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恋爱,不行!22岁单身,该死!中国家长的畸形婚恋观

到了一定年龄,遇见怦然心动的人,萌生想要恋爱的心情,是正常生物都具备的天然属性,相信你我都曾有过。但偏偏有一群人,对这种再自然不过的情感深恶痛绝,坚决采取死守严防的政策,甚至不惜棒打鸳鸯、从中作梗,拆散你和你的初恋情人。滑稽的是,当你从学校走向社会,不过相隔数年,他们却认为你同时具备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成熟,而且“老大不小了”,开始用与以往截然相反的态度,逼迫你朝另一头径直奔去,仿佛天堂和地狱的大门对调了个方向。

这群集体无意识的控制狂,毫无意外,把插手你恋爱和婚姻的行为,视作为你好、对你尽责的表现。

他们,就是中国家长。

“早恋”:中国特色的病态恋爱观

“早恋”,拆开来看为偏正结构,由“早”来修饰“恋”,意为过早发生的恋爱。至于衡量“早”的标准在哪,我想一定握在家长手里。它是中国大陆特有的造词,且近几十年才出现,具有一定贬低意味,反映了某种“政治不正确”的投影。在英美等国,相似的词叫“Puppylove”,puppy是小狗的意思,像小狗一样纯真的恋爱,用来指代青春期恋爱,可以说是又萌又美,与中文的概念大相径庭。

中国家长对于“早恋”的污名化,很难解释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但确实和官方教育相互配合、节奏同步——据我了解,国内大部分中小学严禁学生谈恋爱,一经发现,学生将被视作道德败坏者,要么遭到处分,要么被驱逐出校园。哪怕到大学阶段,也不乏校方粗暴干预自由恋爱的风气。搜索网络,亦可发现与之挂钩的是“偷尝禁果”、“堕落”、“成绩一落千丈”等负面词汇,国产影视剧中发生性行为的“早恋”男女也没什么好下场。

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几岁才能谈情说爱,为何全社会达成一致共识,将学生时代的天然情愫视作洪水猛兽、有毒果实?甚至不惜造谣概念、倾泼污水?既然这是一种集体行为,必然要追溯到历史上去。

1.上世纪60年代,随着晚婚晚育的提倡,“早恋”变得政治不正确

回顾我国晚近历史,“早恋”是近六十年才出现的产物。包办婚姻的年代,不存在自由恋爱的土壤,自然没有“早恋”这一概念。当然,那时的青年男女比现在还惨一点,既然双方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管你想不想“早恋”都得“恋”,还得成亲,还得生大胖小子。清代末年到建国初期(准确来说是1950年新婚姻法颁布后,自由恋爱的男女只要符合一定年龄即可结婚,当时规定为男20、女18岁),传统的婚姻模式逐渐瓦解,社会鼓励自由恋爱,并认为早踏入婚姻可以早生贵子,是温馨浪漫、吉祥如意的象征,因此也不存在“早恋”一说。当时的人看得通透:十几岁的年轻人互诉衷情、你侬我侬,不过是正常年龄的自然反应罢了。

自由婚姻宣传海报,1953

然而,上个世纪60年代起,事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随着我国人口问题的凸显和教育年限延长,晚婚晚育被纳入国策的一部分。此后,年轻学子谈恋爱就沦为社会问题的一种,不管你闹着玩还是动真格,统统都要被打倒。陷入情网属于“被阶级敌人引诱”的越轨举动,婚前倘若怀孕,更是道德败坏的堕落行为。大学生恋爱被视作浪费教育机会、没有革命理想,中学生谈情说爱更是离经叛道、无视纪律,要被同学侧目、老师狠批。

自此以后,全社会对“早恋”的警惕态度简直上升到风声鹤唳的程度,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精神就极度紧张。1980年新婚姻法修订后,中国更成为世界上法定结婚年龄最大的国家。规定指出,男子不得早于22岁,女子不得早于20岁。可以说,直到现在,“早恋”也没有摆脱上个世纪的种种污名。千方百计干预你恋爱的家长,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对于“早恋”的深恶痛绝,可能只是那个时代思想植入的一部分。

3.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使得打击早恋合理化

1977年,随着十年动乱拉下帷幕,国家正式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自此以后,高考这一座独木桥,成了许多学生试图扭转命运的敲门砖。在1977年到2017年这40年间,无数大学生被生产出来。然而,和现在不同的是,在恢复高考的头十年,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拥有大学文凭等同于拥有光明的前程,更不用愁找工作。当然,含金量高也意味着竞争极度激烈。首年高考,每100个人中只有5个人能拿到录取通知书。在大学的致命诱惑与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积极备考就成了比谈恋爱重要一百倍的事。

大概是因为,我国家长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爱情教育。

爱也需要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

否则,一种不太健康的婚恋观,将在一代代的继承中,成为一种隐性文化,流淌在我们的骨子里。

催婚:中国特色的隐性控制狂

1.中国婚姻的任务化

为什么不允许早恋,结婚却那么着急?

在《巨婴国》中,武志红引用台湾学者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给出了答案:

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没成过家的单身汉、疯子,等等,他们会被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或者被忽视得厉害,必须结婚生子构建一个完整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中国特色的婚恋目的不在恋爱,而在于组建家庭。

主流中国家长对幸福的定义,大概就像作家闻珺里调侃的那样,要“财产富足、家庭完满、儿女双全、阿姨司机、平安常在”。这个标准当然也有年龄界限,就是赶在比较适合生孩子的年龄段之前。由此可见,奔三而去却孑然一身的女性是不幸福的,因为还没找到可以共同抚养后代的男人;结了婚却不生小孩的小两口也是不幸福的,因为没有完成造人任务;喜欢同性的更是大气都不敢出一声,因为生不了。而成为懂事子女的任务如下:22岁大学毕业前不能谈恋爱,25岁上下要钓得金龟婿、娶个好老婆,最好26岁结婚,27岁生头胎,这样30岁前才能让爹妈抱上两个娃,构成一个完整的“好”字。只要你满足这些硬性指标,不管背地里有多憋屈,在长辈眼里也是个幸福常驻的幸运儿、招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

因为,你拒绝不了。

先别说一脉相承的孝文化观,让我们很容易认同“不听父母话就是不孝”、“不结婚就是不孝”、“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观点,就算你因为受过的批判性思辨教育而去质疑它,也会轻易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在道德律令和世俗眼光的双重压迫下,顺从家长的意见,无疑会是比较省心省力的选择。

2.基于血缘关系的孝文化

著有《无后为大》一书的关军说过,我国的婚姻制度,实质乃“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代际供养体系”。什么叫“代际供养体系”?就是你得找个人替你养老。那个人是谁?当然要自己的亲生孩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孝文化,最重视血亲关系的维系与传承,所以在践行过程中,是要求必须结婚生小孩的。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却是两个家族的事。虽然已经是提倡自由恋爱的年代,对于不少中国家长来说,子女的婚恋生活依然是需要他们介入、把关、操纵的头等大事。

让我们来猜猜看,孩子找个什么样的对象,对未来的供养体系比较有利?

他们的看法可能是,男孩子,要找个贤惠的妻子,不用太漂亮太有能力,最重要是性格温顺。贤惠是什么?就是一个女人身怀百般武艺,却永远为别人考虑、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儿媳妇是让他们放心的。

女孩子,要找个成熟稳重、收入稳定的男士,一定不能太帅,因为帅的男人都花心。最好看起来老实敦厚些,最重要的是,要有车有房。这样的女婿是被褒扬和肯定的。

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们都认为符合上述条件的女士和男士最有利于组建家庭。

所以,为什么家长从不关心你恋爱的过程,只关心婚姻的结果呢?

因为在他们眼中,前戏都是无意义的。

他们只想你尽快定下来一个合适的对象,踏入婚姻的殿堂,过上稳定的生活。

3.缺乏上升渠道的女性更容易被催婚

大龄未婚女性是被催得最急的一批。

在中国家长看来,女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不结婚是没有出路的,就像一盆迟迟没有泼出去的水,再不泼都要凉了。那句古话说得好: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对中国女性来说,三十岁仿佛是道坎,在此之前是青春少艾,在此之后就是货架上打折的水果,再也卖不动了。

他们催婚时爱说:“你要多去试试啊,不试怎么会知道。”如果你相信就傻了,不是真的给你机会自由恋爱,而是要你速战速决,去嫁一个他们觉得满意的对象。

最好的对象,是毫无魅力可言,但诚意像钱包一样鼓胀的男性。长得丑点,他们放心。瞧瞧现在国民老公是谁就知道了。

说到底,婚姻不过是一场财色交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至今还有指导意义,因为婚嫁仍然是之于女性的修罗场。在社会的长期灌输下,一部分女性,特别是享受了较多男权红利的那批女孩,欣然接受了通过嫁人改变命运的观点。这一结果自然催生了“美女经济”和“女利主义”的蓬勃兴起,君不见多少女孩削尖脑袋跻身富豪相亲会,不惜挤出事业线,带上处女鉴定书,只为了争取后半辈子的衣食无忧?反之,支付不起交易费用的那批男性,则开始指责女性的拜金和势利。但这能怪谁?

不过,对大部分中产阶级来说,家长并没有奢望女儿去嫁一个亿万富豪,只要门当户对就行了。他们的紧迫感如此强烈,本质是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相信:在婚恋市场中,女性年纪越大,就越贬值。只好催促你早早嫁了,好“交易”一个比较不错的老公。

中国式家庭的轮回链条

为什么中国家长会这样?

如果一个家庭健康和睦,夫妻相爱,家长必然祝福并带动孩子走向自由独立。然而,对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来说,家长似乎无意切断与子女之间隐形的脐带,更无法理解孩子对于他们插手婚恋的愤怒和反抗。归根结底,不过是家长从小受到的情感训练不足,自身人格尚未完善,夫妻间又没有充沛的情感交流,导致情感需求向子女逆向输出罢了。

1.缺乏自我存在感/边界感

控制欲的本质,是没有自我。

在中国家长中,中国式母亲更是典型的低自我人格。传统的贤妻良母终其一生为儿女而活,她们一旦怀孕产子,将甘愿牺牲所有,只为了让子女得到精心照料。不能说这不好,但等到子女成年后,她们往往要求子女留在临近城市,从事稳定的工作,听从自己的意见。而这一切,是以偿还、报恩、反哺的形式出现的。换句话说,中国式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既是脐带也是锁链,搞不好将限制孩子的独立发展。

至于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对母亲的期望造成的。在母辈的适婚年龄,外界更多以生育孩子的温床、侍奉公婆和老公孩子的保姆角色来要求她们,如果将太多精力放在个人事业和兴趣的开展上,将被认为不适合当一个好母亲。难怪中国母亲在我们心目中,恒常以磨灭了个性、为家庭奉献一生的模糊形象出现,因为那正是社会教育的结果。

所以,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家长意识非常强烈,却没什么边界意识。如果你谈恋爱没有提前告知,或自作主张嫁娶一个他们不甚满意的人,他们一定想方设法干预一番——虽然你已经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了。如果你拒绝了他们为你张罗相亲、安排婚事的主张,他们同样会觉得你是不孝子女。

2.婚姻的貌合神离

不少中国式婚姻里的恩爱夫妻,看似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实则属于假性亲密关系。

在他们青春期时,基本对一切男女关系都采取回避闪躲的态度,故而失去了宝贵的爱情训练,使得感情磨合中的诸多问题在步入婚姻后才显山露水。就像孙隆基说的,“这种倾向,常使一个人将青春期整阶段的抹煞掉,而结婚遂变成时辰到了自己不得不去履行的态度。”因此,在他们对待“合约式婚姻”的态度上,往往形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压抑自我去履行义务,一种是全然弃家庭于不顾,去外面寻找新天地。而对于把婚姻当作职责肩负起来的那拨人,必然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怎么一点都不领情!”

不睦夫妻很难给予孩子较好的婚恋指导,因为他们自身婚姻就是由一些错误观念所构筑的。一来,他们没体验过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对深刻、自由、互相回应的感情联结缺少亲身实践;二来,因为缺少夫妻之间应有的亲密感,只能以催促儿女结婚这样方式来进行情感互动,弥补自己的情感需求,故而形成一个恶性循婚。也就是说,夫妻的情感生活越不幸福,将越有可能导致孩子陷入病态婚恋的漩涡之中。

3.社会共同心理的推波助澜

有时候,家长逼婚并非单枪匹马行动,而是与“催婚者联盟”联合作战。

如果你父母长期交往的人观念都比较开明,那么他们也更倾向于鼓励你自由把握婚恋的节奏;反之,他们将更倾向于敦促你按照他们的意愿结婚。一个集体中紧密联结的人总会互相影响,无论他们愿不愿意。

所以,你母亲去搓麻将或跳广场舞回来,很可能突然和你说:“隔壁家那谁的孩子都结婚了,你什么时候也能带个男/女朋友回来啊?”这时你会知道,她是被他人影响的。由于同辈效应,你的父母将和他们交好的人三观越来越相近,劝婚的口吻也会越发相似。

助你反击逼婚的实用小锦囊

1.告诉父母催婚是一项失败的投资

所以,面对催婚,我们有什么办法摆脱呢?

第一个方法,用他们自己的逻辑击败他们。

有人面对催婚倾向于讲道理,譬如还没遇到有感觉的人啊,自己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啊,虽然都属于理性客观的理由,但不要指望家长能从你的层面理解你哦。我们前面说过,中国式婚姻的本质是代际供养体系,什么“感觉”啊,“不婚”啊,隔着时代的鸿沟,这些坦诚的言论只会让父辈勃然大怒。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告诉他们草率结婚乃一项失败的投资。没错,实际点,从利益的角度告诉他们催婚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男生来说,你可以这样回应:目前经济基础还不够扎实,希望父母出钱给我买房,否则没有姑娘愿意下嫁。如果你爸妈没有这么做,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催婚了。

2.抱团取暖,不因父母施加压力而妥协

既然逼婚者可以找到他们的组织,那么你也理所当然可以找到与你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一个“反逼婚联盟”。

更重要的是,孤军奋战的恶劣心情被冲淡了。你不会因为被父母逼急了,没头没脑地栽进一段婚姻里,因而耽搁了自己后半生,或陷入一场闪婚闪离的闹剧之中。

甚至你还可能在里面找到真正的挚爱。

所以要说的就这么多了。不要因为父母的无心之举而妥协,也不要为上个世纪的错误观念买单。你的人生是你的,你的爱情也是你的。一个人有权利什么时候想恋爱就恋爱,什么时候想结婚就结婚,哪怕你最最敬重的父母施加压力给你,也不能为了顺应他们的要求而违背个人意愿,否则,你的一生将有可能在无尽的后悔中度过。

婚姻只有爱,是万万不能的,但婚姻一旦失去了爱,也就失去了全部意义。

THE END
1.婚恋观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婚恋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客观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真正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具体的说包含以下几个意思:爱情以一定客观物质为基础;理想是爱情的社会内容;男女平等;具有排他性、热烈性、持久性的特点。[1] http://baike.soso.com/v60844225.htm
2.大学生婚恋观文献综述.docx关于婚恋观的概念,学术界迄今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在学术界只有一些相关概念的探讨。学术界目前有主要以下几种观点:婚恋观是人生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重要体现,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122/64665812.shtm
3.舒淇的“剩女”婚恋观综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舒淇的“剩女”婚恋观 节目简介 偶像万万碎 2016 播出:芒果TV 主持人:李莎旻子 / 孙骁骁 地区:内地 类型:访谈/ 芒果出品 简介:由芒果TV倾力打造的首档全新概念互联网综艺访谈节目。新晋女主播李莎旻子领衔主持,以独特的视角、最当红的明星、最好玩的游戏、最刁钻的问题、最无节操的爆料、最轻松搞笑的气氛面对https://www.mgtv.com/b/293919/3236986.html
4.半年营收增长700%,小猪佩奇是如何俘获90后的他们的婚恋观、育儿观 与上一代人已经大相径庭 在去年的《新中产生活大调查》里 我们就已经发现 中国父母素来控制子女和要求子女反馈的传统 将会中断于新中产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并且渴望找到一种自己认同的 “家庭生活方式”作为范本 于是,《小猪佩奇》出现了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373562604&efid=iRwnuyWbY63Ke8XXfragEA
5.我院召开“女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会议首先,孙贵英作为老师和朋友与同学们敞开心扉展开对婚恋的探讨,大家各抒己见后孙贵英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1、确定恋爱关系前是否了解对方?2、恋爱动机是什么?3、如果出现感情危机,该如何解决?随后,孙贵英对“婚恋观”这一概念做出讲解:婚恋观是指个体对婚姻和恋爱的看法和态度。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思想不断开放,人们对https://sport.lyu.edu.cn/2021/0525/c711a182346/page.psp
6.让角色成为每个人的影子」华云文化亮相上影节IP影视开发大会女主一次次的绝地反击,自带小人物成长、成功的爽感,振奋观众精神,构建热血职业观。 双强设定,感情线紧凑刺激 传递成熟的婚恋观 与其他“童话式爱情”不同的是,男女主从一开始的暧昧互撩,到真正走心后互相救赎,探讨了“欲望和责任如何平衡”“恋爱与婚姻的区别”“不同人爱情观与道德观的碰撞”等问题。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48449571422666
7.婚恋报告(范例10篇)一般来说,有付出就有收获,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你是否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呢?本文主要探讨的话题是与“婚恋报告”相关的,所有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实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婚恋报告 篇1 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体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西方婚恋观传入我https://www.liuxue86.com/a/5006655.html
8.中意伴侣难求在日华人婚恋面面观现代社会,年龄当然不成为婚恋的首要条件和主要障碍。在中国,50岁还能当选全国青联委员;在日本,退休年龄也从60岁开始上调,这些都说明对于“人生”概念的时间性设定正在不断延长,即使人过而立之年,依然有成家立业的充裕机会。所以年龄不是一道坎,华人结婚难不是建立在岁月匆匆、人生易老的心理焦虑之上。https://www.chinaqw.com/news/2005/1201/68/7627.shtml
9.《新相亲时代》婚恋观引年轻观众热议婚恋观念再引热议 孟非:学会尊重彼此的选择 父母现场把关一直是《新相亲时代》节目的一个最大看点,这个平台为相亲者提供了一个更广的接触平台,而正是家庭概念的深入,让很多关于家庭、婚姻的观点被抛出,也引起了观众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家庭中,双方对于经济责任的承担,孟非评价:“女生听到男方或者男方家庭说‘你https://hn.cri.cn/chinanews/20180514/b78464e4-6b75-5dca-75c0-3eb0de287c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