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3日下午6点,广州已经对重点区域人群进行了检测,12.8万份样本中,当时已完成检测的11.5万份样本均为阴性。此后,一直到5月25日,官方通报中,只增加了一例无症状感染者,就是郭某的丈夫。疫情看似很快就要结束,然而它却比预想中拉得更长。到了6月7日,广东这轮本土疫情已经进入第18天。
6月5日,广东佛山对重点区域大规模核算筛查,市民排队接受检测。图/人民视觉
5月21日至6月7日24时,本轮疫情广州市累计报告108例本土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98例、无症状感染者10例;佛山市累计报告10例感染者,再加上此前茂名报告的一例,目前此轮广州荔湾本土疫情感染链增至119人。
国家疾控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权威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考虑到病毒的特点,疫情恐怕在未来两周还无法清零,即便是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也不能一下子就“揪出”全部感染者,因为有些人可能在检测的时候,病毒载量还不足以被检测出来。
在国内不时暴发的小规模疫情中,广州的这一波疫情值得警惕。它是一次与输入有关的偶然暴露造成的传播,但是至今也不知道漏洞出现在哪个环节,同时广州也未能在病毒进入社区传播之前快速斩断传播途径。当被誉为“千年商都”的超大城市广州,遭遇传播能力已大大增强的印度变异病毒株时,这场赛跑必须跑得更快。
病毒传染性增强,
半个月已传播了至少五代
广州疫情刚发生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院长、流行病学家姜庆五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广州的公卫硬件条件、物资储备、人员专业技能等,都要比之前发生疫情的很多地方强,而且,目前传染链条比较清楚,感染的都是首先发现的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因此他对这次疫情的走势比较乐观。
然而,流调配合重点区域核酸检测与管控的模式却没有有效切断传播链。5月29日,广州一下子通报了12个无症状感染者,从29日开始,连续5天,广州每日新增的感染人数超过两位数。在找到传染源、厘清传播链条的环节上,广州遇到的问题越来越棘手。
6月3日晚,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体育馆,由广州实验室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呼研院、金城医学等单位联合共建的四组“猎鹰号”气膜实验室全部启用,四组“猎鹰号”气膜实验室日核酸样本检测产能可达12万管。图/中新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在发布会上总结说,本轮疫情主要呈现局部区域聚集以及家庭聚集的特点。具体来说包含两大类:一是已经报告的病例大多是既往病例的密接,特别是家庭密接者和频繁社交的密接者;二是大排查发现的病例也与既往病例有多个重点场所的时空交集,特别是早茶店、小餐馆等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6月7日,广州又报告新增10个确诊病例;另有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9例,广州4例、深圳3例、佛山和湛江各报告1例。疫情依旧没有看到收尾的迹象。好在,这10例新增确诊者中,9个都来自感染者较为集中的高风险地区荔湾区白鹤洞街区域,多数是之前确诊者的密接者,另外1例在番禺区大石街,也与之前白鹤洞街感染者有关联。
除了临床特征,这轮疫情传播速度快,也反映在流行病学统计上。R0(基本再生数)是衡量病毒传播力的一个指标,它的含义是单个病例在一个潜伏期内能够传染的人数。新冠病毒的R0平均值在2~3.2,而广东疫情出现后,R0指数从5月25日起一直增长,到29日达到峰值,为6.06。
印度突变株首次在国内流行
在5月31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副市长黎明表示,近日快速密集的排查工作,已经基本圈定了传播的轨迹,本次疫情的所有感染者的病毒基因测序高度同源,所感染的均为在印度发现的变异株。这是印度变异株首次在本土流行,此前国内也报告过感染印度突变株的人员,但他们都在入境关口被检测到并被加以隔离。
国内一位不愿具名的流行病学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包括英国、巴西、南非、印度在内几种关切变异毒株的评估中,印度变异毒株B.1.167的传播力最强。5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将B.1.167划分为“值得关切的变异株”,就在这前后几天,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家都报告了B.1.617的出现。
“印度变异株传播速度快,病例平均潜伏期在2~4天,且病毒载量大,核酸CT值在20左右,这些都造成了代际传播速度的加快,三者叠加,使得疫情发展迅速。”张周斌在5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CT值越低,病毒浓度越高,传染性越强。一般情况下,CT值25~30之间比较常见,30以上传染性较弱。总的来说,CT值为20就意味着病毒载量较高。
印度突变株的外溢,已经推高了南亚和东南亚多个邻国的疫情,即使加强边境管理、限制人员流动,仍很难将病毒彻底关在国门之外。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举例说,之前英国出现突变株的时候,有针对英国向欧洲大陆的人口流动,但在德国,英国突变株还是在几周之内就从20%多增长至95%左右。
中国同样面对这个考验,此前发生疫情的瑞丽、青岛、大连等地,多为口岸城市。这对于中国“南大门”的广东来说尤为如此。5月20日,广东省卫健委主任段宇飞曾介绍,目前每天全国入境人员,广东占90%,全省在用的集中隔离点有300多个,每天在隔离点被隔离人员有近3万名,工作人员有近2万名。
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越亚特兰大,成为全球最繁忙机场。自去年10月以来,在广州花都、南沙、海珠曾分别发现三名无症状感染者或治愈后复阳患者,有两名是隔离酒店的工作人员,还有一名是英国入境人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授魏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广东外防输入的特殊性在于承担了国内90%入境人员管理工作,又要管人又要管物,防控压力很大。而入境人员的闭环管理涉及的部门多,环节多,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比较高。结合以往上海、成都、青岛的疫情,可以看出,隔离酒店、定点医院、输入的航空器及货物等都可能成为新冠病毒外传的节点。
鉴于“外防输入”的压力增大,国内对入境人员的管理进一步收紧。中国疾病控制局在5月14日发布通知,境外人员入境除了需要在酒店进行隔离之外,还必须提供2份鼻咽拭子样本+2种不同核酸检测试剂+2个不同机构检测报告才能申请解除隔离。解除隔离后,入境人员也需要在隔离结束第2天和第7天里分别进行两次核酸检测。与此同时,包括北京、上海、江苏等多个省份也对入境人员隔离期进行不同程度的延长。
不断升级的防控策略
6月5日,广州市新增感染者9例,其中6例来自南沙区珠江街,是一家六口。南沙区位于广州最南端,在这轮疫情中,之前病毒还没有“造访”过这里。据官方信息,张某夫妻两个人此前不久曾到过荔湾区鹅公村餐厅就餐,一位确诊病例之前也在这个餐厅出现过。
南沙区于6月4日晚间开始全区核酸大排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这几个阳性病例。当张某夫妻返回南沙区时,该区还没有限制人员流动,他们去过多家餐馆、幼儿园、棋牌室等地。这一家的感染不只是新增病例数字上涨那么简单,它意味着,广州对重点人群的排查已经不能发现所有的感染者,疫情烧到了之前流调没有涉及的地方。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黄光烈在5月29日曾这样形容:这场和病毒进行的赛跑过程中,我们必须比以往跑得再前一点、跑得再快一些,才能及时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切断感染链条,否则,极有可能出现更多本地感染者。
广州是2020年中国GDP排名第四的城市,疫情防控对超大城市的治理带来的挑战尤为突出。前述国家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专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能不能把防控措施实施的范围小一点,同时又把疫情控制住,这考验地方领导的平衡。他说,像广州这样一个拥有超过18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人口那么密集、经济又如此活跃,其实下决心是很困难的,因为防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太大了。
也因此,广州的疫情防控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5月29日起,广州市开始施行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对高风险核心圈、中风险警戒圈和外围圈进行差别化管控。根据防控要求,核心圈的市民要居家不外出,坚决做到足不出户,警戒圈的市民要少流动、少聚集,同时,要求其他区域的市民配合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加强个人健康监测等。
5月30日,广州疫情防控挥部发布《关于加强离穗车辆和人员管理的通告》。从5月31日22时开始,从广州辖区内场、铁路、公路客运站等站场离穗的旅客(不含外地中转旅客),须凭“健康码”绿码,并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这个通告执行后,直接使广州市各主要交通枢纽每日合计发送旅客比5月31日之前下降了64%,其中,铁路枢纽下降62%,白云机场下降64%,公路客运站下降78%。但广州还在升级措施。6月7日中午12点开始,广州中高风险地区封闭区域内的人员足不出户,封控区域内的人员只进不出,市民非必要不离穗、不出省,作为出穗通行证之一的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收紧为48小时内。
在疫情持续了10多天之后,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广州开始全面铺开寻找病毒的网。6月4~5日,黄埔、天河、南沙、增城、从化、花都等区陆续发布通告,对全区户籍人口以及来穗人员开展了全员核酸检测。至此,全员核酸检测已覆盖广州全城11区,与此同时,越秀、海珠等核心区已开展第二轮核酸检测。
为配合核酸检测,减少医护人员人力支出,及聚集接种带来的感染风险,广州市从5月31日起暂缓个人预约,暂停新冠疫苗的社会接种,以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团体预约和集体接种为主。
“我们平时都强调精准防控,但是面对传播如此迅速的印度发现的变异株,必须要设置足够的提前量,把防控做在前面。所以说大规模核酸筛查是非常有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张周斌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自5月26日启动核酸大排查以来,截至6月5日24点,广州市累计核酸采样1608.81万份,已发现阳性33人。
5月30日开始,广州疫情的R0值所有下降,为4.19。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杨智聪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看来,广州进行大排查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通过数学模型测算,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目前病例数会达到接近300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授魏晟的估计是,如果没有出现管控地区之外的病例,那么在采取管控后措施大概14天,亦即一个最长潜伏期后,疫情规模应该能得以控制。
张文宏:当前只能对零星感染“零容忍”
在南沙一家6口的感染中,感染者张某夫妇与确诊病例的活动路线有重叠,但他们是在近日的核酸大筛查中才检出阳性,也就是瞒报了行程。通过流调他们14天内活动轨迹,甄别出了93个密切接触者、280个次密接者,行动轨迹涉及范围广、接触面大,为疫情防控平添了变数。
6月8日的疫情发布会上,广州市公安局副局长杨炳升通报刑拘了一位隐瞒曾与确诊病例接触以及到过疫情高发区行程的祝某。祝某5月25日前往高风险地区的荔湾区白鹤洞街某小区探望父母,其父母在30日被确诊,他后因出现咳嗽、发热症状两次前往医院就诊,但直到6月6日被隔离之前都没有上报这些信息。
面对防疫的常态化,在6月3日的博鳌亚洲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上,有记者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中国是否应该允许零星感染者的出现和轻症感染的传播,是否一直对新冠疫情保持“零容忍”态度?
张文宏表示,现在无论是哪个地方,包括之前的石家庄、安徽、上海,现在的广州,如果不采取零容忍,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没有建立免疫屏障。免疫屏障建立之后,(散发病例)一定还会发生,但可能到时候会发现,后果可以承受,那时社会就能放开了。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也在同一场论坛上指出,现在唯一要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快的把全体国民都用疫苗来保护起来,这是最安全的,我们才有条件、才有可能去考虑调整我们的策略。在实现这个最高的接种率覆盖的目标过程中,因为我们现在采取措施的整个工具包里有很多选项,我们可以逐步一个个先调整,最终到全面的调整。
不过,金冬雁也提醒,不必过分夸大变异病毒的威胁,它与最初武汉的病毒株相比,很多特点还是相同的,并不是说是一个彻底新的病毒。他认为,广州疫情规模不会达到去年北京新发地那轮疫情的规模,它完全是可控的范围,但是我们要亡羊补牢,查清楚这一次防线是怎么被攻破的,病毒是如何漏进来的,并且在社区悄然传播,要总结经验教训。
在疫情刺激下,广东疫苗接种不断提速。6月2日的最新数据显示,广东疫苗接种超过6000万剂。第一个1000万剂次,广东用了108天;第二个1000万剂次,广东用了26天;第三个1000万剂次,广东用了13天,到第六个1000万剂次,广东用了6天。截至6月2日24时,广州、深圳、佛山、东莞18~59岁目标人群的一针接种覆盖率均超过70%。
“我们现在因为大部分地区都放开了,这时候最怕的就是病毒不知不觉中闷着烧起来,发生大的暴发是小概率事件,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金冬雁说,还是要提高警惕,不仅是广东,大家都应该尽快接种疫苗,在群体免疫形成之前,要守住最后这一段,不让疫情死灰复燃。截至6月3日,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超7亿剂次。
原标题:疫情一再拖尾,广州与变异病毒赛跑,防控措施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