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婚恋观:一个“三三式”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结婚年龄推迟、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部分适婚人群不婚不育现象日渐明显,已经对传统的婚恋观构成了较大的冲击。
一个时代的婚恋观,折射出这个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及社会现实,它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恋爱与婚姻生活模式,而且也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育实践。但婚恋和生育绝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
然而,在经济压力、生活压力、个人发展、环境影响、观念多元的社会现实面前,如何让适婚适育的人群走进婚姻,愿意生孩子,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共享天伦之乐,培育新时代的婚育观是首当其冲的时代话题。本刊推出“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婚育观”系列讨论,请各方专家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叶文振
婚恋观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恋爱与婚姻生活模式,而且和生育观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育实践。在结婚年龄推迟、未婚率和离婚率水平走高、生育新政的人口增长效应还待提升的今天,了解和培育新时代所倡导的新婚育观是首当其冲的时代话题。
婚恋观的三维概念
从当前婚恋实际来看,婚恋观的三个维度都出现一些偏差,如婚恋“躺平”,对婚恋不感兴趣、甚至恐惧;婚恋妈宝,由父母做主操办;婚恋物化,非有房有车男不嫁;还有婚恋游离,只恋不婚等等。所有这些婚恋观的偏差,加上彼此之间的互相推波助澜,一起导致以前没有或者较少出现的婚恋实践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单身主义、替代意识抬头,迟迟不把婚恋安排到人生议程中去;婚恋中市场利益放大、情感追求放小,婚恋的实用主义高于爱情价值;婚恋的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婚姻的寿命缩短和生育效应变小。显然,婚恋观的纠偏扶正、和时代同步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基层社会治理当中来。
婚恋观的三个源流
要让婚恋观回到健康的路径,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引领日常的婚恋生活实践,三个方面的思想启示和指导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注重”重要论述的理论指导。要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他们结合婚恋生活实际,系统学习《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帮助他们去思考和形成新时代的婚恋观。2015年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建设。”2016年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当我们把个人的婚恋与家庭建设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时候,就发现谈不谈恋爱、结不结婚其实并不只是个人私事,它还是一个家庭发展的要事和一个国家富强的大事,所以新时代婚恋观应该有着强烈的家庭意识和家国情怀。
第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让我们明确在新时代要建构的是什么样的婚恋观,又让我们深入了解到在这样的婚恋观指导下,将会建立起来什么样的婚姻关系;既让我们看到不健康婚恋观产生的根源和可能造成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后果,又让我们对新时代婚恋关系和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如平等、诚信将增加婚恋关系中的彼此尊重和相互信任,富强、敬业将增强婚恋关系中的发展意识和合作程度,文明、友善又将优化婚恋关系中的情感互动和生活交流,所有这些也都会提升婚恋关系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放大新时代婚恋生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婚恋观的三个要义
其次,我们要倡导的是具有新时代豪情壮志的积极的婚恋观,就像积极心理学所阐明的那样,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婚恋生活,相信自己有条件也有能力去应对婚恋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去建立一个稳定、幸福的婚恋关系。实际上,自从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指导我国家庭建设与发展的婚姻家庭理论体系,国家也从法律、政策和组织层面,加快构建婚姻家庭友好型的社会,可以说,我们将拥有越来越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去开启和推进婚恋婚育和家庭发展。我们要自觉地调整在婚恋观上出现的偏差,从消极、畏难、不想行动和无所作为的状态中走出来,把家庭外部的重大变化转化为内在动力,把婚恋的热情和婚育的激情燃烧起来。
最后,我们还要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请进家门,奉为基本家策,努力改变“男尊女卑”“男高女低”“男娶女嫁”的不平等的婚恋性别格局,在我们的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里、在家庭文化里全面树立平等的婚恋观。现在是男女平等的新时代,女性在教育、职业上和男性并驾齐驱,男人也应该在婚恋关系上、家庭建设上和女性共建共享。实际上,有不少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表明,在性别平等婚恋观指导下的婚恋生活会降低成本和风险,同时增加收益和效率,所建立起来的婚恋关系也会增加弹性和品质,具有更多更好的爱情产出和婚姻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