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
——以“学术超男”易中天为例
关键词:布迪厄;文化资本;“学术超男”易中天
AnalysestheCulturalcapitalofPierreBourdieu
——as“theacademicsupermale”YiZhongtianforexample
Name:DingQiuyunStudentID:200740110210GuidingTeacher:HuangLili
Abstract:TheCulturalCapitalisanimportantsociologicaltheoryproposedbyFrenchsociologistBourdieu,aimingatthisnewinterpretationandcriticism.Thearrivalofthemarketeconomy,culturegotothemarket,culturalactivitiesnewface,thespeardofcultureinthenewagehasalreadychanged,mean-while,culturalactivitiesofintellectualsinevitableevolvedintotheculturalcapital.Thisarticleaimstoas"theacademicsupermale"YiZhongtianforexampletoexpla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ulturalandthecapitalwhentheyencountertoeachother,toseethetransformationwithinculturalcapital、economiccapitalandsocialcapital,andtrytofindoutthesocialandculturalactivities’"thesuperutilitarian"face.
Keywords:PierreBourdieuCulturalcapital“Academicsupermale”YiZhongtian
一、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一)文化与资本的概念考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首先要清楚文化与资本的概念
在传统意义上,资本包括三种类型:①物质资本,它主要指的是像工厂、机器、建筑之类能够产生新的产品的具体物品的集合;②社会资本,以社会声望、社会头衔为符号,以社会制约为制度化形式;③经济资本,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钱”,具体而言,是指能够生成钱的钱。布迪厄打破了这一传统划分,他认为资本还有第四种,即文化资本。这是他在深入学习和了解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的前提下提出的对资本的非经济解读,并将它运用于文化分析,对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资本从字面上看,囊括两个方面,即文化与资本。“文化”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可以得出不同的定义,据统计,对文化的定义已经超过200个。依狭义上理解,是指精神财富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从广义来看,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将文化看做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所谓的“文化产业”活动;二是从社会学或人类学的角度将其视为一系列的态度、实践和信念。归而言之,文化的本质在于人化,是精神创造,是人类通过劳动将精神生产中沉淀着的科技知识、思维方式、抒情方式、价值观念等转化为物质形式或物质形式的对象。所以,我们不仅仅只将学术座谈会或是为弘扬传统文化二举办的文化活动视为文化范畴,而将花卉盆景、中央电视台大楼、埃菲尔铁塔以及一切心物结合的产品排在文化范畴之外。
对于资本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布迪厄丰富了他的观点,在布迪厄看来,“资本”是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积累起来的劳动,“是一种铭写在客体或主体结构中的力量,也是一条强调社会世界的内在规律性的原则”[①]。最本质最宽泛的定义是费雪(又译费歇尔、费沙)给出的,他认为:“资本,就是资本价值的意义讲,只不过是将来收入折现,或者说是将来收入的资本化。任何财产的价值,或财富权利的价值,是它作为收入源泉的价值,是由这一预期收入与折现来求得的。如果我们高兴的话,为了逻辑上的方便起见,也可将对我们自身的所有权包括财产之内,但也可依照习惯,把人类看作单独的范畴。”[②]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将资本理解为一种能够获取收益的资源。
(二)文化与资本间的关系
那么,文化作为一种属于公共领域的东西,为何会由一种无形的东西演变成能够运行的资本?布迪厄认为,任何资本的形成,其背后都是一种制度的对应,劳动的积累,在财产制度的安排下,才能成为资本,即经济主体的排他性占有以及由大,它一旦脱离文化持有者本身,或者是因身体功能的衰退,它的“生命”亦会衰竭。
2.客观形态
3.体制化形态
(二)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经济资本间的转化
1.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间的演变
2.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文化资本的“非超功利性”
(四)知识分子地位的转变
易中天走上央视《百家讲坛》,是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的力证,这为学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学术知识也在大众中得到了普及。这是市场经济在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前提下,文化走向市场的必然结果。它一改以往文化传播方式,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知识分子的地位的变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文字时代与后文字时代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
“文字时代”是指以文字为媒介中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话语、信息和意愿等都是通过纸质文字传输,大众对于外界的认识和了解多也借助阅读文字获得。阅读者通过阅读汲取文化,提升文化水平,文化产品得以在市场中服务流通,书籍的主产人知识分子,在民众中具有空前的威望,不仅如此,他们的经济收入也是同时期普通人的几倍之上,譬如说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在民国时期靠文字产出,每月的经济收入不菲。文化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投入与产出,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了经济与政治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文化与政治的变革。改革开放后,国家推动市场经济以来,文化逐步与经济同轨,披上了商品的外衣,知识被个体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商品化,沦为一种逐利工具。而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电子媒介的催化。
2.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改变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对资本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解析,同时也为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和现象提供了解释的理论。易中天的走红,从这一事例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媒体的力量,易中天自身的修养、文化内涵、学术素养等,即文化资本的拥有,还看到了正是由于社会体制固有的运行状态,才有了他的如日中天盛况。布迪厄的理论实则是对这种体制提出了批判,揭示了资本流向的不公正,为对社会现象到社会本质的认识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的生成和结构[M].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J].社会.2005.
[3]牛宏宝.文化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
[4]朱伟钰.“资本”的一种非经济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J].社会科学.2005(6).
[5]戴维.思罗斯比.什么是文化资本[J].潘飞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4(1).
[6]李庆铃.康兆春.“文化资本”视角叙事下的知识分子发展的瓶颈与出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7]徐艳.文化资本的占有与缺失——兼论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变迁[J].浙江师范大学政法经济学报.2004(9).
[8]王岳川.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J].教学与研究.1998(2).
[9]宋建龙.文化资本漫谈:含义与特征[J].大舞台.2008(1).
[10]黄川栗.曾宏伟.大众文化下的资本争夺与文学场特征——从布迪厄理论看博客文化[J].历史.文化研究.
[11]布迪厄.华尔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t"/_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