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近代农村手工业的延续和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各地仍有自己的演变轨迹和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定县的情况做一简要的梳理,当然更是为分析其存续之原因做一铺垫。
如果说以上静态的统计表明了定县家庭手工业的继续延续,那么在近代史上,其变化趋势如何呢?
以上关于定县手工业的统计,为中国近代家庭手工业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例证。也就是说,学术界所谓手工业“继续生存和发展”之说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二、维持和提高农家生计
笔者根据各类数据资料,对这一时期的定县经济总产值做了一个统计,由此也可看出手工业在农家经济中的地位。见表1。
表11933年定县农村经济总值
类别
产值(元)
百分比(%)
粮食作物
7161973
45.89
经济作物
2438591
15.62
蔬菜
885677
5.67
果品
527721
3.38
畜牧
882963
5.66
手工业
3710704
23.77
总计
15607629
100.00
表1显示,手工业产值已接近全县经济总产值的1/4,对农家经济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这一比例与上面的统计有些出入,究属何种原因,尚不得而知。但无论哪一统计,都能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手工业的补充,农家经济和农民生活必将艰难得多。
与之相应,家庭收入越低,生活越贫困,对手工业的依赖程度也越大。仍以大西涨村为例,见表2。
表21932年定县大西涨村从事家庭手工业与与家庭收入之关系
全年收入组
(元)
家数
平均每家全年收入(元)
从事工业者平均
每家赚利(元)
赚利占收入%
50以下
4
41.25
10.38
25.15
50-99
53
73.57
16.52
22.45
100-149
65
118.00
28.81
24.41
150-199
61
166.21
36.23
21.81
200-249
22
215.95
32.65
15.12
250-299
35
264.86
49.29
18.61
300-349
11
300.91
59.70
19.84
350-399
353.64
43.70
12.36
400-449
5
400.00
16.33
4.35
450-499
3
450.00
8.51
1.89
500-549
2
500.00
2.72
0.54
550-599
600-649
1
600.00
6.56
1.09
650-699
700及以上
800.00
3.60
0.45
274
178.26
31.78
17.83
三、历史传承和“农闲”不闲
明己和张世文对农民纺线织布的忙碌景象,还专门做了生动的描述:
四、原料供给的传统与现代结合
首先,仍以定县本地和附近地区的原料居多,且主要是传统原料。
由上证明,曾经流行的传统与现代完全对立的“二元经济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机器工业与手工业、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不是彼此排斥,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不仅如此,它还说明农民并不像以往传统观念所认为的那样保守,农民对市场的反应并不迟钝,而是比较灵敏,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五、传统工具与改良工具
就总体而言,使用笨机逐渐减少,拉机和铁机逐渐增多。1912—1932年东不落岗村各类织机的数量变化,表现了这一趋势,见表3。
表31912—1932年定县东不落岗村各类织布机数量的增减
年份
织布机
总数
铁机
拉机
笨机
架数
占总布
机数(%)
1912
280
20
7.14
260
92.86
1917
270
45
16.67
225
83.33
1922
255
15
5.88
72
28.24
168
65.88
1927
246
36
14.63
84
34.15
126
51.22
1932
239
69
28.87
122
51.05
48
20.08
六、土货的市场销售空间
表41921-1930年定县土布运销外地统计
运销地点
输出土布
价值(%)
匹数
价值(元)
察哈尔
7459610
7782372
70.35
山西
1826070
1894702
17.14
绥远
1280450
1344364
12.15
河北
36300
40363
0.36
10602430
11061801
注:察哈尔包括张家口、蔚州、阳原、怀安、暖泉、大王城,山西包括广灵、阳高、灵邱、浑源、天镇、大同,绥远包括丰镇、归绥、包头、萨县、兴河,河北包括涞源。
七、一些手工业衰落的多重因素
(责任编辑:高超群)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国日常生活》(13JJD770017)的中期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