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热播的58集电视剧《人世间》之后,另一部同属腾讯影业和阅文影视布局现实题材的“时代旋律三部曲”作品接档播出,即同样引发观众热议、目前正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播出的35集电视剧《心居》。观众的好评主要是肯定作品触及现实生活真实,“接地气”,“有生气”,“扬正气”,艺术细节生动感人,演员海清、童瑶等演技恰到好处;也有观众在网上批评作品格调不高,描写的男女人物都是“错爱”,视角局限。一部电视剧热播热议,引起争鸣,乃是好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来就是文学艺术繁荣发展之正道。
但在我看来,《心居》在创作上给我们以宝贵的启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二、《心居》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给我们的启示之二,是应当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为“中间人物论”正名。
《心居》关于顾清俞的人物小传有段话写得很有哲理:“生活不是非黑即白。”“我不认同你,甚至不能原谅你,但我却开始懂你了。”“坚守与妥协,分歧与共识,有时并非矛盾。存在未必合理,但往往合情。那些一言难尽的灰色地带,或许才是真正的人生。”《心居》中的所有人物,除双女主角冯晓琴与顾清俞外,顾士宏、顾磊、冯茜茜、展翔、施源、苏望娣、葛玥……都既非英雄,亦非坏人。他(她)们都是道道地地的“中间人物”即“芸芸众生”。正是这些“中间人物”,撑起了35集大戏《心居》。
这就让我们不禁想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文坛理论批评界的一场争论。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的文艺理论家、作家邵荃麟在讨论柳青的《创业史》中梁三老汉这一中间人物形象时提出:文艺创作在塑造英雄典型形象和反面典型形象的同时,也应注重描写“中间人物”即“芸芸众生”,因为“两头小、中间大,他们,中间人物是大多数”,“而反映中间状态人物的作品少”。这本来完全符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要努力表现“根据实际生活创作出各种各样人物”的论述精神的,也得到了周扬、田汉、林默涵等的赞同。结果却迎来了批评。
所以,《心居》的创作实践启示文艺创作界:把镜头聚焦于英雄典型与反面人物的同时,万万不要忘了也须对准大量存在的中间人物。《心居》还启示文艺理论批评界:理应对如“中间人物论”这样曾被错批了的正确的理论主张,旗帜鲜明地逐一梳理,拨乱反正,正夲清源,以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更加健康繁荣!
三、观罢《心居》,还自然联想起刚热播过的《人世间》来。勿庸否认,两剧都拨动了广大观众审美神经的敏感带,从而激起了社会的情感共鸣。但是,两相比较,似乎又觉得《心居》对时代、对社会生活反映的深度和广度,作品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和文化意蕴的厚度,较之于《人世间》略显逊色。
这是什么缘由呢?思之良久,觉得《心居》镜头聚焦于中间人物是对的,但统观全剧,所有人物均往来于“灰色地带”,似乎缺少像《人世间》中的周秉义那样的居于精神高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为民的角色设置(当然,《人世间》中还有郝省长、曲书记等人物形象共同铸就了全剧的精神高地)来引领价值取向,给观众以满满的精神正能量。不是说,《心居》中必须增设类似的英雄人物形象;而是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应努力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结合起来,用理想光彩照亮现实道路。至少,像冯晓琴、顾清俞这种人物形象,从“灰色地带”向光明前景的驱动正能量,似应強化。这并非硬要人为地拔高她们,而是应当努力把作家艺术家对时代精神和历史走向高屋建瓴的把握,适度而又自然而然地消融到人物形象的精雕细琢之中。同时,《心居》中也缺失了像《人世间》中如腐败坠落了姚立松这样的反面人物形象起震撼心灵的警示作用。人生和事物都是在两极比较和中间过渡中揭示真谛的。这是审美创造的高峰要求,难,但必须知难而进的!
这便是《心居》给我的三思三得。(文/中央文史馆馆员,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仲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