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veyofCollegeStudents'LifeafterSchoolStudy
――BasedontheSurveyofFiveUniversitiesinHai'nan
FUCaihua,ZHANGNing
(SchoolofManagement,SanyaUniversity,Sanya,Hai'nan572022)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thenewperiodandthenetworkissmooth,UniversitySchooloftraditionallifestyleshaveundergonetremendouschanges,particularlybecauseyoungpeopleinthenewera'sexcessiverelianceonthenetworkandquality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extracurricularlifeonadownwardtrend.Unreasonableafterschoollife,collegestudentsstudy,workandlife,Phoenixhasanegativeimpact.Therefore,thethesisstudiesthecurrentsituation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extracurricularlives,scheduledoncollegestudents'extracurricularlifeguidance,anurgentand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newperiod;universitystudent;afterschool;survey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法,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海南省五所高校的1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51人,女生49人,城市学生48人,农村学生52人,大一36人,大二33人,大三31人,海南大学21人,海南师范大学14人,海南医学院14人,海口经济学院18人,琼州学院15人,三亚学院18人。共发放100问卷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
2.2对比研究
2.2.2高、低年级的课余生活情况对比
2.2.3对课余生活的期望和实际行动的对比
3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究
3.1存在的问题
3.1.1课余安排被动,自律力差
3.1.3课余生活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
3.2成因探究
主观原因,首先,大学生进入大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就会过于放松,做事情往往随心所欲;其次,大学生是一个喜欢接触新事物的活跃群体,再加之自制力较差,容易受到一些诸如来自网购、网络游戏的诱惑而沉溺其中,从而造成了课余生活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4结论和对策
4.1结论
4.2对策和建议
4.2.1大学生自身方面
4.2.2家庭和社会方面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要起到关心、引导、监督和鼓励作用。由于孩子进了大学,远离家人,他们很渴望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心、理解和认可。其次,社会方面,社会应给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舆论,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评价和引导当代大学生。
4.2.3学校方面
参考文献
[1]赵丽娜.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
【关键词】精神卫生;生活质量;回归分析;学生
课余生活满意度是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一种主观评价。它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幸福感取决于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参加程度和适应能力[1]。有研究表明,学校是学生课余生活压力产生的主要场所,课余生活满意度的高低是影响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2]。学生课余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现状和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关系,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现状,进一步指导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9年选择乐山某普通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87份,其中有效问卷95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2%。其中男生400名,女生550名;一至四年级分别为225,390,181和154名;理工、人文、艺术及其他专业分别有285,143,394和128人。
1.2问卷的设计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量表在简明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基础之上[3],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访谈学生,在保留家庭、友谊、学校、自身、和生活环境的5个项目基础上,认为有必要增添健康状况、学业、课余生活自由、课余生活质量4个项目。共9个问项,量表采用Likert7点式计分法,选项从“特别不满意”到“特别满意”,计为1~7分。各项目满意度的平均值作为整体课余生活满意度值,而增加一项“我对课余生活总的满意程度”问项,作为一个有效性的检查。量表包括环境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3个分量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0,0.743,0.659,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NRI=0.907,FI=0.995,RMSEA=0.005)。9个问项在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负荷系数为0.36~0.67。表明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作为测量学量表使用。
另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共15个问项。
2结果
2.1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得分情况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中对家庭和友谊满意度最高,对学校课余生活质量和自由满意度方面得分较低。课余生活满意度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这和大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方面的评价结论一致: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社群关系和师生关系方面得分最高,对正面评价的整体满足感方面较低,而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负面评价方面更低。见表1。
表1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得分
2.2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的关系
2.2.2课余生活满意度对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影响的回归分析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对学校生活质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为自变量,学校生活质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除自由变量之外,课余生活满意度绝大多数变量对学校生活质量具有显著预测作用,9个变量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解释率为43%。
变量机会负面情感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经历学校生活质量
家庭0.220*-0.1110.0600.1680.0710.188*0.191*0.172
友谊0.045-0.1000.0310.1540.226*0.228*0.1230.141
学校0.441**-0.300**0.488**0.247**0.204*0.262**0.379**0.395**
自身0.166-0.0410.0800.0600.1690.294**0.1580.184*
所住环境0.159-0.1530.288**0.1730.212*0.260**0.187*0.248**
健康0.049-0.183*0.1160.1530.184*0.187*0.0620.113
学业0.060-0.109-0.0030.179*0.295**0.323**0.0900.161
自由0.256**-0.1610.279**0.271**0.193*0.282**0.343**0.328**
课余生活质量0.315**-0.218*0.341**0.1180.225*0.462**0.367**0.344**
课余生活满意度0.294**-0.256**0.291**0.287**0.346**0.443**0.305**0.366**
注:*P
表3课余生活满意度对学校生活质量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
变量Beta值t值P值
家庭0.1889.080.046
友谊-0.126-2.700.088
学校0.33113.710.000
自身0.1666.870.049
所住环境-0.103-1.310.004
健康-0.147-5.180.006
学业0.1818.500.037
自由0.23313.370.544
课余生活质量0.27117.460.004
注:F=46.15,P=0.000,R2=0.43。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讨论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是以大学生课余生活质量为基础的一种主观感受。大学生课余生活质量又是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高质量的学校生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有利于促进学校生活质量提高。
3.1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当今有不少学生对自己的母校感觉不到归属感,其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学校没有认同感,对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了解不多。研究表明,学生对学校满意度和整体满足感的得分较低,除加强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服务水平和硬件条件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承精神来引导学生,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塑造人,从而提高学生对学校满意和整体满足感水平。
3.2定期进行课余生活满意度测评,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定期进行课余生活满意度测评,特别是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因为随着年级越高,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呈下降趋势。通过测评,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分类指导,如学业满意度下降,则可以通过改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努力程度,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增强自信心,进而促进自己身心的发展[5]。
3.3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都比较高,这说明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因此,为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校应该围绕学风建设这个主题长抓不懈。
3.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普及大众参与的活动项目研究表明,参与活动程度高的学生在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方面得分都比较高。因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围绕学生专业开展相应的专业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既能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档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4参考文献
[1]KARATZIASA,POWERKG,FLEMMINGJ,etal.Theroleofdemographicspersonalityvariablesandschoolstressonpredictingschool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Reviewoftheliteratureandresearchfindings.EducPsychol,2002,22(1):33-50.
[2]丁新华,王极盛.初中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788-90.
[3]SELIGSONJL,HUEBNERES,VALOISBF.Priliminaryvalidationofthebriefmultidimensiondstudents'lifesatisfactionscale.SocIndicRes,2003,61(2):121-145.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8-100.
调查方法:以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xx
调查对象:南昌航空大学大一学生
调查地点:南昌航空大学
一。前言
问卷
笔者通过参考有关大学生双休日活动安排调查问卷的分析,与南昌航空大学大一学生交谈深入了解后,编制出《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及对其看法与感受。问卷采用abcd等几个选项中选择,采用匿名记票。
问卷内容
【1】被试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学院。(第1-2小题)
【3】大学生上自习的频率。(第16题)
【5】大学生期望及兴趣爱好的课余活动情况。(第4、6题)
二。抽样
我们调查分析的总体是南昌航空大一学生。本次调查通过抽样问卷调查,采取自愿填写的形式。为使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我们选取了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6个班级代表。样本容量为200,调查时注意将男女比例大体控制在1:1,以方便分析、研究。
调查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调查选择在晚6点到10点之间,分6天进行,每校两天。调查问卷发放、回收一次完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5份,有效问卷160份。
调查结果
1、男女比例大约控制在1:1
2、经济管理学院80、40%
文法学院30、15%
材料学院40、20%
土建学院20、10%
音乐学院10、5%
软件学院20、10%
经济管理学院
4
三。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根据研究分析目的,统计各项选项的数目及所占百分比。
通过大学生课余活动安排的不同年级间的纵向差异分析和不同性别间的横向差异进行分析;从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情况与之期望的情况间进行比较分析。
三。数据分析与论证
a.1~2小时b.2~4小时c.4~8小时d.8小时以上
2、关于上自习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并且年级差异性分明。
【16题】你是否经常去自习?
a经常自习b偶尔自习c基本上不自习
a:上自习b;社团活动c:运动锻炼d:社会实践e:上网f:其他
a)课外学习a.1~2小时b.2~3小时c.3~4小时d.4~5小时
【调查分析】课外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另外汲取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丰富的年代,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阔的课外学习是分不开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现课外的学习是自己腾飞的重要基础。通过课外学习使书本知识更加完善。四、六级等其他证件的获得和平时的课外学习是分不开的。课外学习是竞争中获胜的筹码,切身感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知识素养的重要性。
b)使用电脑a.少于1小时b.1~2小时c.2~3小时d.3~4小时e.更多
【调查分析】社团是由大学生自己发起、管理、策划、运行的组织。它的精彩之处就是它更接近我们,更懂得我们的需要;虽然也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但它毕竟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更能理解它的意义。社团活动能够锻炼同学们处理事情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素质,为尽快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做出重要贡献。加入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融入象牙塔的选择,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场所,这就是越来越多大学生青睐社团的原因。
5.从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安排的合理性出发,揭示课余生活安排是否合理。
a:基本合理b:不合理c不知道
四建议
a:给学校与社会的建议
(一)学校要为大学生创造好的环境
学校当然是学习的地方,这要求各高校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风”和安静的环境是一所高校必须达到的要求。当然学习的软硬件设施都要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学校在教学设施上的投入要放在首位。好的“学风”形成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这要求学校要从思想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
(三)听听大学生的“声音”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ⅰ、以“社团”为“基地”展开:各“社团”开展与之有关的各项活动,他的优点是选择性好,因为他的自主性强。
ⅱ、以院(系)为单位开展各种知识竞赛与娱乐活动。它的优点是大众化,没个人只要感兴趣就可以参加。
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影,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必将走向社会,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针对南昌市各有关部门的提议:
ⅱ、多开展各种适合大学生的社会娱乐活动和公益活动。诸如“关心老人公益活动”、“学雷峰做好事”、“三下乡志愿活动”这些活动的展开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一种方式,对大学生的人格和公民意识培养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与其他城市相比,这点是南昌市做得不够的。
b:给同学的建议
合理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适度接触社会,锻炼自己或是证明着自己的抱负,可以选择兼职。还应该积极的参加社会志愿活动,诸如“无偿献血”、“学雷锋活动”等社会爱心活动。这对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荣誉感、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结论
从调查结果看,我们的结论是:
(一)南昌航空大学大一学生课余生活整体上积极健康。
一、引言
二、经管类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参与状况
近年来,高校经管类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竞赛或活动也越来越多,在面对大好机遇的同时,诸多新情况、新现象也不断涌现,如何更好地把握经管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学生科技工作的开展,已成为深入推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必需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经管类大学生行为特点
(二)目前活动参与状况
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支配方式主要是自修,对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我们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等6所广州地区高校经管类3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知71.2%的学生觉得参与是有必要的,25.6%认为无关紧要,3%左右认为不必要,参与率还有提升空间。部分学生认识存在偏颇,约25%的学生表示即使参加也是应付了事,成果作品水平不高,缺乏有突出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真正在学术上有所创新的更是少之又少。目前,针对经管类大学生开展的、对其而言有较大参与意义和较强吸引力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主要有: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水准和影响力的全国性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比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全国电子商务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二是校内外一些基于实践的模拟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有“ERP沙盘模拟大赛”、“物流设计大赛”、“商务模拟谈判”和“模拟营销策划大赛”等。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组织支撑
(二)经费资金不足与基础设施欠缺制约着学术科技活动体系的发展
(三)缺乏专业教师的有力、有效指导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四)学生和教师缺乏一种合理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当前高等院校坚持的是考试成绩第一,德智育评核第二的评优、奖励制度,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少有明确的要求,这就从制度上激励了学生和教师对“成绩”“分数”的追求。在这种厚此薄彼的引导下,教师、学生自然跟着这个“重知轻、智薄德”的指挥棒走,而学术科技活动的创造能力与实践精神则被放在了角落。另外,除了激励机制的错位之外,对学生在参加活动与开展项目方面上也缺乏充足的经费作为支撑,缺乏对学术科研活动或比赛奖金、基金的奖励,未能学生和教师队伍形成一种有效充分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学生参与活动和比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大,教师对指导学生开展工作的热情度也不高。
(五)宣传普及不够,学生缺乏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四、经管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建立的具体对策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强化学生“成才观”,明确活动与成才能力的结合点
中山大学在2007年对广州8所知名高校进行调查,发现仅有19.3%的人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而清华大学47.51%的人没参加过活动。这可能与珠三角人才面临的挑战和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有关,因此学生提高个人能力的积极性也较高。
学校应当注重强化学生“成才观”,将活动与提升工作职业能力相联结,突出科技创新活动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影响,深化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导航,让学生明白到活动与工作的软、硬能力、合作精神的提升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产生增强自身能力的驱动力,推动学生参与。
(二)强化组织职能,建立健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机构
经管类院校可利用本身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签订合作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企业保障研究过程的费用支出。同时促使政府财政加大资金的划拨、争取社会赞助,建立起学术科研专项基金,同时简化资金申请程序,建立高效的审批流程。
(四)建立公平、合理的奖励制度,以多样化的奖励措施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
首先,在学生方面明确划分不同获奖等级和奖金等级,同时召开颁奖仪式颁发奖状。把获奖情况量化纳入学分制系统,作为综合测评加分项、评优评奖学金的重要依据。成果突出者,可以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对于创新型活动成果,学校给予申请专利资助,保护学生的知识产权。学校可以加深和企业合作,优秀学生可获得在合作单位第一线实习的机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促进成果的产业化与商业化,造就科研学生的成就感。
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经管院校规定部分专业的学时较多,作业量较大,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处理好活动与学习的关系,多数学生倾向短期突击做法完成活动作品,成果水平不高。
(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完善互动平台和活动场地环境
经管类大学生所处在院校应重视网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开展网上学术论坛、进行网上作品评选等,构建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科技成果展、学术报告会、科技创新沙龙等活动,打破从众定势思维,通过轻松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让课外科技活动向创新性、开发性发展,让学生把握科技前沿动态,激发创造潜力。
五、结束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细化到经管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情况的研究,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影响因素及问题成因,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对策,补充了前人没有涉及到的手段措施,如成才观的强化等,使经管类课外学术活动的体系研究更加完善和具体化。同时,还可以做有针对性的变化,推广应用到不同类型的院校。
参考文献:
1、沈必胜《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若干思考》福建高教研究2008年第三期
2、郑美玲《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青年探索2005年第五期
3、丁小球等《广州高校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现状及建议》中山大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二期
前言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全方位地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高等教育而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在学生文化、品德、心理、身体等诸多必备的素质构成中,身体素质是第一要素。因此,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20所学校的3、4年级大学生,其中男400名,女400名。
1.2研究方法
1.2.2问卷调查法:随机向以上20所学校3、4年级学生发放问卷800份,男女各400份,回回收问卷771份,有效问卷749份(男372份,女377份),有效回收率93.62%。对问卷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并作相应的常规统计学处理。在问卷的设计和结果的统计方面,利用“专家法”和“测量再测量”的方法进行了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效度0.87,信度0.92。
1.2.3数理统计法:对所获得的问卷结果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结合具体的问卷指标,对3、4年级男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需求的差异性作相应的归纳。
2结果与分析
2.1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的动机调查表(表一)
表一
表二
2.2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形式调查表(表二)
调查结果表明(表二):有136名男生(36.56%)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选择“自由锻炼”。“自由锻炼”相对的不受限制性仍对男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应当看到,和“自由锻炼”相比,男女生在其外四个选项上的比例分别高达63.44%和76.92%,说明了男女生,特别是女生更钟情于有组织的或半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在“游戏”和“比赛”两个选项上,男、女生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基本反映了男生外向、竞争、协作和女生好静、休闲、娱乐的特性,如引导得当,有利于增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32.71%的学生选了“俱乐部”,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消费已有较正确的认识。“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悄然兴起,有偿体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同。在此项选项上,女生的选择比例高于男生,且呈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女大学生减肥、美体的动机较男大学生强烈有关,同时女性参加和坚持锻炼的动机和男性相比有较高的社会归属成份,更在意有没有较为固定的运动伙伴、良好的体育氛围、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及体育设施的保障,课外有偿体育俱乐部较之其他课外体育锻炼形式更能满足女大学生的这些需求。
2.3男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内容调查表(表三)
表三
表四
2.4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因素调查表(表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男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强身美体”和“娱乐消遣”的动机上出现明显的不同,男生更需求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消遣”,而女生则更注重于需求“美体”。
3.1.2较之“自由锻炼”,大学生更希望参加有组织或半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女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化需求比男大学生更高;同时,有偿体育服务形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俱乐部”的需求比男大学生更为迫切。
3.1.3男女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上的需求保持着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男生相对需求“竞争性”和“激烈性”项目,女生则相对需求“美体性”和“愉悦性”项目。同时大学生也倾向于走出学校走向自然。
3.1.4“学习压力”成为影响男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而“思想因素”和“没有场地和器材”分别是制约男女大学生不进行课余活动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女生比男生更需求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3.2建议
3.2.1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健身”理念的宣传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的作用和意义,真正懂得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3.2.2学校应加大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化程度,将课余体育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计划中,切实加强3、4年级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指导性,提高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同时应发展课外体育俱乐部,收取适量费用,既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指导责任心加强,亦可以使学生的责任心加强,锻炼的主体积极性提高,保证锻炼的实效性,同时也可改善体育活动环境,提高体育活动效益。
3.2.3由于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方面客观存在差异,男女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需求存在诸多不同,必须加大对3、4年级男女大学生体育需求心理的研究,加大开发适合男女生,特别是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体育项目和内容,以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性、积极性。
3.2.4学校应加大对体育的投入,扩大体育场地和器材规模,充分发挥现有学校体育设施,吸引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有组织地免费开放体育场馆等。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应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根据3、4年级学生的课程和学习情况,搞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锻炼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曲宗湖.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兰自力,赵克等.我国部分省(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1.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以德州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和研究。在德州学院男女学生中抽样出500人发放问卷,男女各占一半,收回462份,其中男生234份,女生215份,回收率92.4%。其中有效问卷449份,有效率为90%。
二、结果与分析
1、德州学院大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现状
(1)课外篮球活动中男女生参加比例情况。通过调查得知男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占51.7%,女生占27.1%。这说明男生很喜欢参与到篮球活动当中,而女生很少。
2、影响大学生课外篮球活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2)篮球教师指导对课外篮球活动的开展情况。调查发现,德州学院篮球教师很少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指导。原因是篮球教师工作量大,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很薄弱,进而影响了篮球教师参与课外篮球活动指导积极性。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课外篮球活动缺少有力、有效的具有保障性的管理制度及规范模式。因此,应组建比较规范的课外篮球活动的管理模式,同时把篮球教师对课外篮球活动指导情况、授课量与工资相结合,不断调动他们参与到课外篮球活动的积极性,对学生做好有效的指导。
(3)校园篮球活动环境对课外篮球活动的影响。学校篮球活动环境的好坏决定了篮球活动在学校的开展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篮球活动开展的好坏。调查看出,学校课外篮球活动开展很好的占16.2%、较好的占50.6%、一般的占27.2%、不好的没有,这说明了篮球是学校开展得很好的体育项目之一,作为学校大众性的篮球项目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主要体现在学校每年都把篮球赛作为体育赛事必开展的比赛活动,它的举行都为学校的篮球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与宣传作用。
(4)组织管理因素对课外篮球活动的影响。调查得出,学生认为学校举办篮球赛少的占23%,适中的占43%,认为多的只占34%。我们知道比赛队员大部分都是篮球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这样就使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参与机会。很多学校都没有开展过趣味性的篮球比赛。所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篮球比赛,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中,从而达到休闲娱乐、陶冶身心,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三、促进大学生课外篮球运动开展的对策
1、改善场地设施,充分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学校应进一步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增加篮球场地和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硬件环境,避免由于场地限制而造成部分学生未能参与到篮球活动之中。另外,对现有场地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现有场地的利用率,使现有场地、器材设施在课外篮球活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鼓励教师参与到篮球课外活动中,加强引导
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指导课外篮球比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认识课外篮球活动的重要性。另外,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有关体育法规制度,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使更多的学生产生对课外篮球活动的兴趣,并参与其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参与到课外篮球活动,能够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3、营造良好的课外篮球活动氛围
本文对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和策略,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活动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创造更多的运动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教师等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包括各地市大学生500名,以及体育教师50名。
(2)文献法:主要搜集近五年浙江省大学生的体能测试数据,搜集国内大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国内外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支持体系建设的资料,完成课题研究。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状况
2.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目的
3.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项目分布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不同,所选的项目也不同。许多学生都会选择多个项目进行体育锻炼,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只选择单一项目进行锻炼。在问卷调查中,限定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个数,只需选择最主要的三种体育项目。经调查统计,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所选项目最主要为篮球运动。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选择篮球运动的比例均为最高,分别是43.74%、36.23%、50.42%、40.96%。而在其他运动项目中,一年级学生偏重于选择跑步、乒乓球、足球、跳绳等类型;大二学生较喜欢搏击、游泳、体育舞蹈等;大三学生主要选择羽毛球、登山、器械健美等;大四学生则以健美操、排球、网球运动为主。同时,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存在很大差异,男生偏重于篮球、足球、搏击类,而女生则主要选择散步、羽毛球、轮滑、健美操等类型的运动,这主要是由男女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差异造成的。
4.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情况
5.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的因素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误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盛时期,身体状况较好,能较好应对当前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因而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危机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大学生往往只考虑兴趣,而没有认识到科学、合理的锻炼对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2)大学生缺乏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长期以来,学生都处于“以体质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普遍缺乏自我锻炼意识,并且没有针对性较强的锻炼方法与手段。学生习惯了教师组织的集体运动模式,一旦离开集体,便不会尝试自我锻炼,没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对策
(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第一,加强健康知识与体育这一方面的教育,提升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第二,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爱好和兴趣,让学生养成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最终成为终身体育的积极参与者与传播者。第三,注重对学生良好品质与竞争意识的培养,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包括体育知识竞赛、抢答赛等一切以健身为目的的非正式比赛,号召学生集体参与进来,有效提升学生的拼搏精神与良好竞争意识。第四,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课内外体育的结合,将校内体育与终身体育融为一体。在课内教学中,以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在课外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长此以往,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第五,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加大体育的宣传力度,从硬环境与软环境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体育环境的创设。在硬环境方面,加大体育场馆建设,配备齐全建材设施。在软环境方面,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进,生动教学内容。
[1]姚向珍.浙江省普通高校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朱汉义.浙江省大学生体质下降归因与干预[J].安徽体育科技,2010(02).
关键词:艺术塑造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概述
在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现代人具有专业的技术和能力,还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艺术细胞和艺术情操。因此,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体系中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尤其是创造性艺术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气质,培养审美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感,一旦他们形成了这种审美观和世界观,就会从中收获许多并非书本中能汲取的养分,并终身受益。此外,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要提升学生高层次的素质和修养,大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因而,在如今的大学综合教育框架中,艺术教育被广为提倡。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范畴中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艺术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中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发展,不仅体现在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内容上,也体现在高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过去的教育,总是特别强调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对体育、艺术等方面的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能力自由发挥的空间,且与学生多样化、丰富化的个性需求是充满矛盾,背道相驰的。而时代越是进步、教育改革越是深入,这一矛盾就越显得突出和明显,因此,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与之适应、并利于其未来发展的教学,这中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上,更应当扩展到更宽、更广的范围中去,艺术教育就恰恰体现了这样一种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正确的教育途径,来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素质教育理应是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和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形成一批满足社会多方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由于艺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在自身环境、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存在普遍差异的情况下,对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各自需求为本,以他们所热爱的方式来进行适当的教育。而大学生,正当是个性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展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艺术教育,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艺术天分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能调动每个学生潜在的艺术细胞,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和认识世界的真善美。
(三)大学生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学业、就业压力,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充斥着各种分数、成绩的紧迫危机,很多大学生抱怨在校期间缺少身心放松与锻炼的机会,使得他们本就已经高度紧张、枯燥单一的生活变得更加枯燥。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也好,从素质教育的方针着手也罢,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和手段,且适当地参与各类文艺活动,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参与性,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且在将来,也会让他们感到终生受益。一旦大学生走上社会,面对一些公共场合,会一到两手艺术方面的才能,对他们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不仅理论证明了艺术教育对塑造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现实也证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呼声。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全面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化,我国高校艺术类的艺考,包括美术、书法、音乐、体育等艺术类别的考试,显得十分火爆,艺术报考人数在这几年内急剧增加,这都说明了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欣赏能力、自我发现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感悟和传达,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艺术知识网,增进他们学习艺术的浓厚兴趣,此外,如今在因特网这一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将新的艺术课程与网络相结合,也将开发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适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意艺术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审美能力,以利于他们成为新世纪综合素质领先的优秀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当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领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进行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是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项补充和扩充,更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身边的艺术、身边的美。大学教育中广泛开设艺术课程,不仅有着理论上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在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是塑造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成为了时代钟声下一道清脆的声音。
[1]彭丽冰,贾春水.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07(9).
[2]张海鹏,邓江.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J].丝绸之路,2009(14).
0引言
随着高校大学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1,2]。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人才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3]、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差[4]、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已引起高校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5-7]、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8]。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尽快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上述状况与问题,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启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实验能力”的训练计划。本文提出了一套通过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来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分阶段培养方案。
1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内涵
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有“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综合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金属产品工艺、性能优化与控制”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冶金工程材料”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近几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优良的教学资源为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主要表现如下。
1)提升自信。通过科研活动并力争获得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作风、承受挫败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创新能力。科研活动能巩固和强化专业知识,学会收集和利用资料和信息,扩展学生的视野,突破传统思维和固有经验的束缚,引导学生转换观念并更深层次的看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使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加了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知识储备,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2培养方案
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应纳入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采用不同阶段的培养模式。图1为本文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
2.1第Ⅰ阶段――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
2.2第Ⅱ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大二学生刚接触专业课,为加强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学院及老师采取的措施有:(1)对初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仪器操作培训;(2)顶岗实习,鼓励学生深入实验室,参与实验设备的维护、维修及管理工作;(3)实验室开设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题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拟实验课题;(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在了解仪器原理及功能的基础上,学会正确操作使用仪器,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3第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4第Ⅳ阶段――培养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综合实践能力
3激励政策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教辅和学生共同参与和配合。为更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调动广大教师、教辅及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大家努力学习工作,学院制定了一整套激励政策,考核科研活动成果,并将成果纳入教师、教辅及学生评价体系。考核标准包括:(1)策划、指导及参与科研活动;(2)科研课题列入国家级、省部及学校等部门设立的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科技竞赛奖;(4)科研论文在国家核心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根据考核结果,学院将给教师和教辅等工作量奖励,并与年终考核、晋级及评职等挂钩;学院给予学生1学分奖励,颁发证书及相应的资金奖励,并与学生年终综合测评、保研及推荐工作等挂钩。
4实施成效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上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计划方案,极大的调动了大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个个争优的竞争局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据统计:2011级、2012级、2013级三届共569名大学生均有参加不同形式的课外科研活动的经历。近三年,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生在重大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2项,集体优胜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黑龙江“西钢杯”大学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还有多名学生获省级科技竞赛奖励,并有3篇科技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此外,通过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等,使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明显的改善,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有较大的提高。由表1可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连续三年分别稳定在53.97%和97.24%以上,列学校各专业之首。从就业等渠道反馈的信息获悉,学院本科毕业得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工矿企业的认可及好评。
表1近三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
届毕业生考研录取就业综合就业考研就业
别人数人数人数人数率率
2011届1891028518753.97%97.24%
2012届1871127218459.89%98.40%
2013届1931068218854.92%97.41%
5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将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纳入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部过程中,并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1]牛,董继刚,刘桂艳,刘勇涛,等.强化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357-360.
[2]邵百艳.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学习习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59-160.
[3]纪淑娟,刘玲,魏宝东.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专辑):65-68.
[4]石俊,陈碧波,余志伟.课外科技活动对材料专业大学生培养“补强”作用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81-84.
[5]曲明贵,张瑞军,张福成,闫淑兰.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35(2):12-16.
[6]卫绍元,佟绍成,吕义,张东旭.提升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9-21.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毫无疑问是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这主要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目的性都较差,学生对于绝大多数课程的学习动力多是来自于兴趣。因此,为了有效地契合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高度地集中到课堂之中,这毫无疑问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关于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总结如下。
一、归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长久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较低,对于语文学习态度并不端正,兴趣也较为低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丧失,很多教师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将课堂安排的过于紧凑,也过于主动地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太过于被动,这样不利于学生参与程度的保证,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反而会逐渐消磨掉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效率的下滑将会是必然之势。因此,在活力课堂的打造过程中,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营造活力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感染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活力课堂的打造过程中有效地利用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为学生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