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爱情”该不该从大学生抓起婚恋婚恋观恋爱婚姻

(原标题:“保卫爱情”该不该从大学生抓起)

有人觉得大学阶段开设婚恋课,直面社会痛点,可以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也有人质疑:“大学应该鼓励恋爱,还是鼓励学习?”;还有人有些抵触,觉得开设恋爱课就是一种“变相催婚”。

大学该不该开设婚恋课?婚恋教育又该怎样跟上时代步伐呢?

恋爱、婚姻是每个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年轻人进行婚恋教育也是我们党开展青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延安时期,毛泽东就专门对青年人作过一场“革命与恋爱”的讲演,提出了革命青年在恋爱时应遵循的“三原则”——革命的原则、不妨碍工作和学习的原则、自愿的原则。

当下,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正深刻影响甚至形塑年轻人的婚恋观,对年轻人进行恰当的引导尤为必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就指出,要“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对青年进行恋爱教育不是中国的“专属”,国外很多高校也开设了恋爱课。比如最近韩国全南大学就开设了名为“恋爱第一步”的课程,同学们从“模拟约会”当中学习健康的两性关系。纽约大学也曾开设名为“LoveActually”的课程,从神经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视角来研究爱情对人的影响。

可见,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个共识:婚恋教育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具体而言,如何上好这门课程仍然值得思考和探索。

婚恋教育、情感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常规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对恋爱课的讨论,除了该不该开,更在于开什么样的课、怎样开才能让大学生学有所获。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提到,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风险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分别约为21.48%和45.28%。也有高校辅导员反馈,人际交往和情感困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恋爱课所要传递给年轻人的是,如何建立并经营一段积极向上的亲密关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有效有用的沟通;如何懂得自尊、自信,学会爱自己、爱他人……这些问题不只在恋爱婚姻中有所涉及,更可能贯穿一个“社会人”的一生。

情感关系的背后是性别角色的互动、社会关系的连接,青年的情感教育也是一个社会性课题。近年来,不乏有人打着“物化爱”“女德”等旗号传播扭曲的恋爱观,也有借着极端女权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挑起社会对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保持冷静理性、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同样离不开学校、老师、家庭的积极引导。

笔者认为,婚恋教育不是狭隘地教人“搭讪妙招”“择偶秘决”,更不是为了“催婚”“催生”,更多地是要让年轻人懂得爱的本质,理解何为平等、何为尊重、何为责任。

人们对于婚恋课的担忧,还在于学生是否会沉迷于恋爱,从而荒废学业。其实,学知识与学婚恋,并不是互相矛盾、非此即彼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全面的人”,把情感教育与价值教育、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需要反思的是,过去我们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婚恋教育等。事实上,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严肃的教育”,恰恰是因为这类教育的缺位才引发了一些社会悲剧。像之前的“胖猫”事件、某高校的“PUA事件”等,都反映出当事人处理情感问题的缺陷。

随着社会发展,每一代年轻人对于婚姻恋爱的理解和期待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婚恋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紧扣时代发展特点、青年成长规律不断迭代更新。对于上好这门“恋爱课”,笔者还有三个观点。

“恋爱课”是人生的“必修课”,需以平常心看待。虽然恋爱、婚姻属于个人选择,但与婚恋连在一起的人格塑造、情感独立、责任担当等,却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需修炼好的基本功。如何选择志同道合的伴侣,如何把爱情与学业、事业统一起来,如何坦然地面对情感挫折,解答这些问题都需要理性的态度、成熟的心理、积极的心态。不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多听听父母、老师的意见,找到与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相符合的爱情模式,自己争取想要的幸福。

“恋爱课”不必羞答答地开,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教育的主阵地。恋爱教育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多个方面,需要适时嵌入青年成长周期。高校可以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优势来构建课程体系,中小学可以结合思政课、德育课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对于家长而言,不妨早点把“爱情”纳入亲子交流的话题,潜移默化地进行一些正向引导,而不是读书阶段避之不及、工作后直接进入“催婚”模式。此外,还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避免在一些公共话题的讨论中产生对立与撕裂。

婚恋既是家之小事,也是国之大事,需要营造优婚优育的环境。婚恋教育十分必要,但不能把年轻人晚婚晚育的现象完全归结于婚恋教育的缺失,光靠教育发力也不能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关键是要拿出更多帮助支持年轻人成长发展的务实举措。比如民政部推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持续深化婚俗改革,浙江等地出台延长婚假政策,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此外,还需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城市青年租住房等难题,帮助青年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缓解婚恋焦虑。

恋爱,是一门关于爱的学问,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它没有固定模式、没有标准答案,但也需用心学习、悉心经营。走出教室,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写下专属的幸福答卷。

THE END
1.婚恋观教育范文12篇(全文)进行婚恋观教育, 既是大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 也是正视大学生婚恋经历与婚恋指导的需要, 更是关注大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因此, 加强人性化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应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把婚恋观作为人生观的基本部分加以探讨, 增强学生在婚恋观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zv8i7y7.html
2.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恋爱的相关研究成果恋爱心理上述研究成果初步探索了大学生婚恋状况和影响因素,对本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以往研究忽视了大学生婚恋观形塑过程心理和外在结构性因素的相互影响过程;以往结构性因素解析更多将大学生看作是观念的受体,忽视了他们婚恋观形成过程的互动影响,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释这种http://www.dyxy.edu.cn/s.php/xl/item-view-id-67276.html
3.依附与独立:女大学生婚恋观博弈的时代特征1朱小芳;依附与独立:女大学生婚恋观博弈的时代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03期 2杨洋;从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看老子伦理思想的价值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年19期 3欧阳古月;胡忆红;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婚恋观[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05期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LLJ201803020.htm
4.高职学生婚恋观教育(精选七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婚恋观教育的主渠道, 通过组织讲座、主题班会、讨论会、读书指导、网络教学及同伴教育等方式, 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管理是主阵地, 特别要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 情感相融, 辅导员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最大也最有效果。通过心理咨询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婚恋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2qj0rmo.html
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和行为.pdf需求层次理论 大学生 恋爱动机和行为 作者简介 范小西 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思政部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河南 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2728 2009 08 0132 04 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愈益普遍化 其恋爱动机 和行为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追求物质享受的 满足生理需求的 寻求保护的 填补https://www.renrendoc.com/p-46281778.html
6.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首批课程责任教授,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人文学院高培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市碑林区文化产业专家库成员。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和参编教材40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http://school.freekaoyan.com/sx/xjtu/daoshi/2021/06-27/16247912571520116.shtml
7.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反思性教学是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反思性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反思主体知识水平与教学方法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反思过程缺乏团队配合、教材内容欠缺针对性等外在因素的制约。为此,应当提升主体的教学反思能力,建立合作学习团队,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以更好地发挥反思性教学http://www.lzsz.cbpt.cnki.net/WKH3/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7&st=06
8.模式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平台育人实践育人案例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6年期间,学习思考实践经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扎实,个人对大学生婚恋观养成、家庭教育等方面有扎实的研究基础。曾主持部级、厅级和校级课题共8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报》、《江苏高教》、《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等省级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篇,https://dxs.moe.gov.cn/zx/a/fdy_gxfdynlts_jyfx_yral/220421/17609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