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在扬州市档案馆看到了一封由英文写就的上世纪30年代的信件,以及一张黑白照片。通过这封信件和照片,你可读懂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封来自上个世纪30年代的情书。信件用英文写成,翻译成中文,意思就是:“亲爱的,1933年10月22日我在南京收到了你的照片,对着照片深深的一吻,你知道么?想你的丁叔和。”
照片里的主人翁叫党庆兰,1918年出生于扬州,祖籍陕西。情书的作者名叫丁叔和,生于1912年,祖籍扬州。
据悉,两人的相识颇为有趣,有一点像是鸳鸯蝴蝶派作家写的言情小说的味道。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由清末民初言情小说发展而来,20世纪初叶在上海"十里洋场"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由于许多作品内容,动辄以"一双蝴蝶,卅六鸳鸯"来比拟书中的才子佳人,因此被称为鸳鸯蝴蝶派。
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秦瘦鸥、冯玉奇等。
1933年初春,16岁的党庆兰陪表姐与丁叔和相亲。在这次相亲中,丁叔和并未看上党庆兰的表姐,却对容貌清秀、性格活泼的党庆兰一见钟情。
当时的党庆兰年龄尚小,这段恋情遭到女方家长的反对。然而在爱情面前,丁叔和展现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党庆兰和她的家人被丁叔和的真心所打动,但党父还是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再留女儿在身边两年,两年后两人可以成婚。
一张婚书钩沉民国婚礼情况
昨日,记者看到了丁叔和与党庆兰的婚书。
据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结婚过程是一件相当繁琐的事情,结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皆要到场。不同于现在民政部门所发的结婚证,当时的结婚证书没有统一的格式,而是民间印制,由当事方填写并贴上印花税,为表正式。
一张婚纱照展现当时时尚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男女的恋爱观念和结婚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
在当时,年轻一代的婚恋观产生明显变化。受“五四”运动新思潮影响,民主解放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民国初期,扬州城区青年向往自由恋爱、自主选择婚姻较为流行。虽说相亲、说媒等传统婚恋方式还存在,但基本已告别“掀开盖头方见容貌”的做法。父母意见仍起到关键性作用,但也不再是“一言堂”包办婚姻。
与此同时,新式婚姻的契约精神逐渐显现。民国时期,城市夫妻不仅沿用拜堂成亲的传统婚礼习俗,而且以书面形式缔结婚约,以获各方认可。
据了解,丁叔和和党庆兰结婚时,特地拍摄了结婚照,这在当时算是比较新潮的。新娘穿着偏中式的新式长款婚纱礼服和蕾丝的罩纱,手捧一束鲜花,新郎则身着传统长袍和马褂,胸前别一朵鲜花。
这个时期的恋爱与婚礼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不断地过渡与转变,冲破旧束缚、接受新思潮。从一张张老照片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时代浪漫。
丁叔和和党庆兰婚后育有7个子女,孙辈8人。两位老人先后于耄耋之年在睡梦中离世,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