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测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才能,激发兴趣和爱好等为主要目的的班级活动是().
A.班会活动
B.节日、纪念日活动
C.科技活动
D.课外阅读活动
【答案】C.
2、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A.符号记忆
B.抽象记忆
C.命题记忆
D.形象记忆
【答案】D.
3、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
A.教师的个人修养
B.教师的专业素养
C.教师的个性品质
D.师生关系
【答案】B.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与批改
D.教学评价
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答案】B.6、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就要及时应对讨论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进行小组讨论时,每组人数越少越好,因为人数越多,每个人的发言机会就越少
B.如果发现讨论中某人非常不积极,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
C.发现学生的讨论进入误区或陷入知识瓶颈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引导
D.讨论要严格按照教师课前制订的讨论计划进行,不能更改
7、帮助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以补救理解上的不足,属于().
A.组织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8、布卢姆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是().
A.100%
B.80%~90%
C.70%
D.50%
9、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作品中的人物,从美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引导学生().
A.感受美
B.鉴赏美
C.表现美
D.创造美
10、教学评价()测量和测验.
A.不等同于
B.等同于
C.包括
D.毫无关系
【答案】A.
11、对于小学生正式群体而言,其内部成员之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的(),而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多的().
A.同质性差异性
B.一致性差异性
C.一致性独立性
D.同质性独立性
1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1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14、人类早的学校出现在().
A.古埃及
B.我国夏代
C.我国商代
D.公元前8至7世纪的欧洲
15、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学科之间
C.分析思考
D.合作交流
16、教育评价的根本依据是().
A.教育政策
B.教育内容
C.教育目标
D.教育对象
17、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对与小学班级管理目标和教育价值非对立的内容,一般采取()的策略.
A.宽松
B.推荐
C.禁止
D.优待
18、()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
A.教学诊断
B.行动研究
C.比较
D.自我提问
1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上课、成绩考核与评定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
A.教学大纲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课程计划
20、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的哪一层的标准()
A.非病状态
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
D.正常状态
二、简答题
21、简述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3)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
22、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23、简述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
(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要一个过程.
(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三、材料分析题
问题:请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评述.
25、英语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单词,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让竖排的每一位学生挨个背诵单词,轮到小新同学了,他没有像前面几名同学那样背诵流利并且正确,而是发了单词首字母的音后顿到了那里,也许是紧张,他的小脸蛋立刻变得通红,他感觉到所有的同学都在嘲笑他……这时,老师即刻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帮他背出了单词,然后,他表情极不自然,尴尬地坐了下来.随后的几分钟他根本没有听进去老师说的话,也不知道同学们在说什么,只是随声应和着.
问题(一):请评析材料中这位教师的做法.
问题(二):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辅导学困生.
(1)发掘"闪光点",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虽然学困生在学习方面稍差,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也有优势,比如擅长体育、音乐、美术,或是有乐于助人、爱劳动等优良品质,所以教师要留心他们的言行,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3)正确运用班集体的教育影响力,引导学困生自省上进.转化学困生,集体的力量不可忽视.一方面,要创建一个班风良好、民主、融洽的班集体,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大家相互理解,团结一致;另一方面,要开展各种互助小组,开展"集体带个人,以优带差"等活动,培养学困生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4)对学困生的转化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对此我们要有宽容的态度,除了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外,还要耐心地教育和期待他们,终使他们转化成为一位好学生.
四、教学设计题
26、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测试题及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2.据记载,我国的小学产生于().
A.殷周时代
B.秦代
C.汉代
D.宋代
3.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4.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
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5.世界上着名的智力量表是(),该量表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A.S-B量表
B.斯坦福量表
C.韦克斯勒量表
D.比纳量表
6.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B.热爱学生
C.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D.教师的责任心7.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墨子
8.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9.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10.美国教育家杜威要反对的是().
A.儿童中心论的观点
B.教师中心论的观点
C.活动中心论的观点
D.经验中心论的观点
11.表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12.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13.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14.()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A.科顿
B.波斯纳
C.布鲁纳
D.布鲁巴奇
15.()是教育古老、基本的核心.
A.教学工作
B.教学方法
C.教学组织
D.教学策略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4.简述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5.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育案例:
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
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四、教学设计题(根据以下材料任选其一进行教学设计.本大题20分)
材料一:21.5除以10、100、1000各是多少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再任意找几个小数,分别除以10、100、1000,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一个小数除以10、100、1O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材料二: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把它们养在一个竹条编的笼子里.笼子里有一团干草,那是小鸟又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害怕人的鸟.
我把笼子挂在窗前.那儿有一盆茂盛的法国吊兰.我让吊兰的长满绿叶的藤蔓覆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射进窗来,把吊兰的一串串小叶照得如同碧玉.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藤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叫声.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正是它们的雏儿!
这个小家伙能轻易地由笼子里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又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子里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就是打开窗子,它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有时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摸一摸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暗下来,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吓跑它.过了一会儿,扭头看看,这小家伙竞扒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皮盖住眼睛,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C[解析]1776年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
2.A[解析]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3.A[解析"]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一事件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4.A[解析]外向且不稳定的气质是多血质类型的气质.
5.A[解析]世界上着名的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6.B[解析]教师的道德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要求,核心是热爱学生.
7.C[解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是内发论的观点.
8.D[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
9.D[解析]"温故而知新"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顺向正迁移.
10.B[解析]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反对教师中心论的观点.
11.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12.B[解析]赫尔巴特首先把心理学做为教育学的基础,解释了教育过程中的很多概念.
13.B[解析]发现教学,也称启发式教学,一般经历四个阶段,题干中提到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发现教学的第一步.
14.B[解析]略.
15.B[解析]教学方法是教育古老、基本的核心.
1.[答案要点]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3)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示例]
一、设计理念
实践"让语文教学成为有根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打好学生素质基础,让学生在快乐读书中积累语言,形成语感;同时,注重陶冶学生情怀,让多彩而悠久的文化、正义和爱心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发展健康个性,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不就能刨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刻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懂得构建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是要以关爱、诚信为基础的,呼唤学生对他人、集体、社会付出更多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了解内容
1.复习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出示三组词语:
(1)真好舒适温暖躲进
(2)繁茂的绿蔓娇嫩的鸣叫蓬松的球儿神气十足地站一点点挨近友好地啄淘气地陪伴
(3)信赖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所列词句,分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珍珠鸟外形特点,感受小家伙的可爱与作者的喜爱
(1)课件依次出示:鸟声--珍珠鸟--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悟.
(3)学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外,注重体会情感.(珍珠鸟的活泼、可爱,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4)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作者不但写了小珍珠鸟的特点,而且运用了比喻句写出了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品读课文4-6自然段,体会小家伙与作者的亲密进程,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1)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①过渡:这小家伙挺讨人喜爱的,其实啊,它还很机灵,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4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师巡视,引导学生运用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去读课文.(读书应在书上圈圈、画画,不动笔墨不读书.)
③让表现较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一些词语,并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老师同时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小珍珠鸟与"我"亲近是有一个过程的.)
④品读感受课文第4自然段(按"起先--渐渐地--后来"三个层次进行,引导学生抓住加点的字词体会小珍珠鸟与"我"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呵护为前提的.).
学习第一层次"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a.学生自由读.
b.交流读懂的内容(小珍珠鸟胆子慢慢大了,与"我"近了).
c.再读体会小珍珠鸟的变化.
学习第二层次"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a.师引读.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竟然""一点点挨近"让学生明白小珍珠鸟胆子又变大了一些,出乎作者的意料).
c.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层次"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b.交流体会"友好地啄"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这时的小珍珠鸟和"我"已经成了朋友.
⑤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课文.
(2)以读代讲学习第5自然段.
①出示:"白天;傍晚."引读.
②着重理解"再三呼唤"这个词.
③齐读第5自然段.
(3)学习第6自然段.
①过渡:小家伙每天和"我"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与"我"建立了越来越深厚的感情,直到有一天(课件出示课文中小珍珠鸟在作者肩上睡觉的画面).
②引导学生说出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小珍珠鸟睡得这样甜,可能在做什么梦
③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幅温馨的画面加个题目.
④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让学生说出读时应注意什么然后再读这一自然段.
3.诵读第7自然段,回味美好境界,理解相互信赖是和谐共处的基础.
(1)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看到这美好的画面(小珍珠鸟在作者肩上熟睡),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呼唤--课件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课件出示:一组动物与我和谐相处的画面,并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师:信赖是一种关爱,是一份宽容,是一片呵护,是彼此间的尊重,只要心中充满爱,只要我们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看见它们美丽的奔跑和飞翔,看见它们出白天性的自由和快乐……
(3)课件出示:仿照"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写出自己的格言.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同学们,让我们心中充满爱的情感,让爱与我们相伴而行!一起努力地去追寻世间的种种神奇境界吧!让世界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信赖!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测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始于().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原始社会末期
D.封建社会中期
2.在学校教育依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学生
B.教学内容
C.教师
D.教学环境
3.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5.提出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6.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7.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皮亚杰
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A.形象
B.知觉
C.表面特征的
D.深层特征的
10.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11.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
B.凯兴斯坦纳
C.涂尔干
D.沛西能
12.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华虚朋
C.伯克赫斯特
D.克伯屈
13.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着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C.洛克
D.卢梭14.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B.精细加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15.由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3.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5.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20分)
李老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他讲课不可谓不透、不明、不用功(有时甚至很卖力),课下督促检查不可谓不细、不紧、不认真,而学生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师生满以为会取得较大的收获与提高,可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付出和希冀相去甚远.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20分)
材料: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根据材料,拟一份教学设计.
2.C[解析]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C[解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4.C[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5.A[解析]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近发展区.
6.C[解析]师生直接接触到的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
7.C[解析]格塞尔认为,人的所有能力都受成长规律的制约,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8.D[解析]"习"和"温"是复习,巩固的意思,因此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9.D[解析]对问题的表征分为问题的表面特征和问题的深层特征,其中后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0.B[解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11.C[解析]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涂尔干.
12.D[解析]克伯屈首先提出设计教学法.
13.A[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着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14.D[解析]画线是复述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15.A[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将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题干所述正是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的概念.
1.[答案要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答案要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的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依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3.[答案要点]开展好课外活动,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组织小学课外活动必须从全面贯彻教育目的,落实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确定每一项课外活动的具体目标要求,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
(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要使学生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就要使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和组织形式的变化多样,能符合学生的各种兴趣和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课外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因此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性.
4.[答案要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所取代的.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5.[答案要点]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答案要点](1)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只忙于"教"与"检",学生只忙于"学"与"考",但是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可以建议尝试着从学习策略的培养方面去改变这种情况.
(2)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但是纵观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大多教师只重视讲听,缺乏学法及其运用的指导.许多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淡薄.许多学生只知道某种学习方法或技能有效,但并不清楚何时选择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或技能,只知道机械地运用,遇到新情况则表现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而培养学习策略能弥补这一不足.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成绩的良好途径.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它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的变量很多,除了学习风格外,还包括学习的目标、任务、要求、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能力、性格、气质与个性特点等.学习策略的任务是要充分认识这些变量,并揭示这些变量与学习方法或技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去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①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并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思维状态;②分析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方法;③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④执行、监控、整理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