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颜洪通讯员王家明株洲报道
3550公里,急救中心司机火速运回两台ECMO;
470公里,15名医疗专家驰援湖北黄冈;
24公里,61名医疗精英驻派株洲市新冠肺炎定点集中救治医院;
株洲69名治愈者,零死亡率;
......
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全员上阵”?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株洲市中心医院1000多人,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行政后勤职工,不管是医院的专家领导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他们都身披白色战袍,用生命守护生命。
团队互相加油。
连续奋战一个月驰援黄冈全员零感染
驰援黄冈医护人员合影。
“护士长,我单身,没有什么牵挂,选我吧……”“护士长,其他同事家里都有老人孩子,先派我上。”1月25日,大年初一,株洲市中心医院15名专家加入医疗队驰援湖北黄冈。谁也没有想到,当召集消息发出仅半个小时,该院就有近百名医务者主动请缨。这是上战场,生死面前,这些医护人员忘记了危险;这是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这些医护人员没有生离死别的悲情;这是去用生命守护生命,这些医护人员关键时刻彰显了医者仁心!
医护人员获黄冈小患者点赞。
1月25日至3月2日,株洲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赴黄冈工作已经38天。“在疾病面前,患者是很无助的,我们要成为他们力量的源泉。”株洲市中心医院主管护师付艳萍告诉记者,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患者长期在隔离病房,心里容易焦虑烦躁,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很重要。
累了就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科室走廊上休息。
“连续奋战一个月,市中心医院部分医疗队员已开始了为期6天的轮休,我们实现了全员零感染,最主要还是领导严密的部署和细心的关爱。”付艳萍说。
蔡安烈慰问医院一线医务工作者。
确保一线医护人员零感染,是株洲抗击疫情必须坚守的底线。从抗击疫情开始,株洲市中心医院院长蔡安烈一直坚守这样的铁线,即便行程很忙碌,也在为医护人员的安全奔走,呼吁各方力量协调解决紧缺医疗防护物质,保障医护人员安全。为了摸清疫情底数,了解确诊患者状况,蔡安烈1个多月来,每天坚持在天元区的中心医院和渌口区的定点集中救治医院来回奔波。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身影,要么穿着白大褂,要么穿着深蓝色的夹克上衣,时不时在这两家医院来回穿梭。
自1月30日,株洲市中心医院全面接管株洲市新冠肺炎定点集中救治医院(以下简称“定点救治医院”),该医院先后派驻了61名精英奋战在一线。至今,株洲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死率依然为零,出院治愈人数为69人。
汤俊毅带领团队为患者上ECMO。
“有患者出现呼吸功能衰竭,需要使用ECMO!”2月11日,晚10点,定点医院ECMO负责人、市中心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汤俊毅接到了院领导的一通紧急来电。
贺晓元为患者上呼吸机。
随着重症患者的增多以及对治疗护理提出的更高要求,省专家组提出,要选派有丰富经验的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来管理重症监护病房。2月12日,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选派了5名专科护士进驻市定点医院,开始参与隔离救治医院重症ICU的筹建。
龙云铸为患者看诊。
“哪里有突发急性疫情,哪里就有我们冲锋在一线的身影。”株洲市中心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内科总支书记龙云铸说。
昼夜驾驶3550公里广州重庆火速运回救命神器
2月14日晚上,气温骤降,狂风夹杂着暴雨啪啪砸的车窗直响,在湘西高速路段有一辆救护车突然发出一声尖锐的刹车声。
阎冬和汤剑在重庆高速路口。
“小心!车在打滑,偏移了道路。”“快,速度降下来,前面就是隔离带!”“转方向盘,踩刹车,稳住!”,在山区弯道阎冬和汤剑短短2分钟经历了一次生死漂移。
阎冬和汤剑是株洲中心医院院前急救中心的司机,为避免新冠肺炎救命神器ECMO的短缺,他们主动请缨,申请即刻前往广州、重庆转运设备。
阎冬和汤剑在路上匆忙吃盒饭。
“不能让患者等器材,只能器材等患者,株洲唯一一台ECMO已在运行,为保证患者得到最快的救治,医院决定再紧急购买两台备用。”市中心医院院前急救中心主任宾日虹说,接到任务后,她立即与车队队长阎冬制定方案、调整配置人员和车辆。
“与前线的医护人员相比,不算什么,如果我们的努力能让疫情早1分钟结束,都很值。”阎冬告诉记者。在疫情面前,株洲市中心医院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工作在各个二线岗位,默默无闻,只希望保障一线同事们安心工作,他们可能是安保人员、采购人员、消毒人员、卫生员......在这场战役中,株洲市中心医院上到领导和专家、主任,下到普通医护人员、后勤、运输人员,他们都是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合力在战斗。他们没有了周末休息,他们忘记了白天还是晚上,他们齐心坚守一个信念:寒冬终将过去,春天已经到来,抗击疫情一定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