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课堂教案设计(锦集11篇)

“冷苏斯”投稿了11篇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课堂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课堂教案设计,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

教艺

《长亭送别》课后练习第四题要求“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长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要有一点亭

文采”。别

改写成现代诗并不是对原曲题《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它要求学生研

必须在对原曲所选意象、所设意究境、所表情感有了真切、深入的领悟后,再结合自己平时训练而成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己的创新,!雷平改成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现代语言、现代情景,所以改写从某个角度说比自己独立创作更难更需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要创新能力。在具体改写时,学生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可以对原曲大胆取舍,只要符合那里?有梦也难寻觅。原曲的情感,有原曲所选景物即改诗:转眼间已是酒杯横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睡!马蹄声重重地踏在我的心用诗歌写作技巧,再造语言,重新上!载着我的留恋相背而行!落设置诗歌意境。日也随他而去!怎知他今宵酒醒

例如:【端正好】碧云天,黄何处!我在梦里寻他!可怎能寻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觅。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改诗运用联想、想像和拟人气为何要急于挥洒你的身影!小

改诗:是谁丰富了湛蓝的天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改变了原曲道伴着落日沉静!秋风抚过农空!又无情地飘离!是谁装点了意象。原曲只有“车”“马”,改诗田!偶尔听见马蹄声飞扬!将离苍白的大地!却是路上带寒的秋则马蹄声“重重地踏在我的心去的车儿定格。菊!风,肆意狂乱了思绪!碎片上”,简练而形象,真是离愁渐远原曲语言极尽华美,氛围十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看得林中渐无穷;原曲“杯盘狼藉”,改诗分忧伤。改诗则通过连用四个疑霜叶也悄然醉了!哪是霜叶自“酒杯横睡”,更具愁绪、更具人问,组成排比,加上拟人的修辞手醉!是染上了离人红泪。情;原曲有“落日”,改诗则“落法,意象鲜活,情感直露、热情。其

天刚破晓,崔莺莺即刻起身梳洗,早早地来到和张生见面的地点。正直立春,百花争艳。崔莺莺严重饱含凄凉。“花亦无知,柳亦无聊,酒亦无灵”自己即将与爱人惜别,花儿却这般欣欣然地满世界绽放,呵,真是不懂人情啊!

张生是下午的飞机,两人都提议先到第一次一起去的西餐厅吃饭。

两人坐下,厅内播放着舒缓的使人心静的音乐。这家餐厅的建设也是豪华气派。可惜,此刻的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这些精美的曲子,更没有心情留恋这些雕梁画栋。有的,只是相互的不舍。

张生说:“我记得你最爱吃的就是四成熟的牛排,不如先叫一个吧。”崔莺莺抿着嘴唇,轻轻地点点头。

就餐了,张生无意间看见窗外一颗大榕树上亲密无间的两只鸟儿,不自觉地微微一笑,崔莺莺也注意到了树上的鸟儿,崔莺莺说:“如果我们马上也能像它们这样该多好。”张生说“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人相视而笑,两人都能看到对方此刻都有些喜悦,不似刚才那么闷闷不乐。

告别后,崔莺莺独自回家,在路上,她静静地看着夕阳,眼中流下了一滴伤心的泪……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天边的云,随风飘,黄花任风摇。满地凋零无人晓,铺满离别道。西风紧吹,黄叶紧随,北雁南飞何时归?谁将霜林染醉?时光流水一去不回,离人落下悲愁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寺前相遇浅谈,只叹相见恨晚,今日君又匆匆归去应试,只留下孤单的人儿独自哀怨。柔柳低垂,难唤马儿回,夕阳西坠,疏林难挂住斜晖。鸟儿欢快的飞,鱼儿在水中来来回回,却从不理会流年似水。马儿呀马儿,你慢慢地前行,为何你不留恋余晖抚过的风景,哎,你又怎知道我心中的不舍之情。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得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眉;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h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jj惶惶的寄。

备好车儿马儿将离去,匆匆离去不由得自己,有什么心情将自己打扮的娇滴滴?只可准备着被儿枕儿,渐渐的沉入梦里,自此以后,衫儿袖儿被揩满郁郁寡和的泪滴。离别后时常把信儿寄,将你我的深情紧紧的锁在信儿里。

柳丝长玉骢难糸,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带相思离亭晚,夜阑啼哭妆泪痕。―题记

云天碧碧,黄花纷纷落满地。西风萧瑟,北雁南飞无颜色。老马在长亭咀嚼枯草,它很快就要驮着断肠人离开这令人留恋的地方,踏尽风雪,去独诉愁苦。

十里长亭,夫人安排筵席,尽管桌上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但桌上食物凉十分,却无心食。()夫人与长老恭候多时,张生与小姐才无奈来到,只见小姐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形容枯槁,面颜憔悴,她却无意去淡妆浓抹。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亦坐其旁。红娘取酒来,斟满酒杯,尔后拿草喂老马,此时老马咀嚼不仅仅是草,还有是辛酸的离愁别绪。夫人对张生云:“张生,大丈夫志在四方,你上京赴考,待金榜题名时,是我女儿莺莺嫁你之时。”话毕,张生作辑,云:“小生凭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也。”长老起而言:“夫人此言差矣,张生不是落后之人。”几人端起酒杯,一口饮尽,冷酒灌入愁肠,泪水早已酝酿许久。

西风起,黄叶纷飞,寒烟氤氲,衰草萋迷。小姐端起酒杯,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云:“请吃酒!”张生亦端杯,两人对视俄倾,把酒饮尽,双双把头低,长吁气。在一旁的老马知道他们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老马也老泪纵横,它深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说!日渐垂西山,离别更恨此日短,张生停杯投箸不能食,恨愁塞满肠胃。

张生推整素罗衣,准备起程。夫人辆起车儿,先离去。张生辞别长老,长老云:“一切尽在无言中,愿君鞍上保重。从今无心诵经,专听君状元及第声。归来后,做亲的茶饭少不了贫僧。”话毕,长老亦离去。

老马驮着断肠人,无奈地走在秋叶满地的古道,即便老马不愿离去,但走着走着,终被淡烟暮霭相遮蔽,消失在青山疏林中。暮色早已黑,莺莺则刚要离开这无人语的夕阳古道,禾黍秋风偏送来嘶哑的马叫声,牵连着莺莺的心的张生还未走远,莺莺的相思泪早已夺眶而出。

红娘云:“小姐,怕夫人担心,我们归家去。”莺莺登上马车,坐在车厢里,唱:“也么哥,也么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秋风仍旧亵玩着长亭,长亭上的杯盘也被秋风摔得粉碎。枯叶死抱香气缠枝头,却被乌鸦这悲剧的哀嚎者的叫声震落。还有那深浅不一的马啼印也被秋风磨平,似乎要湮灭这次离别的记忆,让人间继续悲欢离合吧。

夜深人静,西厢灯未熄。女子淋漓襟袖啼红泪,竟添九曲黄河溢。夜寐不可消残酒,却盼西窗共剪烛。―后记

改写成现代诗并不是对原曲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它要求学生必须在对原曲所选意象、所设意境、所表情感有了真切、深入的领悟后,再结合自己平时训练而成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己的创新,改成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现代语言、现代情景,所以改写从某个角度说比自己独立创作更难更需要创新能力。在具体改写时,学生可以对原曲大胆取舍,只要符合原曲的情感,有原曲所选景物即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诗歌写作技巧,再造语言,重新设置诗歌意境。

例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改诗:是谁丰富了湛蓝的天空又无情地飘离是谁装点了苍白的大地却是路上带寒的秋菊风,肆意狂乱了思绪碎片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看得林中霜叶也悄然醉了哪是霜叶自醉是染上了离人红泪。

改诗无疑很优秀,是创新的最好诠释。原曲前一句是具有深秋特征的四种景物的直接罗列,后一句设问点题,情景交融,含蓄而深沉。改诗则活用原诗意象,加入更多神奇的联想、想像,突破了原曲意象,丰富了原曲意境:云彩在无情地飘离,化静为动、化含蓄为显露;大地变得苍白,由带寒的秋菊装点;西风可以肆意吹碎离愁别绪,而被吹散的离愁的碎片正被南飞的大雁携去;林中红叶看了这一切,如痴如醉。这些意象想像新奇,情感表达热烈而真挚。而且承载这一切的诗歌语言及表现手法也极具现代诗的风采。

改诗:转眼间已是酒杯横睡马蹄声重重地踏在我的心上载着我的留恋相背而行落日也随他而去怎知他今宵酒醒何处我在梦里寻他可怎能寻觅

改诗运用联想、想像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改变了原曲意象。原曲只有车马,改诗则马蹄声重重地踏在我的心上,简练而形象,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原曲杯盘狼藉,改诗酒杯横睡,更具愁绪、更具人情;原曲有落日,改诗则落日也随他而去,夕阳的落下竟是随着张生的离去,可谓精彩之笔。

优秀的改写必须凭借卓越的联想力、想像力,才能够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缘于原诗又脱于原诗,创新意象、丰富意境。而在改写过程中,借助修辞手法可以较容易地把古诗变成符合现代审美情结、极具表现力的现代诗。

比如: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改诗:青山你为何挡住去路是在挽留谁呢苍翠的.树林呀你为何如此憔悴傍晚的云气为何要急于挥洒你的身影小道伴着落日沉静秋风抚过农田偶尔听见马蹄声飞扬将离去的车儿定格。

原曲语言极尽华美,氛围十分忧伤。改诗则通过连用四个疑问,组成排比,加上拟人的修辞手法,意象鲜活,情感直露、热情。其中把疏林改为憔悴,夕阳古道无人语改为小道伴着落日沉静最为优美。

再如,[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改诗:层层的山峦中,响彻云霄的鞭声响起,将那夕阳也击打破碎

无论如何,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又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中的张生的鞭声,是很难被莺莺听见的,更不可能击碎夕阳,但运用超现实的夸张却将莺莺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鞭声扩大了千万倍,是莺莺极目远望、心力交瘁的形象外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3.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4.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二、简介《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疏理剧情: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四、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五、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六、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七、总结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上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曲词赏读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端正好》:浓色重彩以景写情

(《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滚绣球》:借景抒情哀婉动人

(《四边静》至《二煞》)临别叮咛《叨叨令》:口语入曲通俗真切

(《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一煞》、《收尾》:虚情实写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二、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三、进行课堂讨论。

1.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2.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3.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4.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四、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明确: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养成与坚守。

五、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笔记。(李文原载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并收入《中国最佳散文》等文集)

人物性格思想启迪

崔莺莺蔑视功名利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执著追求爱情摒弃金钱权力的侵蚀

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让爱情的人类精神之花更美更艳

《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鲁发福

1、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特点;

2、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

3、艺术借鉴: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4、人文素养:

○1、鉴赏崔莺莺形象之美,如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等;

○2、理解形象的意义,如反封建的精神等。

5、熟读并背诵重点曲词: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等。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

元代口语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2、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

教学程序

播放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配以歌曲《送别》(幻灯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二、明确教学目标

4、熟读并背诵重点曲词: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等。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目标是1、2。

三、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王实甫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西厢记》

1、梗概

唐代诗人元稹写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2、评价(见幻灯片)

3、《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双玉读曲”的片断。(幻灯片)

四、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文注中的重点字词,略。)

2、诵读检查--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

1、识情节--情节结构是怎样的?

部分起止段意线索

四幅画详说

一开头--“索与

我惶惶的寄”送别前:

送别途中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表现莺莺

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以

线

二“做到见夫人科”

至“专听春雷第

一声”送别中:

长亭饯别

写长亭饯别的场面,刻画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四边静】至

“小生又生此念”临别时:

临别叮嘱写临别叮嘱的场面,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四【二煞】至结尾别离后:

惜别目送写分手后的场面,表现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析情节--矛盾冲突有何特点?

《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

六、课堂小结

艺术借鉴:

一、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端正好】

1、你能在表情诵读后诠释词意吗?

2、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

3、联系化用诗词意境加深对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的理解。

--明确:

1、她仰视“碧云天”,寥廓苍茫,顿生孤独;俯看“黄花地”,满地菊堆,凭添惆怅;“西风紧”,木叶纷飞,倍感凄凉;“北雁南飞”,声声催回。可张生就要北上,此刻长亭,明日天涯,叫人情何以堪!怀着对爱人深情的眷恋和对婚姻未来不可把握的恐惧,在昨天那个不眠之夜,她泪水不断模糊了眼睛,流了又拭,拭了又流。此时此刻,眼前的满川“红于二月花”的枫叶,不正是自己悲痛的血泪所染?

2、

意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雁南飞、霜林醉。

艺术效果:

○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3、化用诗句: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课文化用诗句,情同景生,景同情显,恰切地在“长亭”这个令人伤感的地方演绎了一曲“秋”的悲歌。

(二)、【一煞】

1、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怎样理解“夕阳古道无人语”一句?

3、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回忆唐诗宋词中

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4、与开头的【端正好】相比,写景有什么不同?

1、意象: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效果:“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2、“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3、古诗名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夕阳: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暮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4、早晨来时,虽惆怅泪眼,难舍难分,但还有短暂的相聚。而此时,人已远去,时已黄昏,氛围更加萧瑟凄冷,更加愁肠百结。

(三)、课文中还有许多情景交融的句子,找出一二例来,作简单的评析。

2、【脱布衫】中“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收尾】中“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二、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一)、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1、【叨叨令】

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1、“儿”化: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

○2、叠词: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西西惶惶

○3、排比:“见安排着……有甚么……准备着……从今后……久已后……”

○4、反复: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2、课文中还有很多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找出一些来加以体会。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使人想起李清照的诗句: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夸张,极言离愁之多。使人想到如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渔《虞美人》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二)、化用古代诗词,语言清丽华美。

1、【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2、课文中还有很多化用古代诗词的句子,找出一些来加以体会。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

--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朝天子】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

--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

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三)、多用民间口语,语言生动活泼。

1、【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2、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3、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的。

4、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三、总结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景渲染别离的氛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长亭送别的开始,开始在“黄花满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深秋时节,在离别的时刻遇到了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物,在任何一个送别人的眼里都会有凄凉、萧索的感觉的。如此的背景图案,别离的人镶嵌在这巨幅的画面上,开始了各奔东西的征程,一个“染”字是“景”还是“情”的动作任由我们去想!景是别离的景,情是别离的情,情景的结合达到了巧妙的相融。

○2、由景引出人物的神态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拟人手法写出了“寒烟衰草”的情态,“寒烟衰草”在黄叶纷飞的西风中“萋迷”!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只见张生“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寒烟衰草”的情态与张生的神态是何其的相似!在瑟瑟秋风中,草衰败了,在清冷的西风中,爱人要别离了,人有情,物有意。景物铺垫引神态,真是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了!

○3、由景突现人物的内心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别离是一种痛苦的相思开始。一个“隔”字,写尽了不愿分别的心境,疏疏落落的林子在淡烟中隐约出现,但却时常被“遮蔽”!“遮蔽”的是一种相思的情感抑或是别离的孤寂在夕阳古道上的人,都默默不语,“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嘶”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别离人的内心狂奔的急流,离别是彼此最不想出现的一幕啊!

○4、由景营造别后的场面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仅十个字,便勾勒出了离别后的.自然场景:四周的山,四周的水,四周的林……此时的它们却处在“一鞭残照里”孤单地怀想。孤单成了这时的唯一的名词!

○5、由景组建文本的情节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一般都离不开景物的描写,景物的描写在这段戏曲里不仅有上述的作用,还有组建文本情节的功能。《长亭送别》的情节大致分送别前、送别中、送别后等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作者穿插的景物描写,很好的服务了整个文本的情节结构。以上“一、二、三、四等中的景物就是组建的材料,分别是:送别前、送别中、临别时、别离后的景物设置。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2、化用古代诗词,语言清丽华美。

○3、多用民间口语,语言生动活泼。

比较关汉卿和王实甫戏剧之不同:

关汉卿戏剧属阳刚之美,而王实甫戏剧属阴柔之美。借用清代姚鼐的话来说,关剧“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王剧则“如初升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寥廓。”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1、人文素养:

2、熟读并背诵重点曲词: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等。

一、鉴赏人物形象

(一)、赏析【朝天子】

2、这一曲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1、主旨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这句话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性格特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叛逆精神。

2、艺术手法: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比喻、夸张、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眼前茶饭怕不待吃,恨塞满愁肠胃。”--夸张,极言离恨。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二)、赏析【二煞】

1、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2、“怕”什么?为什么“怕”?

1、怕。

2、怕应取不中,母亲弃置张生;怕应取不中,张徨“金榜无名誓不归”;而又怕考中,

怕张生金榜题名后“停妻再娶”。

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处于悲惨屈辱的地位,她们身上承受着巨大压力,莺莺

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痛苦和抗争,而并不仅限于儿女情长。从这个角度来看,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与其说是一种倔强的性格,不如说是一种叛逆的精神。

(三)、课文中写莺莺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地方有哪些,一并找出来。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四)、归纳人物形象

1、崔莺莺

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2、其他人物

张生,出身低微,先人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见到崔莺莺时,仅“白衣一秀士”。但他为人诚挚,追求自由的爱情,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献计解围等情节都表现出对崔莺莺的一往情深。同时,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自寻短见。重情重义,决不是普通的风浪才子。

红娘,剧中的重要人物。虽是婢女身份,但见义勇为、敢做敢担、机智爽朗、泼辣善良。她时而嘲弄作假软弱的崔、张二人,时而为他们的爱情挺身而出,是崔、张爱情的促成者和保护神。

老夫人,老辣,世故,满脑子封建思想。始终不忘自己相国家的高贵门第,因此对女儿的自由爱情难以接受,并百般刁难,甚至赖婚。她那“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信条,隐藏着一副势利小人的面目,以及虚伪自私而又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

二、理解形象的意义

(一)、主旨: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二)、《西厢记》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性:

《西厢记》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课堂练习

当堂背诵开头三曲、结尾两曲。

四、拓展

课后“练习”四

鲁发福

高三语文必修五《长亭送别》期末练习试题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斜晖(huī)筵席(yàn)绣衾(qīn)靥儿(yè)

B.金钏(chuàn)罗帏(wéi)谂知(shěn)相携(xié)

C.牺惶(qī)蹙眉(cù)蜗角(wō)厮守(sī)

D.青鸾(1uán)禾黍(shǔ)栖迟(xī)女婿(xù)

下列各句中字形有误的一句是()

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B.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C.意似痴,心如醉,昨霄今日,消减了小腰围

D.青宵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C.做到见夫人科

D.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和另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B.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C.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D.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诗歌鉴赏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小题1】上文中有“夕阳古道”之语,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时代另一散曲大家——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另文段末“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也化用了宋代著名女词人__写烦愁的名句:____,___,这些都给唱词增色不少。

【小题2】对上文两支曲子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支曲子应是在张生离别之后所唱。莺莺目送着张生渐行渐远的身影,愁绪万端,不忍遽归。这两支曲子便刻画了莺莺的这种帐望情景和依依心情。

B.“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实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C.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道出了环境的寂静:古道上人来人往,只是都不说话,仿佛也在为崔、张别离而伤感。

D.“四周”两句,虽是淡淡景语,其实包含着无限情思。它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湖北高考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长亭送别》教案(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记诵经典名句,体会莺莺的复杂感情;

2、学会从不同角度来鉴赏曲词的方法(能分析本文的修辞手法);

3、培养立体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1和2

教学课时1课时

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南朝的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的诗难写,却最易打动读者。今天我们来学习“离愁别恨”的绝唱,元杂剧的压卷之作--《长亭送别》。说到《长亭送别》就不能不说《西厢记》(读注释1),所以《西厢记》被称作“悲惨而快乐”的著作,说它“悲惨”是因为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说“快乐”是因为二人最后赢得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样的情节王实甫在前辈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多媒体展示):

有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最早记载了这个故事,文中的主人公崔莺莺曾有过这样的诗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的名字由此而来。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一方面对小说原作进行了最彻底的改造,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原作关于情景、人物、语言表达等诸多要素。王实甫的《西厢记》恰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的再创造,其情节发展的走向与人物形象的表现,对《董西厢》的依赖十分大。

解说:金代董解元在此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为大型的说唱形式《西厢记诸宫调》,从而能为众多人所熟知,后人又叫它《董西厢》,元代的王实甫又对情节做了些改变,写了《西厢记》,《长亭送别》就是剧本中的精彩片段,讲得是莺莺送张生进京赶考之事。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问题:莺莺的心境发生了那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曲子里?(学生发言,如不够全面,别的学生可以补充。)

明确:《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上小楼》《快活三》--离别的悲伤、悲苦或愁绪(贯串始终的,包括后文中的`《耍孩儿》)

《朝天子》--对科举的反叛情节,对名利的淡泊

《五煞》--对张生在外身体等方面的担忧

《收尾》--目送张生走后的离别愁绪

总结学生发言,帮助梳理思路:在《滚绣球》《叨叨令》中表现了莺莺的面临离别的愁绪,这一点实际是贯串全文的,后文的《快活三》和《耍孩儿》中也可以体现,在《五煞》中又表现了莺莺对张生在外身体、生活等方面的担忧之情,《收尾》出写出了莺莺目送张生走后的依依惜别之情。

2、齐读《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感悟莺莺的离愁别绪。

莺莺感情是复杂的,面临分别,离愁别绪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接着往下看,请同学们齐

读《朝天子》,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莺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

明确:盈盈是一个把名利看得很淡的人,不重功名,重感情: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过渡:那她感情的另一半张生对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

明确:张生是看重功名的: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过渡:人们经常用“志同道合”来形容较好的婚恋,但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二个人对功名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咱们在齐读《二煞》,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段曲词中莺莺最担心的是什么?

明确:张生移情别恋。

过渡:莺莺最担心的就是张生移情别恋,担心张生去后不再回来,那么张生此去会回来吗?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张生不管是中举还是不中举,都是不会来的,同学们是否同意余秋雨的看法,请说明自己的理由。

总结:莺莺对张生回来的把握度有多少呢?没有多大的把握。这个问题涉及莺莺的终生幸福,这里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女性婚姻的不幸,莺莺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况且,二人对待功名的看法也不一样,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而且昨天结为夫妻,今天即要别离。

三、合作探究

剧中的曲词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刚才大家已经从感性上体悟到了它们的美感,接下来,我们要在理性的角度来看看这种美感缘何而来,将感性上升到理性,来鉴赏曲子之美。同学们读课文,找出一首自己喜欢的曲词,并理性的角度来分析这首曲词。

情景交融同学分析“端正好”。明确:此曲词特点是句式简短,并且一句一景,写出了深秋之景的凄凉,景中融情,深秋之景烘托出了主人公的离愁别绪。诗要炼字,此字即诗眼,曲也讲究炼字,“晓来谁染霜林醉”中“染”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火红的枫林像人工染得一样,“霜林醉”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容深秋经霜的枫林叶子像喝醉酒的人的脸一样红。这句话又用了设问,是离人的泪水染红了枫林。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情中设景同学分析“滚绣球”:全词实际是莺莺的心理描写,因情造景,设景抒情,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留恋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曲中具有口语风格“。。的,快快的,破题儿,去也”,朴素自然,雅俗共赏。曲末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更加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依依不舍之情。

选取了哪些意象?其艺术效果如何?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借景抒情,身心交瘁

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以景托情同学分析“脱布衫”:凄凉的秋景中,秋风吹得枯叶乱飞,秋天的雾色中,枯草凄迷,景色中的张生愁眉不展,悲景衬悲景,以景托情。

同学分析“叨叨令”:形式上运用了口语、儿化音和重叠,使曲词通俗易懂,读来婉转流动。

同学分析“耍孩儿”:用典,夸张,写出了送别张生的悲戚、依恋和怨恨之情。“红泪”、“司马青衫”,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四.总结:“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劝《太和正音谱》

王燕丽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

辆数:6833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西厢记-长亭送别》爱情观讨论的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不少被新教材所节选,如:《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如何分析评价爱情方面的题材,如何处理这些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的教学成为必要。

一.导语--创设氛围,引入话题

让学生列举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投影幻灯片如下: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人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让学生朗诵,进入爱情的审美情景之中。

二.研读课文,概括总结莺莺的爱情观

要求学生在上节课对莺莺性格的评价基础上,结合全剧情节,特别是从课文莺莺的对白和唱词中概括莺莺的爱情观。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师生合作研究。可从如下方面总结:

在她心目中,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不是门当户对、金榜题名。金榜提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

三.争鸣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思考讨论现代人的爱情观

抓住文中体现爱情观的描写语句,结合全剧情节,展开讨论。注意创设民主气氛,适时点拨,教师也可以作为一员加入讨论,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关于描写语句在上个环节总结后可投影如下,以便讨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学生可能有如下观点,这里备用,供教师启发点评。

1.撇开名利的爱情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2.鄙视事业“功名”的爱情至上主义

3.从“夫贵妻荣”到:“妻荣富贵”根深蒂固的爱情攀附观念

4.缠绵“忧”“怕”背后的依附心态

5.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

6.爱情自由的颂歌,封建礼教的哀曲

教师要注意主持引导,提示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评价人物性格要注意时代背景,人物的社会环境,进行辨证分析。要从追求个性解放的角度肯定《西厢记》的`思想价值。在学生的辩论中,现代人树立什么样的爱情观便愈辩愈明。可以联想一些例子如:《刑场上的婚礼》、裴多斐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鲁迅的小说《伤逝》等。

最后可利用如下材料总结:

作品指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种主张是对当时文坛上爱情至上、灵肉解放倾向的一种反驳,指出真正的爱情不能脱离社会,不能离开个人生存的土壤。

爱情如果是鲜花,

那么生活就是它的土壤

土壤肥沃,鲜花才能艳丽

生活丰富多彩,爱情才能永远。

作为现代中学生,既要培养对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更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还要记住:爱情是人间美好的感情之一,它神圣,神圣得要用一生去守侯;它纯洁,纯洁得要用心灵去面对;它脆弱,脆弱得要用双手去呵护。“早恋”就是对它尊严的侵犯,我们还年轻,学业、职业、事业、心理、伦理要求我们,爱情的尊严更要求我们:把握人生、珍重爱情,远离早恋。

THE END
1.现代人的爱情观!!高清在线观看PP视频PP视频为您提供现代人的爱情观!!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现代人的爱情观!!主要内容:https://v.pptv.com/show/qLdk81vBMWicSULg.html
2.现代人的爱情观现代的人比较现实,他们更多的是看重你物质上的东西,精神层次的很少,其实有些男孩还是比较善良老实,女孩子自然古怪点,花样多一点,女孩子成熟得比男孩子早,有的未满十八岁就出来打工甚至给别人家当保姆。爱情不应该建立在金钱上,两个人情投意合,能聊得来,女方最好是能和你过生活的,只要两个人的心是紧紧相依的,https://www.jianshu.com/p/23da10bc241d
3.现代人的爱情观首页 小说问答 现代人的爱情观 现代人的爱情观庆余年里的现代人1个回答2024年10月22日 03:25《庆余年》中的现代人是范闲。范闲是一个穿越者,他拥有现代人的记忆和思维方式,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处理古代的人情世故,爱恨情仇,让现代的观众产生认同感和笑点。他在古代 全文https://www.hongxiu.com/ask/tqbkgxabpkg
4.关于现代人爱情观的调查* 17.爱一个人就应该包容Ta的全部 完全不同意 不太同意 比较同意 完全同意 * 18.如果我们之间的爱情看不到未来,我很可能会选择分手 完全不同意 不太同意 比较同意 完全同意 * 19.我觉得爱情中的承诺是一种束缚,而我不愿被束缚 完全不同意 不太同意 比较同意 完全同意 * 20.你能接受在感情中为对方主https://www.wjx.cn/jq/116138869.aspx
5.xiandai,现代人的爱情观到底是什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近代世界史(后现代)的开端。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史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 2,现代人的爱情观到底是什么 拜金者喜欢金钱花痴喜欢浪漫保守喜欢平淡孝顺喜欢父母挥霍喜欢激情伤害喜欢一夜情或不再相信爱情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没有多少人懂https://www.yoojia.com/ask/5-14202934066057558227.html
6.《西厢记三.争鸣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思考讨论现代人的爱情观 抓住文中体现爱情观的描写语句,结合全剧情节,展开讨论。注意创设民主气氛,适时点拨,教师也可以作为一员加入讨论,要使学生畅所欲言[注: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关于描写语句在上个环节总结后可投影如下,以便讨论 : http://www.25622.com/xiezuozhidao/yuwen/201110/108858.html
7.我的爱情观(豆瓣)★ 李银河3年来首部新书,系统讲述现代人的爱情观! ★ 给所有女孩的爱情必修课:爱与被爱,都值得冒险。 ★ 在恋爱婚姻中平等对话、保持自我,是每个人的必修课题。 --- 【编辑推荐】 ▲ 社会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人物李银河,3年来首部新书,系统讲述中国人的爱情观。 传奇的爱情经历、权威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505984/
8.《被光抓走的人》中爱情观的探究电影论文现代人的爱情观是自私的,比起给予,更多的是一种索求。假借寻求爱情的名义,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空虚与情感断裂。在后现代社会中,一切都被解构,爱情也是如此,意义也不再如以往纯粹真挚。胡建平和众多女性恋爱的过程,就是一个他试图缝合自己破碎内心的过程,他以寻求爱情的名义辗转各个女人之间,其实是在不断索求别人的https://www.91xueshu.com/l-dianyinglw/40388.html
9.致橡树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致橡树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对你有什么《致橡树》:舒婷现代爱情观的形象表达,极其形象地表达出了现代人在爱情观上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舒婷的《致橡树》是一篇现代女性的现代爱情观的宣言。她不仅主题深刻,而且具有极高。致橡树中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第一种:攀附爱情观攀缘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往https://www.16757.com/ysh/ganqing/56.html
10.大一思修论文——浅谈当今大学生爱情观(精选10篇)再说精神层面, 现代人的爱情观开放了, 人的意识却都变的很贪, 爱情并不是仅仅靠自己的感觉了, 往往是要靠别人的看法, 美好的东西见多了, 哪里懂得珍惜。从某种极端理想主义的角度来讲, 爱情就是忠贞不二的, 但在现在的社会里, 这样的爱情被当作是故事或者童话, 人们可以去赞美他, 但是却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rsln1c.html
11.2021年,中国年轻人的爱情观发生了什么变化?年轻人流行的爱情观:我第一,爱情第二,ta 第三。https://36kr.com/p/1505508182932100