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在没有深入了解学科专业的情况下就做出了选择,尤其是有的学生仅通过学科名称就草率选择专业,根本不考虑所选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如何,是否符合自己的人生规划。同时,由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学习专业知识,对于未来的就业、工作和人生规划没有任何考虑,这些都导致了毕业前面临就业的匆忙和不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充足的准备能够让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事半功倍。作为老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在学期期间做好职业规划,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为大学生把所选专业的学科内容、专业优势、未来就业方向等具体内容深入讲清楚,为学生学习和职业规划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认真梳理汇总近年来学科专业就业形势和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大学生决策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三是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自身优势,树立坚定的求职信心,尤其是在新生入学之初就指导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的就业铺垫道路。
二
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
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个性突出,拥有敢闯敢拼的劲头,富于创造创新。但由于他们长期处于校园这个简单的环境之中,对于社会的复杂性了解不深,初入职场环境适应性不好。主要表现有,个性突出,不适应未来职场的人际关系;追求自由,反感单位的考勤制度;急功近利,不愿意做琐碎普通的工作;缺少担当,不能正确认识单位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大学生的职场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升其职场适应能力。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通用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个人的衣着外貌、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基本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等,为其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组织好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实习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一个单位的文化和职场生活,学生进入企业、社团等实习单位后,老师要认真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做好问题分析,实时做好指导纠正,提升学生职场适应力;三是组织开展以跨学科、专业的团队合作竞赛和模拟职场情境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精神。
三
引导大学生平等看待职业
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存在一定误区,不能正确理解工作的内涵,对于劳动的真正意义理解不深。绝大多数学生看重稳定、体面的工作,热衷于选择政府公务员、上市公司高管、公司白领等“高大上”的职业,不愿意从事工厂技工、工地蓝领、社会公共服务等工作,认为前者有面子,后者不体面,选择职业的时候不够理性,眼高手低,挑挑拣拣,最终高不成低不就。
作为大学生迈入社会的第一任导师,高校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以平等的眼光地看待世界,一是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公务员、军人、公司白领、工厂蓝领、清洁工、公共服务者等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共同努力共同付出努力,每一种职业都非常伟大、不可或缺;二是要邀请本地各行各业的优秀从业者进入课堂为大学生讲座,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上没有“差”职业,劳动不分贵贱,只要肯努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是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公共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了解社会公共服务的极端重要性,帮助学生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职业和劳动。
四
鼓励大学生抓住就业机遇
大学生选择职业往往不够理性,部分大学生面对多个需求单位挑挑拣拣,一山望着一山高,举棋不定,当断不断,错失良机;部分大学生不能认清自身和社会现实,对目标职业心理预期过高,不愿意去基层岗位踏实锻炼,稳步提高,最终导致高不成低不就;部分大学生选择职业功利色彩重,热衷于选择物质利益好,来钱快的风口行业,行业热度散尽之后往往后悔迷茫。
大学生可塑性强,就业过程中的机遇多,高校教师应该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做好抓住机遇的“准备”,一是要帮助学生理性认识社会现实,了解需求单位对求职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认清自身情况,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到知己知彼,面对合适职位果断出手;二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求职自信心,养成勇敢向需求单位展示自己的习惯,举手投足、言谈举止充满自信,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抓住机遇;三是要鼓励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学习,改变自己,充实自己,提升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塑造突出的个人优势和综合能力素质,具备抓住机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