的教材,采用规范的教学流程,定期开展考试,目的就是“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这在过去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提供了关键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是,由于过于强调效率,学校变成了冷冰冰的教育工厂,教师变成了工厂里的机器操作员,学生的完备人格、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质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教师在知识传授、学情分析、作业批改等方面的作用将大部分被技术所替代,而价值引领、信念确立、道德养成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未来教师将从经师转向人师,更加注重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引领,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工程师。
苏格拉底常常被视为教师的典范。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做一个好人,“如果我知道什么好的事情,我就传授给他们,并把他们介绍给我所认为会使他们在德行方面有所增长的任何其他教师”[9]。苏格拉底把教育变成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把教师放在建立美好社会的中心地位,并为之身体力行。“他那笨拙的体态总是包裹在常年不换皱巴巴的宽大外袍里,优哉悠哉地穿过古希腊的人民大会,对政治喧嚣不闻不问,只是逢人便强留住对其侃侃而谈。就这样,他把年轻人中的有识之士聚拢在自己的周围,然后率领他们来到神殿柱廊或某些遮荫的角落里,叫他们在争论之前先对自己的用词加以限定和说明。”[10]在苏格拉底眼中,有知识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由此提出了“美德即知识”,主张将道德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一定要摆脱灌输知识的角色定位,注重学生的内在价值,用心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格。
未来教师是陶冶情感的咨询师
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师生之间无处不在的情感交流,它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双向的情感互动。科技发展越是向前,情感教育的价值就越是凸显。2016年3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题为《教育的新愿景:通过技术培育社会和情感学习》的报告,倡导把人的社会性和情感教育置于应对新工业革命的高度。[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指出,学校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性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来学习。[12]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教师做很多工作,但它无法代替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目前,情感计算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话题,它通过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和表达人类情感的能力,使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智能。但是,情感计算更多是对人类情感的模仿,而非自然生发的情感表达,人类情感很难全部转化为人工智能的程序代码。未来教师不一定是无所不知的知识权威,但一定是充满爱心的引导者和陪伴者,一定是学生精神成长和情感发展的领路人。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当校长时,学校的花园里开出了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全校学生都觉得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学生来看。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女孩竟然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从容地往外走。他看到后并没有直接批评小女孩,而是蹲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羞怯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每天都陪着她说话。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奶奶就是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看过了我就把它送回来。”听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看着她纯朴的小脸,苏霍姆林斯基心里很感动。他牵着小女孩又回到了花园里,摘下两朵玫瑰花对她说:“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有充满爱的心灵;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13]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要以爱育爱、以情育情,通过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的生命成长。
未来教师是联结世界的策划师
一直以来,教师的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边界。你上了这所学校,就无法听那所学校的课;你上了这个班,就无法听那个班的课。尽管每位学生都希望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由于优质资源的稀缺性,注定只能被少数人垄断。现在,这个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互联网打通了学校教育的围墙。疫情期间,偏远山区的学生也可以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随时听到名校名师的课。未来,随着课程主题的不同,学习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高新技术企业,甚至去不同城市游学,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14]教学的提供者不仅是教师,也可能是农民、医生、工程师、科学家等,任何有专长的人都能成为教师。所以,未来教师要成为联结世界的策划师,通过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1927年3月,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开学典礼上致辞:本校不同于平常的学校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员。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一样的要充溢于天地间。本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指导员和学生要整天滚打在一起,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15]当年的学生后来回忆道:除写字、作文在校内活动外,主要活动场所是稻田、菜园里。我们还邀请农友在田间用实物讲解,我们边做、边教、边学,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师生打成一片。后来,晓庄师范学校因故被封,封条都没处贴,只能贴在黑板上。这启示我们,未来教师要把目光从狭小的教室转向广阔的世界,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引向学生。
总之,未来教师不是存在于未来世界或虚幻想象中的教师,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时代新人的教师。我们既要面向未来,又要回望历史,从孔子、陶行知、叶圣陶、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等超越时代的名师身上学习,不甘成为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读懂学生、重组课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联结世界的大先生,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金平.从教师称谓的变迁看教师角色与知识结构的转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9-93.
[2]张学敏,张翔.教师的身份变迁与教师教育演变—兼论我国教师教育走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6-38.
[3]余胜泉,王琦.“AI+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15-23.
[4]曹培杰.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J].教育研究,2020(2):143-150.
[5]张优良,尚俊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39-45.
[6]陈向明.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和行动特征探究[J].教育研究,2014(5):128-138.
[7]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87-91.
[8]商金林.试论叶圣陶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创造性贡献[J].中国教育科学,2016(1):151-169.
[9]刘铁芳.教育:唤起美好事物的欲求[J].大学教育科学,2016(3):23-29.
[10]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42-45.
[12]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N].光明日报,2016-01-05(14).
[13]王后雄.苏霍姆林斯基的两朵玫瑰花—兼谈中国少年儿童爱心教育的缺失[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11-14.
[14]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6(10):46-51.
[15]黄书光.陶行知本土办学实践与“生活教育”的独特创造[J].教育发展研究,2015(18):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