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中华文明现代文明的当代价值,事关个人家庭、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思想内涵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场所,家是人类文明中普遍、自然、深入的存在。世界各大文明都有关于“家”的传统,但中华文明的家教家风观念、家国同构理念,及其精神内涵所凝结的家谱家训文化尤为突出、别具一格,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支点。
中华传统家文化强调立德修身的重要性。“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中华传统家训家教中最重要的是对子孙立德修身、反躬自省、耕读传家的殷切教诲,提倡家教家风的根本在于从自身做起,承担好角色、教育好子女、约束好家人,不辱家风、以尊父母、以扬国风。
历代家训文化、家教家风规训都将忠孝摆在重要位置。与西方伦理学不同,中华文化认为,基于人在家庭当中所切身体悟到的以血缘亲情为起点的孝亲仁爱之情是个人修身之根本、家庭道德之首务、善治理想推扩之基石。中华文化对源自家庭的“亲亲”之情的强调,凝结为“孝”的德性,成为中华伦理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
从孝亲仁爱观念出发,中华民族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伦理型政治格局。西方社会呈现“家庭—社会—国家”结构,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私有制为中介,以契约关系形成国家。中国社会呈现“家庭—伦理社会—国家”的贯通构造与家国一体的“同心圆”模式。历代优秀家训家教都注重热心公益,和睦相邻,大家族承担社会责任,设立义学、社仓,救灾周急、普惠乡邻,是社会崇德向善、化民成俗的重要基础,是乡土中国社会得以绵延长存的重要方面。
二、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现代转型
家文化内涵的发展反映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进程。近代以来,伴随着现代世界体系及其强势现代性价值理念的冲击,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逐渐模糊,根本在于现代转型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位判断,家文化的失语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传统的家成为“现代性的原罪”,伴随而来的正是以家庭为核心纽带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民族精神的失落。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家教家风文化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原则,蕴含坚定的公利性、明确的示范性、严格的规范性,形成了先“大家”后“小家”、舍“小家”为“大家”的准则和风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终生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格和灵魂深处的科学信仰力量。
李大钊同志在《青春》中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他从宇宙进化论出发,论述了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人生观。家庭是青春之人生培养的舞台、青春之人格砥砺的场所,青春之国家民族与天下观念厚植的根基,这是对中华传统“修齐治平”理念的继承。同时,李大钊此言昭示了真正的共产主义家庭存在的使命不是经济私有制与个人私欲满足的地方,而是蕴含着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砥砺奋进、大公无私、英勇无畏的宇宙观、家国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家庭家教家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现代转型,是激励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发有为的强大内生动力,是引领中华儿女为人处世、齐家爱国的光辉典范。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实践意义
事关个人修身齐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精华,涵养人生品格、做好家庭建设。中华家训文字、家教家风故事精髓首要在于教化人立身行正、反躬自省、通达事理、笃行大道,这对于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过一生的人生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教育子女、尊养父母、和睦夫妻、亲善乡邻等治家理念也赋予今日家庭建设诸多启示。冯友兰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抽象继承”的说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幸福人生、美好生活、良善理念的追求是不变的,因而跨越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修养论、工夫论的相通是长存的。
事关社会道德培育,吸收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资源,弘扬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风气崇德向善。中华优秀传统家训家教家风文化不仅是一姓一族的品行规范指引,其中还蕴含着反躬自省、谨严廉介的个人修养,忠厚传家、文教兴家的治家理念,崇德向善、化民成俗的社会责任,家国一体、利益天下的高远境界等思想内涵,是深入理解、切身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维度。挖掘阐释地方家训族谱、家风建设案例,开展家训入家庭、入单位、入学校、入社区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成为社会风气崇德向善的宝贵精神资源。
事关民族精神传承,理解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内涵,植根文化土壤、守护精神家园。文化非天然形成的,而是需要通过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精神内涵逐渐丰盈的。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体”,中华优秀传统家训家教家风文化就是“用”。在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下,中华民族经过对现代化历程的百年追索,民族的现代文明道路愈加清晰。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传承发展,构建更为合理的现代性样态,使每个中国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文化主体性的存在,这是宣传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重要切入点。
事关党风廉政建设,借鉴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智慧,锤炼党性修养、弘扬红色家风。党员领导干部是家风建设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政党建设的高度,将家风建设从家庭层面上升到政党建设和国家层面。党员干部应从政治的高度把握家庭家教家风的工作要求,理解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与共产党人家庭家教家风精神的内在契合,切实从自身做起,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实际行动推动人民精神富有、社会风气良善向好,展示文明型政党的时代风貌。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资源研究”(2025N0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晓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讲师,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研究员,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