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丧偶老年人口477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6.89%。调查显示,80%的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
民政部近日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409亿。另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丧偶老年人口477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6.89%。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
老人因为常年孤独,无依无靠,这就给了骗子以可乘之机,针对中老年人的婚骗案时有发生。
本期“e查到底”将为您追查,婚恋市场有哪些乱象?中老年人在相亲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骗局?
婚介所推荐“婚托”
近年来,到婚介所找老伴成了不少晚年孤寂的中老年人的选择。婚姻中介机构本应牵线搭桥、促成美满姻缘,但有的婚介所却利用“婚托”作幌子,诈骗征婚者钱财。
《新京报》报道过北京华盛腾达信息咨询服务部用“婚托”冒充“身家过亿”相亲对象,骗取30余人400余万元的新闻。
其中,被骗了58万的佘女士已经50多岁。她在联系到华盛腾达服务部后,一名自称“冯老师”的女工作人员让她到公司面谈,并要求先交了500元登记费。在后来的交流中,“冯老师”认为佘女士征婚要求比较高,就将她介绍给了冒充的经理“刘浩”。
这个冒牌经理告诉佘女士,想见“优质对象”要交“顶级”会员费58万元,“优质对象”大都身家上亿。“我心动了,我想交这么多钱,介绍的人也不会错。”佘女士于是和婚介机构老板签了服务合同,并补交了57.95万会员费。
随后佘女士见到的相亲对象,均称是“身家过亿”。和第三个相亲对象聊天时,佘女士提到自己向婚介机构交了50多万元成为“顶级会员”,该“优质对象”因担心承担责任,便向佘女士坦白自己是“婚托”,佘女士随即报警。
而《重庆时报》此前也曾报道过一则“老人花钱相亲疑似遭遇‘婚托’”的新闻。
70岁的孙婆婆为了“想身边有个人陪伴,照应彼此老年生活”,联系上了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一家婚介公司。老人缴纳了6500元的婚介费,与婚介公司签订了合同,合同上约定,提供的婚介人士真实可靠,并且该公司承诺提供后续服务,直到孙婆婆结婚为止。
也在签订合同那天,婚介公司当即介绍了一位男士,称其无论年龄还是家庭条件均适合孙婆婆,很快,两人就在当天见了面。一面之缘,双方都挺满意的,双方也同意继续发展。孙婆婆甚至有点不敢相信,但相亲心情迫切,也就相信了对方。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面之缘后,对方就杳无音讯了。
借互联网骗婚
网上相亲近年也在单身中老年人中兴起。据此前某婚恋网站统计,老年人的注册用户中,60岁以上会员占平台会员比例约为4%。其中60岁以上注册会员中,男性用户约占68%,女性会员约占32%。
据《中国妇女报》调查发现,多家婚恋交友网站会员注册门槛较低,性别、年龄、身高、学历、月薪、婚姻状况等个人资料可任意填写,不需经过任何审核。
北青网就报道过一则互联网骗婚新闻。还不到50岁的徐姐,属于高学历、高职称、高级管理岗位人群。离异之后她通过互联网婚恋平台择偶,并与年长近10岁的“离异男士”老贾“牵手成功”并过上了同居生活。但是,半年之后,徐姐发现自己成了第三者:老贾的儿子称父母并未离婚,而且其父借互联网骗婚已不止一次了。
而《扬子晚报》还揭露过用高价花篮设置的“爱情骗局”。
当心四类“相亲陷阱”
最美不过夕阳红。年老有伴,历来被视为晚年生活幸福的基础。以上几起案件,也集中暴露出中老年人婚恋的不易。在此,我们提醒中老年朋友注意以下四类“相亲陷阱”。
投资理财:以投资理财的形式实施诈骗,打着相亲的旗号与中老年人接触,之后推荐投资理财产品。
骗消费:提出要到商场购物或到酒吧、饭店进行高消费。随后通过退货、拿提成等形式将中老年人的钱转到自己的腰包。
骗彩礼:通过骗婚来欺骗中老年人的彩礼。不登记、以假身份登记或直接拿假的结婚证,拿到彩礼之后就闹离婚甚至直接“失踪”。
传销:不法分子以相亲为幌子引诱中老年人上钩,然后以见面为由骗受害人进行传销培训,诱惑受害人交加盟费或强迫发展下线。
老年人再婚法律风险提示
再婚老人如何摆脱财产、遗产纠纷的困扰呢?《人民政协报》援引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法官建议,提醒再婚的老年人要做好如下安排。
1.关于婚前财产协议。再婚前要将上一段婚姻遗留的财产或者故去配偶的遗产进行梳理、分配,必要时签订婚前财产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