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网络社交媒体的讨论怎样一次次被带到沟里

我们的讨论是怎样一次次被带到沟里的

陈季冰

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给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但正如你沮丧地看到的那样,这些讨论中有相当一部分经常是以攻击和谩骂收场的。这足以说明,我们虽热衷于讨论,却不善于讨论。那些原本应该心平气和并且有助于我们增长见识的讨论,是如何一次次被带进阴沟里的呢?我认为它们大多与以下两种错误但又十分有杀伤力的论辩方式有关。

动机论,就是古人所说的“诛心之论”

动机论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思维方式,当一些人反驳另一些人的观点时,他们常常不是去说明后者的观点在基本事实、价值导向和逻辑链条等方面有什么问题,而是去猜测和质疑后者“为什么”要发表这个观点。

不应否认,人的价值、立场、观点很难不受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和赖以生存的当下处境的影响。有句俗话叫做“屁股决定脑袋”,就是关于它的生动概括。但是,“屁股”对“脑袋”究竟有多大的决定作用,它究竟是如何影响“脑袋”的……这些问题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并且,社会事务中的许多问题,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说得上有对和错,它们的答案本来就取决于不同人的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

动机论者总是近乎无意识地预设,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所怀有的动机都是卑劣的,只有己方一心为全社会谋利。但他们忘了,他们自己也注定是社会中的某一特殊群体,没有什么人能够成为“普遍人”。

动机论以机械而又主观的思维看待他人,注定会陷入逻辑上的死胡同——只要对方反唇相讥:那么你持这种观点又代表了什么不可告人的肮脏利益?动机论者常常哑口无言,进而恼羞成怒。

动机论的更大危害在于,它与阴谋论只有一层窗户纸之隔。

如果说动机论多少还是有一些客观根据的话,那么阴谋论就可以无边无际地把想象和猜测发挥到任何地方和程度了。因此,阴谋论者总是可以把任何匪夷所思的奇怪逻辑说圆。

然而,阴谋论的力量恰恰在于它没有根据。当一个人把争论问题的根据建立在对对方内心的猜测上时,他可以任意猜测而不需要拿出任何根据,因为对方也不可能拿出任何证据证明自己内心没有那样想过。

之所以那么多人喜欢阴谋论,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个复杂的现实世界有多少深刻的真知灼见,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头脑很简单,可他们又不愿意承认自己头脑很简单。于是,缺乏各方面专业知识工具的他们,不得不一头钻进各种诡谲的阴谋论中,以便在听众面前显得很高明的样子。

资格论

“资格论”不像“动机论”和“阴谋论”那么可恶,但比它们更加有说服力,因为它更符合一般常识。不是有句话吗:“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但是,“资格论”就一定站得住脚吗?

因为我没当过老师,就不能对教育问题发表一些看法;因为我没当过医生,就不能对医疗问题发表一些看法;因为我没做过生意,就不能对经济问题发表点看法……按照这样的逻辑,因为我没当过市长,所以我就没有资格对城市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发表意见;因为我没当过总理,所以我就没有资格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提出见解……

“资格论”的第一重谬误在于,它混淆了言论与行动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的“资格”(也就是法律意义上的资格)只存在于需要实际行动、特别是需要行使某种特别权力的领域。

比如说,国家要通过某部法律,我不是人大代表,自然没有资格去人民大会堂投票;教育部要修订中小学教材,因为我不是专家委员会的成员,自然没有资格对这事发挥什么影响……然而,针对这类公共事务发表观点,根本不存在有没有“资格”问题。是人就有权利说话,至于他说得对还是不对,那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而且,恐怕也没有哪个人和哪个机构能够决定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

“资格论”的第二重谬误在于,它将人类知识等同于直接的个体经验知识。但实际上,人类不仅有经验知识,还有演绎知识;即便是经验知识本身,我们从个体的具体生活实践中获得的也是极少数,我们的大量经验知识来自于前人和他人。

上面的“资格论”主要是针对发言者的“专业资格”,还有另一种“资格论”也非常有市场,它的重点是质疑发言者的“伦理道德资格”。例如,只要我们自己没有参与过大量的慈善救助事业,我们就没有“资格”批评政府在某些救灾事务方面的不足;只要我们自己不是优秀共产党员,就没有“资格”评判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不正之风……

于是,按照上面这种逻辑,每当社会上出现一些丑恶现象,我们就只能一语不发,并立刻反求诸己,去反省自己身上存在的类似缺点并加以改正。

对人,而不是对事

“动机论”和“资格论”有一个强烈的共同点,那就是将讨论“事”转变为讨论“人”。如此,则一次次的讨论以不欢而散乃至问候对方母亲告终,自然也就难免了。以前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谆谆教诲是,说话做事要“对事不对人”,就是针对这种错误思维方式的。

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人从各自不同的价值立场、现实利益和知识结构出发,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因而也是多元而复杂的,很难说哪一个结论绝对正确。

当我们讨论一个问题时,我们的正确目标应该是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增进对问题的认识,帮助自身提高。高质量的讨论总是开放的,因为大多数讨论并不需要决策,所以不需要强求“共识”。高质量的讨论总是伴随着大量认真的倾听。

但我现在发现,那些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的大V小咖中,有太多人参与讨论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就是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他们希望的是说教,而不是讨论,因此他们根本不懂得“倾听”的价值。

而当他们感觉到用符合常识与逻辑的理性方式不能说服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对话者时,如果他们仍想要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时,便会不假思索地祭出“对人不对事”这一撒手锏——如果你成功地贬低了一个人,那么他的观点自然也就变得没有价值。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一举解放了人们被压抑长久的表达欲望,过去那些彼此互不关心的遥不可及的人们,现在相互成为了听众,他们再也用不着担心自己说错一句话而得罪什么人。因为即使得罪了,也产生不了实际的后果。人们从过去说话小心翼翼、拐弯抹角、欲言又止,突然变成了大言不惭、大放厥词、肆无忌惮。但是,却往往“对事”捉襟见肘,“对人”游刃有余。

THE END
1.盘点那些看完秒懂的瞬间,结过婚的都能看懂,没结婚的有点难这就是男人和女人区别吧,关键时刻还得是男人! 世界洞察园 3547跟贴 女孩遭闺蜜霸凌,被两人合伙殴打,现场录像曝光 欣姐看看 2049跟贴 情侣吵架闹进派出所,原因竟是小伙太猛了,每天都要来两次 城中天下 1265跟贴 老公出差看家中监控,画面让他头都大了,老婆竟偷偷找了备胎! 夏云看看 1806跟贴 上岸先斩意中https://m.163.com/v/video/VEI3KESDO.html
2.论文指导关于论文写作的一些干货需要论文润笔的小伙伴快来联系我们吧!一、题目 在通常仅有2000~5000字的期刊论文中,不超过20个字的题目首先映入期刊审稿者、读者、评价领导的眼睛。根据经验,题目要抓住几个原则:大视角、小切口、老资格、新观点等几个要点。1、大视角: 选择的题目应该是着眼于当前国内外最为紧要的前沿研究领域,而不是拘泥于一https://zhuanlan.zhihu.com/p/100061731
3.收藏!监管处罚大盘点!(附披露要求)其他交易参与人指:交易所会员、不具备交易所会员资格的交易参与人 二、监管处罚的具体类型 (一)证监会及派出机构的行政处罚类型 (三)对大股东的影响(注:大股东指控股股东和持股5%以上的股东) 影响 处罚情形 适用板块 大股东不得减持股份 1.上市公司或者大股东因涉嫌证券期货违法犯罪https://emcreative.eastmoney.com/Fortune/V/Share_ArticleDetail/20220513183557779722430
4.2022年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幼儿保健知识与能力》技能测试(有解析2022 年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幼儿保健知识与能力》技能测试(有解析) 姓名:___ 年级:___ 学号:___ 题型 得分 单选题 多选题 填空题 判断题 解答题 计算题 总分 评卷人 得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分)在每个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符合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exercisedetail?id=9c25da054b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4&fr=search
5.企业所有权理论9篇(全文)赞成观点所采取的逻辑是,一个单位是否具有民商法理论中的法人人格是构成单位犯罪的主体资格的基本前提。(18)认为应以自然人犯罪处理的观点指出,一人公司缺少单位整体意志,且在私人财产与公司财产间无法做出准确区分。(19)此外还有折中观点提出根据一人公司分类,单个自然人股东由于意志、财产容易出现混同,大多数对该股东https://www.99xueshu.com/w/ikeye1bfwg9w.html
6.2024年党校学习心得体会范本(汇总33篇)按照县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我有幸作为20xx年遵义地区基层管理干部专题培训班的一员,赴上海普陀区委党校学习,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讨论用心发言,在较短时间内透过学习限度地丰富了自我的理论知识,不但在理论上使自我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开阔了视野,并在思想认识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新的飞跃,http://m.yueduku.com/fanwen/xuexixindetihui/911/91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