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法师:参透佛教三观智慧——因缘观法界观生死观

编者按:近日,莆田广化寺与福州开元寺的方丈本性法师应邀赴马来西亚举办佛学讲座,题为《参透佛教三观智慧——因缘观、法界观、生死观》。讲座由马六甲青云亭、马六甲释迦院、马六甲佛教居士林、马六甲庆祝卫塞节委员会等主办。以下为本性法师佛学讲座内容要点:

我们有些不幸,生存在一个混乱、动荡、紧张、压力,甚至,冲突、战争的时代。去年,俄乌冲突。近期,巴以战争。作为佛教徒,我们要为冲突与战争中无辜的死伤者,尤其是妇女与儿童,为他们至诚地祈祷,祈祷他们:死者早日往生净土或天堂,伤者早日得以恢复健康。也至诚祈祷,人类的战争与冲突,早日结束,世界干戈永息,和平之花,四季开放。

在此刻,我们更庆幸,我们大家,生存在一个安详、稳定、和平、繁荣的国度。无论是中国,还是马来西亚,都是这样。密集的枪声,猛烈的炮声,群体于防空洞中躲避,群体于警报声中逃难,这种场景与我们久违了。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一美好的白天与夜晚,同时,也至诚地祈祷,我们的国度,能够永远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已数次来访马来西亚,并举办讲座。每次的到来,我的身心灵,都会很受震动!因为,我总感觉,我一到来,总有人于冥冥之中,看着我,盯着我,看我此行,是否如法!看我此行,是否为中马佛教的友好交流,做到些什么!这冥冥之中看着我的,不是别人,正是与马来西亚佛教结有深深法缘的我的师公,圆瑛法师;我的师伯,慈航法师;我住持的福州开元寺的前辈方丈宝松和尚。

我的师公,圆瑛法师,曾任槟城极乐寺方丈。我的师伯,慈航法师,曾创办槟城菩提学校。福州开元寺的前辈方丈宝松和尚,曾驻锡新山一真法界,又驻锡怡保东莲小筑,为祈祷世界和平,警示核武器竞争给人类带来的危险与危机,他于怡保东莲小筑,舍身自焚,以醒世人。他们不仅与马来西亚结有深缘,也为马来西亚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添了砖加了瓦。我相信,他们一定也非常希望我能够以他们为榜样,继承他们的遗愿,为做好中马佛教交流合作的事业,尽心尽力。

此行,我非常感恩马六甲青云亭的热诚邀请。此次讲座,我非常感谢马六甲青云亭、马六甲释迦院、马六甲佛教居士林、马六甲庆祝卫塞节委员会的主办,诸多寺院与团体的协办,以及释迦院提供了这么好的场地。

讲座的主题为:参透佛教三观智慧,即因缘观智慧、法界观智慧、生死观智慧。

一、因缘观智慧

因缘观,我认为,至少包含随顺因缘、创造因缘、和合因缘三个层次,主要为了解决我们到底该出世?该入世?或该救世?即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等三个问题。

1、如果我们随顺因缘,那结果,就是出世。怎么讲:分析随顺因缘,我们会推断出真空、放下、自在、出世的结论。

2、如果我们创造因缘,那结果,就是入世。为什么?分析创造因缘,我们会推断出妙有、提起、精进、入世的结论。

3、如果我们和合因缘,那结果,就是救世,即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业。因为,分析和合因缘,我们会推断出中道、辩证、圆融、共生的结论。

以上,我认为,随顺因缘,是消极的,创造因缘,是积极的,和合因缘,是无极的。何为无极?无极为道。

我师公圆瑛法师认为,出家僧侣,要有“三大”,即大慈悲,大无我,大无畏。我认为,大慈悲者,既要出世,还要入世,更要救世,要达到出世,入世,救世三者的统一。

二、法界观智慧

法界观,我认为,至少包含现象与现象的圆融无碍、本质与现象的圆融无碍、本质与本质的圆融无碍等三个方面,即事事圆融无碍、理事圆融无碍、理理圆融无碍。其核心点,就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为了达到,内在与内在、内在与外在、外在与外在的和谐。这三大圆融无碍,其本质就是世界的万事万物,其互摄互入,重重无尽,相互依存,相互平等,相互容纳,相互和谐。矛盾与冲突只是暂时的,不是本质的,差异与不同只是现象的,不是本源的,万事万物,都是命运共同体,只有圆融无碍,才能和合共生。

什么叫互摄互入,重重无尽?什么叫圆融无碍?佛教用因陀罗网,摩尼宝珠,围镜明烛而喻之。

佛教的观念如:大小无碍,一多无碍,广狭无碍,须弥纳芥子,以小可以博大,以少可以胜多,以弱可以胜强,就基于此。

从圆瑛法师的“三大”,即大慈悲、大无我、大无畏上看,有了大无我,才能达到以上的事事圆融无碍、理事圆融无碍、理理圆融无碍。

三、生死观智慧

生死观有三大核心思维,也就是:生死呼吸间、有生必有死、生死只是分段生死。这是为了达到过去、现在、未来,也就是三世轮回的统一。生命怎么呼吸间,一夜风雨,树叶落了。一阵琴声,琴弦断了。车一上街,玻璃碎了。人一上路,鲜血滴了。今晚上床,明早不知可否起床?今日上班,可否知道明日还能上班?有生必有死,真的吗?看看,哪有不死之物?沧海还桑田,地球也有终,更别说人类。万物瞬间刹那变化,这意味着时刻在腐朽。世界生住异灭,自然成住坏空,生命生老病死。生灭,才是永恒,才是铁律。

佛教认为,生命生死,生死轮回,生后死,死后生,生生死死,我们这百年人生,只是无穷生死长河中的一个小阶段,谓分段生死。有如水生浪,浪变水,无有穷尽,除非,你让水浪,升华为蒸汽,为彩虹,也就是,除非你解脱了轮回,超越了因果。

生命呼吸间,有生必有死,生死只是分段生死,正因如此,我们更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保护生命,成就生命。尤其,要把握好,妙用好生命的当下,使之更有意义。

以圆瑛大师的“三大”思想,只有具足了大无畏,才能坦然于生死呼吸间、有生必有死、生死只是分段生死。同样,只有参透了这生死观的三大思维,才能做到大无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佛家和道家的生死观:佛家:1.轮回观念来自大雄作手佛家和道家的生死观:佛家:1. 轮回观念:佛家认为,众生在死后会进入来世,继续经历生、老、病、死等过程。因此,对于死亡不必过于恐惧,而是应该关注如何在今生中修行和度化自己。2. 涅槃境界: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涅槃,即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在这个境界中,生死不再成为问题,因为个体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和https://weibo.com/2977679897/O0PDbrfzD
2.佛教中的生死观佛教非常正视生死问题,佛教生死观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人有生老病死之规律,佛教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众生能够摆脱生死的羁绊从而把握今生。佛教称“人身难得”,那么我们当然就要好好地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好好地活下去,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生。佛教的观点就是希望我们能从死亡的噩梦里清醒过来,摆脱人生的各种贪欲,认清生命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727/11/4203402_1041567632.shtml
3.佛教生死观达照法师佛教生死观 达照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由于众生不能直接体悟本无生死的寂灭心性,而乱起种种妄想、颠倒、执著,导致了迷惑、造业、受报,轮回生死,受尽苦厄,无有了期。因此诸佛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大德们,秉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力,运用方便和究竟的般若智慧,揭开了“生死大事”的神秘http://read.goodweb.net.cn/news/news_view.asp?newsid=5222
4.佛家生死观与意生身意生身与永生永生探索佛家对生死的研究是最深入、最透彻、最全面的,而要想如实了解佛家思想中的生死观以及是否认为人类具备永生的可能,就必须先从解析佛家对生死的判定开始。 一、佛家对生死的界定 佛经中生死的概念: 《僧伽吒经》:‘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 http://www.mingxiang.world/?type=newsinfo&id=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