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名为《觅渡》的电影,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子寻找自己身份和家庭背景的故事。这部电影深刻地探讨了家庭、身份、自我认知和社会排斥等主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篇觅渡观后感中,将分析这部电影的主题和元素。
手里捧着一本《觅渡》,陷入沉思的境地。觅渡,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掺杂着些许哲思,袭上心头。良久,翻开书页,浸入另一个灵魂的另一片思绪的海,穷尽目力之所及,只为觅渡。
“青史如镜”更显古意,其中兼杂诗词格令,读来朗朗上口,再加梁衡目光敏锐如电,稍加点拨便揭露出人物真性情,对我更是极有裨益,于我就像阶梯,不用翻阅史籍,查看经典便已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柳、李、辛等词人模样。而后有“理性人生”,总体上呼应觅渡之苦、之乐、之难之余又跟据见闻,旁征博引地借游览之名行议论之实,淋漓尽致地突出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草草读完全书,一扫前见之余顿生赞赏、钦佩。
此书最佳的立意,在我看来,就在“觅渡”二字。觅渡,既有芸芸众生苦寻渡口、追寻真理的沧桑难尽,又有佛学众生苦修,超渡苦海的仙风道骨和空灵。陷于“觅渡”的小小境地,我竟像是身处大千世界。是啊,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心机、智力和情感,你的渡不对我开放,我的渡你却不理解。放眼望去,我的渡口在何方寻寻觅觅,就算寻得又有何种方法能助我渡海,超然寻道悟理也罢,梁衡也只教我们觅渡,还是先穷尽力量觅渡再望河求渡吧。凡事都要循序,人生也不例外。还是先觅渡再求渡的好,若真能到得彼岸,那才不负此行,而后也便可再作打算。
梁衡在追忆总理时,文末提出了一个空灵的“人格相对论”,读完大受感动。梁衡算是求渡未果,倒开始引渡了。其实《觅渡》倒无关紧要,觅渡才是重中之重。若能让觅渡思想迅若光速般追附我们人生,在下看来,就是将《觅渡》忘光也好,也对得起梁先生,也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觅渡。
觅渡,觅渡,吾渡何处
记得瞿秋白就义时才36岁,而迄今为止人们已纪念了他六十多年了,这是因为他当过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的才气?是,但不完全是吧!
人生就像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怎样过渡,人人求索,个个不同。瞿秋白,以一介书生,担负领导党进行军事斗争的重任;以病弱之躯慷慨就义,各显英雄本色。这样的多重角色,使他的“觅渡”别具特色,既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束缚,又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界限。作为知识分子,他有崇高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在残酷的斗争、对立中,无论是以革命的名义,还是以反革命的暴力,都不能压制他的思考、怀疑、彷徨和追求,他的伟大、他的不朽,正在于此。
现场播放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觅渡》。觅渡觅渡,其寓意就是觅革命之路,觅走向新中国之路,觅信仰坚定之路。影片从瞿秋白先生的视角讲述了“常州三杰”在大时代中从常州出发一路摸索,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的艰难一路。他们在这条觅渡之路上燃尽了他们的热血青春,展现了革命人一代不畏艰难、勇于尝试、舍身为国和视死如归的信念与担当。
“常州三杰”是从我们常州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三位革命先驱,他们是同乡、是挚友,更是马克思主义道路上最坚定的战友。他们曾迷茫,曾失望,但他们心中的红色信仰支撑着他们将革命的道路走完。是啊,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时代的未来,他们不屈的精神,定能点亮当代青年心中的盏盏明灯。作为一名红色场馆的宣教员,我也会在日后的工作中结合岗位特性,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传承发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觅渡》无疑是常州文艺工作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愿常州文艺工作能走向更新更大的辉煌。
最后一页的还书条上赫然印着12月13日,挺舍不得还的。
有些书或许只与你有一面之缘,有些却在一面之缘后,令你心愿让缘分继续。
当我们旅行到一个优雅的法国小镇,或者任何世界上优美的地方,内心似乎常常被当地的某种东西打动,而说不清楚那究竟是什么——四周的宁静街道的干净花店老板体贴的服务当地人投来的热情的微笑记忆中只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细节可供筛选,可我们被打动的原因怕是在于所有细节的集合所营造的氛围。《杏花村访酒》在酒与村子的相互影响、相互浸透中摇曳出酒的醇香与村子的历史底蕴,摇曳出美,摇曳出艺术的感动。文字给人的感动来自作者与上帝的对话,风景给人的感动来自自然灵气与人的纯美心灵的交融,那该是世界上最感人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景观。
职业精神,处处有体现。《热炕》中的乡村女教师,教书育人是她的事业,因为有她,村子里的大人孩子摆脱了不识字的烦恼,几十年来,全村上下已没有人不是她的学生,邻里在山里挖出了名贵的补品,常常是第一个想到送给她。她以质朴的理想,无私的付出,收获了幸福,创造了大爱。不同于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选择职业的标准停留在待遇、地位,于是出现了对一个职位或一个领域挤破头的追逐。然而所有人的价值应是会体现在众多的不同的领域的。有人说,比起面临众多选择,最大的幸福反而是没有选择。意思是,年轻人更要学会放下浮躁的心态,扪心自问自己的人生追求该在何处,而积极地去做事,去用自己的努力温暖身边的人和事,就是人最大的价值。这也成就了人的事业的最大价值。
叔本华说,“智力和意欲的关系就是光和可燃物的关系”。
何解?前者依存后者而生也。
梁衡的文字和他的背景在我看来也是光和可燃物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至少其大境界突破了一些传统的局限性。
某日在书城瞥见《觅渡》一书,阅读良久不肯归,于是在某一个假期将其买下。
有一些观点和视角是要在梁衡这个位置上才能看清的,有一些疑问和背景也只有在梁衡的位置上才会产生。
“意欲”之为“意欲”,非为个人,实为团体也;“智力”之为“智力”,非为团队,亦属个人也。
不过,在梁衡大境界大阅读手法掩盖下的,却是一些从属关系过强的意欲表征。
我们只能说,阅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
觅渡,觅渡,渡何处?到现在为止,梁衡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非常模棱两可的。
高中老师亲情推荐得知此书,我是看了三年用了三年,从中抽走无数作文素材,条条对得上阅卷老师的口啊。
高中作文以议论文为主,论据有时不太好找,大众化的无非司马迁、爱迪生和鲁迅,毫无亮点。
这本书里有着很多历史伟人的故事,也有着对大江大河的凭吊与感慨,包罗万象,能应对不少作文的类型。
优美的笔法再加上情理与感悟合成了篇篇散文,摘抄几段很是受用。
极具艺术感的文字又不显浮夸,题材人物虽都是众人皆知的,但深刻的见解又使之不落窠臼,绝对好的作文书啊。
我也是因此书开始喜欢上语文的,感觉文学艺术颇具魅力,其中写李清照为乱世中的美神的一篇文对我影响颇深,开始喜爱李清照词,直至今日。
《觅渡》是一本影响人一生的好书,也是帮助我们学会读书、提高读书能力的好书。梁衡是着名散文作家之一,他的经典散文作品,语言规范、情理交融、每一篇几乎都从某个角度启示阅读者去体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其实,对梁衡的散文,大可不必硬冠以什么政治散文、人物散文、抒情散文等等。我认为,散文无非是相对韵文而言。除去诗歌,便都是散文。古往今来,一些大政治家所写的政论,便是优美的散文。一些大文豪所写的记、序、传、书、墓志、杂文等等,便是优美的散文。梁衡的这些散文,正如他自己所说,写前写后均没有考虑过到底算什么形式。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是“文无定体”的散文,也可说是“梁衡体”的散文。在我看来,他并不是胸中先有一篇大道理,或者先有一种激情,然后再依托一个什么“觅渡”的载体喧唱出来。他是严格的现实主义者。他的散文,似乎是“可遇不可求”之作。他把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把自然、人物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活生生地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对人物的见解和思考。这样的散文,你说它是政治的就是政治的,你说它是抒情的就是抒情的,你说它是人物的也是人物的……真是说来说去说不尽。
第二,从人物来看,可谓“品格高尚”。梁衡所写的人物,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他们的功过,历史早有结论,在读者的心底,也早已有了永恒的定格,还有什么要说的呢梁衡却偏偏要说。说什么他一不说人物的音容笑貌,二不说人物的伟业丰功,而是对人物作一番剖析,在千百年已有的定论上,再给出一个新的评价。这个评价,就是人格。人格是什么人格是人性的最高表现。人之风动一世,主要在于人格。梁衡认为,一个人的伟大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二是他的人格。许多作者评价人物是讲伟业丰功;梁衡评价人物,却是紧紧抓住人格。抓住了人格,就抓住了人物实质。伟业丰功能说尽,人格高照无尽时。正因为如此,我看有些人物的一部传记,恐怕还抵不上梁衡的一篇散文。
他的压卷之作《觅渡》,是一篇评价瞿秋白的散文。秋白去世半个世纪了,为什么人们至今以至永远怀念他,纪念他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的从容赴死当然有这些因素。而梁衡在散文中却绕过这些,突出地评述了秋白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对生,秋白本来才华横溢,如果他静坐书斋,作文、绘画、行医、治印,必能真正实现他的文化价值,但他不怀才自惜,一旦民族大众需要,就以书生之躯扑向大风大浪,好像用一块纯玉代替一块石头,去堵决口。梁衡认为这是一种最大的无私。对死,秋白不追求轰轰烈烈,而以柔弱之躯,靠理性力量淡然处之。梁衡认为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用勇敢、坚强已无法概括他,秋白是“达到了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对名,秋白在生命就要画完整句号之时,偏偏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剖析一遍,向世人昭示他是一个多重色彩之人。对此,梁衡写道:“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其他如评价韩愈的《读韩愈》、评价范仲淹的《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等等,无一不是层层剖析,情理交融,揭示出他们闪光的人格。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人杰鬼雄,才能以更新、更高、更实的形象立于读者面前,成为一幅幅读不完的名画。
第三,从思想来看,可谓“深沉”。散文靠什么取胜单靠描写议论诗意抒情恐怕不行。照我看来,散文的取胜之道,主要在于思想。这思想,就是言别人所不敢言,道别人所不能道。古往今来,凡大家之作,莫不如此。读《出师表》,读《谏太宗十思疏》,读《岳阳楼记》,读《五代史伶官传序》等等,无不感到有一种思想在冲击着你,启迪着你。有时只言片语,竟能使人幡然顿悟。读梁衡的《觅渡》,就常有这样的感觉。言别人所不敢言,是梁衡的胆,道别人所不能道,是梁衡的识。可以说,《觅渡》中的上乘之作,都是胆识之作。
梁衡写人物的篇章,常常是由人及理,由事及理,由情及理,而又信笔所至,生发出一番议论。这议论,不管是片言只语,抑或是洋洋洒洒,多能做到言必己出,见解独到。拿起《觅渡》信手翻翻,就可以找到富有哲理的句子或段落。比如“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中国这个封建文化深厚、崇神拜上、习惯一统的国度,总是喜欢有一个权威来减化行动的程序,省却思考的痛苦”等等,这里透出的见识,不同样给人以启迪和思索么!梁衡不是思想家。但在我看来,他思索的成果,远在当今某些“思想家”之上。所以《觅渡》一出,引起轰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这个暑假快开始时,宋老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梁衡写的《觅渡觅渡》。
刚接过这厚厚的一本书时,内心不由的一揪:这么厚一本书要看到什么时候!但当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完这本书后,之前的怨言一消而散,它给我带来的震撼令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真是一本好书!”
《觅渡觅渡》是一本文集,里面分了许多栏,内容很广。其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伟人如山》。这一栏中主要写了_时期,一些国家重要人物的表现。它栩栩如生的表现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如大无大有的周恩来,敢于直言的张闻天,二死其身的彭德怀……
当我读到周恩来为了保护陈毅在人民大会堂怒斥红卫兵:“我就站在大会堂门口,看你们从我身上踩过去!”时,内心愈发对他敬佩,敬佩他的无私奉献,英勇无畏。当我读到张闻天为了纠正“大跃进”,在庐山发表演讲,公然“对抗”毛泽东,做捅破“皇帝的新衣”的第一人时,不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当我读知久经沙场的彭德怀“没有倒在枪炮下,却倒在一封谏书前”时,不禁流泪……
何为伟人,他们就是伟人。我们要学习他们无私奉献,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精神。
在生活中要乐于助人,面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要勇于阻止,防止“李刚”事件再现。
《觅渡觅渡》真是一本好书,推荐大家,相信大家将会有更深的感触。
《人杰鬼雄》的压卷之作《觅渡》,是一篇评价瞿秋白的散文。秋白去世半个世纪了,为什么人们至今以至永远怀念他,纪念他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的从容赴死当然有这些因素。而梁衡在散文中却绕过这些,突出地评述了秋白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
梁衡评价瞿秋白的话:“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或许,这句话是最能概括整本书的内涵的,也是给了我深深的启示。
以瞿秋白的才干,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名医。但他却偏偏选择了革命家这条路。他的壮烈牺牲,我们在无限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景仰和崇敬。梁衡评价其为“舍其事而成其心”,也就是宁可放弃轻松安逸的生活也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于是,我想:人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何为人生价值?这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我以为,就是高远的目标。那怎样的目标为高远?我觉得至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即可。梁衡在《读韩愈》中写道:“他(韩愈)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枉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这也是“舍其事而成其心”,韩愈在大一统的江山上被金銮殿上的御笔指来划去,他的生活或许不像瞿秋白那样是主动放弃轻松安逸,多少有点无奈与悲凉。但生活的坎坷并没有消解他善良的心灵,他的心中仍然是有那么一种精神,一种目标。虽然这目标比之于在朝廷上辅佐君王、治理江山小得多、卑微得多,但仍是符合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中国文人的良知的,那就是既然为官,就要造福一方百姓。“舍其事而成其心”,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一颗善良之心,也成就了一方水土的安宁祥和。所以说: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己于他人都为有利。
梁衡说过:人生的价值恰在于昭示过程的进行。“目标的出现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的价值不会因一个目标的实现而宣告完成,相反的,在完成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人生的价值才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曾一次次地被杨善洲的事例深深感动。做了一辈子的地委书记,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本应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他,“舍其事而成其心”,在一个目标完成以后,再寻求到了新的更艰难的目标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就是植树造林。老人走了,换来的却是翠林青山。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一个人定不会空虚,而且定能快乐长久。所以说,一个能够“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人,能够不断寻求目标体现人生价值的人,是能真正体悟生活美好的人。
但我并不是说要“成其心”必须“舍其事”。我们之所以铭记瞿秋白、韩愈、杨善洲这样的人,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和人生价值因为他们的悲剧和苦难而增添了些许的更为人夺目的光芒。但是不舍其事而成其心的人仍是有的,比如歌德一生养尊处优、荣华富贵,也照样能独领一帜,成为世界文学星空上的明星。所以我想强调的是,想要成其心,要实现人生价值,假惺惺地去受点苦、磨点难是不行的,关键是那颗心是否坚定、是否本善。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不愿吃苦,没有人生目标的追求,而是一味地渴求安逸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余秋雨曾说过:“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我更愿意把这种“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精神说成是文化人格,它所支撑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不苛求我的文字能对这个社会有多大的改观,但至少,我们应该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唯其如此,才不致于使灿烂的民族精神沦于黯淡。
“舍其事而成其心”,短短一句话,承载的是很多很多
时光如水,静静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岁月如轮,驰骋飞奔在时代的道路之上。
常州,作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故里,有数不尽的“常州三杰”文化财富。这些财富,不但滋养了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也彰显了常州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和平年代追忆三杰往事,筑牢广大青年爱国情怀。电影《觅渡》以瞿秋白被捕入狱开始,向我们展示了瞿秋白从“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到“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短短三十余年的心路旅程,给我们描述了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他们激情洋溢的少年往事、义勇前行的革命旅程,以及他们彼此间亲密忠诚的革命友谊。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体现了“常州三杰”超于凡人的人格魅力,使每位观众深受感动。如今的我们,虽身处和平盛世,但更应该记住那个风云变幻、充满着中华民族血与泪的黑暗年代。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情的镇压、新生革命政权受到挫折、艰难西进的挑战,“常州三杰”用他们高尚的理想点亮了引领时代前进的明灯,用不屈的脊梁捍卫着民族的尊严,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谱写着爱国的赞歌。作为当代青年,要主动学习“常州三杰”的伟大事迹,了解“常州三杰”的思想、行动,进而筑牢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兴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发展时代钻研三杰精神,坚定广大青年文化信仰。“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在信息化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社交媒体的应用给青年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给年轻人的“三观”带来了挑战: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网络谣言的传播、消费主义的陷阱、娱乐游戏的泛滥……这些都严重地迷惑和误导了部分年轻人,使他们的文化信仰受到了冲击。因此,当代青年要努力学习、钻研“常州三杰”精神,像他们那样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放于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和人民,实现个人成长进步与时代同向同行。
赓续三杰革命意志,广大青年要勇于承担复兴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当今社会,青年的确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学习压力、事业压力、生活压力、金钱压力……但也应当意识到,压力并非人生的障碍物,而是成长的机遇。所谓“为学须先立志”,面对学业与事业中遇到的困难险阻,我们要继承“常州三杰”革命意志,不退缩,不畏惧,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在逆境中锻炼本领,在困境中磨砺品格,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时光的长河不会停歇,岁月的车轮不会停止。走过往昔的故路,我们踏上了今朝的新程。新时代新征程刚刚开始,当代年轻人要有“犹如轰雷製电,矢志天下旗红”的志气,要有“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勇气,在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秉持“常州三杰”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用梦想和勇气搭建起前行的帆船。
阅读是个复杂的活,亦可以化繁为简,用心聆听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声音,然后细细品尝这似乎可以流淌进血液,让血液沸腾又可使之平静的文字,反反复复,每一遍味道都不同,每一遍都会萌生新的思考,每一遍,你的心境又是不一样的。仅是简单一篇序就已让我体会和思考如此之多,我很期待以后的篇目。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五四”运动为背景,艺术性展现了觉醒年代里,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旗帜人物的百态人生,簇簇火焰灼进了观众群体,燃起了震天动地的共情。《觉醒年代》这部剧,可以说是一流编剧和一流导演的完美结合,它在拍摄手法上推陈出新,用大量的意象对剧中情节做出精妙的比喻,它用契合人物原型的台词不断地刺激着观众的神经,让人身临其境地领略了那段先驱们和先烈们奋斗的觉醒年代,剧中很多人物的处事哲学也会带来很多新领悟。
今日我辈,以此回顾百年前的红色身影,理解了当初他们“坚持”背后的意义,更是因为这种理解和触及灵魂的家国情怀,中国不会再落后。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一直在保持觉醒,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人类历史上,其实有过许多这样的“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我们必须跟这样的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关键学说,保持不断的对话关系。在沉思与对话中,获得前进的方向感和原动力。这些革命先辈,凭借着万死不辞的信念,开天辟地,每个年代,都应该是觉醒年代,只是觉醒的内容不同。
瞿秋白身上所集中的人格魅力和悲剧情结,极具典型,是有民族性和在党史上有代表性的,梁衡以此为材,敢于发现、挖掘人的价值,将人这个宇宙写的魅力无穷,想必也是遵循了“既要撼人心弦,便予思想和美感”这个原则。
每当学生问起推荐书目,我都会说去看看梁衡的散文,你会收获感性和理性,或许也能参透作家在谋篇布局、炼字铸句的苦心经营,只要愿意去钻研,自是觉醒,终有渡处!
人到中年的我再读之,仍几度鼻酸眼迷,为之震憾。梁衡先生此文中对瞿秋白同志的一种巨大的惋惜之情,悲怆之情,敬佩之情表现得如此浓烈,如层层雾霭般笼罩着我的身心。
使我又上网去搜索探究了一番瞿秋白同志之生平往事,真诚的纪念这位革命先烈。当我读到瞿秋白得知母亲在一个深夜口服红色的火柴头粉而亡,他悲痛地写下的《哭母诗》时,我已无语泪先流。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他本出生于官宦世家,无奈家道中落,到最后他的母亲却因贫困而选择无疾而终,该是一种怎样的创伤呀!我甚至能想象得出这个才华横溢的文弱书生,跪泣于灵前的悲伤画面。
总的来说,《觅渡》是一部感人至深、富有思想性的电影。它通过展示主人公寻找自己身份和家庭背景的过程,深入探讨了家庭、身份、自我认知和社会排斥等主题。希望本篇的觅渡观后感内容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