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观念的崩溃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反生育政策宣传的后果
导读
生育观念的崩溃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系列人为宣扬、各国政府推行反生育政策的后果。真富人或“凡尔赛富人”中不乏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名义反生育,看似情怀满满,底色却是“胡不食肉糜”。每个人都会老去,老人是不会凭空增加的,但孩子确实是会消失的。
作者:关不羽
近日,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撰文表示,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要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增加劳动力供给。
官方的表态还是那么含蓄,站位还是那么“公共”。这样“公共”的视角服务于政策制定无可厚非,却很难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我生娃就是为了增加劳动力供给,给社会做贡献?”
——大众从来都是慷他人之慨时最无私,比如说让房东牺牲房屋产权、让企业负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真到了要自己埋单时,可不是那么无私的。
“增加劳动力供给”的理由是激发不出生育热情的。
经济越发展,生育率越低,已经是全球普遍现象。而普遍现象总是和“普遍规律”混为一谈,成了科学术语包装之下的现代宿命论。很多人都笃信生育率下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这在中国更有了一连串不生娃的“经济学解释”:房价高导致不生娃、教育费用高导致不生娃、工资低导致不生娃……
综合起来看,就是“我过得不如意就不生娃”。或许这是中国社会当下普遍存在的“受害者”情结的表达。情结可以理解,情绪化并不可取。少子化问题还需从根子上厘清。
少子化是国际反生育组织长期努力的人为后果生育观念的崩溃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系列人为宣扬、各国政府推行反生育政策的后果。“经济越发展生育率越低”解释不了二战之前的世界。欧洲工业革命爆发后,经济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一轮人口大爆炸。日本明治维新后,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也出现了人口爆炸。至少在二战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呈反比例关系。恰恰相反,人口增长总是在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最为显著。今天陷入严重老龄化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下滑都是始于二战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从欧洲向东方传播。这并非经济因素引起的,但也绝非巧合,而是反生育意识形态成为各国官方意识形态的后果。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为代表的反生育国际组织,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可以作为中日的参照是印度。印度政府也曾积极推进计划生育,粗暴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当街拉育龄男女强制节育。但是,印度的政府力量很有限,不仅缺少强制能力,而且也缺乏宣传手段。而且,传统宗教反制了现代精英集团。诸多因素造成反生育政策难以为继,在民众抵制下无疾而终。由此可见,反生育政策是国际反生育组织成功推销给各国政府,执行的力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政策推进能力。如果一定要和经济发展挂钩的话,也只能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的干预和管制社会的能力就越强。
强势政府成功推行了反生育政策,终于在两到三代人后呈现出灾难性的后果。然而,长期反生育政策造成的后果至今未被充分认识,甚至被“因果倒置”,最典型的莫过于育儿成本高。
育儿成本高是长期反生育政策的后果
因此,“先富后生”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低生育率首先伤害的是穷人,要跳出在起跑线上竞争的思维,越穷越生才是脱贫之道。
相反的例子是东北,反生育政策最严的东北也是社会原子化最严重的地区,原子化的个体和小家庭一盘散沙,只能高度依附体制,体制一旦塌陷,则普遍陷入贫穷,再无翻身的机会。穷人确实不能给孩子“最好的”,但是可以生出“最好的”。即便没有生出“最好的”,只要是“合格的”,只要不去跟风盲目“优育”,那就是家庭经济的动力。一个勤劳的快递员可比二本毕业家里蹲要强得多,也没有多少培养成本。不要被985、211的光环迷惑,在虚荣心的竞争上,要勇于承认已经“输”了。让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忍受虎妈们花了大价钱买来的折磨,去追求百里挑一的机会好吧。
真正的机会却在劳动力紧缺的前景,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在那样的环境里文凭学历会比劳动能力、技能更值钱。
政府的作为曾经有很多笃信“人口出生率不会回升”者被日本的数据打脸。诚然,日本的生育率达到1.46,还没有回到健康水平,但是比起2005年的1.26已经回升了不少。而且,还在呈现小幅回升的态势。
其实,哪来什么老龄化?只有少子化。每个人都会老去,老人是不会凭空增加的,但孩子确实是会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