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个国家政策或个人选择等多方面原因,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儿童出生率一直在持续降低。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和欧美发达国家已相继进入老龄社会,那些未出生的孩子给一些国家带来了最终将“人无国亡”之虑。
因长期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和选择,中国、印度等国在人口增长的同时面临“剩男”们无法找到配偶的状况。而随着女性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也使得“剩女”们在挑选配偶时提高了标准。那些20多年前没有机会出生的女婴们,在给现实生活中的男性出难题的同时,却无意中给当今社会的女性带来了机会。
一些国家中政治、经济地位更高的人群更乐于推迟生育或选择放弃生育,欧美国家主体民族人口不断减少,少数族裔正在变成多数族裔。一些出生率降低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持社会运转而招徕移民,却又不得不面临“外来人口”带来的新挑战。
“人口钟”显示日本千年后零儿童
日本一科研小组日前宣布,根据他们设计的“儿童人口时钟”,如果日本少儿按现在的速度持续减少,1000年后日本15岁以下的人口将降至零。
根据日本总务省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4月1日,日本15岁以下人口为1665万,已连续31年减少,相当于每100秒就减少一个儿童。
日本东北大学吉田浩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按照2011年4月1日和2012年4月1日的儿童人口数计算出减少率,然后按减少率制作了“儿童人口时钟”,并在互联网上公布。人们可以通过它实时了解日本目前生育率低下的状况。
吉田浩说,使用“儿童人口时钟”推算的话,到3011年的日本儿童节(5月5日),日本儿童人口将只有1人,而100秒钟后儿童人数将降至零。
不少欧洲人要好车好房却不要娃
在全世界25个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中,有22个在欧洲。欧洲已有18个国家的人口出现负增长。欧盟委员会2006年公布研究报告说,到2050年,欧洲人口与1995年相比将可能减少13%~22%,即从7.28亿降到6.32亿或5.64亿。即使在平均每位育龄妇女生育2.34个孩子的最佳情况下,欧洲人口仍然会以每年3%的幅度下降。联合国曾经预测,到2030年欧洲人口将减少4100万。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欧洲人宁肯要好车好房也不要孩子?柏林企业家史蒂芬以德国为例,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首先,妇女所受的教育越来越高,追求事业的热情不比男人差,她们认为生儿育女会影响工作。很多育龄妇女因追求事业发展等原因错过了生育年龄,干脆就不生孩子了。统计数据表明,在德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中,39%不想要小孩;而受教育水平较低者中,也有25%不愿要后代。
即使负起责任抚养后代又能怎么样?德国不是一个提倡赡养老人的社会,孩子们从小就没有受这方面的教育。老人生活接近不能自理时,也不会到子女家去住,一成年就主动从父母家中搬出去另立门户的孩子们,只是在节假日或周末来看望父母。暮年的父母辛苦一生,却享受不到儿孙绕膝的快乐。所以,很多德国人认为,将自己的大半生消磨在养育后代上,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在普京总统的眼里,俄罗斯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核对峙、北约东扩或者潜在的能源价格泡沫。俄罗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就像他2006年在国情咨文中说的那样,是人口危机。简单地说,俄罗斯人口正在不断减少。
由于出生率降低、堕胎现象增多以及男性寿命偏短,俄罗斯人口从苏联解体时的1.49亿降低到了1.38亿。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到2025年这一数字会降至1.27亿。
为了扭转趋势,俄罗斯政府正在推进一系列计划,包括为生第二个孩子的妇女提供超过9000美元的现金奖励。普京在此前竞选中承诺,他的政府要花530亿美元用于促进生育。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州(Ulyanovsk)甚至启动了一年一度的“俄罗斯爱国者生产”竞赛,对那些在俄罗斯国庆日生孩子的女性提供冰箱、电视、洗衣机或汽车等奖励。该州州长在9个月前把9月12日定为特别的“家庭交流日”,鼓励企业在这一天给员工放假。在2008年的俄罗斯日,各医院的产房都被为了赢得奖品而生产的准妈妈们挤满了。[]
中国“光棍节”引世界效仿
从中国传到西方的不只是“光棍节”,带有中国时代特色的词汇如“剩男剩女”早已收录进英语。“脱光”、“裸婚”这些近年来流行的热词,诙谐生动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的婚恋状态。专栏作家本·肖特在《纽约时报》观点版面开设的“肖特热词”栏目中指出了“剩女”的特性——学历高、收入高、独立性高。
CNN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得出的研究结果称,到2020年,中国将有超过2400万名男性面临找不到伴侣的窘况。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其为“一个处于和平时期的国家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数字”。《今日美国报》在评述电视相亲节目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原因时指出,它们还突出表明,找到合适的配偶这一人类恒久的难题,在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剩男剩女”多,“脱光”难度大的重要原因,本·肖特认为在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强男找弱女的观念仍占据大部分的头脑……与上辈人相比,现代社会为中国女性提供了更多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但当她们努力工作,追寻母亲仅能梦想的生活时,却意识到自己已在婚恋市场被男性淘汰”。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则认为“结婚率下降的部分原因在于人们推迟了婚期。”亚洲妇女在工作的同时还不得不照顾丈夫、子女和年迈的父母,因而“对婚姻异乎寻常地悲观”。而经济独立、接受高等教育能让她们过上“比单调沉闷的传统婚姻更具吸引力的”生活。[]
随着儿童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即将演变成一场人口噩梦,印度在为此作着艰苦的斗争。
在印度,6岁以下的男女儿童比例1991年为1000比945,2001年则恶化至1000比927,现在这个比例已变成1000比914。
令人惊讶的是,经济自由化和医疗商业化竟然未能遏制性别失衡的状况。繁荣看上去反而加剧了女性堕胎行为。
在父权制的印度,出于继承和财产安全等各种因素考虑,家家户户———不分种姓、宗教和经济地位———历来对男孩保有强烈的期盼。
实际上,就在印度政府的眼皮底下,女性堕胎、杀婴已经成为一些群体的传统。在多数情况下,由于青睐男孩已经进入一些群体的文化和传统,又鉴于这些群体间接的政治影响力,政府多数情况下在这个问题上不作为。由于印度争取选票的政治活动是立足于群体和种姓,所以这些群体可以不受政治影响。
社会学家说,社会上这种重男轻女的心理盛行,导致一些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比如性犯罪、贩卖女孩以及倾向于嘲笑女性、侵犯女性人身自由的做法。
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印度的男女人口比例为1000比940。这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例如,在最贫穷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男女人口比例约为1000比1020。[]
越南2030年300万男子或“打光棍”
联合国人口基金26日说,越南性别比例失衡加剧,应引起警惕。
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报告说,越南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6,即男婴与女婴人数比例为110.6比100,而正常值为105。
报告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最可能原因是,父母得知胎儿性别后有选择地堕胎。越南政府2003年禁止父母根据胎儿性别有选择地堕胎。
联合国人口基金说,如果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持续,今后适婚年龄男性求偶将成难题。
越南副总理兼教育部长阮善仁去年5月接受越南通讯社采访时说,到2030年,性别失衡可能导致国内300万名男子“打光棍”。[]
在一些亚洲国家越来越流行的重男轻女性别选择堕胎——现代医学技术与古老的性别歧视的产物——是震撼了西方宗教保守派和女权主义者良心的少数问题之一。效果是戏剧性的:根据印度2011年的普查,在6岁及以下的儿童中,男女比例是1000:914;在中国,2010年男女比例是118:100。
如果没有胎儿性别选择,家庭倾向于一直生孩子直到生男孩为止。由于超声波和堕胎技术的出现,家庭中女孩的数量会减少,但是已经出生的女孩会得到更多食物。
这一发现不大可能说服任何人支持性别选择堕胎。但国际发展中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女性更强势与家庭规模变小有关。新的普查结果也显示印度女性识字率提高,健康状况改善,工作机会增多,这有望以与偏见更加无关的方式降低出生率。[]
拉美裔亚裔新生人口增美白人儿童2019年或变少数
人口增加最快的族裔是拉美裔,他们的出生率大大超过非拉美裔白人,这主要是因为白人人群在老化,那些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比例较低。报告称,白人女性的中位年龄是41岁,而拉美裔的中位年龄为27岁。
根据这个建立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基础上的报告,过去10年,白人儿童的数量减少了430万,也就是约10%,而拉美裔和亚裔儿童增加了550万,也就是约38%。非裔儿童的数量也有下降,下降幅度2%。
根据报告,目前在10个州,白人儿童已经成为少数族裔,这个数字是上个十年间的两倍。而在23个州,少数族裔儿童占全部儿童的比例超过了40%。另外,在包括亚特兰大、凤凰城以及佛州奥兰多在内的35个城市中,白人儿童也是少数族裔。
因此,美国的未来年轻人口将更加多元化,而老年人口大部分是白人,这就引起政治问题:老年人口是否愿意付款教育和他们不相像的年轻人呢?而如果年轻人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是否会成为经济负担?
虽然目前白人在总体人口中仍占63%,但这已经比1990年的75.6%大大下降。弗瑞认为,到约2041年,白人在总人口中将会成为少数族裔。过去十年,白人总人口仅增加1.2%,而拉美裔增加了43%。[]
欧洲移民和人口减少问题交织
最严重的是移民和人口减少这两个相互交织的难题。由于出生率低,欧洲人口正在急剧减少。拉克尔说,如果现有趋势持续下去,再过100年,欧洲人口“连现在的一半都不到;200年后,有些国家可能已经消失”。
挪威人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奥斯陆和于特岛制造的爆炸和枪击事件导致93人丧生,约100人受伤,令这个北欧小国在震惊之余陷入深深的悲伤。新华社法新社
只有一个解决办法:移民。但是,拉克尔认为,这种解决办法并不可行。由于反移民和反穆斯林政党越来越得势,没有几个国家会进一步向外国人敞开大门。此外,拉克尔认为业已来到欧洲的移民与社会格格不入,而且缺乏技术,新来者(现有移民的亲属)对欧洲极有可能弊大于利。
拉克尔的忧虑没有轻而易举的化解办法。尽管他探讨了各种可能的对策,如减少穆斯林移民、减少福利、加强国家主义等,但似乎认为这些对策都无法避免“一块大陆的衰落”或者“欧洲梦的终结”。[]
欧盟委员会说,欧洲从目前起到2050年每年需要180万移民才能维持1995年的人口水平,每年有360万移民才能维持现有的就业年龄人口水平。要想维持就业与退休人口之间的合理比例,每年需要2520万移民,这无论如何是无法做到的。欧洲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太少孩子和太多老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