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生死观——以《佛般泥洹经》为例

内容提要:《佛般泥洹经》讲说释迦牟尼佛在临终前的情况,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有生必有死,任何人都不能避免,要去超脱生死认识生死,这才是人们应该看待的生死观。要养成这种认识,就要学习佛教的道理来,勤读佛经,勤思佛理,勤修佛行,持经持戒,远离生死。佛陀强调了生死如车轮回转,永无出期的作用,要去除这种习气,只能让生死都灭,这就是跳出了生死,不复生死,亦即不再沦入生死之道。佛教的生死观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看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性,肯定人有生老病死之规律,以及整个世界没有永远存在的常性,只有瞬息万变的无常性的实质。这就超越了以往那种过去的有生必有死的逻辑因果关系,而把生命的过程上升到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强调超越生死,使之更具有哲学的意义,无疑提高了人对生命的看法,让生命活在一个整体之中,生死不相分离,将生死看作统一的有机结合体,不管是当生或死来临之际,都不会生起恐惧与喜悦,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在今天的社会里,佛教的生死观,仍然可以为构建社会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存意识而起到有益的助益。

关键词:《佛般泥洹经》佛陀白法祖生与死超越生死人生观

作者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审,《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生死问题是每个生命都要碰到的问题。对人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人是有思维的动物,既有思维就要去考虑生与死的问题,对生者来说,要想到我从哪来,对行将垂暮的人要考虑我将到哪去,所以生与死既不能迈过去,也不能躲开,人们只能如实地面对。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讨着生死问题,试图给这个人生的难题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或圆满的答案,佛教也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即以西晋白法祖译的《佛般泥洹经》作一些粗浅的讨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佛般泥洹经》与译者白法祖

《佛般泥洹经》是佛教涅槃经类之一种,共二卷。宋代沙门释智圆曾说:“(涅槃经)双卷者,自有二经。一在王舍城鹞山中说,名《佛般泥洹经》上下两卷,即西晋帛法祖译。一在毘舍离国大林中重阁讲堂说,名《大般涅槃经》。亦上下两卷,即东晋释法显译。而此二本皆是小乘。六卷名《大般泥洹经》,亦法显所译。大本即无谶所翻六卷,乃是大本前分耳。是义下斥古非也。《肇论》下彼《涅槃无名论》云:’泥洹,泥曰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1]由此可知,泥洹与涅槃同语,系梵文nirvana的音译而成。其根本意思是指寂灭,如人的寿命终亡,像灯火一样熄灭,故在佛教里指人的肉体已亡时。同时它亦指佛教修行的一种境界。由于在中国词汇里对这个词无法准确的表述,于是古代的僧人在翻译佛经时,只按音译而不用意译。

白法祖除了对佛教的译经有贡献之外,还在佛教的其它方面也有过贡献。例如中国佛教徒出家以后以师的名字命名,法祖即是代表者。古人云:“古者出家,从师命氏,如帛法祖、竺道生之流也。”[10]白法祖在佛教界还有一件影响大的事情,就是他的才华,促使道士王符撰写了《老子化胡经》,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佛道之争的一个大事件发生。西晋成帝咸康二年,“沙门帛法祖与道士王符议论,符屡屈,乃伪作《老子化胡经》。后法祖亡,有李通者暴死,见祖法师在冥府为阎王讲《楞严三昧经》,云讲竟,应往忉利天讲经。又见道士王符身被杻械,求祖法师忏悔。阎王诃之曰:汝造言谤佛,待世间伪经尽毁,汝罪方脱。”[11]老子化胡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道之争的事件之一,也是外来的夷文化的代表与华夏文化的代表之两家的冲突。白法祖代表了佛教一方,与道士王符之间发生争论,并把这场争论带到了幽冥世界——丰都鬼城,虽说看起来此事似乎没有尽完,但是也说明了,由于佛教的发展势头太猛,影响了道教的利益,所以才会发生这场争论,由此说来,白法祖也算是佛道之争的始作俑者之一了。

二、佛陀的生死观根源

谈到佛教的生死问题,自然要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开始谈起,因为他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开始产生困惑,于是产生思索,继而进行创教,最后获得解脱与觉悟的。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本是一位王子,但是他在过着奢华的生活同时,渐渐感到人生的无奈,于是抛妻离子,独自出外修行,寻找人生的解脱方法,经过诸多的磨难,最后终于觉悟到苦行无益,创立了以人生解脱为特点的佛教。

三、佛陀生死观的理论

在这里,佛陀开示了“解脱生死,开现正道”的认识,指出了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原文中没有,为引者所加)之八种。亦即八苦。四谛理论的建立来自于对苦的认识,因此要了知“生死不休”的原因,还在于首先要掌握苦谛的认识。佛教把有变化的事物和现象称为“有为法”,构成一切有为法有五种要素,他们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之五蕴。其中色蕴是指一切物质现象。受蕴是指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感受。想蕴是指思想活动。行蕴是指经过意识经过思维而起的判别作用。识蕴是指心识的存在根源。人是由五蕴所构成的,所以人亦属于五蕴之一。五取蕴构成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积蕴组织而产生的种种贪欲的痛苦,即一切身心之苦。既然人生是苦,那么说到底,人就是生活在一种苦的过程当中,所以五蕴皆苦。而众生探究了诸苦的原因,遵循佛教的方法,去消灭痛苦,也就掌握了集谛来谛和道谛。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佛教的理论认为,为对治人生是苦,就要行使八正道,亦即众生了解了种种苦相,灭苦的途径有八种,即1、正见,正确遥见解。2、正思维或正志,即正确的意志。3、正语,即正确的语言。4、正业,即正确的行为。5、正命,即正确的生活。6、正精进,即正确的努力。7、正念,即正确的思想。8正定,即正确的精神统一。佛陀认为,此八种正确途径是“八支圣道”,也称“八正道”。这里的“八正道”是说按佛陀的教义理论去做的正途径,是每个欲求解脱的佛教徒必须首先做到的活动。所说释迦牟尼对他的初传的五个弟子说法时,先讲八正道,再宣四谛说。但是在这里,佛陀却强调了要通过“八行“,即八种行为来作为灭苦的途径。这八行仍然是前面所说的远离欲望,行善去恶,学习佛语,修习禅定,建立正见的实践活动。佛陀不仅强调“心正”的作用,更加强调“心净”的作用,只有心净之后,才能“开现正道”,也就是说,没有心净,同样也是不能认识到生死之道的。

四、佛陀生死观的运用

如果说,仅仅知道生死的根据,掌握了生死的理论,这还是不够的,因为生死不仅仅是认识的问题,它还要每个人去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和认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开生死之道。

《佛般泥洹经》说“佛出于天下,知天下生死之道。”在他的一生中,既在考虑生死的问题,建构佛教生死理论,提出佛教的生死观点,同时还在践行佛教的生死观,并用它来指导弟子们的修习。佛陀对阿难说:“我所说法,中外备悉。佛为法师,无所遗忘。所当施行,自足可知。我亦已老,年且八十。形如故车,无牢无强。吾本说生死有时,无生不终极。上有天,名不想入,其寿八十四千万劫,彼亦有死。是以佛起经于天下,咸示泥洹大道,以断生死之本。”[17]一位80岁的老人,正在垂暮之年,经过了诸多岁月的洗礼,对生死大事已经参透,“断生死之本”,看穿了既使有八十四千万劫的天也充满了生死过程,因此“生死之法,视外亦苦,视中亦苦。”[18]“今我作佛,亦當般泥洹,用是身故作佛。若干劫求佛,止生死之道,作佛绝生死之本。”[19]

佛陀已经预料到自己在世间的时日不多了,他非常平静。如果是世俗之人,还会对行将离世有所恐惧,但是佛陀是已经透过天地常性,上升到将天地执为虚空为“真常”的人了,所以他是坦然面对死亡的了。佛说各人作业,各人受报,父亲的善恶果报,不会旁落到子女的身上,“善恶殃咎,各随其身”,每个人的的生死,都是自己的事情,他人是无法代过的。佛又告阿难,在他圆寂之后,葬礼按照飞行皇帝[21](转轮王)的仪式进行。遗体用锦缎缠裹,中间用“劫波纸”即木棉纸[22]垫,放在棺中,抹上香膏,再以梓薪、樟薪、旃薪等香木堆在棺材周围,最后火化。所获得的舍利,起塔供养。面对悲痛的阿难和各地来的弟子,佛陀安慰他们,大家不要难过,世界上没有不死之人,无生不死。人不可能永远活在世上。只要弟子和众比丘们对佛尊敬,就是对佛的最大的孝道了。所以“佛言:灭有归本,不复生死,谓之无为也。”[23]也就是说,寂灭之后,将回归本来,不再有生死的烦恼,也就不会再生起任何无常的变化了。

五、结语

任何宗教,都是为了生命的解脱而创立的,既要解脱生命,就不能不涉及到生与死的问题,生死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宗教要谈的主题之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所以它也只能涉及到这个问题,并且必须,而且只能给出一个自己的特殊答案。

很多人都认为佛教是一种带有消极意义人生的宗教,因为佛教主张出世,同时又认为整个社会与人生是一个苦的过程,出家人剃发过着离家的生活,与世俗之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所以佛教是远离社会,远离人间的。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时,就受到了这样这种消极的“佛教无用论”的指责,到现在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但是这只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道两家文化背景下而出现的看法,是儒道两家对佛教的一种排斥和攻击,由此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长期夷夏之争的情况。其实,佛教的生死观,应该说有它的积极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它教给人们一种应该去怎样面对生死的生活观点与生活态度。

有生必有死,佛教生死观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看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性,肯定人有生老病死之规律,以及整个世界没有永远存在的常性,只有瞬息万变的无常性的实质。佛教说:“众生可愍,常处闇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24]这是在说,世俗众生都在愚昧黑暗之中,看不见我们的生命是非常脆弱与危险的,有生有老,有病有死。又由于与生聚来是苦,所以众生都在苦中生活,从生到死,永远流转之中,不能出离。所以既然生命是如此地脆弱,那么我们当然就要好好地珍惜生命了,后来的佛教称“人身难得”,就是让人好好地活下去,要信徒们珍惜来之不易的今生。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转型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和物质生活的发达,并没有减轻人们对生死的执著,反而加剧了人们对生死的恐惧。生活条件的改善,却让有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追求极端,糟蹋生命的事情时常有之。降低了生命的质量,无疑就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他人不负责的态度。一个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提高生命质量的社会,如何正确看待生死问题,也是检验和谐社会的道德水准的标准之一。佛教生死观的积极方面,能够促进人们坦然地面对生死,能够用一颗平常心,不再执著于生死,从而做到超越生死。所以在今天的社会里,佛教的生死观仍然可以为构建社会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存意识而起到有益的助益。

[1]《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一,宋钱塘沙门释智圆述。

[2]《佛般泥洹经》卷下。

[3]《四分律开宗记》卷第十(从尼犍度至律藏竟。合有三万七千二百言)。

[4]参见《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5]【河内郡】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西晋移治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初复置。唐武德初改为怀州,天宝初复改河内郡,乾元初改为怀州。

[6]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六。

[7]《古今译经图纪》卷第二。

[8]《北山录》卷第四。

[9]四明沙门昙照注《智者大师别传注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卷上。

[10]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翻译名义集》一《释氏众名篇第十三》。

[11]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盘撰《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六。永嘉沙门释从义撰《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十三亦云:“(《化胡经》)晋时道士王符所撰文有一卷,后人添成十一卷。余曾读之,其间倒错讹伪,不可备举,斯盖人情谬撰,惑乱正真也。老子只有五千言,为道德二篇,其余经者,尽是三张而下诸道士辈妄自述成。具如《破邪辨正》等论,委破虗妄。古者沙门释子称为道士,而今黄巾窃呼之也。晋沙门帛远,字法祖,平昔甞与祭酒王符事邪,王浮屡屈,嗔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诬谤佛法。后帛法祖卒。少时有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苏,云见祖法师在阎王处讲《首楞严经》,讲竟,应往忉利天。又见祭酒王符次被杻械,求祖忏悔。斯乃伪撰,殃有所归,是故死后方生悔耳。《宋传》云:唐中宗勅断道家《化胡经》不许流行。又云佛授记寺玄嶷,姓杜氏。黄冠之侣推其出类,为洛都大恒观主。游心七略,得理三玄,时天后心崇释氏,玄嶷乃悟,食蓼非耳,愿反初服,向佛而归。遂求剃落,诏许度之。住佛授记寺,造《甄正论》,斥其邪伪。

[12]《佛般泥洹经》卷上,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13]《佛般泥洹经》卷上,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14]《佛般泥洹经》卷上,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15]《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16]《佛般泥洹经》卷上,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17]《佛般泥洹经》卷上,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18]《佛般泥洹经》卷上,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19]《佛般泥洹經》卷上,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20]《佛般泥洹經》卷上,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21]梁沙门释僧佑撰《释迦谱》卷第一云:“遮迦越,齐言飞行皇帝,即转轮王也。”

[22]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翻译名义集》七云:“劫波育,或言劫具,即木绵也。正言迦波罗,此树华名也。可以为布。高昌名[叠*毛]。罽宾国南,大者成树。已北形小,状如土蔡。有壳,剖以,出华如柳絮,可纽(女真)以为布。”

[23]《佛般泥洹经》卷下,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24]《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THE END
1.佛家和道家的生死观:佛家:1.轮回观念来自大雄作手佛家和道家的生死观:佛家:1. 轮回观念:佛家认为,众生在死后会进入来世,继续经历生、老、病、死等过程。因此,对于死亡不必过于恐惧,而是应该关注如何在今生中修行和度化自己。2. 涅槃境界: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涅槃,即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在这个境界中,生死不再成为问题,因为个体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和https://weibo.com/2977679897/O0PDbrfzD
2.佛教中的生死观佛教非常正视生死问题,佛教生死观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人有生老病死之规律,佛教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众生能够摆脱生死的羁绊从而把握今生。佛教称“人身难得”,那么我们当然就要好好地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好好地活下去,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生。佛教的观点就是希望我们能从死亡的噩梦里清醒过来,摆脱人生的各种贪欲,认清生命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727/11/4203402_1041567632.shtml
3.佛教生死观达照法师佛教生死观 达照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由于众生不能直接体悟本无生死的寂灭心性,而乱起种种妄想、颠倒、执著,导致了迷惑、造业、受报,轮回生死,受尽苦厄,无有了期。因此诸佛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大德们,秉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力,运用方便和究竟的般若智慧,揭开了“生死大事”的神秘http://read.goodweb.net.cn/news/news_view.asp?newsid=5222
4.佛家生死观与意生身意生身与永生永生探索佛家对生死的研究是最深入、最透彻、最全面的,而要想如实了解佛家思想中的生死观以及是否认为人类具备永生的可能,就必须先从解析佛家对生死的判定开始。 一、佛家对生死的界定 佛经中生死的概念: 《僧伽吒经》:‘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 http://www.mingxiang.world/?type=newsinfo&id=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