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氓》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氓》教案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氓》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重点难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内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

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课前预习]

1、积累字词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2、通假字:

氓之蚩蚩(通)将子无怒(通)

于嗟鸠兮(通)犹可说也(通)隰则有泮(通)不可说也(通)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赏析课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3.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5.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6.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7.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8.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9.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10.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

11.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12.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13.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4.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及诗歌主旨分析】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一般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①“士”之变心说:情节“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土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②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以望复关”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即:社会舆论)

③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

答:

2、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3、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

《关雎》、《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

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爱情是千百年不衰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氓》来感受另一类的爱情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字词正音

学生齐读全文,老师正音。

氓、蚩蚩、淇、愆、将、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于嗟鸠兮、说、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夙兴夜寐、A、隰则有泮

老师补充多音词:将、裳、渐、载遂

三、朗读品味,感知诗作,引导思考

1、学生讲述初步感知:刚才大家读了全诗,现在大家来说说诗写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基本情节?

明确:这首诗通过“我”的人称来叙述,讲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2、全诗写了女主人公婚恋的哪几阶段的内容?

明确: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

3、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知全诗,请大家注意情节发展各阶段的感情基调。[逐章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分章提示,请个别学生翻译]

第一章,提示氓、之、蚩蚩、匪、即、顿丘、愆期、将等字词的意义,“秋以为期”的句式特点(“以秋为期”的'倒装)。

第二章,提示垣、复关、涕、载、筮、咎、贿等字词的意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翻译。

问题1:女主人公没有见到男主人公时和见到男主人公时各是什么反应?这前后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前后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痴情,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

问题2:这一、二章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恋爱阶段。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热情幸福的。

第三章,提示沃若、于嗟、桑葚、说等字词意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翻译。

第四章,提示而、陨、徂、三岁、汤汤、帷裳、爽、罔极等字词意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翻译。

问题3:这两章为什么都提到桑葚,第三章提到斑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广大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问题4:如何理解这“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句话?请大家讨论,先请一位男生来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明确: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

第五章,提示靡、夙兴夜寐、遂、至于、A、悼等字词意义。

问题5:这三章从故事情节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给人什么印象?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处于婚变阶段。通过女子的自述,可总结为:女子性格,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凶恶粗暴。

因为想到婚后生活的艰辛和丈夫的变心和粗暴,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第六章,提示隰、泮、总角、晏晏等字词音义,注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两句的翻译。

问题6:如何理解“淇则有岸,隰则有伴”及“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前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淇水有岸,隰则有泮来喻自己对男子的变化无常、用情不专、粗暴凶恶的忍耐是有限度。后者是女子觉醒后的决绝表现。女子的性格:觉醒、坚强、刚烈。

四、再次感知全诗,集体朗读全诗四,引导学生总结

1、全诗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运用比兴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进一步丰富内涵;运用对比手法,包括“我”“氓”对比及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梁小嫦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第一首诗《氓》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节课4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

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3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诗经》是我国___的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到__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

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第二节课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

2、了解卫地的独特的文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仔细品味。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并仿写。

二、新授:

1、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情况,肯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8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2、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4、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7分钟)

5、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5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三、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丰富人文积累;

2、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及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感知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思想与生活。

教学设想:启发参与,适当分析,强化朗读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设计:

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板书: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我们初中学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

《关雎》、《蒹葭》。(唤起学生回答,回答不出,老师再说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

(让学生试背,学生背不出,老师作记忆唤醒,一般不作全文背诵,几句作唤醒就行)

2、不应该陌生,那关于《诗经》,我们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诗305篇;

原来叫《诗》或取整数叫《诗三百》,汉后被奉为经典,称《诗经》;

其中诗歌分风、雅、颂。“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常识引导学生回忆,不作过分展开。如果课堂回应比较热烈,应对学生肯定激励,并就上三点对《诗经》基本常识作强调。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爱情是千百年不衰的话题,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氓》来感受另一类的爱情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感知诗作,引导思考,朗读品味

1、引导

老师引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品味这首诗作。

大家刚才一起回忆了初中学过的《诗经》课文,《氓》这首诗首先给我们的直观印象是,句式什么特点?也是四言句。不同的是章节多了,共有六章,似乎是长了,但从它的内容,几乎讲述了一个女子一生的故事,而又讲得那么细致生动,它又是非常精炼的。

下面,大家随着录音来感知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作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是如何来展开,写了哪些人物,人物又给了大家什么印象?

2、播放录音,学生可以小声跟读。

3、学生讲述初步感知:

老师提问题:整首诗已做初步的感知,下面大家来说说诗写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基本情节?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这首诗通过“我”的人称来叙述,讲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全诗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板书)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知全诗,请大家注意情节发展各部分的感情基调。

4、分章提示,逐章朗读

第一章,提示氓、蚩蚩、匪、即、顿丘、愆期、将等字词音义,“秋以为期”的句式特点(“以秋为期”的倒装)。

问题:这一章从故事情节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给人什么印象?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学生回答,要点:写“我”与“氓”开始接触到进入恋爱。“我”是真诚纯朴的;“氓”是“蚩蚩”的,一付忠厚的样子。

感情基调应该是热情幸福的。

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基调。

第二章,提示垣、复关、载、筮、咎、贿迁等字词音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翻译。

问题:这一章又处于什么阶段?人物又给人什么印象?

学生回答,要点:写“我”与“氓”由热恋而进入婚姻。本章突出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足见“我”用情之专、思念之深。

感情基调同样应该是热情幸福的。

第三章,提示沃若、于嗟、桑葚、说等字词音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翻译。

问题:这一章为什么提到桑葚,又提到斑鸠?本章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感情基调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要点:提到桑葚、斑鸠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桑叶沃若,用以喻女子青春好年华,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由眼前物引起对男女情爱的感慨,这是兴的写法。本章是恋爱到婚变的一个过渡,在感情基调上出现了突变,透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

第四章,提示陨、徂、三岁、汤汤、帷裳、罔极等字词音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翻译。

问题:这一章又如何来理解桑葚,写的`又是什么情节?

学生回答,要点:比兴手法的运用。情节是婚变。基调是怨。

第五章,提示靡、夙兴夜寐、A等字词音义。

问题:这一章如何来表现人物,写的又是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要点:突出“我”与“氓”的对比,刻画了人物,显示氓的本性,也揭示婚变原因。基调是怨恨、沉痛。

问题:如何理解“淇则有岸,隰则有伴”及“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何把握本章感情基调?

学生回答,要点:前者是比的手法,用淇水有岸,漯水有涯来反喻自己愁思无尽;后者是觉醒后的决绝。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

三、再次感知全诗,集体朗读全诗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

2、运用比、兴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进一步丰富内涵;运用对比手法,包括“我”“氓”对比及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课余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感受其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情感与态度:理解诗中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

3、方法与过程:诵读体会,指导背诵,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氓》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导读式、诵读式

教学课时:二个课时

教学预设过程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一首卫风《氓》。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以前,称《诗》或《诗三百》,后因汉代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风”大都为周王室派专人收集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多是宫廷乐曲歌辞,为贵族统治阶级所作;“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直接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抒情效果。

二、播放录音,同学正音。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补充注释:谋——商量垣——墙陨——落

成语,信誓旦旦:誓言说得极其诚恳可信。

三、齐读,请同学复述这首叙述诗的故事情节。

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可以简要概括为:恋爱——婚变——决绝(断绝;坚决)(板书)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从内容上说,是一首弃妇诗;从表达方式说,是一首叙事诗。

四、提问教读

1、头两句是用哪种表现手法写的?

赋。用赋说的手法写男子与女子接近,求婚。“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这就是商品流通的方式。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蚩蚩”解释为“忠厚老实”合理还是“笑嘻嘻”合理?

①解为“笑嘻嘻”,男子嬉皮笑脸不严肃,耍着花招,表现出男子的狡黠、急切,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②解为“忠厚”,貌似忠厚,表里不一。

③解为“忠厚”,男子一开始也是真诚的,但世事变化无常。

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可以看出两人什么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生气了,可见急躁、任性。女主人公善解人意、温柔、体贴。

4、一二节哪些句子能看出女子处于热恋当中?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采葛》中有一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出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痴情、热烈。

5、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两人顺利地结婚了。

6、三四节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

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

①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暗示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

③过渡。

内容上:

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也可理解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什么手法?

比兴。桑葚和爱情都是甜蜜的。

跟上文一样,是议论性的诗句。看注释。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老祖宗早就总结出的至理名言,不可不听。

8、怎样理解“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子更重感情,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女子易沉湎于回忆,沉溺于幻想,不够理智;女子重过程,男子重结果;女子专一,而男子易朝三暮四;女子青春易逝,输不起明天……各人可有不同的理解。

9、四五两节写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任劳任怨(女子就是这样,只要心中有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专情(忠贞)柔弱(躬自悼矣)

10、第五节、第六节表现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复杂心态?

悲伤(兄弟嘲笑,回去以后尊严扫地)、怨恨、悔恨、不舍、坚决。

11、这两节中让人动容和心碎的“血泪之言”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例:“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句写得十分细腻,怨愤至极,嘲笑自己曾经天真的想法。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坚强决绝的背后是无尽的伤痛,余哀绵绵,她将独自承担苦痛,面对嘲弄讥讽。这种复杂情感的表达有独白,有回忆,还有比兴手法。

1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暗含什么意思?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比兴,见注释。

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赋;四章之“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兴;六章之“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比兴。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渡过了淇水,他们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还有一种解释:女子自诉婚后的贫苦生活,想到当初毅然渡淇水而来,因此好不怨恨。我同意前一种,汤汤之水像是女子无尽的哀伤。

五、小结:

全诗是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写成的,运用比兴和对比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一炉而增强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性。尤其是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在叙事中抒情,又在感情的抒发中将人物的身世、遭遇徐徐道出,两者有机地融合,充分表现弃妇又怨又恨、又要完全忘却,又无法摆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六、合作探究:完美女人与永恒悲剧

1、“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意思是:你我生死在一块,立过的誓言不会改。深情牵着你的手,与你到老不分开。

2、朱熹曾就此诗的内容说过这样一句话:“此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3、当代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探究一:《卫风·氓》中的女子形象

探究二: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讨论分析

1、女主人是如何充当自己三种社会角色的?

作为恋人的她浪漫,多情、温柔

作为妻子的她贤慧、勤劳、善良

成为弃妇的她自尊、自爱、自强(或:刚烈、清醒)

2、面对爱情走向婚姻,她是否具有理性?

3、氓的婚前婚后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心情急切、热烈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用情不专、暴虐,没有责任心

引鲍鹏山语:女性的美德与可爱,往往与男性的恶德与可恨的对比中,才更显得鲜明。

4、是什么导致这场婚变的?

(1)氓的用情不一,没有责任心。

(2)男权制。

明确:“导致爱的消失的力量,正是当初导致爱的产生的力量。”“悲剧之令我们恐惧,不是由于它必然发生,而是它可能发生。”

(3)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我”也有责任。

5、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1)爱情,值得追求,但不可沉溺;

(2)爱情与家庭幸福需要双方奉献与付出。

“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宫·媒氏》)那是一个男女关系自由开放的时代。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婚变后是有可能获得幸福的。

小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七、诵读与拓展

1、诵读并背诵: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点。

2、比较阅读:

(1)阅读现代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弃妇》(节选),诗中的弃妇形象与《氓》中的女子形象有何不同?。

长发披遍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一个彷徨于死亡者墓前的弃妇,她的悲伤和痛苦都是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的,无法改变的。诗人描述了弃妇的状态,她丑陋、老苦,她狂呼、怒号,她直面黑夜、又不得不与蚊虫为伍,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坟墓之侧,再也流不出眼泪。她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

这个弃妇写得更压抑,更痛苦,更凌厉。

(2)诵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新时代女性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学习《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其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理解《氓》的情节和主题,掌握其叙事诗的特点。

3.分析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深入理解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氓》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难点:把握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深入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1.请学生背诵《诗经》中的其他名篇,如《关雎》等,引入《诗经》的学习背景及其重要性。

2.简要介绍《氓》的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

三、疏通字词

1.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如“氓”(méng)、“愆”(qiān)等。

2.解释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咎言”、“贿迁”等。

四、整体感知

1.请学生概述《氓》的故事情节,分为“恋爱”、“婚变”、“决绝”三个部分。

2.分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情感基调。

五、深入分析

1.男女主角性格特点分析: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2.“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比兴”手法的'具体运用,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等,探讨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3.女主人公情感变化分析:

从“恋爱”时的纯真热情到“婚变”时的怨恨沉痛,再到“决绝”时的清醒刚烈,分析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

六、讨论与拓展

1.讨论《氓》是否是“中国第一弃妇诗”,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面临的困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七、课堂总结

1.总结本课的学习要点和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氓》的前两章,并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情感变化。

1.熟练掌握《氓》的诵读技巧,注意其节奏和韵律。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重点:掌握《氓》的诵读技巧,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

难点:通过诵读深入体验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把握其心理轨迹。

1.通过播放《诗经》诵读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要介绍《氓》的诵读要点和注意事项。

二、诵读指导

1.教师示范诵读,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技巧。

2.学生跟读,逐步掌握诵读技巧。

三、分段诵读

1.将《氓》分为“恋爱”、“婚变”、“决绝”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诵读。

四、情感体验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女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

2.分析女主人公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等。

五、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情感变化的原因。

六、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与古代女性进行对比。

2.鼓励学生创作一首现代版的《氓》,表达自己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看法。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理解其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掌握《氓》的叙事特点和比兴手法。

3.深入挖掘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简述《诗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引导学生进入《氓》的学习。

二、朗读与感知

1.教师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再齐读两遍。

三、字词讲解

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解说和补充,确保学生理解文意。

四、内容梳理

1.请学生复述《氓》的故事情节,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1.比兴手法:

分析第三、四章的比兴句,理解其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讨论为什么用桑叶比喻女子,而不用桃花等其他意象。

2.人物性格:

分析氓和女子的性格特点,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通过对比手法,探讨女子婚前婚后的变化,以及氓的行为变化。

讨论《氓》是否为“中国第一弃妇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七、总结与作业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背诵并翻译《氓》的第三、四章,思考并撰写短文分析比兴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1.能够准确地诵读《氓》,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鉴赏《氓》中的比兴手法和人物形象。

通过背诵《诗经》中的其他篇章,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语言魅力,进而引入《氓》的学习。

1.教师示范诵读,注意节奏、韵律和语气语调。

2.学生模仿教师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三、分段诵读与解析

1.第一、二章:

学生齐读,感受恋爱时的甜蜜与热情。

分析女主人公在恋爱中的表现,理解其纯真与温柔。

2.第三、四、五章:

学生分段诵读,注意比兴句的运用及其暗示作用。

分析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艰辛与氓的变心,体会女主人公的怨恨与沉痛。

3.第六章:

学生齐读,感受女主人公的清醒与刚烈。

分析女主人公的决绝与反思,理解其坚强与独立。

四、鉴赏与讨论

1.鉴赏《氓》中的比兴手法,讨论其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上的作用。

2.讨论女主人公的性格变化及其在诗中的体现。

五、总结与作业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诵读在诗歌学习中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继续诵读《氓》,并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女主人公的性格变化及其在诗中的表现。

THE END
1.恋爱心理学总结(超详细)恋爱心理学总结(超详细) 《爱情心理学》总结(可能会颠覆你的认识,但希望你能够看下去(=^^=),如果你是心理学大佬,那就请略过,文章很长,但我相信你阅读完后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男人和女人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性别 社会分工 倾向 共同点 性别优势 男https://blog.csdn.net/2301_81048327/article/details/143132522
2.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谈恋爱心理学两性情感婚姻家庭泡妞秘籍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 谈恋爱心理学 两性情感 婚姻家庭 泡妞秘籍 撩妹 追女孩的书方法技巧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 谈恋爱心理学 两性情感 婚姻家庭 泡妞秘籍 撩妹 追女孩的书方法技巧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 谈https://book.tinynews.org/books/26816960959
3.婚恋心理学期末论文(精选6篇)篇1:婚恋心理学期末论文 大学生婚恋观中的道德问题 对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婚恋观由“婚姻”和“恋爱”组成,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恋爱是为婚姻做好准备,婚姻是最终的目的。而如何让婚姻幸福长久,这就要恋爱来积聚感情。婚恋本是一种幸福的两性生活,但现在社会新思想的流入和人们思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hhmlib4.html
4.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总结6篇(全文)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总结 第1篇 2013年《形势与政策》暑期实践调研报告 大学生的婚恋观 学生姓名:崔静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专业班级:五班 年8月201 3前言 恋爱已成为大学普遍的现象,然而大学生处在特殊的时期,其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事业和前途,影响学校的精神文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5ve00nl.html
5.第五版两性关系男女人感情婚姻恋爱女性情感关系心理学入门畅销亲密关系(第5版) 第五版两性关系男女人感情婚姻恋爱女性情感关系心理学入门畅销书籍正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 图书大百科https://book.qciss.net/books/12748065623
6.亲密关系——爱情心理学文章生理学的视角 对爱情生理基础的研究表明:亲密和激情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我们并不爱恋的人也完全有可能勾起我们强烈的欲望,而在那些使我们快乐的依恋的人身上却可能感觉不到多少激情。 心理学家认为存在三种相互联系又不相同的生物系统控制着爱情成分,这具有演化学上的意义。首先是性驱动,由性荷尔蒙调控,促使人们成功的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95073
7.恋爱婚姻家庭(月末)杂志《恋爱婚姻家庭(月末)》1985年创刊,恋爱婚姻家庭(月末)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34-1017/G0,国际刊号:1003-9244。恋爱婚姻家庭(月末)社由安徽省妇联主办,本刊为月刊,开本:16开,曾用名:'恋爱婚姻家庭.养生,安徽婚姻家庭研究',出版地:' '。 https://www.lw53.com/lahy/
8.80后逃避婚姻,95后开始学习恋爱在回避维度上,低回避的个体对他人持积极态度,期待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高回避的个体对他人怀疑,因而选择回避亲密关系和避免投入情感。(摘自北师大心理学部徐寒玉演讲) 依恋理论与当前流行的原生家庭理论近似,都指出儿童期经历对成人恋爱和婚姻观念的影响。 https://www.tmtpost.com/4292739.html
9.郭敬峰:《恋爱沟通两性相处技巧》课程大纲汇师经纪课程会详细介绍沟通的心理学效应和人际吸引力法则,学会黄金沟通十法,通过互动游戏、案例讲解、分组讨论等在实操感悟中掌握人际沟通技巧,提升团队绩效,打造人脉财富圈。 在恋爱中,如何把爱说出口?如何向她表达爱意?如何获得异性的好感?我们会不会“谈情说爱”?当两个人的关系从甜蜜走向紧张,你可能会问:“他(她)是https://www.huishi365.com/icourse_detail/17906.html
10.用心理学经营婚姻京东是国内专业的用心理学经营婚姻网上购物商城,本频道提供用心理学经营婚姻商品图片,用心理学经营婚姻价格,用心理学经营婚姻多少钱信息,为您选购提供全方位用心理学经营婚姻怎么样,用心理学经营婚姻好不好参考,提供愉悦的网上购物体验!https://m.jd.com/hprm/17139f50189d46666e5d.html
11.(全5册)两性关系书籍男女关系的本书婚姻心理学/幸福的婚姻如何在(全5册)两性关系书籍男女关系的本书婚姻心理学/幸福的婚姻 如何在婚姻中长期相处两性关系婚姻恋爱 电子书下载 PDF下载 内容简介 还在乱猜女性心思的男同胞们读懂女性 希望另一半更了解自己的女性获得高质量亲密关系 想要拯救直男癌男友的女孩们打造理想伴侣对爱情抱有美好期望的单身男性收获爱情https://topbester.com/ebook/view/226693.html
12.婚恋心理学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怎样的爱情才可能步入幸福的婚姻?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有没有规律可循?怎样获得完美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爱情是理想的,婚姻是现实的。法国心理学家巴法利·尼克斯曾说: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而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 我们一直在从不同角度探索婚恋这个亘古常新的永恒主题。男女都向往美https://m.chunyuyisheng.com/mip/topic/2285854/
13.恋爱与婚姻教学幻灯片.ppt恋爱与婚姻教学幻灯片.ppt,恋爱和婚姻是人生两个美好而重要的过程,从生物学上讲这是生命延续的必然,从社会学上讲是人类特有的美好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社会素质提高的保障。人们怀着同样的目标——美满幸福,踏入两性关系中的这个重要过程,却得出了不同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027/620522412500122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