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

大学生正值青年早期阶段,是性机能成熟与性意识觉醒而引起心理上微妙变化时期。高等学校是青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男女交往有较为宽松的环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朝夕相处,交往密切,异性之间容易产生感情,大学阶段成为青年人恋爱心理的“活跃期”。在大学特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及其恋爱心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又凸现出有别于社会青年的心理特征。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把握、分析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规律及机制,减少、消除其心理上的困惑,避免、纠正其行为上的盲目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的恋爱特点

九十年代以后,大学生恋爱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纵向比较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

1、恋爱行为公开化。当前高校虽也反对谈恋爱,但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大学生谈恋爱已不再顾忌他人的评价,逐渐从“地下”转为公开。

2、恋爱的目的多样化,调查显示,单纯因感情问题而恋爱的只占49.4%,其它非感情因素如“孤独”、“空虚”、“寻求刺激”、“体现自我”等恋爱动机驱动,使当前大学生情感体验复杂化,恋爱心理多样化。

3、恋爱年纪低龄化。受社会上的早恋现象及校园内高年级同学恋爱行为的影响,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谈恋爱的比例逐渐上升,在谈恋爱的学生中,一年级学生占20%左右。

4、婚恋观念开放化。表现在40%左右的同学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须指责”,传统的贞操观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

5、恋爱关系脆弱化。在校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职业、家庭等社会性问题,浪漫色彩浓厚,自主性强,约束性差;情感性强,理智性弱。往往不能理性地对待恋爱中的挫折,表现为恋爱率高,巩固率低,能发展为缔结婚姻关系的寥寥无几。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几种表现形态

男女进入青年早期后,由于生理、心理能量的作用,都会表现出对异性的求知、接近等性爱心理活动。分析大学生的情爱心理进程,我们认为以下几种心理状态代表着当前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的主流:

2、性爱焦虑心理。大学生恋爱焦虑心理源于对待性爱问题深刻的矛盾心情和冲突心理。据了解,66.6%的男大学生和77.7%女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性爱焦虑。(王登峰,张伯源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他们不知该如何处理性爱生理成熟与心理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不知该如何对待情爱发展与尚未经济独立、求学成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苦恼、烦躁不安、厌恶感和紧张感。大学生恋爱焦虑心理的主要引发因素是

(1)性意识的困扰,即对性意念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烦恼。许多同学因性知识缺乏,性教育不当,而将性意识表现与觉醒,如性幻想、手淫等看作罪恶,产生严重的“自我道德谴责”,越想让自己不去想这些问题,结果适得其反,陷入痛苦的不安之中。有的同学因以第二性征为重点的体象状态不如己意,希望改变,又不遂人意,很难将它改变时,就出现了深刻的焦虑与烦恼。

(2)陷入婚恋认识误区。有的同学曾经有过性伤害或性过失,而在心灵上留下较深的烙印,而当再次面临情爱问题时,由于调适能力差,他们既渴望通过某种形式的爱去战胜自己的孤独感,又担心自身“不洁”而失败,处于困惑的极度压抑之中,在婚恋观上形成种种焦虑的自我否定评价。

3、恋爱对抗心理。表现为“明知故犯”的逆反行为。他们以“叛逆性行为”、对立态度来作为表达与众不同的恋爱个性特征。一般都认为,恋爱对抗心理与以前生活中的不良经历有关,也与现实中限制与管教过死、过严有关。它往往与个人的惭愧和失望同时迸发。有的同学在幼年时期因父母离异或遭受性伤害等挫折而留下了破坏性的反应,成年后,对婚姻、性爱抱有强烈的抵触、怀疑情绪,往往以畸形的性爱审美对待恋爱问题,以对立的态度处理恋爱问题,坚持一种悲剧意义,包括玩弄感情等。这种心理定势,常常以丧失自我作为代价。他们通过回避和歪曲现实使自己得到解脱又以防御性的反应将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进行歪曲,以保持自我的完整。对抗心理往往起始于人际关系障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形成过程。因恋爱问题出走、自杀等非常方式,是恋爱对抗心理的集中表现。进行心理疏导和转移是解决恋爱对抗心理的有效途径。

4、性爱中的自卑心理。美国心理学家A.Euis(1962)的ABC理论认为:一些负性的情绪体验如自卑等都是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大学生性爱自卑心理是大学生自我性爱意识发展障碍和自我情爱能力评价不当的结果。一种是恋爱挫折归因不当。如因失恋、单相思,或男女交往受阻等而怀疑自己的性爱能力;另一种是自我评价不当,许多同学因自己的体象特征、经济状况、家庭地位不如人意,造成了情爱品质评价过低,形成了消极的恋爱心理定势。性爱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心理有重要的影响:

(1)产生孤独和压抑的情感体验。一方面,他们往往对自己很敏感,既希望谈论恋爱问题,又常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而产生心理负性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把自己禁锢起来,孤芳自赏,通过回避与异性交往的方法(特别是女生)来掩饰自己的不足,形成闭锁性的性格。长期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人格发展与身心健康。

(2)发展为爱情虚荣心理。他们以滥交异性朋友炫耀自己为目的,把爱情理想与现实对象割裂开来,通过泛谈恋爱在同性或异性面前达到肯定自我的目的,以此来掩饰性爱方面的自卑心理。不少同学因“怕被人瞧不起而谈恋爱”,在婚恋观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表现出强烈的爱情虚荣心理。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维度

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婚恋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性的发育与成熟是大学生恋爱发生的生理基础维度;主体心理发展到恋爱期是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维度;而大学校园内提供的有利的男女交往环境,较为开放的性爱文化气氛,以及伦理道德规范则是大学生恋爱的社会促动与约定维度。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约定着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

2、恋爱心理的社会环境维度

3、恋爱心理的主体心理维度

恋爱心理虽然是大学生整体心理活动的一部分,但它与大学生整个心理系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恋爱行为除本能的生理需求外,更多的是受主体心理反映的影响和支配。大学生心理系统中的认知活动、情感状态、意志行为和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的发生演化发挥着不同的影响作用,构成大学生爱情活动的心理进程。

(1)认知活动是大学生恋爱的感性基础。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体现了大学生如何反映爱情的客观世界,在恋爱行为中,直接影响着恋爱的唤起过程。感觉良好是产生爱情的基础,以目传情、一见钟情的视觉效果,是恋爱的重要刺激因子;听觉、触觉引起恋爱双方“触电”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记忆、想象、联想导致“梦中情人”的自觉体验的爱欲行为;思维又保持了恋爱对象的选择性和理智性。凡此种种,表明了认知系统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活动起着感应、唤起和导向的作用。

(2)情感状态活跃和扩展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体验。男女学生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彼此了解,互相好感,催生了恋爱关系的缔结与延伸。而大学生可塑性强,情绪波动大,情感转换快,是造成大学生恋爱心理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形成过程中,愤怒的情绪引发的嫉妒与冷酷,恐惧情绪产生的激情消退,悲哀情绪招致的伤心与失望,常使大学生建立适当的恋爱心理失去平衡,引发了空虚感、无助感的心绪。因此,情感状态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起伏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3)意志行为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发挥制约作用。意志系统的差异反映了大学生对待情爱问题的自制力的不同。意志把爱情的缔结与权利、义务和责任结合起来,使恋爱心理更加明智。没有主观意志力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就很难调控自己性爱认知与情感,也就破坏了爱情的美感,严重的还引发恋爱心理障碍。

THE END
1.婚恋心理学期末论文(精选6篇)5、父母应先有好的婚恋观,让子女更好的处理自己的恋爱,走更成熟的道路。我们现在大学生要做到自尊、自爱、做到不盲目、认真对待恋爱。要认真负责、展现出新一代大学生应有的品质。 篇2:婚恋心理学期末论文 篇一:浅谈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 [摘要]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代大学生,正值恋爱的年龄,他们渴望爱情,这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hhmlib4.html
2.婚恋观教育范文12篇(全文)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在婚恋观上更多的是出于心理和生理上的盲目冲动, 对于应为对方所担负的伦理和社会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 也没有相应的承担责任的能力。大学生经济不独立, 同时大学生结婚也不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而且大学生缺少社会磨练, 在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勇气, 心理承受能力不强。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zv8i7y7.html
3.婚恋关系中的不安全感从何而来?心理学文章我们现在所通常理解的依恋理论,更多地是指拉特所说的“缺乏”,因为在现代社会正常的环境中,“剥夺”的经历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儿童影响最大的是母爱中的儿种关联成分的缺乏。即并非是现实情境中的分离,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裂隙。 在鲍尔比之后,依恋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她和同事首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300260/
4.怎么谈恋爱的书籍谈恋爱的技巧和方法书籍接亲网2.《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这是我看到的很少的既有心理学依据,又能给出具体可实际操作方法的恋爱书籍,并且定位非常精准。它可以让很多人知道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人,却不喜欢自己,并且还提供了很多解决办法,所以可以试试看一下这本书,祝你能早日脱单! 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20690.html
5.朱伟珏:爱与亲密关系:一种社会学的解读他把人类的动因归结为自卑心理而非欲望。阿德勒本人身患残疾,是个驼背。生理的缺陷使他自幼就体验到一种深刻的自卑感。也因此,他对自卑心理,以及如何超越自卑有着透彻的理解。他的建立在自卑基础之上的个体心理学,不仅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生产了巨大影响,而且也成为现代自我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353
6.婚恋心理学在线收听mp3全集婚恋心理学 主播:外国名著天天读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但是男女在交流和沟通时,却常常陷入困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沟通的障碍,我们应该如何走出交流的困境?了解男人和女人差别,认识到男女天生的思维方式的不一样,了解男女相处的秘密。 展开 听完整版 节目(5)批量下载 https://m-pre.qingting.fm/vchannels/72322/
7.人性那点玩意:关于依恋这解释了依恋理论为什么对于情感工作者相当重要的原因。正因为依恋的研究取向,所以关于情感问题,它就显得格外有参考价值。 核心家庭家庭取向:从认知和发展心理学入手,研究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与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孩子依恋模式的形成,侧重分析与其父母的关系的回忆和重构,以及当前对早期依恋经验的评价。 https://m.douban.com/note/713060804/
8.冷爱·《幸福的婚姻》精读班冷爱老师是国家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担任广东省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湖南省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 从2008年以来,他专注于从事婚恋咨询与培训行业,开创了挽回修复、告别单身、自我提升、长期关系等原创理论体系和实战技巧。 https://www.cheerspublishing.com/deepread/detail/1957
9.筑基:社会心理学第11课:婚恋与家庭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原因:1.过早结婚:结婚年龄较低,认知水平较低,易离异。 2.未婚先孕而结婚:迫于压力,责任感较低,易离异。 3.短时相识的结婚:彼此不够了解,婚后发现共同点很少。 4、父母离婚:提供榜样;有的不易-未必幸福,很稳定。 5、有婚前性经验的:易离异,因为其倾向寻求婚外性生活。 https://www.jianshu.com/p/3433ea74b9dc
10.《爱情心理学》笔记爱情心理学笔记既然要补情商,俺就来个全套。 看的这本书叫《爱情心理学》,也是比较功利的一本。所以做一做笔记也显得必要了。 先上个大体的目录结构: 然后是正文的一些内容: 男人和女人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1.这就要说到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那就是男人没有生育功能,而是需要女人来帮他生下后代。 https://blog.csdn.net/qq_36285943/article/details/86562067
11.高校流行“恋爱课”专家:教恋爱并不简单新闻频道夏翠翠表示,恋爱课程实际上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对自我成长经历的探索、梳理正确的婚恋观,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促进恋爱关系,并为将来的婚姻家庭生活做准备。“对恋爱婚姻方面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可以培养一个人建立幸福家庭的能力,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有质量。” https://news.cctv.com/2018/09/17/ARTIADzTrJXrY4GfUwigquqg1809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