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是先有家还是先有国?浅谈高尚

怎么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是先有家还是先有国?个人浅谈,权当饭后谈资消遣!勿动气,动气伤脾胃……

首先我觉得这句古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达了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乃至天下的逐步扩大。它阐述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天下太平的道理。我觉得这句话的最佳理解可以概括为:

第一点、个人德行修养是家庭和睦与国运兴隆的基础。只有个人品德高尚,才能构建融洽的家庭关系,推动国家进步,实现天下太平。个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个人修养的高低决定家庭和国家的兴衰。

第二点、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只有家家和睦,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才能太平。家庭关系的融洽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家家齐整是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前提。

第三点、良好的国家治理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必要条件。只有国家政权清明,社会秩序井然,百姓生活才能安定,天下太平才有可能。国家的性质和治理能力决定着天下的太平程度。

第四点、天下太平是最大的理想状态。个人修养、家庭和睦以及国家治理的最高目的在于达致人世太平。这是中华民族的终极理想,也是古人不断奋斗的目标。

综上,这句古语表达了个人、家庭、国家与天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个人修养是家庭发展的基础,家庭和睦是国家富强的前提,良好的国家治理可以实现人世太平。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由小到大,由个体到整个社会的渐进思想。这种思想在于个人与天下,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密切关联且相互依存的认知。没必要非要论出个先后左右之分来,因为本来这种关系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成本,我觉得这也是这句古语的最佳解读方式。

不管是先有国后有家,还是先有家后有国,我只知道,如果没有了家,国就是个空壳,就无从谈起,相反没有了国,家是一定不会存在,当然寄居蟹的生存也不是不可以,那个我们就没必要侃侃了!

所以呢?到底是先有国还是先有家?继续侃侃吧!

国家与家庭,两个社会存在形式孰先孰后,一直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两个社会单位在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都起到了基础作用,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到底是先有国还是先有家,我想说说自己的浅见,大家侃侃天而已,切勿动气伤身。

最后,我觉得要从人的社会属性上来看问题,个体的人同时具有家庭属性和国家属性。每个人出生都属于一个家庭,同时也属于一个国家。人的这两种属性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的社会认同。人的社会属性难以判断家庭优先还是国家优先,所以也难以从这个角度判断两者的先后。

所以个人浅见,国家与家庭在社会形态产生、社会功能发挥以及人的社会属性确定等方面都存在先后之争。总体来说,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看,家庭的产生要早于国家,家庭是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但考虑到两者对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作用,以及人的家庭属性与国家属性并存的社会事实,家庭与国家的关系更像是相互依存与互为基础,难以果断判断先后。就像是一个世界之谜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聊的有点上头伤脑筋,那就一起扯扯是先有蛋还有先有鸡吧?

我们可以换一个有趣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从鸡和蛋的功能上理解,鸡是生育者,负责产下蛋和孵化小鸡。蛋是生育的基础,为小鸡的形成提供必要条件。那么对应到国家和家庭,国家相当于“鸡”,负责社会系统的运行和新成员的加入。家庭相当于“蛋”,为新生人养育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功能上国家“鸡”先,家庭“蛋”后。

但是,没有鸡就不会有蛋,鸡的存在是有蛋的前提。同理,没有家庭就不会有国家,国家的存在以家庭为前提。所以从产生条件上说,家庭“蛋”先,国家“鸡”后。这与第一点刚好相反。

哈哈,鸡和蛋这一比较本身就存在悖论,要么鸡先要么蛋先都难以自圆其说。有点更上头,更闹心了,不过这也提示我们国家与家庭的关系也同样复杂,先后之争可能本身也自相矛盾。

总之,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鸡和蛋”这一隐喻来理解,判断国家与家庭孰先孰后都面临自相矛盾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和循环构成的关系。这也许可以超越先后之争,从一个更高的视角理解这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全球化加速了文化融合,年轻人更易产生世界公民意识,对传统国家认同的依赖减弱。而家庭作为亲密关系的载体保留重要性,成为其核心认同。

还有现在个人自由与权利意识的增强。现代社会强调个人自由与权利,年轻人的这种意识更为强烈。家庭作为个人最直接的社会关系,更易与个人自由与权利意识相融合。而国家权利与义务的要求与之存在一定张力。

日常的生活习惯与情感依赖倾向“小群体”。人的生活习惯与情感依赖更倾向于小范围群体,家庭是最典型的小群体形式。在家庭中人们获得更多安全感与归属感。这也加强了家庭比国家更为重要的感知。

当今社会下,价值观的选择多元化和个性化。当代社会存在更丰富的价值选择,年轻人的价值选择更加个性化与多元。而家庭恰好可以容纳并满足个性化的价值选择,成为其精神寄托。

再有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疏离。年轻一代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成长,对传统文化与国家等概念的认同较为薄弱,或者说比较偏激。而家庭作为一种亲密关系的形式保留重要性,不易受到这种疏离影响。

全球化、个人主义、小群体依赖、价值多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疏离等都使家庭成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更为核心的认同与精神寄托。这也影响了对国家与家庭关系的理解,使更倾向于家庭优先的判断。

最后我个人觉得国和家,没有先后,国和家是相辅相成,相融在一起的。两者共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运行,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基础作用。

家庭负责生育和教育,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是国家存续的基石。国家承担社会治理,满足人的安全需求,为家庭生存创造环境。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个人同时具有家庭成员和国民两个身份,这两个身份相互构成,无法切割。家庭起源于原始社会,国家起源于家庭逐渐扩大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上,家庭一直存在,国家的形态在不断演变,二者在演变中相互适应、相互塑造。

综上,国家与家庭从来都是相互构成的,它们之间既没有绝对的先后关系,也不可能完全分离。这两个基本社会单位,在人类整个社会发展历程中始终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正确理解国家与家庭,就是要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与相互构成的关系。

THE END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的幸福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的幸福观。A.佛家B.法家C.儒家D.道家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产力工具https://www.shuashuati.com/ti/1d1d3b402bc4448db624c3f0e81268ab.html?fm=bd2df4c2279c373e8de3babad1d2fa4d25
2.幸福心理学2尔雅满分答案6篇(全文)()正确答案:√ 3 某些自我欺骗是使自己产生幸福感的一种方式。()正确答案:√ 什么是幸福 (二)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的幸福观。A、佛家 B、法家 C、儒家 本答案由微信公众号:帮帮ING 制作获取全部300门尔雅选修课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帮帮ING D、道家 正确答案:C 在佛家看来,人生的痛苦来源于https://www.99xueshu.com/w/file9at28azc.html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的幸福观。A佛家B法家C儒家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的幸福观。 A、佛家 B、法家 C、儒家 D、道家 温馨提示:一定要认真审题,用心答题! 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试题上传试题纠错 猜您对下面的试题感兴趣:点击查看更多与本题相关的试题 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是()。 https://m.12tiku.com/newtiku/24205/10377423.html
4.#文化微议#什么是幸福?我在给网友回帖时来自汪亚民个体应避免过度的极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以实现幸福。儒教的幸福观强调仁爱、人际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与修养、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中庸之道。通过实践这些价值观和原则,儒教追求个人的内心和谐、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以实现幸福和社会的和谐。https://weibo.com/1503767972/MFq6fcy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