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精选5篇)

1.隔代监护抚养造成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然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抚养,亲子教养被隔代教养替代,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骤变。种种客观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在一起,长期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沟通,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加之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可能一直没有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的变化,留守儿童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会产生一些畸形心理,具体表现为做事畏缩不前、行为不积极、胆小怕事、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表情木然等。

2.寄养教育、单亲教育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受挫能力较差

从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来看,由于寄养教育、单亲教育等各种不当教育,导致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群体不能真正得到家长的照顾和关爱,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学习成绩提高缓慢,认识能力发展滞后,受挫能力较差,性情多变,常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留守儿童成了“孤儿”,常常会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叛逆

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

首先应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儿童的毒化,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通过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

2.从社会、学校教育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及时释放不良情绪

从社会的角度看,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设心理辅导室并配置有专业素养的心理辅导教师,以便留守儿童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支持。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对于那些在心理情绪上波动比较大、时常感到焦虑和压力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认知,并通过一些放松疗法如静坐、深呼吸、默想等方式让他们克服不安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那些有心理创伤的留守儿童,大声呐喊是行之有效的心理释放方式,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宣泄疗法让他们在空旷安静的地方大声喊出心里的委屈,引导他们将压抑、创伤或悲痛情感发泄出来,以此缓解他们内心过大的消极情绪。

3.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构建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

一般来说,家庭关爱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影响巨大,但是只要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制度,给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经常性地对他们实施心理咨询,就可以弥补这一缺失。

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在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具有不断满足其内部成员之间频繁的、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互动需求以及适应与改变社会环境的功用和效能。儿童也正是在与父母朝夕相处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才获得了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并开始步入社会化的进程。另外,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是儿童情绪情感健康健全发展的基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父母的沟通交流及父母的关爱。所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可以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并能帮助父母通过心理干预恰当地处理子女的抵触情绪,及时解决子女的心理问题和不良个,帮助和引导他们在成长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应该借助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尽快融入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大家庭。

参考文献:

[1]吕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学视角解读[J].校园心理,2011(7).

1.1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育儿知识”的问题,导致毕业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设计较相对完善的教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知如何遵循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以及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引导以实现教育目标。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传授为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达者,不仅需要具备完备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应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如标准的普通话,流畅的钢琴演奏、优美的舞蹈动作、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等等。随着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幼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参与幼儿的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基本知识技能外,更需要仔细观察并准确把握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过程,给与适时的支持和反馈,科学的引导儿童健康成长[2]。如果幼儿教师培养课程中仍沿用已有的体系,重点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对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传授,在不了解如何保护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如何与幼儿进行交流等前提下进入幼儿园进行教学活动,势必无法适应当前的幼儿园教学。

2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改革措施

2.1专业课程目标职业化

2.2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

2.3专业课程形式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中,传统的讲授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多种能力素质要求,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应增加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变传统的课堂内讲授式教学为课内外结合,集案例教学、情景扮演、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2.3.1采取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心理学课程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的过程、阶段,对于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和诊断标准也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识记,而学生运用心理知识促进幼儿发展的能力的提升有限。在课堂内教学中,教师应变单一的知识讲授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幼儿心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题研究、情景扮演等。学生有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吸收者,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或某个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促进学生思考、提升而非知识的简单记忆。此外,知识的组织方式也可采用专题形式,对每个专题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如幼儿入园焦虑,提升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采用分散实习,提高实习成效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

一、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改革作了有益的尝试,但改革的成效却不大,心理学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仍然严重,根本无法发挥该门课程的应有作用。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问题。大多数公共心理学教材仍然是普通心理学体系,有的是教育心理学体系,有的是儿童心理学体系,有的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再加上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分支心理学的综合体系。后一种教材编排看似内容丰富而全面,但给人总的感受是体系庞杂,逻辑混乱,易使学生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支离破碎。综观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偏重从专业角度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脱离学生和师范教育实际,缺乏应用性的问题,而且大多内容陈旧枯燥,激不起学习动机,不能解决新形势下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难以指导今后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也不利于高师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2.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陈旧、方法简单,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为标准,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即使重视或使用案例传授教学,课堂上也主要是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在课堂教师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但经常导致学生的认知超载,并没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效果。师生关系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的经验、情绪、态度、需要和兴趣等主观因素被忽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3.教师素养方面的问题。公共心理学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理论型,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中小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他们的讲授可能更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涉及到实际应用的教学则相对较少。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很少有教师对这些领域都能驾轻就熟,教学中往往自己擅长的部分多加发挥,不擅长的部分则一带而过,从而影响到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4.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上的问题。心理学课程考核追求标准化、客观化,方式过分单一,以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数量的多少作为好坏的标准,一般主要是以书面来考察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主要概念、理论的理解,这样就直接导致学生课堂上只是听讲、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而没有真正领悟心理学知识,更谈不上学会运用这些知识。

二、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途径

1.明确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科学改革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即高师公共心理学一方面应为高师生的个人成长提供心理指导,培养教育其作为一名资格教师应该必备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使其了解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青少年学生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指导他们将来的教育教学实践。

THE END
1.中班幼儿情感教育教案范本(通用15篇)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中班情感教育教案,仅供参考。 中班幼儿情感教育教案范本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的心情,乐意表达出来。 2、初步学习用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3、能用“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或“今天,我不开心,因为……”表达自己的心情。 http://www.jiaoyubaba.com/youerjiaoan/90246.html
2.助力学生成长:社会情感学习的精彩活动与案例助力学生成长:社会情感学习的精彩活动与案例 在当今教育中,仅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社会情感学习(SEL)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点,它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同理心、合作能力和领导力等关键素养。活动一:同理心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扮演不同角色,如身体有残疾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1723875033505194&wfr=spider&for=pc
3.小班社会情感教案40篇.doc幼儿教育小班社会情感教案40篇.doc 62页内容提供方:松鼠文本阁 大小:83.74 KB 字数:约4.42万字 发布时间:2022-03-18发布于重庆 浏览人气:12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小班社会情感教案40篇.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318/6114133002004124.shtm
4.幼儿园教案情感目标(精选10篇)周博士:那有什么难的, 有些不适合体现情感目标的课, 在教案当中不写情感目标就行了嘛。我一直觉得, 非要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硬性拆分为三个方面, 是一种比较机械的做法, 可以说是教案写作中的八股遗风。这样不仅会束缚教师的手脚, 也会导致前面您所说的那种一提情感就成了道德教育的尴尬局面。教案的撰写应该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112p8u0.html
5.心理降教育教案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适应新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适应环境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掌握适应环境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心理专业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适应能力,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充分体会在新环境中自我的力量,对自己产生信心,对未来更有期待http://fwpt.yp.edu.sh.cn/zyzx/info/1084/3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