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青年情感需求的现实矛盾及影响因素
每个时代都有着特定的社会环境塑造和牵引着人们思想观念。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媒体的发达,现代社会创造了许多信息通道向青年提前“放映”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及家庭困境。原本需要青年个体亲自去参与和体验的人生历程,常常被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事先预告,并突出了无尽烦恼的一面。比如:电视真人秀节目充斥个体描述私人情感生活的困顿纠结、恋爱过程的曲折失意、婆媳关系的剑拔弩张,以及影视作品对婚后育儿、成长教育等方面焦虑的集中渲染。这些信息让青年对婚姻的预期产生折扣。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青年情感需求出现种种现实矛盾。
延迟婚姻与渴望爱情的矛盾。根据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结婚率仅为7.2‰,创下了之前十年来新低。初婚年龄推迟成为各地普遍现象。如,江苏省民政厅发布的婚姻登记大数据显示,2021年江苏省初婚平均年龄男性28岁、女性26.52岁。安徽省民政厅发布的数据则显示,2021年安徽省初婚男女平均年龄均超30岁。社会上“女不嫁”“男不娶”的晚婚事实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青年晚婚甚至不婚现象更为突出。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出青年婚姻与人生决策的变化,另一方面折射出青年婚姻观念与情感的巨大变迁。以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观念不再是约束当今青年的婚姻信条;体现父权制话语“男人30一枝花,女人30豆腐渣”的性别歧视受到女性崛起势力的不懈反击,正在退出舆论市场。年龄焦虑越来越让位于婚姻标准,青年不总是纠结年龄增长,而婚姻标准往往不能将就。
从家庭地位预期的角度看,青年对于义务与责任平等的权利意识已经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对于婚姻和组建家庭奉行宁缺毋滥原则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共识。特别是,随着女性青年文化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劳动力市场广泛就业,且经济收益显著提升,她们的独立自我和平等意识充分展现,更加坚持对于未来婚姻家庭生活的理想标准。从婚姻缔结及结果的角度看,女性青年及其家庭大幅提高缔结婚姻的住房等物质标准,冲击了一些男性青年的心理预期,导致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他们回避甚至抗拒婚姻。
浪漫意象与祛魅表达的矛盾。毫无疑问,青年需要爱情婚姻以及必要的仪式感和想象力去烘托人生的精彩、体现家庭的意义、点缀生活的美好。但结婚之后的柴米油盐、鸡皮蒜毛的家庭琐事是更加真实的现实。在双方性格磨合、行为习惯、育儿养娃、教育内卷、婆媳关系、经济决策等方面牵制之下,青年发现婚前对婚后生活浪漫的想象会极速受到冲击,浪漫念头及行为的消失将比事先的预期要快很多,也会很快认识到婚姻原来没有那么理想化。不少男女青年容易观察到身边他人不幸的婚姻生活或听到对婚姻的种种抱怨,容易接纳和固化媒体以及影视文化产品中负面的涉婚信息。他们由此常常对婚姻进行祛魅表达,表现出极为纠结婚后各种家庭隐忧而丧失建立自己小家庭的信心;过度顾虑婚后各类日常琐事而否定婚姻的实际意义;过于担心婚后各种活动空间狭窄而损及个人自由。
对于一些缺乏来自家庭支持的男性青年而言,他们即使维系着婚姻家庭期望,但在现实高额彩礼和家庭生活成本压力之下,因“成家是奢望,也是累赘”念头的缠绕,无奈推迟甚至拒绝结婚及生育行为。除了家庭支持的因素之外,青年在职业领域的不确定性、流动性以及竞争性也都是直接的威胁因素,无法短期内提供足以稳固他们社会根基的物质条件。“谈钱”虽然伤感情,但相对缺钱且消费需求与冲动旺盛的“月光族”青年在经济窘境面前,精神上不得不同爱情婚姻保持距离。特别是,当青年发现自己的境遇并非个案、许多同辈都是如此的时候,集体意识的强化作用加剧了青年接受现状,并采用共同一致的社会叙事,来表达对于情感浪漫的本真向往和基于困境反讽的祛魅。
“在婚姻不断个体化、情感成为维系婚姻的主要纽带的背景下,情感期望及其引发的情感变化成为影响婚姻互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①当青年的注意力总是从美好婚姻生活的精心营造牵扯到烦恼丛生的家庭纠结时,他们的婚姻情感需求容易受到阻扰,出现婚恋行为的不当退缩,把婚姻过度看成具有风险的人生选项,将圣洁的婚姻当做可有可无的随意品,褪去人性忠诚爱情的光环。婚姻在一些青年眼里滑向了爱情的终结、自由的约束和多重的压力。这些青年在适龄时期对婚姻的怀疑、犹豫和拒绝,成为他们对婚姻祛魅表达的真实写照。
身份依附与独立自我的矛盾。许多社会机制与文化力量都在指向和促进青年个体追求自我独立、展现精神自由、抒发青春自立。青年具有的天然蓬勃朝气和旺盛生机也同样非常契合这些机制与力量的引导与感召,他们自觉接纳和崇尚围绕实现自我的各类元素,极为热烈地迎合、投入和追捧独立出众、能力超群、成功自信的典型人物。一旦社会面上出现特征鲜明、引起共鸣的榜样形象,那么这些形象就能够在青年中快速传播,立意为一种符号,成为青年共同认可的精神维度。诸如“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些流行符号,一方面深深打动女性青年,激励她们破除传统性别偏见,撕去年龄成见标签,褪下娇小女性懦弱面具,坚信女性同样能够拥有独立成熟的气质之美、个性张扬的人格魅力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另一方面男性群体对女性的身份认同也开始引发深刻思考和彻底改变,在赞成女性鲜明的价值追求和角色再造的同时,男性青年最优先感受到传统父权制话语受到挑战,甚至已经出现解构。以往“小鸟依人”“相夫教子”“贤妻良母”的辅助式、弱等级的女性定位不再是流行的标准。男性青年潜在的文化意识和角色优势开始动摇与瓦解。
传统意义上婚姻与生育必然关联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出现动摇,而一味强行捆绑婚姻与生育势必降低一些男女青年对婚姻的美好期待。越来越多的女性青年反感和抗拒父权制话语体系下的性别身份定位。社会媒体也敏锐捕捉到这一势必到来的观念颠覆。在市场占有份额和资本利益追逐的诱惑及冲动之下,社会媒体紧密建构和创设男女两性青年都乐于接受的议事设置,不厌其烦地推出涉及婚姻情感的综艺节目、文化产品和信息输送。在社会舆论及观念的集体转向中,青年婚姻思想的自觉涵养和行为主张悄然完成,也鲜明印刻上时代的痕迹。父权制话语体系下的性别身份定位逐渐暗淡,旧式观念的锋芒随着新生代女性青年的坚持以及男性青年的开明和包容变得日益钝化,整个的社会意识也正在快速抛弃不合时宜的僵硬思想。
青年情感需求的社会调节
青年是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也是国家的重要人力资源。青年渴望独立,但又不是简单的特立独行。他们处在现实世界当中,极为明显地受到典型榜样的感知、社会思潮的渗透和人际讨论的牵制。时代需要一些具有正能量的成功青年去激发社会活力。这些成功青年的典型榜样在精神层面客观上起着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行为取向对青年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通过树立优秀青年的榜样,引导青年拥抱生活、追求爱情、珍惜婚姻、热爱家庭、沟通经验、减轻压力。我们可以从创新婚恋观教育、提高家庭获得感以及强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化解青年情感需求的种种矛盾。
在政府主导下,从资源分配、社会舆论、文明风尚等方面入手,切实指向和解决青年急难愁盼。在资源分配上,加大社会公共资源的总量投入,保障福利型社会服务的覆盖面,探索社区针对幼儿老人的照料服务,发挥基层社会工作组织的效能,开展家庭互助,增强青年的社会获得感。在社会舆论上,抵制不实的成功炒作,赞美普通人诚实有信的劳动和奋斗精神,避免唯物质主义的观念大行其道,合理设置青年的人生目标和阶段任务,化解不切实际的社会期望,减轻青年的工作及经济压力。在文明风尚上,激励青年忠诚婚姻,关心家庭。针对当代青年看重公平付出的价值标准,引导青年夫妻合理分配家庭义务,遵循合适的比例原则分担家庭事务。
强化青年社会责任感,发展其现实立体多维的责任担当。有国才有家,同样,有家才能组成国。青年通过缔结婚姻,组织家庭既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国家的事情。一个个新家庭的组建是进行人口生产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也是国家人口兴衰的重要资源。在充满竞争、压力增加的社会环境中,青年人一定程度的“青春躁动”属于正常现象。但社会责任感在青年群体中始终广泛存在,它不仅不应该褪色,反而需要更加饱满。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不再是传统“中心化”“垂直式”“单通道”的强势观点输送,“去中心化”“平面式”“多通道”已然成为新兴传播模式的典型特征。在“圈层交往”盛行的流量社会,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也如同其他热点话题一样,上升为一股文化思潮的社会引领。非常明显的是,尽管职业身份、行业门类、生活状况存在异质化的实际差异,但绝大多数的青年在社会责任感的精神趣味方面呈现出同质化的高度相似。在此环境下,青年的社会责任感需要警惕因网络空间充斥海量信息而变得肤浅,要继续保持积极理性;也需要提防虚拟世界弥漫诸多幻象而变得破碎,要坚持贴近真实。确保在多样化信息传播渠道中,青年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依旧强劲并保持正确方向。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VZL009)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孙淑敏、郑中瑞:《情感期望视角下的婚姻冲突研究——基于县域青年的调查》,《人口与社会》,2020年第4期。
责编/李丹妮美编/陈琳
延伸阅读
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针对2905名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围绕他们如何看待恋爱与婚姻,婚恋意愿的背后存在哪些担忧等进行了深入调查。调研中,对“你将来会谈恋爱吗”的问题,12.8%的青年选择“不谈恋爱”,26.3%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对于“你将来会结婚吗”,25.1%的青年选择“不确定”,8.9%的青年选择“不会结婚”,即有34%的青年不再认为结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此外,有近三成受访青年从未谈过恋爱。
调研发现,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女性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占43.92%,比男性多出19.29%。女性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婚姻犹疑态度。而在对恋爱态度的调查中,并未发现这种性别差异。这说明在婚姻这件事上,女性的态度更加谨慎。经济发达地区青年选择“不会结婚”的比例占14.4%,比小城市青年高出7.7个百分点。这说明经济越发达,主动选择单身的人越多。
——《面对婚姻,年轻人在忧虑什么——青年婚恋意愿调查》,《光明日报》,2021年10月8日。
调查中,67.9%的受访者期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年轻人的婚恋成本,52.4%的受访者希望出台婚恋交友平台从业准则,加强违规举报处理,50.7%的受访者期待青年组织帮助单身青年拓展交友圈,48.2%的受访者期待移风易俗,动员全社会摒弃婚礼陋习,45.2%的受访者建议主流媒体提供婚恋、情感咨询等公共服务。
——《两会调查:67.9%受访者期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降低青年婚恋成本》,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