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题干中李老师要求学生言听计从,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志的人,故该题选择C。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材料中李老师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没有因势利导,而是粗暴解决,并侮辱学生是“笨蛋”,固守一个标准答案,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导致学生课堂上再也不愿意回答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本题选B。
选项A,认为老师的做法合理,显然是错误的,学生在课堂上丰富的答案是发散性思维的体现并非胡思乱想,故排除。
选项C,认为老师的做法合理,显然是错误的,新课改的教师观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故排除。
选项D,虽然对教师做法判断正确,但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在教育中要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题干中并未体现这一观点,故排除。
综上所述,ACD三项均说法错误,故本题选择B项。
科目二(3-10)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题干中这句话强调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不断启发引导学生,使其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这一含义与启发性原则的含义相契合,所以B项说法正确。
A选项,直观性原则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C选项,发展性原则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D选项,循序渐进原则指的是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A、C、D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揭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是科学地开发与设置这两种课程的重要基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究二者的关系:
①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的层面;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根本的教育价值观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统一性。
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彼此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课程领域。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的整体。故A和C说法正确。
③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统一性,二者都是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故D说法正确。
B项必修课和选修课不能说谁重要,只是各自作用不同,本题选B项。
A选项,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C选项,实践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D选项,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也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协调发展。知、情、意、行的教育不应该分开进行。所以本题选A。
B选项,知、情、意、行教育各有其独特方法,针对知、情、意、行的不同情况,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
C选项,知、情、意、行教育可以遵循一定顺序,通常情况是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
D选项,知、情、意、行教育可以多端开展,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
B、C、D三项不合题意,故本题选A。
B选项,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动态的,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进行再建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行为主义主张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所做出的反应,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选项,认知主义主张学习是内部认知的变化,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D选项不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记忆术。
A项,自我提问法属于元认知策略,是指在元认知训练中,通过提供一系列供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表单,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B项,位置记忆法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先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再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最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部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
C项,视觉想象就是要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在记忆时,可以使用夸张、动态、奇异的手段进行想象。
D项,谐音联想法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在记忆历史年代和常数时,使用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题干中学生将《辛丑条约》的内容浓缩为“钱禁兵馆”四个字为缩略词法,把“钱禁兵馆”四个字用“前进宾馆”帮助记忆,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属于谐音联想法,所以D项正确。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类型。
A项,显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各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
B项,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C项,隐性课程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包括物质性隐性课程、观念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和心理性隐性课程。其中心理性隐性课程有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持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题干中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心态属于心理性隐性课程,故本题选C。
D项,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ABD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C。
10.【参考答案】
此观点错误。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根据学习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称为正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
所以,学习迁移不仅仅有促进作用,而且还有干扰作用,题干描述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